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談高考作文九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談高考作文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談高考作文 篇1
創新作文教學是個相當大的課題,可以探索、鉆研的方面很多。筆者認為:要讓學生寫出有新意的作文,其關鍵是教者應在寫作中注意引導,著重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在各種條件下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來,尤其是在高考中能獲得高分。下面就如何進行思維創新訓練談一點粗淺的認識與做法。、
所謂創新就是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有時是立意上的創新;有時是結構上的創新;有時是語言表達技巧上的創新;有時是語體、文體上的創新等等。我們作為指導者應該把常見的創新途徑教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創新。
一、立意上的創新。
古人說:“凡作文立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這三番來者,代表了認識的三個層面。第一番來者,是表面上的東西,比較膚淺,絕大多數人都能想到,因此屬大路貨,只能算一般的認識層面;第二番來者,是對事物較為深刻的認識,可能會找到一些常人不曾見到的角度,使之寫出賞心悅目的文章來,這是第二層面。而第三番來者是“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后的“柳暗花明”,是另辟蹊徑后找到的“別有洞天”,能寫出讓閱者拍案叫絕的文章,甚至是嘆為觀止的文章,是認識的最高層面。而一般情況下語文老師會教育學生選第二個層面,這樣比較穩,又避開高風險和大路貨,得分一般在50分左右。而第三層面的則視為險徑,是走險棋。成功了能得高分,想偏了則功虧一簣。其實只要重視方法指導,加強訓練,則完全有可能出奇制勝,甚至可以得60分。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①螻蛄爬墻的啟示:
材料:一只螻蛄在陡峭的墻壁上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時跌落下來,但它過了一會兒又沿著墻根往上爬了……
分析:許多同學看了材料之后立意放在贊頌蟲子的頑強、執著、敗而不氣餒上。這其實就是“第一番來者”,屬一般構思。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找到另一個立意,螻蛄蟲不會思考,不會從失敗中尋找失敗的原因,只知鍥而不舍地苦干、蠻干,不會改變方向尋找新的途徑,這就是較為深刻的立意。如果在此基礎再深入地思考,就可以發現我們人類中亦有此種“螻蛄現象”,即表面的勤勤懇懇往往會得到肯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甚至有時還作為一種精神來宣傳,提倡為“愚公移山”。這樣就可以挖掘到“應有科學的指導,即既要達到目的,又‘多快好省’”。這就是創新的立意。
②材料:一幅漫畫,一只啄木鳥在一根水泥桿上猛啄。
分析:一般的同學是認為這只啄木鳥不看對象,對著水泥桿猛啄將一無所得,聯想到有些人盲目地做事,不看對象,終將一事無成。而深入分析后可以發現,啄木鳥為什么會啄水泥桿子呢?原因可能是它習慣成自然,見到高大的桿子就當成是樹木,見到有小孔就以為是蟲洞,引出習慣一旦養成,積習難改。這是較高層面的認識;而更深一個層次可能會想到人類大肆砍伐樹木,使生態遭受破壞,啄木鳥已無樹可啄,只能錯把水泥桿當作是樹木,呼吁人們保護樹木,保護生態環境。
③材料:以“傘”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分析:“傘”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用具。有的人就會從魯班妹妹發明“傘”寫起,由固定的傘——亭子寫到移動的“傘”;由紙雨傘寫到尼龍布雨傘;由木柄傘寫到鋼骨傘;由普通的傘寫到折疊傘……由此可以感嘆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贊美古代工匠、現在工人們的聰明才智。這是一般的立意,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如果去深究一下可以發現“傘”的品格,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他人,是“舍己為人”的精神寫照,就屬較高認識層面;而由“傘”想到父母的愛,象“傘”一樣處處護著自己,不讓日曬雨淋,是何等的慷慨、無私。而往反面去想一下,社會上就有一些人千方百計地在官場上找自己的“保護傘”有恃無恐,就是屬創新層面的立意。
二、結構上求新。
在文章的寫作中,結構屬表現形式,而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好的形式能讓人耳目為之一新,心情為之一振,同樣會使文章增色添彩。
①老舍先生的《茶館》在結構上就是大膽的創新。劇本創作原有的原則是“三一律”,而老舍卻打破了這一戒律,大膽地用三幕戲來反映三個不同的時代,且選擇茶館這一特定地點讓三教九流在這個舞臺亮相、表演,甚至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同樣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取得成功。
②茅盾先生的《風景談》也可謂是散文中的創新。他選了六幅畫面來表現延安軍民的生活,可謂是“散得可以”。這跟一般的游記散文,議論散文的形式有很大的差異。但同樣是一篇好散文。
③20xx年的高考,有一位考生大膽地用詩歌這一形式作文,盡管只有209字,不合作文的800字左右的要求,但卻拿到了滿分,這與20xx年江蘇南京一考生以古白話寫《赤兔馬之死》獲滿分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是在形式上有創新而獲得成功的例子。
三、技巧上翻新
表現技巧的創新實際是借鑒、嫁接一些寫作上的技巧,使文章能看上去新穎一點。常見的技巧有:
①加題記和尾記。用名人名言或自己極具概括的話精辟地概括文章的精髓,列于文首的醒目位置,使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觀點。尾記則是起畫龍點睛,或“點石成金”作用。如:99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題記為:“人生在世,斗轉星移,眼前景物一一散盡。惟有那些美好的記憶,徜徉留戀,亙古不衰。”文字簡潔而富靈性。又如20xx年高考,一篇題為《兒子的呼喚》的題記:“道德猶如月亮,在黑暗中彰顯其光亮。”富有哲理,生動形象。再如,《學會堅強》一文的開頭有這樣一段題記:“女孩,弱者仿佛是你的孿生姐妹,提起你,總令人提到她;女孩,眼淚似乎早已是你忠實的伴侶,當微風撥弄你的心緒時,她總會在你的臉頰跳舞。其實你要明白,女孩,你的名字不叫弱者。”這段文字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你是強者而不是弱者。
