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考作文匯編七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考作文 篇1
作文要在高考中贏得高分,不過好審題關,得到的只能是空中樓閣。審題,永遠是佳作產生的基礎,舍此,猶如無本之木,決不可能長出奇葩異草。
20xx年,湖北省首次自主命題,高考作文仍為材料作文,材料是劉禹錫的寓言:“有一個買鏡子的人,發現賣鏡子的人將其中的一塊鏡子擦得特別光亮,但其他的鏡子都很昏暗,很是不解,便問賣鏡者。賣鏡者說:‘買鏡子的10人中只有一人喜歡買明亮的鏡子,其余的9人都喜歡買昏鏡,因為鏡子太明亮了容易照出人臉上的瑕疵。’請以‘買鏡’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考題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不由得引起我們的深思,應當意識到學好哲學對寫好高考作文的重要性。
據不完全統計,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考作文題多以議論文為主。例如,1980年的材料作文“畫蛋”;1981年的議論文“毀樹容易種樹難”;1982 年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1983年的漫畫作文“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20xx年江蘇卷“水的凝重,山的沉穩”。
可以這樣說,凡是以議論文為主的題材,無不包含豐富的哲理,現將歷屆高考作文中包含的哲理剖析如下:
一、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與客觀相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因此,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1980年高考作文“畫蛋”中,“一千個蛋從來沒有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圓形的輪廓就會有差異”,說明我們對事物的觀察和看法應從實際出發,人的思想要不斷適應變化發展著的實際。“買鏡”中,大多數人不愿意照出臉上的瑕疵,不愿意正視自身的缺點和錯誤,說明這些人不能實事求是。20xx年全國卷作文材料“智人疑鄰”中,富人的墻被雨淋壞了,他的兒子和鄰居都說過“怕有人盜竊”的話,但富人就憑感情上的親疏,沒有進行認真調查,斷言鄰居是竊賊,主觀意識和客觀實際相脫節,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所以對事物的認知是極不理智,極不準確的,才落得千古笑話。20xx年全國卷材料中,那位農婦只是不小心打破了一個雞蛋,但卻將失去雞蛋的痛苦放大成失去一個養雞場的痛苦,實在是作繭自縛,庸人自擾;生活中總有排泄不完的痛苦,假如經常如她這般放大痛苦,不從實際出發,主觀與客觀經常相違背的話,不知道會活得多累。看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的哲理可以為考生提供一種審題的基調,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
二、體現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1981年的高考作文“毀樹容易種樹難”中“十個人種樹,只要一個人毀它,就沒有一棵楊樹可以成活”。這個作文題名為寫樹,實為寫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培養人才時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應遵循教育規律,不能做違背教育規律的事,很好地體現了哲學中正確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錯誤認識對實踐具有阻礙作用的觀點,如果審題準了,就不會離題萬里。1983年的高考漫畫作文“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正是因為漫畫中的主人公沒有認真分析情況,形成錯誤的認識,導致他每次快接近水源的時候都放棄了,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買鏡”中一人喜歡明鏡,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必然使他在實踐中比較順利,而9個喜歡昏鏡的人對事物沒有正確的認識,在實踐的過程中會屢遭挫折。“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深淺”中,僅憑感情的親疏來認知事物,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古人云:“好惡之別,不應以親疏而辨之;賢愚之勘,不應以近遠而區之;君子貴明辨好惡而決親疏。”在對待事物的認知上,應拋下認知的阻礙,用澄靜清明的心智,拋下感情親疏的羈絆,用一塵不染的心靈,輕裝上陣,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豐碩的成果,領悟認知的真諦。
三、體現了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沒有量變做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畫蛋”中,“達·芬奇反復練習畫蛋,嚴格訓練,細致地觀察形象,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期艱苦實踐”,體現了量的積累過程,“終于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成為一代宗師”則是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質變。而在1983年的漫畫作文“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中,則從反面說明了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漫畫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志大才疏的挖井人,由于缺乏毅力、淺嘗輒止,終于失敗的經過。此君在地上掘了不少的大坑、小坑,但沒有一次能堅持到底,甚至當他渴望的水就在眼前的時候,卻棄之而去,終使功虧一簣。這兩篇作文雖然立足點不同,但都是勸誡人們要持恒專一,重視點滴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驥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挖井如此,學習亦如此,人世間的一切奮斗莫不如此。所以,1983年的滿分作文“矢志與篤誓” “莫學這位掘井者”“成功貴在恒”“ 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做一個鍥而不舍的掘井人”等,無不突出了一個“恒”字。
