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考作文集錦9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談高考作文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談高考作文 篇1
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節欲觀已沉淀為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并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為儒家文化經過歷朝歷代的變更,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經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學思想的莫過于《論語》,其中出現“仁”的章節多達五十九處,而每次孔子對“仁”的解釋又不盡相同。孔子強調士人要積極出仕,擔負起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強調統治者為政以德,主張德治。他認為統治者必須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同時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倫理思想為統治思想。作為一種思想倫理體系,孔子的仁學對我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依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為政》)。但孔子“德”的含義是什么呢?在孔子的觀念中,“聞道”難,“知德”不易。《衛靈公》記載:子曰:“由,知德者鮮矣。”孔子既然說“知德者鮮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疇當作一個高、難、深的學問看待的。“德”字在《尚書》中頻繁出現,至春秋時代使用仍相當普遍。但孔子認為,真正“知德者”很少,這就說明,孔子之所謂“德”與當時該字的普遍使用義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義,當從“德”字的造字意義和使用含義的變遷談起。
日子在不經意間流過,人生就在希望與失望之中完成了蛻變。人到中年,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一個“悟”字,濃縮了人生的萬語千言。“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苦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中年,沒有了年輕時的肆無忌憚,卻又比老年多了份不甘。人生是一場孤獨的跋涉,一個人走,一個人停,一個人流浪;一個人哭,一個人笑,一個人堅強。磨難是洗禮;傷痛是覺醒。中年之后,漸漸懂得,所謂的天真,總是磨礪不夠;所謂的成熟,只是比別人少了一種淺薄。
談高考作文 篇2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和高考作文中,審題是作文的第一關,也是關系到作文成敗至關重要的一環。考生由于對題目中的語詞的具體恰切含義、適用的語境了解不夠,對文字材料、圖形、圖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贅余的信息沒有加以辨析、篩選,無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導致了審題的失誤,或者是選用的材料不能較好地表現、證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當,出現大盤失分的現象還是較為嚴重的。
高考對考生的作文審題的要求是準確全面地理解題意,怎樣才能做到準確全面地理解題意呢?讓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作文題目的特點:
一般來說,一個作文題目可以包含三個部分:(1)作文材料 (2)題干和寫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項) (3)標題。不是每道作文題都有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沒有標題,是命題作文就沒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給材料的命題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題其實就是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結合的一種模式)。
從寫作構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還是兩者的結合,作文題目和材料本身都對考生的思維起了規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說,從這個意義上說,除自由作文外,中學生的寫作訓練,特別是高考作文,從本質上說都是命題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題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題作文,都在構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語詞構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圖形、圖表或文字材料構成的。正是由于命題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維方向才能正確,才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后形諸卷面的材料經由了一個由龐雜到單純,由多頭緒到逐漸統一的過程,即一個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亂到觀念明確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命題作文對考生的思維來說,也起到了啟發的作用。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審題了。
“審題要準確、全面”應該說體現在兩個相關的層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環出了差錯,審題就不可能做到準確、全面。