②運用小標題。如《寫作貴在創新》一文就列出“一,緊扣時代脈搏,從豐富多彩的現實中捕捉新意;二,充分展開聯想,從無限廣闊的天地中尋覓新意;三,善于逆向思維,從習以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條理清晰,結構井然。
③用電影化手法。如“慢鏡頭”,“畫外音”,“蒙太奇”,“分鏡頭”等表現手法,來使人有新鮮感。有時也可以運用電視短劇的形式。
④可運用寓言、童話、夢境、故事新編等形式來創新。現在有不少此類的作品如《大話西游》之類的書就很成功。
總之,如何進行創新作文指導、訓練是一個長期的永久性的話題。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模式可套。如停留在某一模式上又成了僵化的教條,成了“新八股”。我們的目的是給方法,給方向,給技巧,讓學生在平時的作文和考試作文中去不斷創新,寫出高水平的文章來。并以此來推動作文教學步上一個新臺階。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使作文教學出現一個嶄新局面。
談高考作文 篇2
“偶系窮銀,木油米! ”這句讓不少人看后不知所云的話,出現在競賽作文里。在近日舉行的“外研社杯”第25屆上海市中學生競賽頒獎典禮上,“Q言Q語”即網絡語言的運用引起評委們的關注。網絡語言該不該進入作文?對此,周刊專門采訪了多年參與高考作文閱卷的專家,請他為考生指點迷津。
七成學生認同網絡語言的“風趣”
網絡語言究竟是古老漢語的新時代烙印,還是將純潔的漢語引入歧途?究竟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還是顛覆傳統的文字游戲?本次作文競賽的主辦方之一——《中文自修》雜志社,針對全市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網絡語言頗受中學生的歡迎和追捧,超過50%的同學認為網絡語言風趣、流行、有活力。即便如此,只有不到10%的學生表示,自己會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大部分同學表示:不使用網絡語言的原因不是因為自己不喜歡,而是因為老師和家長不允許。
網絡語言的出現實際上是語言更新和豐富的過程,作為一種語言實踐,網絡語言以新奇、簡單、幽默等特點在中學生中大行其道,更是證明了其生命力和活力。譬如將近70%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被網絡語言的 “風趣”這一特點吸引,而這正是網絡語言較之傳統規范漢語所獨有的特點。
記者采訪發現,很多家長和老師對網絡語言進入作文,持反對態度。 “只要有時間,我都會看孩子的作文,檢查是否使用了網絡語言。 ”本屆作文競賽的一位獲獎者的家長陳女士告訴記者,每天晚上,孩子都會上半個小時的網,了解有什么最新的流行詞語,以便于第二天和同學進行交流。同時,細心的她還發現,女兒會在自己的習作中使用網絡語言。 “很多網絡語言,都不知道想表達什么意思?有些還是錯別字。 ”對此,陳女士給女兒定了一條規矩:可以和同學說網絡語言,但是,寫作一定不可以使用網絡語言,避免給為自己的考試和升學帶來“不安全因素”。
評委對網絡語言持寬容態度
多年從事上海市高考作文閱卷工作的專家、華師大中文系周宏教授是本次競賽的評委評委之一。他表示,在本次作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的作文,絕對是高考作文的一類卷。他提醒各位同學和家長,請不要約束自己或者孩子的真實想法。高考作文的評判標準是非常開放,非常寬容的。沒有個性的文章,沒有思想的文章,沒有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在高考中獲得一類卷的,而我們的競賽作文恰恰是有個性、有思想、有真情的。
本屆作文競賽中,部分文章中出現了網絡語言,引起評委們的關注。 “對待網絡語言,我們持寬容的態度。 ”周宏介紹道,“網絡語言”需要更清楚的界定,在網絡上所使用的語言并不等于“網絡語言”。比如,“浮云”一詞只是在網絡上出現的比較多而已,而其實“浮云”一詞早就有了,“浮”了幾萬年了;再說,網上“打醬油”這樣的詞匯,我覺得很好嘛,它不過是賦予了這個詞匯以新的涵義,而不是錯別字。
反對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
曾經有中學老師表示,一些已被實體媒體使用的“網絡語言”,如“神馬都是浮云”,運用到作文中去,是可以接受的。對此,周宏教授表示了不同的意見:“浮云”是可以的,“神馬”是不可以的。因為“神馬”是漢語拼音輸入法打錯之后出現的錯別字。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是不應該在我們主流語言的陣地中出現的。
周宏說道,如果想表達“今天,我很激動”,可以把“激動”寫成“雞凍”嗎?它在網絡中確實可以生存,但是要想到主流語言的陣地里來走一走,對不起,不可以!我們反對的是這種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比如說“灰機”,這是錯別字+讀音錯誤;再比如說“杯具”,“杯具”是悲劇,這個“杯具”會成為將來中國的語言嗎?作為一名大學老師、語文老師,其態度很鮮明,堅決反對這種錯別字。
所以,無論是作文競賽還是高考作文,閱卷評委對網絡語言是區別對待,寬容要與嚴格相結合。如果你在作文中出現“給力”,這就無所謂了,因為“給力”不是錯別字;而今年最不給力的就是“hold”,因為它已經“hold不住”了——太陳舊了,因此,請不要再“hold”了,更何況,這個詞它根本上是一個英文單詞。
談高考作文 篇3
一九九七年的高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拐點,而今天的高考則是我們每個考生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有人說:“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還有很多的選擇。”而我認為,我的高考就是一個跳板,跳的越高,我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也就會越高。
今天是我國恢復高考四十周年紀念日。四十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著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著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和笑語歡聲。
而今天,身在高考考場上的我感慨萬千,百感交集。
高考是寒門學子變得富有的捷徑。無論是精神上的富有,還是在不久將來生活物質上的富有,對于許多平凡的家庭來說,用高考改變現狀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一個人沒有參加高考,他的青春便是不完整的,他的人生便是有缺憾的。所以,我用我的堅持換來了今天我站在高考考場上的機會。
但今天,我的高考會因為我高中三年的散漫不進取而逐漸喪失它原本的價值,變成只能彌補未曾參加高考的遺憾的機會,讓我的青春得以完整,讓我的記憶中擁有高考的記憶碎片,僅此而已。
與此同時,我的不甘心又讓我產生了新的遺憾。因為我的高考是不完整的,它的意義僅存無幾。
高考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提高完善自我能力的跳板,跳的越高,你就會越努力,就會變得越強。