高考作文 篇2
1.魯迅先生說:“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如果有人自以為很有才氣,單槍匹馬可以闖天下,而不注意與社會、與他人的合作,勢必會鬧得“人仰馬翻”。真正有頭腦的人會懂得,要成功一件事,就必須考慮多方面因素,借鑒各種事例,與各種各樣的人合作,與各種各樣的環境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最新教育理論——合作教育學由俄羅斯的教育專家提出來了。師生在教育領域建立起嶄新的合作伙伴關系,進行研究性學習,在知識的海洋里和諧奮進。(《談合作》)
2.你可以在梅雨潭邊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綠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答;你可以小橋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風瘦馬;你可以手持常劍,獨立朔漠,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你也可以手握畫筆船頭賞花寫韻,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閑適。從西域到東海,從朔北到江南,綺麗的風光給世界增添一抹耀眼的兩色。
3.古往今來,“誠信”便是英雄們惺惺相惜,成就大業的根本,無論儒法,還是老莊。“誠信”,“誠”總是作為君子最重要的美德出現的,古書上處處寫著君王以誠治國,諸侯以誠得士的故事。信陵君正因誠信,打動了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業。而梁山上,那些英雄好漢,一諾千金,為誠信兩肋插刀的豪情,更被寫進才子名著,感動著千百萬讀書人。誠信是對別人的尊重,是對過去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的承諾,背上“誠信”,我們便會感到一種責任感,那是對自己的要求。“誠信”是一只背囊,背上它,我們便勢必要面對一種可能,一種被拋棄,被欺騙,乃至被詆毀、被利用的可能。可誠信絕對會還你一份輕松,一片坦蕩,一身磊落。(《難舍誠信》)
4.有了它,才有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承諾,才有了五關之前“赤兔胭脂獸”的一騎絕塵,才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能坐上聚義廳的頭把交椅,將替天行道的大旗扯得迎風飄揚。因為誠信,平遙小城誕生出來的“日升昌”,才將分號開遍大江南北,將半個中國的財富匯集一堂。同樣是因為同廣大人民群眾的誠信之約,嘉興南湖的微波,井岡山的星火終于匯成滔天巨浪,熊熊烈火,席卷了古老的神州大地,一個年青政黨走過了八十載的漫漫征程。(《千年的呼喚》)
5.人類之所以能走出蠻荒,擺脫愚昧,踏進文明,就是因為人類有不盡的希望。梁啟超曾說“夫有希望者,人類之所以異于禽獸,文明之所以異于野蠻,而亦豪杰之所以異于凡民者也。”希望帶給人們無窮的信心、勇氣和力量,激勵著人們去克服艱難和困苦。希望使人類戰勝了自然,戰勝了自我,帶來了人類的光明,點燃了生命的火光。古希臘統治者亞歷山大在遠征前,把所有的金銀財寶、土地莊園等皆贈給大將元帥,一大臣見狀十分不解問道、“陛下,您把全部財產分掉了,那?把什么留給你自己呢?”亞歷山大答道、“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亞歷山大之所以赫然昭示于古今,是希望帶給他無窮的力量。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受阻于匈奴,九死一生,仍懷希望,終排除萬難,凱旋歸漢;史可法、譚嗣同、秋瑾、李大釗、江姐??太多太多的英雄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又是希望幻化成的執著信念帶給他們巨大的勇氣和力量。是希望使人們在險境、絕境中勃然奮發,努力抗爭;是希望使人類代代生生不息,永遠在歷史的大道上奮勇向前。(《論希望》)
6.我覺得語文是初升的朝陽,噴薄而出,霞光萬道;語文是一顆草尖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晶瑩剔透,清澈靈動;語文是黃昏天邊如血的夕陽,映照旅人,染紅山川。語文是古都洛陽國色天香的牡丹;語文是夜星下靜謐的荷塘;語文是古道邊長亭外無聲的冷月;語文是那一雙看清世界尋找光明的黑色眼睛。語文就是青天里那一行白鷺;就是沉舟側畔的千點白帆;就是秦皇島一望無垠的大海中沖破萬里玻璃皺的打魚船。語文是當陽橋張飛石破天驚的怒吼;語文是水滸好漢闖神州的風風火火;語文是林黛玉淚珠下飛紅萬點愁如海的片片花瓣。(《最后一課》)
7.身形憔悴的屈子行吟汨羅江畔,向我們蹣跚而來;衣袂飄飄的李白持酒仰天放歌,向我們狂奔而至。古老的歷史與文化的流程中,我們的民族曾有太多的輝煌與記憶。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甘愿讓我的父老鄉親們永遠銘記中華民族的苦難與輝煌,記住我們神色莊重的祖先,如何從綠草如茵的古黃河流域,踏遍荊棘跋涉到今天的艱難歷程,以及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遠古文明的中華兒女??(《銘記民族的苦難與輝煌——假如記憶可能移植》)
