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10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三作文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作文 篇1
人生就是一個尋找的過程。
我始終在尋找一種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滿足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欲望。我在尋找自己。我喜歡在夜闌人靜之時讓自己的心緒盡瀉筆端,我喜歡站在窗前凝望星光璀璨的街燈美景,我喜歡一邊寫作業一邊聽歌,讓音樂來撫慰勞累的心靈……忽然醍醐灌頂:尋找自己就像一個戴著“酒瓶底”的人在滿世界尋找自己的“酒瓶底”一樣。
我們尋找快樂。快樂其實是一種感覺,可是很多人都忘了,快樂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一味地在別人的身上尋找自己的快樂,那將遺失所有的美好。我們總是不顧一切地伸出雙手把自己放進天堂,殊不知,天堂的顏色是透明的,我們早已置身于天堂之中,快樂的秘訣就在于做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們尋找感情,我們想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于是我們開始尋找親情,友情、愛情,尋找一種互相融合的方式,然后攜手走過生命旅途中的某一段路。“我有一個世界,你有一個世界我們彼此交換,就都有了兩個世界”。然而,兩個人始終都是兩個人,難道不是嗎?
我們尋找結局。我們都是這樣:經歷一切的過程,忍受所有的痛苦與辛勞,只是為了到達某一個理想的結局,可是很多事情我們早已知道結局,仍一直在苦苦掙扎,到頭來還是無能為力。朋友對我說過:“人生來就是為了等死”。這就是上帝在創造我們的時候,也給了我們不可改變的結局。史鐵生先生說過:“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享受一切我們應該享受的,然后等待著結局的降臨。我想,這也許可以算作是人們所要尋找的一種最合適的尋找狀態。
其實我們所有的尋找與等待只不過是一場無聲的戲劇,戲劇結束了,但是一切都還在繼續。
是的,每個蘿卜都有一個坑,人也有一個坑。但所不同的是蘿卜知道自己的坑,而人卻不知道自己的位置,當一個人快樂如意時,就是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坑;當一個人感到灰心喪氣時,就是占錯了坑。
所幸的是,人是活著的,會尋找!因此我們需要繼續尋找屬于自己的坑,在尋找中不斷地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在尋找中不斷地去體味人生的真諦。
高三作文 篇2
最近看了一部名叫《麥積山的呼喚》的電影,感觸實在太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學畢業后毅然放棄優越的都市生活,扎根于偏遠而平窮的家鄉,一心投身于農村教育。看到她為了替學校爭取一名支教老師而前去“要人”,看到她為了孩子們付出的一切,曾經答應男友在他遠行的日子里不要落淚的我,再也忍不住了。
曾經看過很多關于西部教育的短片,每看一次,都會觸動心靈。偏遠的山區,環境惡劣,生活貧窮,人口少且分布散,留不住人才,因而師資匱乏。這些是很多偏遠山區學校所面臨的現狀。每次看到這樣的短片,我就會想起自己的童年。我的家鄉并沒有影片中的天水山區貧窮,但當年的條件也并不優越。那時,與我一起讀書的孩子都不曾上過學前班,六歲直接讀一年級,而當年的學校就是村委的一間房子,五歲、六歲的孩子擠在同一個房間學著同樣的課文,而學生十二人而已。老師則是我的母親,一個僅小學畢業的農村婦女。我的母親能成為包括我在內的十二個孩子的啟蒙老師,原因卻很簡單,一方面沒有哪個老師去我們村教書,另一方面,當年家里貧窮,農業稅是不小的數字,母親便自愿去當我們的老師,以便用微博的工資去填補農業稅的洞口。一年后,我們大了一歲,手腳有力了,于是就到離家很遠的村子開始我們二年級的生活。學校離家很遠,又沒有宿舍,每天早上,母親五點就起床為我和妹妹做早餐,然后打著火把送我們姐們倆一程,待天漸亮,母親才轉身踏上回家的路。我和妹妹唱著歌來壯膽,一步石子一步泥,年幼的我們在泥濘的山路奔走一個多小時終于到校。晚上,我們重復著早晨的足跡,山路一個彎又一個彎的繞著,我們一年又一年地走著,終于到了小學畢業。
