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歡,自是花中第一流
子瞻有詩曰“人間有味是清歡”;易安有詩曰“自是花中第一流”此處鑿文取字為題,以正名。 ——題記 人活在世上,便有千百種人生。屈原是“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我欽佩于他以身殉國忠誠救世;歐陽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無關風與月”,綿綿情恨似絲似縷,甚至于是稼軒“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深愁凝噎的滋味…… 而最難的便是清歡,清玄稱其是“清淡的歡愉”,是生命清明的滋味。 清歡不同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氣風發,或者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豪情瀟灑,多了一份內斂穩重;不同于少陵“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凡塵念想,或者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實感慨,多了一份出世自在;不同于莊子“吾將曳尾于灘涂”的逍遙超脫,或者是“死生存亡之一體”的萬物化無,多了一分熱愛享受。這是一種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灰色地帶,比完全的道家出世多了一份人性和生活至真,也將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著眼于“格物致知”修身養性。不得不說,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道儒兩家思想的結晶,更是當我們迷失自我時的靈魂“歸家之路”。 鮑鵬山說“當一種美,美的讓我們無所適從時,我們就會意識到自身的局限”。東坡詩“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中所提及的蓼菜、茼蒿、新筍都是野菜,大概是說和朋友在風輕云淡的一日和朋友登山,喝幾杯浮著雪沫乳花的清酒,品嘗清淡可口的野菜,覺得非常清歡。我愛這首詩不僅僅因為讀來口有余香,那般悠游淡雅的滋味。更是因為此詩實則是蘇軾被貶時所做,卻只字未提及傷感悲慨,甚有安然隨和的大家風范。 縱觀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他卻始終保持著樂觀泰然的'心態,時時享受生命的過程。被貶徐州杭州時仍恪敬職守,身先士卒率民筑壩防洪,晚年被貶謫荒蠻澹州,仍將先進耕作技術與文化傳播給黎族同胞,以造福于民為樂。 有人說,所有的風景都會拒絕一部分人,偏愛一部分人,所有人生來屬于不同的風景。子安本該屬于那長著綠竹朱華的睢園鄴水,卻執著于為宦,終究久久的立在湍流之中,讓人扼腕惋惜。東坡明白他屬于那山水屬于黎民屬于自然,所以他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大度有“日啖荔枝三百顆”的閑淡。昆德拉說,人生時刻長滿可能的樹。王勃選擇了至頂至翠的一片“可能”,一路走在失意時多得意時少;蘇軾卻欣賞了每一片“可能”,時時體味人生時時獲得自由清歡。 在這個忙碌日趨冷漠的現實之中,不僅東坡甚愛的野味濁酒難尋,就連“隔籬呼取盡余杯”的“鄰家老翁”也難遇。想與朋友去啜一蠱茶品一杯咖啡,也找不到時間安靜的地點。總有一部分人渴望著執一卷經典淺吟低酌,總有一部分人沉溺于燈紅酒綠,也總有一部分人如同劉亮程一樣“回家的腳步踏踏實實的走向虛無”…… 正如清玄筆下所言,當一個人以濁為歡的時候,就很難體味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歡樂已盡、濁心再起的時候,人生就愈來愈無味了。 是在這片厚土上,孕育了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在這片厚土上,唱出了“桃之夭夭,爍爍其樺”的欲說還休;是在這片厚土上,有過“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才女易安,是在這片厚土……曾有過這么深韻清明的生命!周國平說,這個都市最美的時刻,是在白晝和夜生活的喧囂都沉寂了下去的時候。正如我們所追尋的清歡,是在儒道兩家的絕佳平衡之間的位置。清朝大畫家盛大士在《溪山臥游錄》中說“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 千古才女李清照有詩“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贊譽桂花不必同妖冶百花爭妍,自是馥郁淡雅的花中第一。風塵卜卜的塵世俗子也許真的只有尋找到自己的靈魂,才能真真體會到蘇軾的清歡。 還想到蘇軾的一首詩,“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極具千古風流人物的性情,正如這“花中第一流的清歡”,也是“人生看的幾清明”的,唯有真正的“第一流人物”才真正能夠深味。 我在中華的厚土上,淡淡的夢牽蘇軾,夢牽著五千年的清歡。
【清歡,自是花中第一流】相關文章:
1.舊時清歡
2.清歡一刻
3.清歡一刻
6.高三議論文: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