8.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那我要三毛流浪天涯的灑脫;要柏楊的嬉笑怒罵間仍在擔憂吾國吾民的真情;要魯迅先生的一身傲骨,“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決心與勇氣;還要張海迪的生命力,諸葛亮的智慧??(《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9.“人是不能被打敗的,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你卻不能打敗他。”每每看到這句名言,我的腦海里便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洶涌澎湃的大海上,一只小漁船,一只由一位老漁民駕駛的漁船。老人正用他古銅色的身軀,鐵一般的臂膀,揮動著船槳,與鯊魚搏擊。濺起的浪花,灑在老人的身上,射出落日的余輝。這就是桑提亞斯——海明威筆下的響當當的鐵骨。(《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10.第一次看到紅棉,我便深深為之折服,為之感動。紅棉,也稱木棉,木科植物。談到紅棉,第一個印象便是“直”,筆直的樹干高聳入云。沒有一株紅棉是彎著長的,也沒有一株紅棉矮矮的便生出許多枝條。一排排,一行行,像許多堅毅的.戰士昂首佇立著。了解紅棉,第一個感受就是“韌”。紅棉不怕旱也不怕澇,不怕冷也不怕熱,即使遭受蟲災,也能盡快恢復。因此不管這一年它過得多么艱苦,來年一樣能開出滿樹火紅火紅的紅棉花,絢麗如霞。(《此生愿為紅棉》)
11.蘇軾在千年以前就曾說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莎士比亞的研究者們也說過、“一千個人的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有人看哈姆雷特是勇于思而怯于行的懦夫,有人看他是深思熟慮的勇士。魯迅先生在評價《紅縷夢》時,也曾經說道學家看見的是淫,文人才子們看到的是情。(江西考生《橫看成嶺側成峰》)
12.同是交戰赤壁,蘇軾高歌“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杜牧卻低吟“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同是“誰解其中味”的《紅樓夢》,有人聽到了封建制度的喪鐘,有人看見了寶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樂道于故事本身??(四川考生《回答》)
13.風是春使。“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柔柳輕舞,搖動細細的柳葉,漾出春的綠意。是誰把春帶到這里?作者隨即指出、是那剪刀似的“二月春風”。
風是綿綿深情。柳永詞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把一腔的相思、無奈與寂寞賦予一詞,“千種風情”,使作者的愁思躍然而出。更有一首歌中的、“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到天涯??”這句歌詞不乏現代都市的摩登感,把深濃之情以一“風”字盡傳無余。(《文學與多彩風》)
14.王維,少有詩才,17歲就寫出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樣膾炙人口的詩篇。早年尊崇宰相張九齡,然而張九齡受到李林甫排擠,他也不免有些失意。后遭貶官,就隱居山林,他的詩的偉大成熟從此開始。一首《竹里館》,把你帶入他的陋室,聽著他的琴聲,感受著他的淡泊寧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使你迷入他的境界,流連忘返。“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引出了多少詩詞佳話。
高考作文 篇3
(一)路燈下的高考
“十年寒窗,擠過了獨木橋。橋頭,望盡天涯路,依舊風寒,迷茫的細雨……”
掀開卷曲箱底13年的日記本,高考戰火的硝煙,仍然彌漫;路燈下,那個修長的身影,相伴星辰,依然誦讀著七月的華章!
我是x屆的高考生,也是國家實行大學擴招前的最后一屆高中畢業生。那時的高考,千軍橫闖獨木橋,殘酷無情,波譎詭密。作為農村孩子,高考是一次鯉魚躍龍門。我們都深知:十年學習塵與土,就等這次壯士行。
高三那年,我幾乎是苦行僧一個。“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古語,鐫刻在書桌的抽屜,時刻鞭策自己。課室、飯堂、宿舍三點一線、枯燥乏味的生活,給我萌動浪漫情懷的花樣年華,貼上了一紙封條。一日一測試、兩日一小考、三日一模擬的槍林彈雨,演繹我生活的全部元素。
課間十分,見縫插針,匆匆背兩個數學公式;午休棄憩,埋頭墻角,開展考點大閱兵,地氈式查漏補缺。深夜,蟋蟀蟬鳴,梳理學子的讀書聲。宿舍的同學經常汗流浹背,蜷曲幾乎窒息的被窩里,借手電筒微弱的燈光苦讀,但還是逃不過老師的火眼,電筒充公了。為了逃避查夜,我們擺起了空城計,把蚊帳放好,被子疊成人形,制造假象,讓老師從窗戶借且電筒查看時,以我們都乖乖睡了。其實我們早已身在曹營了,在校園偏僻的路燈下,任憑蚊蟲的蹂躪,在浩瀚書海中遨游了幾個鐘。那時,路燈把夜幕下的溫柔與明亮給了我們,她妙曼的身姿和美麗的容顏,時常激起我們早已埋藏深夜的青春騷動。看著被樹葉撕碎的月光,拍打淺草的晨露,不知濺漫了書的哪一頁,只知是濕了黎明。
記得高考的前夕,周邊的人和物,似乎云煙過眼,激起不一絲的圍觀欲望。爛漫鮮花沒有戀蝶翩躚;草長鶯飛,沒有燕舞相伴,七月的季節褪卻了色彩。只有課室那塊高考倒計時牌,分分秒秒跳動的指針,才能觸動心靈,頓感時光在流,時不我待。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知過了多少個日夜,身上的塵埃和軀體的疲憊,銹黃了路燈曾有過的美麗容顏,乳白的外衣銹跡斑斑。歲月的風雨也礪粗了我細膩的肌膚,可是我依然載滿希望——擠過了高考的那根木橋。
幾家歡喜幾家愁。高考是一條洶涌波濤的大江,我雖然沖破浪尖,卻跌落在波谷。那年的高考我失敗了,失敗得沒有準備。在六年的中學生活里,一直名列年級前十名的我,高考卻掉到了班級的三十名。還在埋怨老天的不公時,更沉重的打擊又當頭一捧,我從入圍本科的分數,退檔到了市大專學院錄取。拿通知的那晚,我再次來到熟悉的校園,冷冷的雨夜,曾支撐我無數黑夜的路燈,投下修長憂傷的身影。倚望,遠處路燈照亮的星星,等待天明后陽光的手來拭干那行淚,繼續上路。
云卷云舒,時光如一川逝水,把高考的那杯濁酒沖洗得淡如水,暴風暴雨的黑色七月,已是西風調碧樹的時節。記得高三的班主任曾為我們鼓勁加油時曾說,“沒有經歷高三生活、沒有經歷黑色七月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是的,那段刻骨銘心的寒窗生活,是一次人生孤寂、更是一次人生勵志。
(二)高考生跳的“龍門”在哪?