我放棄了通過高考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所以我猜想今天高考也會毅然決然的放棄我。
但我不想這樣,更不甘于高考過后成為社會最底層的生活者。高考的作用之一就是“為國選材”,今天我是被淘汰的庸才,而明年的今天,我會是高考考場上的強者,國家需要的棟梁。
今天你在考場上看見的我是一無是處的淘汰者,明年的今天,你若在高考的考場上看見我,那時的我一定會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并會為之奮斗的全新的我。而那時的高考,將會心甘情愿的讓我擁有它的全部意義。
高考其實是一個濃重的話題,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詞。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我會學會拼搏,堅持不懈,迎難而上及自信的智慧;在高考的過程中,我會戰勝內心的恐懼,學會釋然并領悟人生;在高考過后,我會成為一個比現在的我更強大的人。
這就是我的高考。
談高考作文 篇4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盡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著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范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范疇的問題,潛伏著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系性,并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基于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鏈>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啟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于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于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系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于采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并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為《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盡管是采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為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贊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贊頌改革開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為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于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盡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群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才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
談高考作文 篇5
如果說雛鷹騰飛蒼穹要經歷風雨的擊打,那么那搏擊長空的意氣就是它那犀利的雙眼;如果說駿馬奔馳于曠野要經歷千萬里奔跑的錘煉,那么那奔騰萬里為夙愿的意氣就是助其翻越千山萬水的鐵蹄;人,欲傲立于世,成為一代雄主立一世偉業,那舍我其誰,勇戰萬方的意氣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
看慣了凡人的庸庸碌碌,聽厭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使我們心中重燃建功立業的激情;聽厭了對命運的感傷,想破了身世的無濟,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一呼,使我們重生改變命運的豪氣。舍我其誰,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重新樹立起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誰的意氣,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力,使我們為了自己身上所擔負的重任而勇猛作戰。——舍我其誰的意氣,是人們騰飛的起點。
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盡千磨萬礪。也許上天就是喜歡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們,他總是要為孜孜于輝煌的人們設置障礙。那障礙,可能是羅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倫布遠航新[url=]大陸[/url]中連天風雷,可能是紅軍長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運的人們呵,他們還有理想,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布魯諾一般投身于火海,為捍衛真理而與烈火永生;他們在獻身理想的意氣指引下,如哥倫布一般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為探尋未知世界而披肝瀝膽;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紅軍[url=]戰士[/url]一般豪氣頓生征服千山萬水為拯救民族而抗爭,獻身理想的意氣,是成功的精神動力。
勇于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潛能的金鑰匙。
科學,充滿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類站在自然與社會圣殿的門口,不時的規探其中的奧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設置的禁區,徜佯于科學的無盡美妙。于是我們看見楊振寧李政道勇于質疑前人,看見吳劍雄勤于實驗破解謎云,看見一代大師王淦昌在極其惡劣的科研條件下為物理學發展獻計獻策。——勇于探索的意氣,是成功之眼。
望盡人類千載悠悠的歷史,凡成大事者,皆為意氣風發,慷慨激越之人。讓我們以舍我其誰的意氣為帆,以獻身理想的意氣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戰的意氣為漿,駕起人生的巨輪,向著成功的彼岸遠航!
