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通用1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 1
聯系當時與現在,一股股無法言說的暖流涌入心中,讓人熱血澎湃。
家書是家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是寫信之人內心世界的反映,里面包含了在外親人對家深深的思念和擔憂,以及寫信之人向家中介紹自己在外的種種情況,這是人們表達自己內心的方式。抗戰家書,顧名思義,是在戰場上殺敵抗戰的英雄們寫給家人的書信。抗戰英烈家書中所記述的,既有高級將領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亦有普通士兵樸素的愛國熱忱,生動鮮活地展現了革命英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感人至深,發人深省
那些抗戰英烈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了戰場上。他們從自己的小家中走出,融入到國之大家當中去,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動了無數人,鼓舞著后世千百萬如同他們一樣在戰場上拼命的戰士們勇往直前,不畏艱險,保衛國家,保護人民。
讀了《重讀抗戰家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舞,我們應該去學習并傳承他們的精神。讀到每一封家書,想到他們有家卻不能回家,只能為家戰死在沙場上,我的鼻子就陡然一酸。
“夫今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我筆囑矣,小兒還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學,以成有用之才也。”這是1934年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走上刑場前的`幾個小時,寫給其妻的遺書。寫完信后,他從容地走上刑場,慷慨陳詞:“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給我拿個椅子來,我得坐著死。”坐在椅子上,他又向敵人說:“我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槍。你在我眼前開槍,我要親眼看到敵人的子彈是怎樣打死我的。”
一句“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表達出了吉鴻昌將軍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的情懷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誰聽到這句振奮人心的話會不覺熱血沸騰?
抗戰英烈們把他們的熱血都灑在了戰場上,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搭建起了抵御敵人的城墻,也在人民的心里,筑起了不朽的長城。更是用他們滿腔的熱血,渲染了那燦爛鮮艷的五星紅旗!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要通過抗戰英烈的家書,來了解那段艱辛的歷史。并深深的銘記: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哪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一封封抗戰家書擺在眼前,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我們要努力!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拼搏!我們要勇往直前!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見證自己的努力,從而傳承革命先烈們自始至終貫徹全身的愛國情懷和更多更好的品質!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 2
言諍諍,沙場絕筆,父母兄長諄諄叮嚀。語切切,鴻雁傳書,夫妻戀人依依深情。——題記
在今年寒假即將到來的時候,老師為我們推薦了一本名為《重讀抗戰家書》的書。我最初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在思想上并沒有引起什么共鳴,甚至然沒有多大感覺。可能是因為那個年代和現在相距甚遠,我們根本就無法體會到。
但是,當我看完戴安瀾、左權、張自忠、吉鴻昌、黃洛峰、王雨亭等十數位愛國志士的家書之后,在我的心中,泛起了一股特殊的感覺。因為在這些家書中,既沒有那些虛偽的措辭,也沒有那些夸大其詞的演講,只有他們筆下樸實的言語,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犧牲的坦然。
從戴安瀾將軍的家書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一位抗戰志士“為國戰死,事極光榮”的強烈愛國之情,更能體會到一位孝子對“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的愧怍。左權將軍在給母親的信上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的災害已經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頭上。”這是左權將軍對于抗戰的決心,既然日寇要滅我中華,那么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然應該為了祖國,為了中華去戰斗。
他們所寫所記的,是包含了自己對家人思念之情。一封封家書,同樣也是在犧牲前夕的一封封遺書。其實,這些先烈們與普通人無異,他們也愛自己的妻兒,也想侍奉自己的雙親。但是,在國家危難面前,他們毅然選擇投入戰場,“以報國家養育!”這是一種怎樣的慷慨激昂,又是一種怎樣的大義凜然,如果換做他人,又怎會有如此魄力呢?
《重讀抗戰家書》讓我的到了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他用愛國志士自己的筆,令我們倍感先烈之壯懷激烈。
雖然七十年多前的那場戰爭早已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那一封封從沙場上保存下來的家書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當年的硝煙和苦難。
曾幾何時,有多少先烈為了民族大義和祖國母親而拋妻舍子,背井離鄉,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日戰場上,用自己的血肉為祖國母親筑起了一道新的長城。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
我們應該牢記先烈們的遺志,從抗戰家書中獲取知識,汲取營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斗。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 3
有這樣一封家書,寫于1936年8月2日,直到1957年才重見天日,歷經整整21年。寫信人是抗日英雄趙一曼女士,收信人是她的孩子——寧兒。1932年春,趙一曼在兒子寧兒未滿三歲時受上級派遣,從此音訊杳無。不久后,在東北的抗日戰場上,趙一曼成為傳奇般的人物。1935年冬天,趙一曼為掩護戰友、不幸被俘。被捕后,敵人對趙一曼嚴刑拷打,但趙一曼的革命意志力異常堅定,始終沒有透露半點秘密。犧牲前,她給兒子留下這樣一封遺書:“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抗日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從趙一曼犧牲前一刻留下的`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堅強女人柔情的一面。趙一曼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母親,短短數十字,流露出她對孩子的無限愛意。身為母親,不能陪伴孩子身邊,她的內心必然十分愧疚,在“國”與“家”的抉擇中,她選擇了前者,她把個人感情放在一旁,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國事業中,甚至為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雖然她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但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她像其他母親一樣深愛自己的孩子,她留給孩子的,不是萬貫家財,而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生命誠可貴,親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正是許許多多像趙一曼那樣拋卻生命和家庭的抗日英烈,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今天的大好河山。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忘記意味著背叛,惟有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堅定不移地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走下去,才不負前人之犧牲。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 4
