- 相關推薦
聆聽雨聲作文
某份雜志曾做過一次調查:什么人最受歡迎?答案是善于傾聽的人。這一回答或許并不全面,但從中可以看出人們都渴望被傾聽,渴望著與人分享心中的點點滴滴。傾聽不是沉默,它是傾訴的載體——訴者與聽者通過它進行交流。傾聽可以是一種享受,一種放松,也可以是一種分擔,一種關懷。它是人與人,心與心,靈魂與靈魂,感情與感情的交融和共鳴。
海倫·凱勒作為盲者,道出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心聲,而所有的失聰者,他們內心深處也一定會有“假如讓我傾聽三天”的呼喊。是啊,行走在一個徹底靜寂的世界,猶如流浪在荒漠中,是多么孤獨和恐懼。當我們陶醉于莫扎特生機勃勃的《春》時,當我們傷感于《梁祝》凄涼優美的旋律時,當我們沉迷于動感的流行樂時,當我們散步于鳥語林陰時,甚至當我們在“寒蟬凄切”聲中與朋友告別時,你是否想到過傾聽也是一種幸福,想到過它對于失聰者而言,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
相對于生理上的失聰者,更多的人在心理上也“聽力不佳”,因為生命中的另一種音符——心靈的傾訴,是我們難以用耳朵聽清的。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一位女大學生向來以自己賣豆腐的啞巴父親為恥。但是,當她遭遇車禍被宣告“死亡”后,是父親仍執意要求醫生救治她;在她成為植物人的日子里,是父親悉心地照顧她,真是天也動容,地也深受感動,她終于奇跡般地蘇醒過來,并承擔起撫養父親和償還醫療費用的責任。原來當她處于昏迷之中時,父親以他強烈的愛發出了模糊的“呼喊”,召喚、引領著她重新回到世間。她終于明白了,原來從小到大父親就一直在用行動“絮叨”著他的愛,只是自己封閉的心沒有聽到罷了。這無疑是一種生命的傾聽,傾聽的是誠摯的愛,是莫大的幸福。
另有一則報道,一位馳名中外的航空研究領域的院士,為了實現她的理想——創辦一所免費高校,數十年來一直節儉地生活。學校開辦后,為了盡可能供更多的學生入學,她常常要補貼上自己的工資,甚至拒絕了子女要她到美國養老,享受天倫之樂的邀請。她的理想由何而來?僅是因一位家境貧寒、無法就讀而自殺的學生寫來的一封血書——“您看到這封信時,我已經不在了,但我仍是您的學生,我仍然想說,我要讀書……”在接受采訪時,這位院士由衷地感慨:“面對這一強烈的呼喚,我知道自己別無選擇,雖然路是艱難、坎坷的,但我只能堅持著走下去。”這,確實是一種心靈的傾聽引發的心靈的共振。學生用生命向老師訴說自己的愿望,而老師則用半世的時光來傾聽,來作答。
我想說,我們只是平常人,或許并不能聽到很深刻的音符,但只要用心傾聽,那么生活中的每一個音符,生命中的每一段旋律,都會讓你感動,引你深思,給你溫暖,催你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