人們常說,讀書人如果可以高中狀元,就如同鯉魚跳過了龍門,從此脫離凡胎肉身,飛黃騰達。這對于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扭轉命運的學子們來說,的確是形象的比喻。那么,北京城里究竟有沒有這樣的“龍門”呢?
北京城外有城,城內建城的建筑布局,使得連接內外各城之間的城門成了極為重要的設施。在北京眾多的城門當中,的確存在著所謂的“龍門”,當然,這與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是分不開的。
由隋朝起創建的科舉制度,取代了過去一直以來的世襲制度,由此,學子們得到了通過求學考試來改變命運的機會,也就是相對公平的社會育才機會,使得封建王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了穩定。科舉考試分為很多個級別,在歷經各地區主持的考試之后,通過層層選拔的勝出者會取得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的機會。在京師的考試有兩場,會試和殿試,而最終能夠沖進殿試,并取得名次的,就拿到了進入仕途的入場券,成為國家的棟梁。也就是說,原本平凡無奇的鯉魚越過了“龍門”,晉級龍族,真可謂是“一步登天”了。
完成這一象征性加冕儀式的就是長安門。長安門分為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長安左門位于大明門(清代改大清門,辛亥革命后改中華門,1959年拆除)內東北角(今勞動人民文化宮正門前稍東),長安右門位于大明門內西北角(今中山公園正門前稍西)。長安左門和右門是皇城通往中央官署衙門的總門,門前均豎立有巨大石碑,上面刻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誡語,并有禁軍站崗。平日,百官上朝都要從長安左、右門進入,并且無論官級大小、爵位高低,都要下馬下轎,步行進入長安門,經天街(今天安門前的長安街),經金水橋,入承天門(今天安門),繼而進午門,上朝覲見皇帝。
并非兩門都是“龍門”,只有長安左門被稱為“龍門”。明初時,曾在承天門(今天安門)外金水橋畔設案舉行殿試,后來移至太和殿。清沿用了這一形式,但后將殿試的場所改在了保和殿。殿試以后,凡考中進士的人,都要在殿上廣布姓名,然后將名字寫入“皇榜”,捧出午門,在鼓樂御杖的導引下,經承天門穿過廣場,張掛在左面的“龍棚”內。參加殿試的貢生們在這里集結看榜,無論考中與否,都經由長安左門離開。所以,長安左門被稱為“龍門”或是“生門”,靠中進士的人成為“登龍門”。新科狀元會披紅插花,騎著御賜的高頭大馬,經此門出游“天街”(今長安街),以顯示“皇恩浩蕩”,當然,這也是唯一允許在“天街”上騎馬的時候。此后,金榜提名的進士們會被接到順天府衙(位于今安定門內大街西邊的東公街)飲宴祝賀,即所謂的“金殿傳臚”的儀式。越過“龍門”的學子們最終不負多年的寒窗苦讀,一躍成為天下聞名的新權貴。
與長安左門相對的,長安右門則是刑部主持全國“秋審”、“朝審”的地方,被稱為“虎門”。每年農歷八月中旬,皇帝派刑部官員會同大理寺、都察院或九卿、王公大臣,在這里設案“秋審”,聯合審理犯人。每逢此時,由東到西,橫列幾十張大八仙桌,上鋪紅毯,判官面北端坐,互審各犯判文,然后再呈皇帝,皇帝只要紅筆一勾,該犯的死刑就確定了。“朝審”則是委派兵丁,將刑部監獄內的死罪犯人全部提出來,押送到長安右門,排成整齊的隊列,由長安右門的南門洞走入,一字形地跪在“朝審”公案桌前,聽候審問。期間,每個犯人不能傾訴冤情,等到這一年冬至的清早,用囚車把犯人押到刑場砍頭。犯人由長安右門提解進廣場,不免悲傷哭泣,猶如身進虎口。所以,長安右門會被稱為“虎門”。新中國成立后,為解決長安街的交通問題,遂于1952年8月將長安左、右門拆除。雖然,現在已經找不到長安門了,但是,同為改變人命運的“龍門”和“虎門”卻永遠在歷史上留下了傳奇的故事。
(三)民國如何考“高考”
現如今,每年高考都牽動著天下所有父母和孩子的心,讓人神經緊張,那么我們回過頭看看民國的高考是什么樣子的呢?