談高考作文 篇6
從高考考場傳出的第一道試題,從來都是作文題。高考結束后的社會輿論,也多半在作文。就連評價高考是否科學,考題是否優良,也往往用作文來說話。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題之外,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在試題評判中,作文是評分誤差最大的題。記得高考之前,很多學生拿著自己的作文來問我:“老師,我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這樣的問題應該是每個有過高三語文教學經歷的老師都遇到過的。有時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試卷碰在哪個閱卷人手里啦。”可是為了避免給考生帶來對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給的話……”,每每回答這個問題時,我都習慣性地在分數前加上這么一個狀語。看著學生離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里祝他好運。
事實就是如此。
當然,說作文評判誤差問題,絕不是否定或懷疑閱卷人的水平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來的紛繁蕪雜——文學主張不一,創作流派繁多,審美趣味多元。我們似乎真的很難將作文的評判統一為一個標準,但是,這絕不是我們回避探究作文評判標準的借口,也不應該是我們給作文評判誤差問題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談文學創作本身的優劣評判問題,那涉及的是文學理論的責任;我只想談談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討的幾個觀念問題,供語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給0分嗎?
我是主張作文可以給0分的。
不過,我的這一主張迄今為止只要說出,其后果就是自找沒趣。得到的反對理由是:“語文是母語教學,一個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豈不意味著他連母語都不會說了嗎?豈不全盤否定了他的母語能力?”于是,我們可以看見的現象是,無論某考生的作文寫得多么糟糕,只要夠了字數(甚至是只要寫了幾個字幾句話),總是能得到些分數的。這分數被戲稱為“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語表達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說,該考生雖然無法寫出像樣的文章,但是,他起碼還是能夠使用漢語進行書面表達的;雖然文意不合題目要求,但起碼所寫的文句還是表達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話!
考題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試卷中,考生呈現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評判?一個小學生憑借他背誦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數學試卷肯定是0分,可為什么他到高考語文考場里,就能憑借幾個常用漢字拿上可觀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題字音題,題型為選擇。一考生錯將A選成了B,于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這時候怎么就沒有“辛苦分”一說了呢?這個時候怎么就可以因為考生對某個或某幾個字音的誤判,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許會說,那是選擇題,屬于客觀題,只有滿分和0分兩種評判,實屬無奈。那么請問,閱讀題里的`主觀問答題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嗎?為什么能因為他對某一詞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誤,就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的全部閱讀能力呢?
再說考卷不止作文一題,考生完全可以通過別的題來展示他的“母語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場作文評判準則來看,如果有一篇這樣的文章:嚴重偏離題意、中心絕對不明、內容非常空洞、感情明顯虛假、顯然不合文體、結構十分混亂、文句極不通順、語病很多、字跡難辨。——想來幾百萬考生答卷中應該是有這樣(或接近于這樣)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閱卷場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標準得了0分。
實在是找不到不能給0分的理由。
記得我在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中,寫作部分得了0分,因為沒太看懂題目要求。可是,我是會說“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過了四級考試的啊,怎么不給我一點“辛苦分”啊,哪怕就一點點呀!——然而我從沒覺得委屈——我連題都沒審明白,堆砌了幾個單詞就給我分?我還覺得害臊呢。
二、作文評判中的“平均主義”
這里所說的“平均主義”有兩層意思:1.平均分先行;2.區分度過小。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
多數老師在評判作文的時候,習慣性地先給自己定一個分數標準,也就是先確定班級(年級或是總體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后所給分數便“有計劃”地在這個平均線上下波動。于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并美其名曰“標準統一”“評判科學”。于是,作文得分,在班與班之間成了一件“沒有可比性”的東西。可是,教過書的老師們自己心里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級原本相去甚遠(起碼是有差距的)。難怪很多學校在統計分數的時候,都要將語文總分拆分成“基礎”、“作文”兩個部分單獨計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師“手松”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師“手緊”了。
究其原因,似乎沒有答案。不過,在反思該問題的過程之中,腦海里卻掠過這樣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級統考,試卷判完,分數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低。輿論嘩然:“故意壓分,居心叵測。”
這還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高,并因此在總分上也縮小了與別班的差距,甚或顯現了優勢。輿論驚然:“暗地抬分,沽名釣譽。”
在中國,凡事一旦與道德掛上鉤,就沒有理由可辯了。即便是事實,在面對道德輿論的時候,往往也只能閉嘴。
再談談第二個問題。
我沒有參與過高考作文閱卷工作,沒有切實體驗,也就沒有發言權。總覺得判作文是件難事。不過,一個多年參與此項工作的好友一語道破:“其實很簡單,別出風頭,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問,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么關系?對曰:“別給高分,別給低分。如此,領導不找你麻煩。”我恍然大悟。
平時教學中的作文評判雖無“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礙于“不要助長好學生的自滿心,也不要增添差學生的自卑心”,于是,也紛紛“平均主義”起來。高的50來分,低的40來分。題目本身區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評判的時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確有助于“打擊驕傲,保護自尊”,但是,學生對于寫作水平的自我認識以及由此而生的進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滅了呢?學生們平時向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寧肯問你某字的讀音,也很少問一問寫作的問題。一道分值最高的題,就這樣被遺忘在“平均主義”的旗幟下,這不就是很鮮活的證明嗎?