一、各種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審范圍,審清試題通過標題、材料和寫作要求所限定的寫作范圍,這就是命題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試題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遺漏,沒要求的或是規定不要寫的千萬不要寫進去,即使你在此處有很強的表現力,為了文章的主旨,為了準確地表現中心,你都要忍痛割愛。
在一則“某公司花巨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職工踐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寫一段話,描述草坪被眾人踐踏后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運用兩種修辭方法,二百字左右),在這里,我們有的學生沒有全面地把握題意,1、對時間詞“后”的提示沒把握住,詳細地描寫草坪被踐踏時的情形 2、沒完成“至少運用兩種修辭方法”的要求。與此相類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說明“圓規的功能、構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記敘姐姐、弟弟和父親的話,贊美老樹皮和新樹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話或弟弟的話,漏掉了贊美老樹皮或新樹皮。這些都是出于審題馬虎、不夠認真的原因,是淺層次的失誤,只要認真一點,這些失誤都不難避免。不過,學生審題失誤主要的還是出于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學生對命題中語詞構成的和材料構成較隱蔽(隱性)的限制沒有領悟。下面我就來談談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學生作文存在的情況及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語詞構成的限制
1、對語詞概念的內涵外延把握不確切、不到位
(1)在內涵上 較有代表性的失誤有下面幾種: 第一種情況,有的題目中的某個詞語本身包含有兩個或兩個層面以上的含義,有的學生在審題時會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其中的一個。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由兩個語素組成的并列式合成詞和具有比喻義的詞語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題“堅韌——我追求的品格”,“堅韌”在當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現片面的理解,即“堅強”和“有韌性”只寫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此點而言,這個題目比起供選的第二個題目“戰勝脆弱”難度要大,這一點恐怕是命題老師考慮不周的地方——照理說,供選擇的兩個題目在難度上應是相當的)。后者如“包袱”、“戰斗的一年”、“年輪”、“根”、“蠟燭”、“燈”、“鏡子”,在審題時要結合文體弄清它們的恰切含義,因為這些詞在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含義。第二種情況,有的語詞較其種概念,有其特定的含義,有的學生在這一點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寫錯了方向。如“牽掛”一題,有的學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義的思念,那不對,“牽掛”是對對方令人擔憂、掛慮之處放心不下的一種思念,這令人掛慮、擔憂之處可以是健康狀況、工作狀況、家庭收入、學業成績、人際關系等等,很多學生錯誤地理解成對遠方親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種情況,題目中有的詞語屬于非常用詞或屬于個別學科、領域的特定用語,學生對它的具體含義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別的意義,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詞曲解成“(類似錄音、錄像、電子掃描的)灌輸”。
(2)、在外延上,每個詞語都有約定俗成的使用語境,它的同義詞、近義詞的使用語境并不一定與之相同,學生在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學生籠統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個好的職業、好的機會……,在作文中詳寫引起向往的緣由和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這就錯了。這錯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盡一致,“向往”的對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種較具體的物、待遇、機會或精神體驗,也可以指較抽象、較寬泛意義上的美好生活(寫的是一個面),而“憧憬”要寫的就是“未來的生活圖景是如何的美好”,這一點,很多學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學生寫成渴望回到過去,在沒有污染、沒有戰爭的環境中生活,或是夢想有一天能回到過去的災難、貧窮的現實中,了解過去。
2、短語中的重點詞語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題目是一個短語,此時,能不能抓住重點的詞語,也就決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題,學生沒有抓住“感受”二字,結果把重點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學是這樣構思的:讀書苦,遇上減負,高興,玩個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膩了,百無聊賴,重又拿起書,終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勞動及從中得到快樂。(2)從父母親人的角度寫他們給了自己多少幸福快樂(并非從自己感受的角度寫)。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短語中重點的詞語如果沒有把握住,容易出現偏題的情況。
二、圖形、圖表或文字材料構成的限制