初中了,依然在這個村子里讀書,學校離小學不遠。那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呢?學校建于何時,我不清楚。全校最多的時候八個班,每班四十來人,教師十幾名。學校前有大門,后無圍墻,長滿草的操場后面便是一片片農田和一條條小道,進者無阻,出者無礙。宿舍是兩排磚瓦房,房間不足十間,每個房間放十張床,住二十人。房頂下拉扯著一張藍色的油布,用于擋房頂掉下的灰塵,每晚躺在床上,都會聽到老鼠在油布上來回竄動的聲音。記得有一年晚上刮狂風,下暴雨,宿舍嚴重積水,窗也被刮破了幾個,屋頂的瓦飛了一片,就連學校大門兩旁的圍墻都被風雨掀垮了。那一晚,我們所有住宿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把被子抱進了教室,在老師手中微弱的手電筒的光亮下,我們把課桌椅一張張拼好,男女學生分別擠在一間教室嚷了一晚,哭了一晚。時隔多年,那情景至今令我記憶猶新。
雖然我的家鄉比較偏遠,當年比較落后,但那里是我的根源。盡管我的小學和初中學校條件艱苦,但它們是我的搖籃。當我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走進高中,走進大學,我依然眷戀著。一晃已過去好多年了,我曾今就讀的初中校園早已在我升入高中的第二年廢棄了,從那時,那一大片山村的小學畢業生便要遠去鎮上讀初中。那所小學,如今已是人少樓空,曾經我讀五六年級時,每個年級三個班,每班四十余人,如今全校只有六個班,每班二十來人。當年在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的捐款下拔地而起的教學樓——逸夫樓,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嘩。當我再次回味《麥積山的`呼喚》的時候,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日的點點滴滴,想起了余暉下那漸漸空去的逸夫樓。雖然家鄉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寬廣的水泥路直逼鄉村的山山腳腳,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然而每次回家看見那座逸夫樓,我的心便開始顫栗。鄉間的這座逸夫樓,我似乎可以預見它的命運。如今在它的懷抱中,學生僅一百來人,教師更是屈指可數,而體音美均沒有專職教師。看著那些孩子,我似乎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心再一次觸動。
又一次想起《麥積山的呼喚》,我再次有了些許沖動——去支教。這沖動來得并非莫名其妙,毫無緣由。然而沖動過后便是良久的無言與沉思,正如影片中的男主角所說,一切需要經濟做支持。是啊,在這個越來越現實,世俗觀念越來越強烈的社會,我們的理想也隨之越來越遙不可及,高飛的翅膀越來越脆弱無力。淚再一次不經意地敲打在鍵盤上,這是因誰而流?為何而落?
高三作文 篇3
大山,一座搭著一座,爬滿了腳印,浸滿了汗珠;對我們而言,也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殊不知,這一道道亮麗的風景背后,困住的是一個個充滿了渴望而又奈的心靈。
我們欣賞的風景,只不過是一堵圍墻。
——題記
太陽拼命地燒著,縱然汗水泛濫也無法將它澆滅……
在一丘田的田埂下,碼放著一堆生柴;粗細均勻,而且很多。他坐在柴堆上,靜靜地看者不遠處,大口大口地呼喘著。他剛從山上把柴搬運下來,瘦弱的身軀,沒有九牛二虎那么大的力氣,但他硬是連拉帶踹地將柴拖出了山林。他勝利了,那滿是刀傷劃痕的柴,便是他的戰利品。然而他并不喜悅。在他稚氣的臉上,除了汗水蒸干后留下的小白色顆粒外,再無其它的什么;因為這是他的生活,他不想承受,但有逃脫不了的——生活。