“謙受益,滿招損。”這的確是真理。不過,不顧事實、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謂“真理”還是真理嗎?
三、作文評判可以“分項肢解”嗎?
“分項肢解”的作文評判方式的誕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為了降低評判誤差。的確,當一個獨立項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時,其誤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于是,這便被作為一個“進步”而被公認了。
只是我們沒有想過,我們肢解得是否科學合理。請看評分標準:
(圖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現為“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當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辦,依照標準,給21~25分的內容分。或者正好表現為“不符合文體要求、結構混亂、文句不通順語病多、字跡難辨”,顯然是篇差文,那也好辦,依照標準,給0~10分的表達分。可是,真正的評定實踐中,這樣的作文是少數中的少數,多數作文是優缺點并存且各異的。比如,如果有這么一篇作文:切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單薄,感情虛假。請問,怎么給分?“內容”如此,“表達”也一樣。寫作實踐中,許多優點和缺點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輕?似乎從表格中難以得知。
正因為以上表格難以體現作文評判標準中的項目權重問題,所以,面對各式各樣的作文,閱卷者自然也無法清晰地進行“分項肢解”。因此,實際閱卷過程中,閱卷者不會也沒法按照“分項肢解”的方式去賦分,而所給分數仍然是“總體印象”分值。
事實上,我認為,作文的評判方式里,給“總體印象分”是最科學最合理的。
寫作是一種創造藝術美的活動,那么,作文評判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審美判斷的活動。對于一個藝術品的美學價值判斷,是無法也不應該進行肢解的。斷臂的維納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項肢解”法,那么它將在“結構完整”上被扣除相當的分數,因為它竟然連胳膊都沒有。如此評判,那當然是藝術笑話了。因此,許多“分項”是無法接受獨立評判的。對于作文來說,內容和表達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之間,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與其難以分開,不如不分。
談高考作文 篇7
隨著我國城市的新街道和新興建筑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卡地亞”、“塞納維”這樣的洋地名也如雷貫耳,漸漸的也就習以為常了。但“洋名稱”的大量出現,卻使我國許多古老傳統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發了許多問題,我覺得應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確實沖擊了民族文化傳統,隔絕人們歷史記憶,導致文化的斷層化。
有人說:“老地名承載著古老文化,記載著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的根,絕不能被洋化。”隨著時移世易,歷史留下的痕跡也在逐漸消逝。隱入草叢的青石板、瓦片上隱約的紋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謠,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在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換,瓦片被現代機械無情碾壓化作塵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裝,但這光鮮的背后總讓人感到空虛,仿佛頂著明媚的陽光,卻丟棄了古老傳統文化的影子,喪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應拿來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現今,我國打開國門,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非常頻繁,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許多外國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許多韓國人都居住在那里,為了使他們能夠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鋪都取的是韓國“洋名”。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豐富中華文化。相對于這些無關緊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歷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為“首爾”;再如新興建筑取洋名,為的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又或是滿足人們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觀”。但故宮門前的天安門廣場是永遠不能改名的!因為它承載著歷史的痕跡,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征。
對“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們偏愛“洋名”的現象泛濫值得人們深思,央視《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此給予了批評。洋化地名可以,但我們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簡而言之,我們可以住在叫“羅托魯拉小鎮”或“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小區,但我們依舊是中國人,我們的心中時刻銘記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若是過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風潮,將會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們的價值取向,造成民族傳統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與世界接軌,與時俱進,可以開闊視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們民族文化大樹上掛起一盞盞華麗的彩燈,可以進一步增加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但我們一定要扎牢傳統文化堅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談高考作文 篇8
一、訓練目標
1、學習選擇凡人小事表現深刻主題的方法。
2、提高選材立意的能力。
二、要點指導
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石,正如清代古文家劉大柑所說,作文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里手段,何處設施?而要表現深刻的主題,并非什么材料都可以信手拈來,必須認真篩選。
中學生閱歷不深,見識不廣,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是一些凡人小事:父母、鄰居、親戚朋友,老師、同學,他們的一笑一v、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印在你的記憶里,“活”在你心中;他們做的事、說的話雖不起眼兒,卻觸動著你的情感。影響著你的思想和生活。這些凡火小事隨處可見,作文時不必冥思苦想或憑空編造;這些人和事都是從生活中采擷而來,真情實感會自然流諸筆端,用不著去無病呻吟。可見,身邊的凡人小事是我們作文材料的主體。只是需要我們下一番“尋常中顯本質、微塵中見大干”的功夫。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小中見大”呢?