作文命題中,圖形、圖表或文字材料相對于標題和半標題,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贅余信息。這要求我們在審題時加以認真辨析、篩選,因此這種命題審題的難度比命題作文來的大,其審題難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數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贅余信息的干擾程度有關。
在圖形材料中審題難度最大的當屬漫畫了,因為漫畫一般運用變形、比擬、象征的方法,簡單而又夸張的手法來表現生活或時事,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如果不能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理解漫畫的真正寓意,那不管你是描寫說明漫畫的內容,還是根據漫畫內容立意作文,都是會失敗的。例如:就因對漫畫的特質不了解,加上提示文字沒注意分析,1983年高考漫畫材料“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有的考生就把井當作了“大壩”,以為那人正在搞破壞。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平時的系統的專項訓練,讓學生了解、掌握漫畫構圖的特點及創作的思維特質,增強他們對此類材料的審題能力。
圖表材料的審題立意的難度也相當大。這難就難在學生首先要從圖表中標明的各種情況和注明的各種數字中把握住作者想要說明的問題及想要表達的意旨,然后再聯系實際或立論或敘事,這對事物的數據、情況的分析同樣需要系統的專項訓練。
文字材料審題的關鍵是分析材料,準確地把握材料的中心,準確立意。任何一則材料,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雖然材料的中心不等同于從材料中提煉出的觀點,但它可作為提煉論點的重要依據。
對于記敘性材料,要準確地把握中心,就必須抓住材料所記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材料的感情傾向,這也就要求我們要認真閱讀材料,注意從材料的整體性和主要意圖來分析,正確把握材料,讀懂材料的真正含義,這樣才不會隨意割舍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材料的主旨,準確地、鮮明地確立論點。
寓意材料題型,指在表層意思下蘊含著本質意義的材料的作文題目。寓意材料形式多樣,有寓言、故事、童話、典故、喻體詩等,具備譬喻性是它們共同的特征。寓意材料題型的立論難度較大,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寓言故事,審題的第一步在于要仔細地閱讀材料,分析所供材料蘊含的意義,看它闡明了什么道理和觀點,提供了一個什么啟示,也就是要明確所供材料的主題。寓意材料的某一自然現象或某個神話寓言故事,一定蘊含著現實生活中的某方面道理,這也就是說要領會寓意材料的寓意,必須越過材料尋找(落實)道理反映的相類似的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我們姑且稱之為本體,那么,要從材料中的喻體聯想到現實中的本體,則必須把握住兩者的相似點,這相似點就存于在材料中喻體之間的各種關系上,一旦理清喻體間的關系,就可以聯系實際展開聯想,水到渠成地確立論點了。
二、材料的選擇、表現
上面談的這些是審題的“準確、全面”要求的第一層面,第二層面是材料的選擇、表現,這就要求我們在明確了寫作的范圍、選準了入題的角度、確立了正確的中心后,還要進一步安排能說明和表現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題意的重點以及采用試題要求的文體和表達方式,說簡單點,那就是如何恰當地選用材料表現中心的問題,相關地存在著典型和非典型、主次、詳略的問題。具體地說,這個過程是作文的構思過程。從體現在卷面上的寫作結果來看,構思和審題存在著一致性,構思好,審題就一定是準確無誤,構思不好,那審題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錯,所以說,審題的準確全面還直接體現在作文的構思上,直接體現在對材料的處理能力上。
下面舉幾個例子分別說明學生作文在材料的選擇、表現上存在的情況及應注意的問題。
一、材料的質量不高。材料的質量標準包括典型性、現實感、新穎度。典型性要求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現實感要求能夠從現實中選取材料,能使讀者感覺到作文內容與當代生活的關系;新穎度要求材料給人以新鮮感。寫“信任”一題時,許多學生不管是什么文體,大多選用“錢包丟了”、“父母對我學習的關注”等材料來表現信任,可有的學生則能寫出象“為官要取信于民”、“我們在信任中成長(父母、老師、社會、祖國的信任)”、“在商業社會中不能利欲熏心,只有尊重別人的利益,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這樣的材料。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材料的質量不一樣,作文的質量就不一樣。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平時加強相關的的訓練,讓學生具有較廣闊的視野、較強的觀察力和敏捷的思維,具有較寬的知識背景和思維的獨創性、靈活性。
二、詳略、主次處理不當。“詳略、主次要處理得當”看起來挺明白的,無須老師做深入細致的指導,其實不然。從學生的寫作實踐看,在長期的寫作訓練中,這應該是常抓不懈的一項內容。作文中,學生往往對文章該表現的重點(主要的方面)把握不住,把該詳寫的當成了次要方面略寫了。例如:“感受幸福”(記敘文)該寫的有兩點:1、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樣的?2、具體的感受過程。在這兩點中,第二點是主要的,該詳細刻劃,我們可以通過某人的心理反常(看外物的異常:花、天空等變美了,人的性情變慈祥和善了……),行動的反常(手忙腳亂、拘謹、拍了下誰的肩、親了下誰的臉……),語言的反常(語無倫次、說不出話、大喊大叫……),表情的反常(臉紅、緊張、故作嚴肅……)等來反映(這里的反常是指和常態想比較而言的)。可是大多數學生這一點沒抓住,缺乏表現力,較多地去寫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樣子的。這些都是主次把握不好,從而導致詳略處理失當。從把握重點的角度看,材料的詳略、主次處理和審題的第一層面是統一的。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這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談高考作文 篇3
摘 要:從高考作文的立意新穎、見解獨到、材料新奇、構思精巧四個方面,簡要闡發了高考作文的創新要領和獲取高分的訣竅。
關鍵詞:立意;見解;材料;構思