“再過兩個月就要過年了,我得多砍些柴”。他默默地在心里盤算著;清風撫過,樹枝和諧地搖擺;他低著頭,專心致志地拈著身上的草籽兒。當最后一滴汗水蒸干,涼意悄悄襲來。他跳下柴堆,在原地蹦了幾下,用手拉彈著身上這件長滿毛球的褂子;看著拈在地上的那堆草籽,他抿了抿嘴唇;檢起冰涼的柴刀,在身上別好。便碼上一柴叉的柴,扛著回家了。回家的路蜿蜒崎嶇,但對他而言,根本算不了什么;因為他是農家的孩子,因為這兒——大山是他的家;寧靜祥和、美麗,卻并不富饒的家。
是的,他的家很窮;雖不是家徒四壁,但卻比家徒四壁好不過多少。因為他還有一個小他兩歲的妹妹和一個小他七歲的弟弟,一家五口人就守著不到半畝的糧田過活。一年的糧食總是吃不到頭,迫于無奈的父親只好四處奔走,到處借糧;受盡了鄙薄和屈辱……
那一年,剛過完初一,他父親便去了福建;母親告訴他說是去打工,他——茫然不語。自此以后,便只留他們母子四人艱難地支撐著這個搖搖欲墜的家。那年,他上四年級,這個家里里外外的活,幾乎全部由母親一人包攬。夙興夜寐,天天如此;倘使碰上農忙,更是不可開交;日子反反復復,真不知何是是個頭。父親去的第二年,給家里寫了封信;母親識字不多,便叫他一字一句地念給她聽。伴著顫抖的聲音,他終于把信念完。母親幾欲奪眶而出的淚水,此時已如斷線的珠子再也控制不住。他沒有落淚,只是喉嚨里緊憋著一股氣,無法呼吸。想到今年父親不回家過年了,他真的好傷心。但小小的他心里明白,如果沒有父親在外面的勞累奔波,“上學”對于他和妹妹而言,只會是一種奢望。他呆呆地坐在屋檐下,透過裊裊炊煙看著遠處幢幢大山,在心底默默地為千里之外的父親寄去祝福,希望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回過頭,他告訴自己,一定會象父親說的那樣:好好讀書,將來走出大山做個有出息的人!
這一年,他上了六年級,妹妹上四年級,兄妹倆學習非常努力;每年的三好學生獎狀,他們都把它貼在了堂屋的墻壁上。今年墻壁上又多了兩張,他們想象著父親回到家后夸獎他們的樣子,父親一定會很高興的!時間過得很快,幾乎是一夜之間,院子里的那棵李樹全都變成了禿枝。待他將田埂下的那堆生柴扛完,已是寒風刺骨,霜掛枝頭,正是臘月中。千盼萬盼,他終于盼來了父親;那個傍晚,父親風塵仆仆地趕回了家,還帶了一大堆七七八八的東西。第一次,一家人圍著火坑(農村用來升火做飯,中間常放一個金屬三角架的那種)坐著,有說有笑,其樂融融。他覺得這一天是他最開心的日子,也是他們家最開心的日子……
寫對聯,打糍粑,清理陽溝,打陽塵(農村每年年底進行的一次大掃除)…… 熱熱鬧鬧地過年了!大山里的年過得樸素,但卻很溫馨;鞭炮聲中辭舊歲,嬉笑言開迎新年。然而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暫的名;時間馬不停蹄地奔跑,美好的時光給人的感覺總是那么短暫!呼出的空氣還縈繞在眼前,泥巴和著雪水的院子里又悄悄地糊出了一行遠行的足印。這一天是正月十八,父親說這一天出門吉利,便帶著晚上收拾好的行囊早早地出了門……
大山仍在沉睡,那爬過山岡的清風便是它在呼吸;奈何?怎么也撩不動那遠行的足印…!
雪化了!在這連雪都不肯多下的山旮旯兒里,他——在張望……
高三作文 篇4
你是喧嘩荷池中,一朵最安靜的。夕陽,蟬鳴依舊,依舊如你獨立眾荷時的寂寂。
——洛夫
信步于從前的畫室,房內空無一人,陳設卻依然如舊,案頭那幅菡萏的白蓮再一次讓我想起你——我的恩師。
老師教我習畫八年,他不但畫功深厚,詩書亦佳,尤善裝裱字畫。老師精通各種技法,卻獨喜畫荷,兒時觀老師之荷,只覺得好看,卻說不清緣由,不禁奇怪地問老師這荷這么美,為何不加以裝裱,老師只輕輕嘆息,道一句“為何要裱”,眉間亦喜亦嗔,我便不敢再問,從此便認定這位老師古怪。老師的五官是極清秀的,且很瘦,宛若一支精致的狼毫,老師衣服不多,穿著亦不講究,八年間,總是那件洗得發白的棕色T 恤。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老師的飯食,永遠都是面,夏吃冷面,冬天就清水煮面,閑時,便拿著一個粗瓷碗,沏一碗清茶,慢慢地喝。老師的日子堪稱清苦,像極了古代的落魄文人,可按理,他是不該“落魄”的。老師在縣城小有名氣,許多人都想買他的畫,一次來了一個商人模樣的人,看中了老師畫的荷花,張口便出價20萬,想買此畫,老師只搖頭不賣,事后很多人都疑惑,他只悠悠地說:“蓮花潔凈,豈可與利益瓜葛,再清貧,也不可委屈了這蓮花。”這番言論,被我們一致視為瘋話,從此更少與這位既古怪又有些癡傻的老師講話了。