1932年清華大學的國文考試題,題目不難,但其中有一道怪題“對對子”,上聯是“孫行者”,要求考生對下聯。“孫行者”大家都熟悉,不就是保護唐僧上西天取經的那個猴子孫悟空嗎,可讓大伙對對聯,就有點難為這些莘莘學子了。據說后來只有三人答對了,他們對的是“胡適之”,“孫”對“胡”(猢猻),“行”對“適”,“者”對“之”,答案用的是時髦人物胡適的名字,十分有趣,大大出乎出題者的預料。但后來據一位考生透露,這樣答其實也不是十分準確,“胡適之”的“胡”與“孫行者”的“孫”平仄不協(都是平聲),最標準的答案應該是“祖沖之”(南北朝數學家)。
這道怪題的“始作俑者”就是清華大學教授陳寅恪,陳寅恪(1890—1969)是江西義寧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和語言學家,時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并稱清華四大國學導師。當時人們都認為“孫行者”的標準答案就是“胡適之”,而且還都以為是陳寅恪有意為之,目的就是調侃一下胡適,其實陳寅恪擬定的標準答案是“王引之”(清代學者)和“祖沖之”,也確實沒有調侃胡適的意思。
陳寅恪如此出題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社會輿論對于這種考試形式卻很不理解,當時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已推行白話文十余年之久,盡管社會上堅持使用文言者還依然不少,但作為整體的教育體制而言,白話文已占據了主流地位,“對對子”在當時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已銷聲匿跡多年。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陳寅恪此舉是有意復古開倒車,后來甚至還有人將這次考試當作笑談,所以以后“對對子”這種形式再沒有應用,更沒有推廣。
還有一個是聞一多先生錄取臧克家的故事。臧克家當年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時,國文考試有兩個題目,一是《你為什么投考青島大學?》,一是《雜感》,兩題任選一道,但臧克家兩題都做了。他寫的《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三句雜感雖然短小卻飽含哲理,后來臧克家在回憶文章中說:“它是我嘗盡了人生的苦味,從中熔煉出來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敗之后,極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結晶。”聞一多對此極為欣賞,從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內心世界,于是便給判了98分的高分,將數學考試吃了“鴨蛋”的臧克家破格錄入了青島大學。據說當年聞一多報考清華時,也是其他學科成績平平,唯獨作文文才并茂而為主考老師所賞識,這次破格錄取臧克家,可能是一多先生想起了自己的經歷,多多少少有點惺惺惜惺惺之意吧。
臧克家開始讀的是外文系,因記憶力差想轉到聞一多先生的國文系。當他走進先生的辦公室,看到不少想轉到國文系的學生全被拒絕了,不禁有些膽怯,孰料聞一多一聽到他的名字便高興地說:“你來吧。”從此臧克家便成了聞一多的嫡傳弟子,與著名詩人陳夢家并稱為聞一多門下“二家”。
第三則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1946年度的聯合招生國文試題,這份試題可以說是簡單至極,讓人看了有不可思議之感。題目共兩道,一是作文:學校與社會;二是解釋成語的意義:指日可待、變本加厲、隔岸觀火、息息相關。
看著這些當年的老試題,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感慨良久,與這些簡潔、精煉的試題相比,我們今天的考試還能讓孩子領略到學習的快樂嗎?與如今那些動輒長達十余頁、似是而非的高考題目比照,究竟哪一種更接近我們教育的初衷呢?
眾所周知,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但同時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那個時期學者文人的許多文章至今仍令我們懷念不已。之所以如此,我想這與當時那種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無關系。
古代也有“高考”錄取通知書
在現代,學生高考完畢后,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一般會通過快遞到學生的手中,而古代有專門的政府官員通知。古人科舉應試及第之后,縣州府都會派遣特定人員前去通知報喜,這樣的報喜在古人眼里稱為捷報。所以可以這樣說,捷報就是古人現代版的高考錄取通知書。
古 人參加科考可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他牽扯到整個家族甚至整個村莊。據說古代參加科舉應試,中秀才舉人或者進士及第希望比較大的人家都會在煎熬中苦苦等待著喜 報的到來。也有比較聰明的人專門等候在門口,一旦報喜的人到了,就前去向這家人報喜,碰到富裕的人家能得到點碎銀花花,稍微窮點的人家也能沾上點酒喝。這 樣的等待在古代稱之為候榜。這些場面在《儒林外史》里有過詳細的描述。
從鄉試到會試,再到殿試,每個級別的考試都有捷報,只要你合格了被錄取了,就有人來專門為你報喜。捷報的格式大都比較簡單,除了寫有應試考取功名者的名字以及考試的名次,此外就是某某縣府的名稱了。