作文的創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點。它重在考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教育觀,更體現了高考人才選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創新主要包括立意新穎、見解獨到、材料新奇和構思精巧四個方面,以下逐一闡述。
一、立意新穎
“立意”,就是確立主題(記敘類、抒情類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穎,也可說是“立意高遠”,即“站得高看得遠”。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摒棄平庸或一般,做到與眾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具體的辦法:或借助想象,展開聯想,創造新境界;或借助理性思維,寫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視野。做到了這些,文章的立意就顯得境界高,新穎而大氣,這是評價一篇優秀作文的一大亮點所在。
二、見解獨到
“見解”,一般是指議論文中作者所持的觀點或提出的論點(在記敘類或抒情類文章中可理解為作者對事物、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見解獨到,即有個人的獨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這一點,要么考慮與眾不同的角度,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寫出新意;要么借助邏輯推理(類推事理),闡明觀點,得出新觀點。這一點,是評價一篇成功議論文的出彩之處。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鮮(時間離現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見)。要獲得這一類材料,重在平時積累。首先要廣泛地閱讀(包括收看影視劇等),其次要精心篩選那些富有時代感、給人眼界開闊的材料(含家庭、學校、社會、藝體、時事等)。擁有了這些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實際上就擁有了寫作資源,甚至擁有了寫作欲望,因為這些材料本身就涵蓋了學生的人文關懷,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本色寫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構思精巧
“構思”,就是對文章思路的構想設計;“精巧”,就是別致巧妙。文章構思的精巧表現為:或標題的創新(巧用比喻、擬人、詩句等擬題),或情節的曲折有致(有波瀾、有伏筆等),或結構的出新(開頭、結尾的照應,中間的過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創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這些,重在平時不斷地訓練和積淀,多讀范文,在讀中體會;在讀中仿寫;在仿寫中創新。做到了這些,其實就已經把握了文章的內在結構(線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結構和層次)。
以上四個方面涵蓋了作文創新的基本內容,高考作文的創新亮點加分也莫過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創新寫作的基本要領和規律,平時加以練習,持之以恒,我想考生在高考場上一定會奪取高分的。
談高考作文 篇4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盡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著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范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范疇的問題,潛伏著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系性,并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基于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鏈>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啟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于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于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系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于采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并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為《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盡管是采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為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贊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贊頌改革開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為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于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盡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群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才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
談高考作文 篇5
北京高考語文閱卷已經進入尾聲了。據《京華時報》消息,一名參與閱卷的老師透露,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平均分為43分,其中仍不乏57以上的高分,甚至有滿分的出現;另據其他媒體消息,部分省份的評卷老師出面澄清,稱高考作文閱卷一般不會輕易給零分,所以高考后流傳的“零分作文”絕大多數是網友惡搞的偽作。