老師有些清高,輕易不沾染俗事,只一心作畫,但也終究有被逼無奈的時候。這一回,他女兒上學,師娘四處奔走,人家只點名要老師的牡丹。那日,老師神情恍惚,很早就讓我們回家了。之后怎樣,我不知曉,只知第二天去畫室時,聞到了滿屋酒氣,上了樓,只見老師大醉,旁邊滿是啤酒瓶。我開口要問,學姐向我擺擺手,我偷偷瞄一眼老師,雖醉得人事不知,臉上的神情卻是極復雜的。事后學姐告訴我,老師這般,是因為昨日違心畫了牡丹,于是借酒澆愁。我低頭沉思,我這位老師,當真是與眾不同。
后來,老師也教我畫荷,只記得那段時日,技法上老師并沒講什么,“閑話”卻是說了許多,諸如“荷之風骨、荷之氣節”,我年紀小,并沒聽進去,只覺得這荷畫得難看,請老師改,偏巧那幾日老師眼疾發作,二三日沒作畫,便一反常態,拒絕了我的要求,我心里雖覺不快,也不好說什么,匆匆地結了畫。誰料過了幾日,我有些淡忘了,老師卻突然提起,費了好大的工夫把畫找出來,悉心修改,寥寥幾筆,我的畫卻順眼許多。改罷,撂下筆,老師輕撫我的肩,柔和地說:“這作畫如做人,是不可有絲毫怠慢的,老師前幾日狀態不佳,不敢隨意落筆,你別多心才是。”我聽后,心中怦然一動,頓時,被老師嚴謹的畫風所震撼。
這日,我照常來畫室,老師如常倚在床上,卻翻看一本牡丹畫冊,見我來了,便嘆道:“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人人急功近利,卻不知‘欲速則不達’。”遂示意我近前來,伸手將他日日翻看的荷花畫冊遞給我,我有些莫名其妙,他說:“老師可能要出去一段日子,這畫冊就送給你,定要細細臨摹,用心體會。”我點點頭,心中一陣酸楚,這時才注意到,他的臉上有幾許凄然。后來他便真的走了,再也沒回來,學生們也不知他去了哪兒,他就這樣人間蒸發似的杳無音信了,只留給我這本畫冊和句句囑托。
月色朦朧,我獨自翻看荷花畫冊,忽憶起他臨行之日,仍照常畫荷,一個小學妹問他:“老師,這荷這樣美,為何不裝裱?”語氣一如我當年。他仍是輕輕嘆息,道一句:“為何要裱?”眉間亦喜亦嗔,我在一旁微微頷首,的確,無須裝裱,眼前這荷,這人,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黑龍江省望奎縣第六中學‖指導教師:張秀嵐
生活于濁世中,難免會被利益驅使,而作者筆下的老師,卻是一個將“清高”與“風骨”貫穿到底的典范。作者從人物的言行舉止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列舉了多個事例加以佐證,比如他只畫荷不裝裱,比如他生活清貧卻拒絕高價出售作品,比如他違心繪畫后的借酒自責,比如他繪畫時對身心的嚴格要求……這些與眾不同與特立獨行的表現,讓我們充分領略了老師潔凈、高貴的精神品質。而這,正是他用心靈畫荷,且與荷的高雅氣質融會貫通之處。
【適用話題】由荷花想到的、做濁世中的一朵蓮、師恩難忘……(小引)
高三作文 篇5
一縷霜絲兩生緣,一段精魂永難見
——題記
一日,冬夜里的路燈,在薄霧中朦朧,幻化了夜的溫柔。那一刻,有心事撥動了我的心弦。
媽媽曾說起,我原本會有個雙生的妹妹,但在媽媽妊娠三個多月的時候生化吸收了。與生俱來,我發間天生有一縷白發,像漂染過一般,好似未能謀面的妹妹留給我的想念。曾無數次,我在夢里依稀看到她的模樣,觸碰她的氣息。那種無需醞釀的親昵,原本就在我的生命里。
曾得知,傳說中有種并蒂雙開的花兒,叫“雙生花”。前生一株兩艷,并蒂雙花,同向而生,異向而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朵綻放,一朵凋零。后世,一朵開在初夏太陽最柔和的時候,一朵開在深秋十月的夜晚,咫尺卻不得相見。直到最后,一朵精魂淫滅,枯萎凋零之時,它們便會奮力扭轉身姿,只為了結最后的一剎之緣。“如若別離,一生仿若一剎間”前生后世都錯過了相伴!