浙江仙居縣皤灘鎮有一個始建于南宋時期的何氏里大學士府在國內頗為著名,何氏家族在歷代歷史上出過許多達官貴人以及文人學士。康熙時期的帖學四大家之一何焯就隸屬這個大家族。何焯25歲時以拔貢生的身份進京,后因直言耿直的性格而受到排擠,以致六次應考不第,直到四十一歲時,康熙南巡,后因朋友推薦為官,而后參加考試才成為舉人,不然又要遭到他人的陷害。何焯次年參加考試,順利考取為進士。何氏里大學士府有關于何焯的捷報。
官 報廳在學士府的正南面,兩邊的木板墻上就貼滿了當時的捷報,有中舉人的捷報,有中得頭等狀元的,也有中進士第四名的捷報。這些捷報上端印有一條欲飛的騰 龍,下面是云山霧海,捷報正中央寫有某某年高中鄉試或者殿試第幾名。捷報的樣式因朝代的不同而略有異同,但總體而言是差不多的。
古人收到捷報之后,一般要把它張貼在廳堂里最顯眼的位置,一來可以光宗耀祖,二來可以讓來訪的客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現在的獎狀一般。從這個細小的細節同樣可以看出古人如何重視科舉考試,科舉幾乎成了古代讀書人的唯一出路。
唐代高考移民 白居易參加宣城州試
(四)“高考移民”白居易
古時士子參加考試,必歸于本籍,也可在本籍與寄籍中做一選擇,投考不得越籍赴試,但有的士子為了取巧投機,假冒他省之籍投考,稱之“冒籍”。
隋文帝開創科舉,唐代有發展,并完善了科舉制度。唐朝科舉,報名后,先要在縣府進行考試,然后再到州府考試,合格者送至尚書省。因為長安、同州、華州錄取比例最大,名單上列為前十名的,有時全部及第,一般也十得七八,而兩廣等地的錄取率正好相反,十之能中一二就不錯了。錄取率如此的懸殊,出現“冒籍”也就不奇怪了。
對于“冒籍”現象,朝廷有對策。《新唐書·選舉志》載:“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于州、縣……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在這種嚴格的管理下,士子一般應在家鄉報名應試,以進入本地的縣學或府學,而縣學、府學的生員都有確定的名額限制。
有個叫白居易的考生寫了一篇叫做《送侯權秀才序》的文章,以和侯權秀才同在一個叫“宣城”的地方考上進士為由頭,套了一番近乎,惺惺相惜,以敘同窗之情:“貞元十五年初,予始舉進士。與侯生俱為宣城守所貢,明年春,予中春官第。”
只是,這個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即今天的陜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河南新鄭縣令交好,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便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
白居易原籍是山西太原,曾寄居河南下邽、鞏縣、新鄭、洛陽,但白居易沒有選擇在這幾個地方參加“高考”,而是通過私人關系,在大哥幼文和叔父季康引介下來到宣城,拜見了宣城觀察使崔衍,走了后門,當年秋天參加了宣城州試,被選為應貢進士。
到這里,不難看出,白居易“冒籍”了。最為有趣的是,這竟然是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一次“高考移民”事件。
古代科舉并非高考
很多人將高考比為古代的“科舉”,民間乃至媒體也將各地各中學高考的第一名譽為“文科狀元”“理科狀元”,既不倫,也不類。科舉不是考學,而是考官,是古代國家的文官考試,更類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而不是高考。
自隋唐以來,科舉考試的科目、內容、形式等,歷代有所不同,所同者,考試面前人人平等。此前朝廷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各地負責考察發現人才的“中正官”,將本地人才分為九個品級,向朝廷推薦,朝廷量才錄用。這種選官制度,貌似很全面很客觀,但在重門第講關系的中國,只要是地方推薦,就會逐漸演變為家族勢力的較量,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格局。科舉這一制度創新,打破了這一格局,為平民子弟進入主流社會提供了機會,古諺有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雖然夸張,卻非虛語。《儒林外史》中有個廣東窮秀才范進,住茅草房,吃了上頓愁下頓,卻通過科舉考試,而舉人而進士,最后做了朝廷高官。范進是被小說諷刺挖苦的人物,呆頭呆腦,不學無術,完全是憑“狗屎運”考上的;但從另一角度說,范進沒有富爸爸官爸爸,也沒找關系通關節勾兌考官,而是自己考上的。現實生活中,更多如范進那樣貧困低賤卻有真才實學的平民子弟,正是通過科舉考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所以,盡管科舉制度弊端叢生,但從隋唐至明清,歷經千余年而不能廢。明太祖和清康熙,鑒于一考定終身選拔的人才有不少是“高分低能”者,曾一度中止科舉考試,但旋即恢復。這不是古代中國人因循守舊,不思變革,而是實在找不出比考試更公正的方法。
科舉是國家大典,以明清兩朝為例,三年一考,考試分三級:第一級,省級,分省考試,叫“鄉試”,錄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級,部級,全國統考,叫“會試”,錄取的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第三級,國家級,皇帝親自主考,叫“殿試”,錄取的叫“進士”,第一名叫“狀元”。麻將游戲中的“三元會”,牌中極品,可遇而不可求,就來自科舉考試的名目:解元、會元、狀元,“三連冠”。科舉考試連中“三元”,更是珍稀動物,明朝僅兩人,清朝僅三人。