周某清晰的記得,當初本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進入尾聲的時候突然橫空殺出個蔣昕捷,高考作文“誠信”以一篇《赤兔之死》征服了評卷老師,之后每年的六月末七月初各省份的滿分作文均會見諸報端:或措辭犀利,鞭辟入里;或引經據典,橫亙古今;或天馬行空,大膽創新。而在周某進入大學以后,隨著互聯網的盛行,雖然高考滿分作文仍會于六七月份在各大媒體上準時出現,但是關注度卻敗給了網上流傳的所謂“高考零分作文”。而細細品讀這幾年的所謂高考零分作文,均會發現這些零分作文乖張大膽,直言不諱,抨擊丑惡,針砭時弊;直來直去的風格與滿分作文的文采飛揚內涵豐富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而對社會的思考甚至遠勝于滿分作文。不得不承認,滿分作文和零分作文之所以受關注,歸根結底還是跟社會對高考的重視是分不開的。而對作文評閱而言,一個老師有一個審美觀點,一篇作文如果能讓所有參與評閱的老師都拍手叫絕,那這篇文章一定是有它的獨到之處。因此,當分數成了廣大學子的命根子的時候,如何能征服評卷老師,尤其對沒有明確評判標準的作文而言,則顯得至關重要。因此,高考滿分作文一出來,不少考生便開始爭相模仿,結果這些模仿之作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有人說過:“第一個把美女比作鮮花的是智者,那第二個把美女比作鮮花的就是蠢蛋”,那樣第一年蔣昕捷寫了個古白話文拿了滿分,第二年又有人用文言文寫了個進化論題材的文章拿了滿分,于是第三年就有一個考點冒出許多半文不白的文章,不僅不能征服評卷老師,反倒會讓評卷老師感到厭煩,有的甚至可能連平均分四十分都不到。真正的滿分作文的作者,都是對生活有著深入的思考的,這還是在于平日的積累,并不是照貓畫虎就能拿個五十多分甚至滿分的,照貓畫虎,甚至還可能步周正龍的后塵,見笑于大方之家。
而零分作文受追捧,一方面原因是大眾對高考滿分作文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在于近幾年有些省份的作文題本身就不知所云,這也就讓網民有了惡搞的沖動,隨便寫一點針砭時弊諷刺社會的東西就冠以零分作文的標題來賺取點擊量。其實這是最下三濫的一種標題黨,是對網民不負責任的行為。何況高考本來是挺嚴肅的事情,被網民拿來這么一娛樂,借著網絡傳播的力量,很有可能使得社會進一步把高考妖魔化。這樣,決定考生命運的一考在民眾眼里就沒有那么公平公正了,從而產生錯誤的輿論導向。
其實高考作文本身就不好寫,高考滿分作文更不好寫,而真正的高考零分作文比高考滿分作文還要不好寫。過分追捧滿分作文不能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注意是作文水平,不是寫作水平,因為應試教育下的作文水平是不能代表寫作水平的),只能扼殺創造力;而過分惡搞零分作文,只能妖魔化高考,通過以訛傳訛蒙蔽民眾的正確認知。
談高考作文 篇6
文章摘要:靈活多變,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訓練例談作文小猴、小鳥、小魚聽見了,趕緊過去一看,原來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動物們一擁而上,終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們歡快地嬉戲,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啊。小貓有一對黑黑眼睛,就像黑寶石一樣美麗,小小的鼻子濕漉漉的,尖尖的耳朵總是豎著在聽周圍的聲音,小貓有一張可愛的嘴巴,兩邊長著三根胡須,爸爸說那是用來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間的毛發特別的亮。
決定高考作文成績的因素盡管很多,但從評卷實踐來看,制約作文成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語言表達”。因為,在審題、結構、內容等方面不出現“硬傷”的前提下,語言成為感動“特殊讀者”(評卷人)的主要因素。試想,赤日炎炎,揮汗如雨之時,評卷教師每天要評閱大量的試卷,難免身心疲倦。讀著語言無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憊感。評卷時“一個讀者,兩三分鐘”,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要打動評卷人,文采顯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學備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視文采訓練。而且,文采訓練也易見成效。那么,如何進行文采訓練最有效呢?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善于聯想,比喻描寫。
語言無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聯想,不善于比喻、描寫。其實,直陳的效果,不能引人聯想和想象,審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說“生活中處處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寫,再輔之以排比,寫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蕩在寒冬中的幾點殘雪,美是漫步在藍天上的幾縷浮云,美是跳躍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陽,美是回蕩在密林中的幾聲鳥鳴。
這幾個句子的鋪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寫、排比的運用,將美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既點明了美“處處都有”,又表現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詩詞
燦若星漢的古詩詞,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們在課內外積累了許多古詩詞(或名句),考試作文中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詩詞,讓詩詞之花在作文中大放異彩!請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著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生命就是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豁達,生命就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