1、將凡人小事腎千時代的大背景中去寫。
文章立意深刻與否。與材料是否符合時代的要求有關,要審時度勢,使立意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
2、挖掘凡人小事的內蘊,揭示深刻主題。
有些凡人小事。從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里,挖掘材料的內蘊,卻能發現深刻的道理。如峻青的《雄關賦》,只寫了登臨山海關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從眼前實實在在的山海關,聯想到心中的雄關—信念。開掘出“對社會主義,對革命事業,對偉大祖國堅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堅固、最強大的雄關”這一深刻的主題。
3、運用象征的方法表達深刻的主題。
象征是借形象符號,暗示某種意向的寫作技法。它的終極目的是通過某種知覺和想像的形象的暗示,激活讀者的想像力,使讀者對于形象所富藏的深層意義有深刻的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一是能表達難以“明言”的主觀感受;二是能給讀者創造廣闊的“想像空間”,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如高爾基的《海燕》,著力描繪海燕飛翔的雄姿,將革命者勇敢、樂觀、堅定,渴望“暴風雨”到來等優秀品質隱含其中,令讀者馳騁想像,體會文章的含義。正因為象征手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記敘文中,如果能恰當挺用,即使小題材,也可揭示深刻的主題。
當然,“以小見大”的方法決不止以上三個。此外還有“積小成大法”,即將生活中許許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個“大”主題。如關于雷鋒的報告文學、通訊報道的文章,寫的都是雷鋒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合在一起,便體現出雷鋒的偉大人格。如唐R《瑣憶》選擇了魯迅先生七件小事,表現了魯迅的偉大人格。還有“對比法”,即通過兩個小題材之間的對比,反映深刻的主題。如一位同學寫他在體育補測時,為了爭名次故意左搖右晃撞人,結果自己沒站穩摔倒了,而被撞在后面的同學卻停下來把他扶起,終于共同到達終點。材料很小。但一“撞”一“扶”鮮明對比,說明了那位同學正直、豁達、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至于運用哪種方法。在寫作實踐中要靈活處理
談高考作文 篇9
每年高考,被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數第一天語文考試科目的作文題。幾乎每年各省高考作文題一公布,調侃、諷刺和批評作文題目的文章或段子就開始流傳。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上午語文科目考試一結束沒多久,各省語文科目考試的作文題就很快成為新聞熱點。像安徽省語文科目考試的作文題目為材料作文,大意是根據顯微鏡下的蝴蝶翅膀本沒有顏色,只是因為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才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來作文。題目剛一公布,就有生物學專業人士指出作文素材是在造謠。根據某著名科普網站刊發的《蝴蝶翅膀本無色?安徽高考作文題扯淡了》的文章,蝴蝶翅膀的顏色來源包含了翅膀鱗片的化學色和結構色。安徽高考作文題顯然是錯誤地將結構色誤認為是構成蝴蝶翅膀顏色的全部來源。
去年高考作文題公布后,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來批評高考作文考試,《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失敗的考試》。認為從心理測量學的角度,高考作文考試既缺乏信度,也缺乏效度。命題人既要避免被押中考題而偏偏不循常理思考,又要通過考題彰顯和引導考生意識形態的“先進性”與“正確性”,導致每年頻頻出現缺乏現實性和生態意義的偏題、怪題。閱卷老師的偏見和價值傾向性直接影響了對考生的作文評分。更重要的是,無論中學寫作訓練還是高考作文考試,反映的往往不是考生的寫作能力,而更多的是考生對僵化語文教育體制的適應水平。
設計一種技術上成功的考試,從心理測量學角度,必須滿足三個基本的要素:效度、信度和標準化。
所謂效度,也即是考試的題目是否反映了通過考試想了解的學生能力或知識掌握方面,如果考題所能夠反映的能力或知識掌握,與試圖通過考試想了解的不一致,那么就是一門低效度的考試。
所謂信度,指的是一種考試的穩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穩定性高的考試,每一次考試都能得到相對穩定的考試結果;一致性高的考試,無論是哪個閱卷老師按要求評閱出來的分數應該大體一致;可靠性高的考試,考生不同時候來接受測試應該得到大體相似的分數反映。