相傳,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我多想以雙生花為契約,用最纏綿的思念換取與你的一次相逢!
薄霧籠罩,悄然無聲,那夜我夢到走入清麗的小院,看到姥姥家溫馨的老屋,那是我童年徜徉歡樂的地方。小院兩邊的花草青青蔥蔥,我蹲下身便可看得到輕觸滾動的露珠,晶瑩剔透。轉身叢中一株奇異的花兒,并蒂而生,一朵綻放,一朵含苞。我欣喜萬分,雙手合十,輕閉雙眼,心中漣漪四起,盼她開放。待我再次凝望,那花苞已含笑吐蕊,嬌嫩可人,淡淡清香。我久久不愿起身。漸漸地,小院籠起裊裊輕紗,曼妙飄逸,卻依稀可見一亭亭玉立的少女,帶著甜美的微笑,模樣定是與我相仿,先是漸行漸近,接著漸行漸遠,淡化在這夢中的相逢里。但終歸是赴了我們的雙生花之約!飄飛的心情,美好的遇見,那么溫暖,那么安靜。
那年十月,媽媽為我生下了妹妹,這個小精靈的降生令我好生歡喜。我確定這是上天的賜予,讓我找回了朝思暮想的妹妹。一直,你都在我心里,在我的期盼里,以往若隱若現,從此朝夕相伴。只不過遲到了十二年,輪回到我身邊。好似歲月可以往返,讓我有機會陪她走過童年,把所有的美好再來一遍。從此,我看你默默地長,悄悄地開,嬌艷無比,芬芳四溢!
“雙生花”,純美無瑕。我用濃濃的愛,靜靜地等待,與你并蒂,相約燦爛,長情陪伴!愿你,也認同這段美好的遇見。
高三作文 篇6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據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始作于河南焦作修武縣的云臺山茱萸峰。
茱萸峰——猶如一位梨花帶雨的少女,深藏在云臺山的重巒疊嶂之中。
“疊彩洞”是前往茱萸峰途中,一組山間隧道的統稱,這“一組”的概念,便是十四條穿山越嶺漫長而險峻的隧道。其中最長一座長達460米,最短一座也有幾十米,這些隧道出沒于蜿蜒崎嶇、險峻異常的盤山公路,頭尾相接與斷崖峭壁、崇山峻嶺之中。其洞之奇、其道之險、其技之絕,令人咋舌,贊嘆不已。正所謂:在一個景區,或同一座山脈中,十四座首尾相連的山洞并不多見,是謂其“奇”;車子進入隧道后,立馬要猛加油,狠打方向,在狹窄的空間里,不減速,爬大坡,急轉彎,其可謂險;駕駛載有幾十人的大型客車,能嫻熟地在一面是山,一面是懸崖絕壁且隨處有急轉彎的山路上急馳,我們說他駕駛技術高超;安之若素,隨機應變,猶如穿針引線般地將14座隧道,一一穿越而過,沒有點膽識和高超的駕駛技術,絕對不可能做到,這是所謂“絕”。
“疊彩洞”外的天,是晴朗的天,“疊彩洞”外的茱萸峰,人們好喜歡。
茱萸峰海拔1297.6米,游人自憩亭攀登,途經藥王洞、靈官廟、關帝廟,最后到達茱萸峰頂的玄帝宮,全程共計1667級石階。攀登如此眾多而陡峭的石階,對年紀稍大些人來講,應該是一個挑戰。
茱萸峰是云臺山最高峰,佇立山巔,披襟臨風,遠眺腳下峰巒起伏,側聽耳畔松聲陣陣,在鐘鈸齊鳴,香煙繚繞之中,我還真找到了一點縱目四野,世事皆忘,山高人為峰的感覺。
茱萸峰頂坐落著一座古老的道觀——玄帝宮。
“玻璃棧道”位于鳳凰嶺云臺觀附近,是茱萸峰下一處重要景觀。
所謂棧道,就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支架木樁,鋪上木板而成的窄路。我們在鳳凰嶺見到的“玻璃棧道”,則是將木板換成特種玻璃,在懸崖峭壁上凌空修建的一段觀光路。