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詩詞,闡釋了生命的內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種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這就有了自己的“創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樂觀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樂觀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
這里分別化用了古人詩詞,恰到好處,增強了句子的意蘊。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強文化含量。
在闡釋某一概念的內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就能使語言更有意蘊。可以在平時的寫作中有意識地開掘和訓練,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運是項羽英雄末路自刎烏江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嘯,命運是屈原留在汨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命運是貝多芬在雙耳失聰時指尖下所擊出的那一曲曲悲壯的交響,命運是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失明后寫下的那一頁頁輝煌的華章。
這段文字,巧妙地將名人的事例從不同角度排比運用,構成了含意豐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構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鋪墊、映襯。
在寫作中,如果僅把要表達的意思直接傳出,文句顯得單調、乏味。其實,如果只有紅花而無綠葉陪襯,花也將顯得單調。作文時,我們何不采用鋪墊、映襯手法?先確定好要表達的中心意思,然后展開聯想,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鋪墊,然后推出自己要表達的主旨句,就更有韻味和文采了。如,要表達“真誠是友誼的橋梁”這一中心,就可以用這種方式組句——
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綠蔭把夏天的門推開,碩果把秋天的門推開,飛雪把冬天的門推開,真誠把友誼的'門推開。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誠”的重要,卻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個形象生動的句子從四個方面鋪墊,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這種寫法,避免了一覽無余式的慣常寫法,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拓展了語句的想象空間,使文意豐滿、流暢,留有審美余味。
這種寫法還可以先確定好中心句,再從其他角度反向展開,進行強調。如,要表達“生命因追求而美麗”這個中心意思,可以這樣寫——
生命因追求而美麗。(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沒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沒有群峰,就像山川內沒有飛瀑,就像河流里沒有了浪花。(反向強調)
五、巧用仿擬。
仿擬,即仿照、摹擬。指有意仿照、摹擬已有的語言形式,創造出新的語言形式,表達新的思想內容的一種藝術手法。我們在課內外讀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試時不要忘了借鑒、仿擬。請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學生,敢于購買各種資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業,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師為本,以加大作業量,來提高升學率,僅給學生們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這樣的空白中,又給人感到無奈,維持著這所謂的學生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周波《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顯,這段文字,完全仿擬了課本中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畢肖,收到了良好的審美效果。
六、運用層遞。
即層層深入,造成語義上的不斷深化,使之層次分明,有力度,有氣勢。例如:
寬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寬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滿,寬容的民族一定強盛不衰,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使文采煥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掛一漏萬,大家可以自己借鑒和不斷總結,以求寫出更好的文章。
談高考作文 篇7
“意氣”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列有三個義項:
1.意志和氣概,如意氣風發;2.志趣和性格,如意氣相投;3.由于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請聯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認識,以“談意氣”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談意氣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著它的意氣,昭示著一種貫穿生命的不屈與堅韌;
“不愛沙灘擢貝子,揚帆擊楫戲中流”,是浪頂峰尖的弄潮兒在向你昭示著他的意氣,昭示著一種蓬勃于血脈中的勇敢和無懼;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驕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著他的意氣,昭示著一種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堅定的信心。