舉人和進士都不是官,古人叫“功名”,今人叫“文憑”,不僅是做官的資格,而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學位。晚清留洋的“海歸派”,無論學什么專業,必須通過“學部”的分科考試,獲得“工科進士”、“法學進士”、“醫學舉人”、“農學舉人”等資格,才能在國家部門任職。今人也許覺得好笑,其實這只是名詞翻譯問題。假設最早就將洋學位doctor譯為“進士”,master譯為“舉人”,現在也就習以為常了。
有些讀書人生性恬淡,家境富足,不想做官,但也非要考個舉人文憑進士學位。據錢泳《履園叢話》記載,道光年間,有個103歲的廣東老大爺,都快考成“烈士”了,還去參加鄉試。皇帝聽說,破格授予他“欽賜舉人”。老大爺不服老,又去參加全國會試,把北京城轟動了,全城人扶老攜幼,爭相目睹這位科舉史上“最牛考生”的風采。皇帝特地授予他“精神鼓勵獎”,“欽賜國子司業”,也就是“太學榮譽副校長”,當時傳為美談。
為什么古代讀書人這么迷戀科舉,迷戀舉人進士學位?看看今天公務員考試之火爆,公務員爭戴碩士帽博士帽之蔚然成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盡在不言中。
高考作文 篇4
一.作文閱卷細則
1.關于整體要求:有字即不給0分;無標題扣2分;每缺50字(3行)扣1分;錯別字每3個扣1分,絕密透露高考作文閱卷老師給你的忠告。
2.關于審題
偏離題意的,如果能判斷是完全離題的作文,給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適當點題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給分,但不能超過36分。
3.關于基準分
作文評分的基準分都定在42分。達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題意,語言也過得去,比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4.打分的程序
打分采取“綜合判斷,分等參照”的原則,首先應該從總體上綜合打分,看它屬于哪一檔的文章。一篇作文在基礎等級分上分為四檔:
(1)42—50 (2)32—41 (3)22—31 (4)21分以下。
所以,評估一篇文章,首先要能夠把它定位在某一檔中,這樣,評分就不會出現大的失誤。
5.關于評分重點
評分標準中以題意、內容、語言和文體為重點。我們主張在這四項中,以內容和語言為重點。除了審題,文體也可以適當降低要求。這里的文體,不是指議論文、記敘文和說明文,而是指更廣泛的文體概念,作文指導《絕密透露高考作文閱卷老師給你的忠告》。
6.關于發展等級分的給分基本原則
在通常情況下,基礎等級分29分以下的試卷,不給發展分,30分以上的試卷,發展等級分這樣給:30—34分,給四等發展等級分,即1—3分;35—39分,給三等發展等級分,即4—6分;40—44分,給二等發展等級分,即7—8分;45—50分,給一等發展等級分,即9—10分。當然,這個規定并非不可違犯。如果遇到某篇作文在某一方面的確非常突出,即使它的基礎等級分相對較低,發展等級分也可以滿分。
7.關于抄襲等情況的處理意見
第一種是抄襲,就是原封不動或稍微改變了幾個字的默寫公開發表的文章。凡是抄襲的作文,只能在20分以下給分,而且不給發展分。但是,抄襲作文必須給出證據,不能憑想當然辦事。
第二種是套用,或者可以稱為改寫。
故事是別人的,但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敘述,個別地方根據題目要求,作了一定的修改。這類作文,如果再創造的成分教多,且能判斷該考生的確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可以在及格分以上給分,但不能超過40分。
第三種是仿寫。
模仿與套用卷相像,但不一樣。模仿卷的再創造成分更多,所以,如果立意、語言等方面出色,這類卷子可以打二類分,但不得超過50分。
高考作文 篇5
此刻坐在桌前抬起頭,突然發現,下了一周的雨不知何時停了。
我笑笑,望著這依舊陰沉沉的天,不由想起不久前在報紙上看的“持續強降雨,低洼學校需停課”。呵,學校,突然變成一個很遙遠的名詞。原來我已失學了?
今天是6月21日,距離那一場刻骨銘心的戰役不覺已有十多天了。卻是一種怪怪的感受:高考,就這樣過去了嗎?這些天我是怎么過的呢?突然間,感到一陣眩暈,這些天的記憶突然變得模糊。眼前又浮現的卻是那一個個為了備考而奮戰的日夜。那一段不堪回首卻又畢生難忘的時光。哦,那些日子,為了一次次的考試緊張痛心,對一個個分數視如生命,生命中仿佛已沒剩下什么,你必需一刻不停,還有那漫無盡頭的一次次考試。退步是致命的,任何一點挫折都會令人絕望。我們如履薄冰,心驚膽戰,卻又必須咬牙堅持,難以置信的是,此刻我在這里回頭看,我竟然撐了過來。現在再回頭想想,那樣的時光,沒有一個信念支撐,我們是無論如何也撐不下來的。回顧這一年,我驚奇的發現,過往人生中所流的淚,大多集中在這一年。這一年中,面對太多的失敗、彷徨、迷惘、絕望、無助,我不只一次的想要放棄,然而,為了夢想,我卻始終咬牙前行,此時,站在這里,我可以說我已經勝利了,不論結果如何,努力過、奮斗過,也就是一種成長。
窗外的天氣讓人提不起
坐在桌前,思緒很凌亂。寫到這兒,眼眶不由得又有點濕,我的高中,我的中學時光就這樣結束了嗎?似乎還沒做好準備,一切就已結束。又似乎一切都還沒來得及去做,但這就是生活,我必須堅強起來,去面對新的人生了。
很快成績就要出來了,心中很是忐忑,因為還是前途未卜啊。
高考后十日,發些雜感。
高考作文 篇6
愛如燈盞,照耀著在情感黑夜中摸索前行的人;愛如甘泉,滋潤著在情感沙漠中艱難行走的人;愛如陽光,溫暖著在情感雪地中哆嗦爬行的人;愛如春風,撫摩著在情感泥淖中受傷掙扎的人。
愛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它能讓貧病交加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廣袤無垠沙漠中的一股請泉,它能使瀕臨絕境的人獲得生存的希望;愛心是一首動人的歌謠,它能使心灰意冷的人獲得精神的慰藉;愛心是一場久旱的甘霖,它能使悲觀失望的人獲得心靈的滋潤。