“玻璃棧道”有幾十米長,站立其上,腳下便是萬丈深淵,如果患有恐高癥或膽子小,很難接受這種體驗。
其實“玻璃棧道”帶給人們的,絕不僅是感官上的刺激和心靈上的沖擊,在此環目遠眺,視野要開闊得多。腳下深溝大壑,綠海涌動,身旁壁立千仞,雄蜂聳峙,遠望重巒疊嶂,煙雨迷蒙……這就是“玻璃棧道”的風景,一道不一樣的風景。
高三作文 篇7
對江南憧憬已經很久了。
向往的當然有酥酥軟軟的江南儂語,煙波中的清麗女子,彈詞,織錦,水,還有多情的故事和傳說。很多人都向往這些,我豈能免俗。
不過,我心中還有一個江南。或許有人用文字觸碰過,但我還是要說,淋漓盡致的講我的江南。想,我的江南決不類似于別人的。人有不同,江南也有不同,正如一千讀者眼中的一千林黛玉。
好多份江南的色彩介于朦朧與清透間,仿佛江南生來就是水做的軟柔的一般。這大概也算是通識吧。
我的江南,我大膽的說:“是剛硬的,是火熱的,是沸騰的!”
到過“遠山來與此堂平”的史公祠,到過崖山,到過南京,到過南昌,到過武昌。每一處都曾有過血與火的頌歌,忠貞堅毅,誓死報國,熱血不屈,追求真理。太多太多了。無數先賢的前輩的血鑄造了非凡鐵血的幕后江南。
江南柔順的背后是匿藏的隱埋的爆發,轟隆隆的血性。老子的道說陰極陽生。江南大概是吧。
江南有無可彌補的傷痕,風波亭的舊事,后主的哀傷,林則徐的虎門,魯迅的社戲,文革的狂亂。江南啊,風景舊曾諳。
心里的江南如夢幻般,傷痕和熱血的江南,柔順和安然的江南,有太多心事的江南,重合在一起,近,卻咫尺天涯;遠,卻抬手可觸。無法琢磨,甚至于分不清柔和剛的界限,混合在一起。江南的魅力,一絲一毫間,經久不衰,如扎根般蔓延。
唉,這江南。
高三作文 篇8
我不知道我將身歸何處,只曉得我的根在何方,從此,我背著村莊上路。
——題記
這是一個寂靜的傍晚,我獨自在村里的巷子走著。突然聽到一陣二胡聲,這聲音對我而言是在熟悉不過了,于是我便像小時候那樣,歡快地跑進那個已經很久沒進去過的房子。
房子的一切都和我記憶深處的一樣,一張長長的桌子放在對墻的最中間,下面是一張舊的八仙桌,兩個房間位于兩旁,靠近大門的天井旁立著兩根大大的柱子,支撐起這個簡單的家。但是,我依舊覺得有東西不同了,可看了好一會兒,也不能知道是哪兒不一樣了。
人在時光里走,不知不覺就走遠了,我的村莊老了嗎?
走進右側的房間,我發現這里的光線竟然比以往的要暗得多。
我正好奇著,一個熟悉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 “放假了嗎?”
我不知所措的點了點頭,因為我不敢確定這位頭發花白,滿臉皺紋,手中拿著個二胡的老人就是顧奶奶,那個在我童年里存在過的并且是極其重要的人。
我環顧著四周,漸漸的意識到到那不一樣的東西是什么,但又抑制著自己那可怕的想法。于是我又一次的尋找著,不巧目光卻恰和顧奶奶撞上,那種眼神我至今也無法忘記,就好像是一個在沙漠里行走了幾天幾夜卻還是沒有發現水的絕望的人所擁有的。終于,她緩緩地開了口,對我說到:“你是在找顧爺爺嗎?可是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在家了,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時候回來……”
一位長者的離去,好比從我的內心摘走了一大串的童趣鈴鐺。我的村莊模糊了嗎?