所謂標準化,則要求考試題目設計含義清晰,既不能模糊,也不能引發歧義。標準化的題目應當使所有考生都能清楚明白題目要求,并能按照題目要求作答;同時,標準化的題目應當有標準化的評分手冊,使所有閱卷人能清楚明白且理解無誤地遵循同等的評分標準和尺度。
如果一個考試既缺乏必要的效度,也缺乏必要的信度,題目和評閱也缺乏標準化的起碼要求,那么就可以從心理測量學角度來判斷這是一個失敗的考試。如果僅僅滿足于能夠將考生甄別開來,那么拋硬幣也能有效地把考生甄別為“合格”、“不合格”兩類,而且后者不僅簡單、便宜,而且相當“公平”。一個在心理測量學上失敗的考試,其效用與拋硬幣沒有本質的區別。
高考作文考試,試圖通過命題作文來了解考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思維縝密、閱讀積累等綜合能力,那么作文命題能夠反映出來的考生能力是否就是希望了解到的能力呢?這就是所謂的效度問題。一般來說,寫作可以粗略地分為應用文的寫作和文學的寫作,前者要求使用精準的語言和有效的邏輯以使文章清晰明了;后者則要求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文字表達能力。事實上,經過高中語文教育,以及在高考作文考試中取得較好的分數的大學生中,仍然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寫作既缺乏邏輯,也缺乏想象,憑此難以認可高考作文考試是一種有效的考試。
高考作文命題往往具有極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適性,能寫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題,不見得能寫好今年度的命題;能寫好四川省的命題,未必能寫好上海市的命題。高考作文常常出現某一篇考生作文,不同閱卷教師評分,從近乎零分的低分到接近滿分的高分,完全是天壤之別。同時,由于高考作文命題的審題常常主觀設定所謂的“正確性”標準,而這個標準又與特異性的情境命題有關,缺乏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出題人對審題、立意的設定常常相互矛盾,考生揣摩到命題人思路,則容易得高分;揣摩錯命題人思路,則容易得低分。因此,無論從穩定性、一致性還是可靠性角度,高考作文都是明顯缺乏必要信度的一種考試。
下面,嘗試用心理測量學的這三個指標來衡量,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題有多失敗。如果說“失敗”是令人不悅的“負能量”;那么,也可以看看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題有多成功。
需要說明的是,下面的評判僅僅針對作文考試題目,不能完全反映整個高考作文考試。衡量考試的成敗,需要從題目、施測、評閱三個維度來綜合考察。高考在施測這個維度上沒有什么問題,而評閱暫時處于保密階段,只有題目是可以評價、衡量的。
一般來說,題目是三個維度中最重要的,題目失敗,那基本上考試就失敗;而題目成功,考試則未必成功,還需要評價施測、評閱兩個方面。
相關的指標含義如下:
★★★★★:成功的題目。在效度和信度以及標準化方面沒有明顯的瑕疵。(注意,不是無懈可擊)
★★★★:比較成功的題目。在效度、信度和標準化方面只有不明顯的瑕疵,或者只有其中一個方面有較明顯的問題。
★★★:不算成功,但也談不上失敗的題目。有明顯的錯誤,但尚算得上及格。
★★:比較失敗的題目。至少在效度、信度和標準化中的兩個方面存在明顯的錯誤,且比較嚴重。
★:失敗的題目。存在硬傷且在效度、信度和標準化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1、 全國卷新課標Ⅰ
作文題目:給違反交規父親的一封信。
★★
點評:之所以評判為比較失敗的題目,就在于作文材料是一起極具爭議性的事件,考生的態度傾向如果與命題人或評閱人不符,將可能導致明顯丟分。將即使在專家層面也眾說紛紜的社會爭議事件作為作文命題的材料,既不專業也不嚴謹。
2、全國卷新課標Ⅱ
作文題目:三個人誰最有風采
★★★★
點評:從題目提供的材料看不出命題人的傾向性,因此,考生需要選擇自己的觀點,并作文。這算得上比較成功的題目。題目沒有歧義,考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同時評閱老師也不容易有預設立場,相對而言能比較針對學生的思考和文字評判,而不是學生的態度。
3、北京卷
作文題目:自選一位中華英雄,展開想象,敘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或深入靈魂的熱愛。(二選一)
★★
點評:兩個題目都比較失敗。第一個題目本身已經限制和設定了學生的態度選擇和思考,不難想象如果一個考生通過想象寫出一個解構英雄的故事,哪怕思考和文字一流,也很可能成為傳說中的零分作文。這個題目與其說是考察學生的寫作,不如說是甄別考生的態度和立場。第二個題目令人費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深入靈魂的熱愛”,題目的設定已經意味著大量考生需要編造這種“熱愛”來敷衍行文。如果單獨評判,兩個題目分別都只應該★;好在提供了二選一,考生起碼可以兩害相比取其輕者,所以★+★。