意氣,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充滿意氣的人是堅韌不屈的,他們不畏風霜,不畏冷雨。還記得黑色羚羊魯爾·瑪道夫么?有誰能想象一個曾經身患小兒麻痹癥、連走路都很艱難的小女孩如今卻站在輝煌的奧運頒獎臺上享受著王者的榮光?然后她的確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與一次次的努力艱辛地鋪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這路上的障礙與荊棘,也許多到無法想象。可是,充滿著意氣的她,何曾有過絲毫的退怯?意氣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堅韌的生命是如此偉大。
充滿意氣的人是勇敢不懼的,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壯烈,奏出輝煌。人人都無法忘記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當日寇的鐵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時,到處都是悲傷,遍地都是苦難,然后就在一個叫蘊藻濱的不起眼的小村莊,八百抗日勇士身捆炸藥,全身澆滿煤油沖入了敵營。隨著一聲聲巨響傳來,戰士們的碧血染紅了養育他們的土地。那一場戰役沒有一人生還,然而他們走得如此轟烈,歷史不會把他們遺忘,因此這場戰役被世界稱為“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我們不會將他們遺忘,因此當我們追憶他們時仍會熱淚盈眶。這群充滿意氣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響了生命的華章。
充滿意氣的人是自信樂觀的,人生幾多風雨,幾多陰霾,他人只見烏云蔽日,他們卻總能撥開云霧看見明媚的陽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競選八次失敗,兩次經商兩次失敗,其間還精神崩潰過一次。似乎在這幾十年中,他一直在失敗中度過。然而充滿意氣的人面對命運的玩笑始終不會放棄心中堅守的信念,于是最后一次,他成功了。一個分裂的國家在他的手中合二為一,美國的經濟再次起飛。堅定信念,厚積薄發,方能九天攬月,深海尋珠。林肯的意氣給了他一顆堅定樂觀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載入史冊,千古傳誦。
意氣,成就生命的堅韌與不屈;
意氣,譜寫生命的華麗與壯美;
意氣,鑄就心靈的自信與樂觀。
將意氣之歌,在生命中唱響,唱出生命絢麗的華章;
將意氣的帆,在生命中揚滿,到中流擊水,看時代風光;
將意氣的劍,在生命中磨亮,劈荊斬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創輝煌。
談高考作文 篇8
初夏已至,梔子花的芳香悄然在枝丫間飄散,馥郁了整座城市。
天清日朗,艾草的清香從各家各戶的油煙管道里彌散出來,在濃烈的油煙中顯出一份平淡自如、現世安穩的滋味。我們全家出游的計劃終于在這個端午小長假得以實施——爸、媽、哥、嫂、小侄兒、我,一起去森林公園踏夏、采青。
森林公園離家頗遠,在城市的邊緣。但是開車也只要十五分鐘——再遠的距離在現代速度面前也不值一提。不料媽這次卻不愿意坐那舒舒服服的私家車,非要騎自行車去不可:“本來就是出去踏青鍛煉身體的,這一路騎過去不是正好嗎?何必做那買櫝還珠的事?”小侄兒這段時間正在學騎自行車,一聽這話眼睛都亮了,高呼著:“我也要騎車去!爸爸你要教我騎車!”大家被他激動的心情感染,也對這次久違的騎車之旅充滿了期待。
家中只有一輛自行車,便由大哥載著侄兒騎這輛。我與其他人都是在小區里開了共享單車,非常方便。
媽率先騎了出去,爸也不甘示弱,腳一蹬便與媽并駕齊驅了。微風徐來,吹起媽的風衣,吹動她的長發。時間好似回溯——多年前我坐在媽媽的后車座上上下學,摟著媽媽的腰,在晨光中打個盹兒,在夕陽中嘰嘰喳喳地分享學校的趣事。接送的自行車壞了便換成了電瓶車,電瓶車換了一輛又一輛,媽的背也慢慢變彎,不變的是車的后座永遠柔軟、永遠厚實。爸媽在前面不知說了什么,爸爽朗的笑聲傳過來,風采不輸當年。兩人已經在比賽了,媽腰一伏,腳上使力,竟超過了一輛正龜速前進的小汽車。爸也發了力,著力追趕。共享單車明亮的顏色襯托著爸媽無盡的活力,在平坦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哥和小侄兒騎著家用自行車慢慢前行,小侄兒從后座上站起來跟我們打招呼:“媽媽,姑姑,你們等我們一會兒。”又摟著他爸爸的脖子激動地大喊:“爸爸爸爸,你騎快一點兒!”哥一邊讓他摟緊注意安全,一邊笑罵:“臭小子!”不一會兒,小東西又不甘寂寞,吵鬧著讓他爸爸教他騎車。哥無奈,只能扶著自行車,讓他的小身子在自行車上蹬蹬腳踏。他小小的身子起起伏伏,小臉通紅,引得無數路人偷偷發笑。
我和嫂嫂則得以安穩,優哉游哉地騎著車,分享生活中的煩惱與趣事。經過一段農村道路時,一戶人家庭院中栽的梔子花探出了墻頭,在一片濃綠中羞羞怯怯地吐露著芬芳。嫂嫂停下車,走到墻下,踮起腳尖摘了兩朵淡白的花兒。她回過頭,沖我眨眨眼睛,我會意一笑。她把兩朵花別在了共享單車的車簍上,芳香伴我們一路。
愿這輛車被分享,分享方便,也分享我家滿載的幸福。
談高考作文 篇9
我們天天聽到“寫作必須真實”這句話,我們天天接受“……不真實扣分”這樣的告誡,我們天天在為“如何才是真實”與“如何是不真實”而苦惱。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真實”這個問題,同時也談談“虛構”。
我們寫作文時,肯定是應該寫身邊真實發生過的事,寫真實看到過的景和物,寫心中真實的情感。老師也會這樣布置,如《校園里發生的一件事》,就是要你寫校園里真實發生的事,而不應該是沒發生過的是;如《軍訓》要寫軍訓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細節,自己從中受到的教育;如《春游》,要寫在春游中看到的具體景物;如《同桌》,要寫同桌的特點及我和同桌的故事。寫的這些主要內容,必須是“真實”的,事情主體必須是“真實”的,就是說“這件事確實發生過”。但是,這件事的具體細節又是可以“不真實”的,可以是“虛構”的。怎么回事?讓我解釋一下。
寫《校園發生的一件事》時,事件中的某個細節是可以虛構的。如:“那件事好像是發生在操場上,記不清了,也可能是教室里……”這時我們就可以將他固定在操場上,也可以將他固定在教室里,固定在哪里,都不是“不真實‘,因為主要事件是”真實“的,就可以了;又如”當時那個人是張海,還是王剛?“寫誰都可以,甚至可以虛構為王子鵬。寫事件過程時,事件的某個細節也可以沒發生過,如當時他手中什么也沒拿,但你可以虛構”他拎著書包“,”雙手艱難的拖著椅子“,”扛著鐵鍬興沖沖地走來“。
【談高考作文集錦9篇】相關文章:
2.談美高考作文
3.談高考作文4篇
4.談高考作文5篇
5.談高考作文三篇
6.談高考作文五篇
7.談高考作文四篇
8.談高考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