和顧奶奶告別后我回到了家,問了外婆這件事。外婆告訴我,顧爺爺是在上個月去世的,顧奶奶自他去世后便一個人在房間里,從沒出過那個房子。我不敢相信, 記憶中那么健康的顧爺爺現已不在這世上。幼時的畫面清晰的出現在腦海里……
我以為村莊永遠在那兒等我,不管我跑多遠,不管我跑多久,可一轉身,就發現丟了一大塊的青蔥天地。
顧爺爺以前是一個老師,但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再當下去,村里人說是因為他太孤傲,所以被學校解雇了,可我卻不相信,要知道顧爺爺在我記事以來一直都是一個和藹的人。在我剛上小學那會兒,每天下學后都到顧爺爺家里玩,讓他教我寫毛筆字,然后再聽他拉二胡。他會和我說很多他那時候的故事,而我也會很樂意的聽著。顧爺爺沒有子孫,所以總喜歡我到他家里玩。這樣的生活一直延續到我上初中。初中以后就很少再去哪兒玩了。
顧爺爺走了,只留下了個孤孤單單的顧奶奶。
此后我又幾次去了顧奶奶家,顧奶奶有時沉默著,有時又會很高興的和我說起顧爺爺生前的事。每每聽到她說起那些事的時候,我都會覺得有股莫名的東西涌上心頭。村莊在我心頭的分量,我明顯感覺到了。
回想我長大后的日子里,我發現在這個我所熟悉的地方,我已經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喜歡和小伙伴們一起到后山的“石頭陣”玩,可是現在我幾乎連路在哪兒都忘記了;我喜歡和外公去魚塘里撈魚,可是現在那里只有水泥建筑;我喜歡聽顧爺爺講故事,可如今已物是人非,天人永相隔。
隨著我的成長,我卻覺得自己變得悲哀,因為我不敢保證,有些東西在我還未來得及去親近他們的時候,他們是否都還在。如果他們都不在了,那么有誰能來證明我的童年是否歡樂過?明天我就要把剩下的那些拾起,拾起我生命的根。
這是一個清新的早晨,我要用我的手去撫摸這個村莊的每一磚每一瓦,我要用我的心去親近這里的每一草每一木。
從此,我背著村莊上路。
高三作文 篇9
每年高考試卷,最令人關注的是作文。如同電影是綜合藝術,高考作文可以說是中學教育的綜合反映,高考作文命題、答卷及評定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教學水平、學生素質及教育價值追求的重要指數。因此,試卷一開,圍繞作文的議論不絕于耳,改卷完畢,滿分作文總會受到全方位關照,評分標準是否適當、滿分作文的旨趣是否合宜,自然眾說紛紜,在無數雙眼睛的注視下,抄襲之作也無所遁形。
這種年年都要來一回的劇目,終于有人受不住了。海南高考改卷機構已經決定,“出于對社會評價標準不一容易引發爭議等諸多考慮”,今年高考滿分作文不向社會公開(《海南日報》6月20日報道)。
也許有人會發掘這里面的積極意義,以為不公開滿分作文保護了學生的權益,因為沒有人有權公開學生作文。其實這是一個無法成立的命題。學生作文并非個人隱私,也非一般意義上的著作,而是向國家考試機關提交的一份答卷,它是為獲得考試分數而寫的,而國家考試機關給予作文以何種分數,評分是否適當、是否公正,社會有權獲知這些情況。
或許有人認為,不公開滿分作文,可以斷絕“滿分作文匯編”之類圖書的來路,也有利于“素質教育”。我想,你就是把高考作文答卷都打上“絕密”字樣,“滿分作文匯編”仍將暢銷不絕,而且“素質教育”根本就是與這不搭界的問題。寫出真性情的文章,本身就是素質的一部分,專讓人寫出滿口鬼話的語文教育,讓學生們去做“揣摩上意”的實習,那才是“敲門磚教育”,而且這種教育也不能賴有人編教輔書,而要怪教育的設計者們。
看到海南省不公開高考滿分作文的決定,我立即想到“社會評價標準不一”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一旦見仁見智了,就連優秀作文都不能見天日。這個搞法,使我知道能夠作決定的人標準倒是一致:凡不能“交口稱贊”的事情都要變成“秘密”。
評卷組決定自己評的滿分作文不向社會公開,我且不深究這在程序上是否正當,而想看看這一決定后面有著一種怎樣的思維。不就是一些高考作文嘛,公開了又能怎么樣,引發爭議又能怎么樣,議論翻了天也不至于就國家變顏色、社會起動蕩吧?人上一百,眾口難調,標準不一,再正常不過了。我未曾想過,就連一篇高考作文,也得所有人都持有同一的評價標準,都不能有爭議。標準不一,爭議將至,大家就連見識一下優秀作文的福分都不能有,這是多么高標準的“萬眾一心”啊!