挫折就像一塊巨石。懦弱的人,面對他,止步不前;堅強的人,依靠它,站得更高。誠信就像一面神鏡。奸佞的人,面對它,原形畢露;善良的人,依靠它,識別真偽。
對手是要戰勝的對象,要想盡辦法擊垮它;對手是競爭的伙伴,要在競爭中共同發展;對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體現自身的價值;對手是論壇上的辯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會失去意義。
海潮,放遠了諦聽才覺得深邃;山峰,放遠了望才覺得秀美;忠告,放遠了品味才覺得親切;友情,放遠了回憶才覺得珍貴。所以,哲人說“距離產生美。”
黃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膛;黃河流水,是我沸騰的血液;黃帝陵丘,是我遠古的懷想;黃海大潮,是我激蕩的心聲;黃山勁松,是我不屈的脊梁;黃埔大橋,是我展開的臂膀;大興安嶺,是我堅硬的肋骨;洞庭鄱陽,是我明亮的眼睛;喜馬拉雅,是我高昂的頭顱;巍巍長城,是我不屈的脊梁。
沒有藍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壯闊,可以有小溪的優雅;沒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綠!生活中沒有旁觀者的席位,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聲音。我們有美的胸襟,我們才活得坦然;我們活得坦然,生活才給我們快樂的體驗。
能夠討每個人喜歡的人是不能令人真正喜歡的。——巴爾扎克《人間喜劇》
你有你波濤洶涌的豪邁,我有我細流涓涓的從容;你習慣在高山間一瀉千里,我喜歡在小村邊緩緩流過。你是大江,我是小河。你有你條條框框的教養,我有我無拘無束的灑脫;你習慣在餐桌前慢條斯理,我喜歡在篝火旁狼吞虎咽。
人的一生,如同四季,春種,夏耘,秋收,冬藏。 人能走多遠?這話不要問雙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登多高?這話不要問身軀,而是要問意志;人能創造多少?這話不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智慧;人能看多遠?這話不要問眼睛,而是要問胸襟。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你人生的一個時期,甚至影響你的一生!(路遙《平凡的世界》)
人性的墮落,常常從無視公理開始,社會的尊嚴,常常因權力濫用萎縮。
生命的意義不在美麗的言辭中,不在空洞的追求里,而在于實實在在的謀求自己的生存,同時也幫助別人生存中。
生命如同一幅畫,可以沒有色彩鋪張的轟轟烈烈,但不能缺少美的意境
玩笑也得看時間和地點;應該嚴肅的時候,我會嚴肅得像只驢子。不過人有時候會露馬腳,驢子也忍不住喊叫。——羅曼?羅蘭《哥拉?布勒尼翁》
我愛你就是因為你無所不知,但是卻沉默不語。——高爾基《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
幸福的家庭家家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復活》)
一分鐘的靜默是一場令人暈眩的交響樂!這個樂曲包含的內容比生活的本質更為豐富。羅曼?羅蘭《母與子》
一個人總是要把自己的愛寄托在什么人身上,雖然有時他的愛會使人苦惱,會玷污人,也還有人可能會用自己的愛使親人煩得要命,因為當他愛的時候,沒有尊重被愛的人。——高爾基《二十六個和一個》
一人有任何正當理由信任自己的人,永遠不在別人面前炫耀,以使別人信任他。——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
永遠相信,人世間不只是心靈的沙漠,感情的冰窯,各種至善至真的情懷,筑起了一道道最美的風景。
在大膽方面,要學習鳥雀;在多嘴方面,要學習魚兒。——雨果《笑面人》
在世上所有的手法里面,奉承是最巧妙、最狡猾的一種。——巴爾扎克《鄉村醫生》
最柔軟脆弱的是人性,最厚重剛烈的也是人性。
高考作文 篇7
美籍華人吳健雄教授說:在中國,家長往往這樣問他的孩子:你今天得了幾個A(即高分)?在美國,家長往往是問孩子:你今天向老師提了幾個有意義的問題?要求:根據這則材料,聯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這本是布置給學生的一篇作文,但高一學生初學材料作文,不知如何下筆,結果都反過來求我做示范。筆者只好打腫臉充胖子,作此下水文章,以塞此責:
A的誤區家庭教育,乃至上升到整個國民教育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價值觀取向的問題。如何教育后一代,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反映的不僅是一個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的某種繼承,而且也是人們面對生存挑戰的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
學而優則仕是千百年來中國封建社會人生的價值取向。這一擇優錄取的科舉制度不知使多少人為之在寒窗下搏命舍生。既然一篇文章可以定終身,那么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就不僅成全了當事人在那個社會令人欣羨的角色,也為后世人提供了可以仿效的攻關奪隘的楷模。而例外的不幸也有,迂腐、潦倒乃至癲狂者,如孔乙己與范進,應該不會是只有小說中才有的另一類讀書人的典型。
【有關高考作文匯編七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