4、天津卷
作文題目:范兒。
★★
點評:“范兒”是一個北京方言詞,對熟悉北方語言的考生或許理解起來沒有問題,但對南方考生則存在理解上的費勁。由于題目設計太過開放,考生揣摩題意容易出現發生分歧,很難想象命題人和評閱人能有相對一致的評閱標準和尺度。這種題出現同一份作文不同老師評出懸殊的分數不足為奇,問題出在命題上。
5、上海卷
作文題目:人心的堅硬和柔軟
★
點評:用比喻來命題本身就極不嚴謹。人心的“堅硬”與“柔軟”本來就因人而宜,人言人殊;題目拋出的觀點“如何對待它們,將關系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則根本就缺乏邏輯,只是命題人自以為是的武斷結論,既缺乏普適性,也不符合生活常識。難以理解這樣的題目會用來影響甚至決定數以十萬計的考生前程。
6、廣東卷
作文題目:感知自然
★★
點評:題目本身到還好,但命題的材料卻太矯情,命題人頗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范兒。讓數十萬考生跟著命題人矯情的思緒去構思,想想也是醉了。感知自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和方式,豈止命題人牽強附會的“遠”和“近”。
7、山東卷
作文題目:順其自然
★
點評:別說城市考生對絲瓜藤、肉豆須傻傻分不清,就算是農村考生,估計也大多分不清。命題選材缺乏生活經驗的素材,而且材料敘述也充滿歧義,“分辨”到底指辨別還是分開,如果是前者,為何辨別要扯斷莖葉呢?“一旦糾纏在一起”分明又是指的“分開”。命題材料語焉不詳,父親的感慨和兒子的行為之間缺乏邏輯和生活性,太明顯的人工炮制味兒。
8、江蘇卷
作文題目:智慧
★
點評:一股子濃濃的心靈雞湯味。命題材料對“智慧”的描述既不準確,也缺乏章法,“經驗”、“能力”、“境界”三個概念分屬不同范疇;“大自然”與“智慧”兩個概念也是風馬牛不相及。如果把作文命題材料單獨拿出來呈現給讀者,估計很多人會誤判為偽心理學的文字。命題人既然要選擇“智慧”為題,起碼百度一下“智慧”的涵義再編寫材料;以對心理學和哲學的無知來閉門造題,命題人還真自信。
9、安徽卷
作文題目:顯微鏡下的蝴蝶
★
點評:連命題材料根本就是錯誤的,然后讓考生根據錯誤的材料來感慨,來發揮,這樣的命題作文完全是鼓勵考生無病呻吟。
10、浙江卷
作文題目:文章和人品
★★★
點評:盡管作文題一公布就被人調侃為“馬伊俐出的題”,但平心而論,浙江卷的題還算正常,雖然談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敗。材料中的“文如其人”指的是格調趣味,雅俗之間,但題目容易使考生誤解,引申到道德品行,如此則應該算是偏題。“人品”一詞的模棱兩可,容易誤導部分考生。(如果命題人本意就是預期考生往道德品行上扣,那就應當減1顆★。)
11、福建卷
作文題目:路
★★
點評:題目就一個字,但材料卻有三條,圍繞“路”的所謂箴言。命題人的預設立場在三條箴言中太過明顯,考生面對這個題目將會將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耗費在“審題”上,揣測命題人的立場。除第一條箴言取自魯迅先生文章,后兩條箴言則罔顧生活經驗和常識邏輯,走錯路或許能發現新路,但更可能“誤入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當然有走不通的路,每個考生都可能有面對死胡同,或者斷路的生活經驗。
12、湖南卷
作文題目:大樹的旅行
★
點評:通過比喻來命題很不嚴謹;通過童話故事來命題就更是離譜。給17、18歲的年輕人命題作文,用拙劣的童話故事來臆造出一個題目,不知道這樣古怪的題目到底想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總不會是賣萌的能力吧!
13、湖北卷
作文題目:噴泉與泉水
★
點評:又是一個閉門憋出來到“哲理”題目,既缺乏生活性,也缺乏邏輯性,甚至還是錯的。絕大多數考生見過的噴泉都是人工的噴泉,噴出來的是自來水;有多少考生見過自然的噴泉?命題人至少百度一下“噴泉”和“涌泉”的區別,以及到底什么是“泉”再來出題好不好!材料里說的是“涌泉”,不是“噴泉”。而且,“泉有兩種含義:定義1:含水層或含水通道與地面相交處產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現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種重要排泄方式;定義2:地下水的天然露頭。”地下的不叫“泉水”,叫“地下水”。
14、四川卷
作文題目:老實與聰明
★★★
點評:“老實”和“聰明”不是一對范疇,根據命題材料,老實指的是實誠、忠厚;聰明指是機智、敏銳。僅憑材料中對老實和聰明的三則描述,可能令考生滿頭霧水。不過“老實”與“聰明”之間的話題,具有一定生活基礎,大多數考生應當不難從生活經驗中來尋找構思的線索和素材。
15、重慶卷
作文題目:公交車上的等待
★★
點評:這道題目預設的“正確性”太過明顯,考察的更多是考生的態度而不是思考。這種具有道德綁架嫌疑的題目很容易使學生寫出“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