滿分作文不公開了,社會的評價標準是不是就統一了呢?沒有可爭議的鐵材料了,是不是人們對教育、對作文的不同見解就消失了呢?哪怕最謹慎的人都可以放膽地說,絕非如此。滿分作文秘不示人,不過使評卷人員的判斷失去了監督,使評卷隊的評價標準、評鑒水平、品讀趣味不再被人所知,使滿分作文可能存在的問題不被發現,使語文教育從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變成一個教育界“內部”的問題。當然,我還愿意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那就是使這些權威判師們倡導的作文方向失去引導意義。
現在我們知道,曾經有一篇海南滿分作文被發現是抄襲,為全國多家媒體關注,“給評卷老師帶來了一定壓力”。評卷者手握標準,把著方向,有權裁判,無意擔責,你倒是說說道理看。發現滿分作文是抄襲之作,你不受“錯判追究”,難道承擔一下社會壓力也不行?何況高考滿分作文是否可以抄襲,不還是一個爭議問題嗎?
哦,對了,你連爭議也不想看到,爭議就是壓力。你要人心如枯井,一潭死水;要社會一盤散沙,沒有共同話題;要大家振臂高呼,“您辛苦了,我們感謝您”,才會感覺良好;凡不想某事讓人知道,那它就必須是秘密。我當然知道這種心態并不新鮮,不少人正是這樣實踐著,而且持續多年,但我不知道現在就連傳播文明的教師也進化到這一步了。
高三作文 篇10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個被廢黜的國王,否則就不會因為自己失去了王位而悲哀了。失去王位固然悲哀,然而,更悲哀的卻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成了那個樂不思蜀的劉禪,燈紅酒綠中,哪里還記得我們曾經堅守過的、已被廢黜的靈魂?
浮躁的時代需要堅守,堅守我們最初的信仰。易中天寫過一篇《論“文人”》,罵得暢快淋漓:“文人不講氣節只講節氣,到什么季節,就開什么花;刮什么風,就使什么舵,名為與時俱進,實為與勢俱進。”不幸淪為“候鳥”的哪里只有文人?人們浮躁的心被時代高速發展的春雨一激,更如春筍一般拼命向上擠,卻對自己內心的逐漸空虛渾然未覺。夢想信念不比真金白銀,一晃就無影無蹤了,談何堅守呢?
所謂堅守,最可貴的是一個“堅”,最難的也是一個“堅”,既然需要堅守,自是因為浮躁之風已刮得無數人站不住腳步,找不準方向。社會上的人,難以做到遺世而獨立,卻不能在匆忙的腳步中,忘記自己為何而出發。一日之守是做夢,一年之守是稚嫩,一生之守方為真正可貴的,這就是為何呼嘯而過的列車也會為一個平凡的巡路工久久鳴笛吧。老計堅守的是自己平凡的崗位,更是自己澄澈清明的內心;他致敬的是疾馳而過的列車,更是自己的責任與信仰。雖然在一些人眼中,他的工作簡直是卑微的,但那久久回響的汽笛聲,是人們對他發自內心的致敬。
尼采說過:“一個人占有得越少,他便越少被占有,他們雖然得到了財富,卻因此變得更加貧困。”除去外在的一切光芒,你的生命還剩多少?滿身的珠光寶氣畢竟不屬于你,你真正擁有的,除了身體,就只有自己的內心;你真正能夠掌控的,也只有自己的內心罷了。如果連心中最重要的信仰都無法堅守,這一生豈不是一無所有?我們不求每個人都能對內求索,但牢記夢想,不懈奮斗是一種堅守,兢兢業業毫無怨言也是一種堅守,甚至遵從良知,拒絕冷漠也可以是一種堅守,從小處開始,我們也可以擁有豐富而又堅定的內心。
遠處,滿載官服繡袍、金杯玉器的列車呼嘯而來,我們一如既往地站在路邊,微笑著向信仰揮手致意。
【高三作文10篇】相關文章:
1.醒(高三作文)
2.自傳高三作文
3.走進高三作文
4.高三了作文
5.雪高三作文
6.路高三作文
7.隨感高三作文
8.風聲高三作文
9.關于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