清明祭英烈,共鑄中華魂。近日,我閱讀了《重讀抗戰家書》這本書,感觸頗深。其中有一篇趙一曼英勇就義前留給兒子的一封家書。雖然隨著手機、網絡的普及,用筆寫家書對于當今國人來說,這一溝通情感的形式已漸漸遠去。但這封近八十年前留下的家書充滿了英雄的愛國情懷和母親的思兒深情,給我以心靈震撼。
這封家書記錄在日軍審訊檔案里,是時任東北抗聯第三軍二團政委的趙一曼,在1936年8月2日犧牲前一刻留下的遺言。她給兒子寫道:“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抗日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1周年。這本《重讀抗戰家書》,讓我感受到家書中的鐵骨柔情和舍身報國的民族氣節,并以此緬懷71年前在抗日戰場上為民族存亡而為國捐軀的英烈們。戰爭硝煙早已散去,但抗日英烈留下的這些家書,是一筆永遠不能忘卻的精神財富。如趙一曼留下的這封家書,雖然由于她犧牲前沒有泄露自己的.真實姓名,使這封家書遲到了21年后才傳到其兒手中。趙一曼的真實身份也隨著這封家書一起在1957年被解開。她原名是李坤泰,四川宜賓人,犧牲時年僅31歲。這是一封激勵了整整三代人的家書。
重讀這些沉甸甸的抗戰家書,可補好精神之“鈣”,能讓心靈得到滋養,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讓清明成為生命的禮贊,勉勵世人勿忘先烈。英烈長眠,浩氣永存,精神不朽。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 5
雖距國家死難者公祭日已過去有一個月的時間,抗戰烈士的英雄事跡卻一直在腦海中浮現。抗戰烈士用他們的英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做到了我們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事情。
看完《重讀抗戰家書》,英雄二字在我腦海久久不能散去。我被他們保家衛國不畏犧牲的豪氣所折服,被他們字里行間的柔情所感動。這么多英雄的家書中,令我最難忘和感動的是王雨亭致子書。文中的“但愿你虛心學習,勿忘我平時所教訓你的‘有恒七分,達觀三分’,鍛煉你的體魄,充實你的學問,造就一個強健而又有智慧的青年,來為新中國而努力奮斗。”字里行間流露著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切教誨,更流露著一位愛國人士對國家的`深深愛國情。短短幾句話將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人們的愛國愛子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它記載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教誨,對未來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國難的決心,父與子選擇了血灑戰場。
重讀完這封家書,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份家書所飽含的思念和牽掛、硝煙和苦難,更加能感受到當年抗日先烈們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當年的那場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一封封家書成為歷史永遠的見證,讓我得到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激勵。魯迅先生說:“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我仿佛回到那個祖國受侵略,人民身陷水生火熱的抗戰年代,看到了愛國人士拋妻棄子,遠離家鄉,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把一腔熱血、青春無悔熔鑄成永遠的豐碑。
當前,我們享受著一位位愛國烈士用鮮血換來的美好今天,我們年輕人更應好好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從抗戰家書中汲取營養,補好精神之“鈣”,“得榮思辱,居安思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擔當起應有的責任。
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播放了一個特別節目,重讀抗戰家書,來緬懷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戰場上,為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烈們,在這千千萬萬個英烈中,讀一讀左權、張自忠的家書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壯志報國情懷。
左權將軍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亡種的災害已經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頭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張自忠將軍戰至最后一刻,留下了“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臨終遺言,面對日本強盜,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將自己的生死置至度處,前赴后繼,與敵浴血奮戰。
張自忠將軍給弟弟寫道:“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既到河東與弟弟等共同去犧牲,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于區區倭寇之手,為國家民族之決心,決不半點改變”這些家書,它記載著誓死奔赴國難的決心,他們沒有沉浸在兒女情長之中,而是義無返顧,先擇了血灑戰場。
當年的那場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但一封封家書,卻成為歷史永遠的見證,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要從這些家書中汲取營養,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滋養,當前中國進入社會轉型的關健時期,不再是貧弱的舊中國,任人宰割的歷史一去不復還,我們要有憂患意識,高舉愛國主義大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 6
家書,是一種永遠值得銘記的精神財富。當第一次看中央電視臺的《重讀抗戰家書》系列報道時,我的心中充滿了震撼。一封封家書是對家庭、父母、妻兒的深情,是對家國的忠肝義膽,是對日軍對中國的罪行的悲憤。抗日英烈留給家人及中華兒女的家書,是我們珍貴的財富。
在此與大家分享左權將軍的家書,與大家一同走進烽火連天家國情的錚錚歲月。左權將軍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烽火連天不休,家書珍抵萬金。報道中左權將軍的女兒左太北深情的念著一封父親左權將軍在犧牲前三天寫的家書:
"志蘭:此間一切如常,惟生活則較前艱苦多了,部隊如不生產則簡直不能維持。我也種了四五十棵洋姜,還有二十棵西紅柿,長得還不壞。想來太北長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可惜三個人分在三處,假如在一塊的話,真痛快極了。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二十一個月了,何日相見,念,念,念,念。"
1942年5月25日,也就是寫完這封信的第三天,左權將軍在掩護八路軍總部突圍日軍的掃蕩時,被彈片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那一年,他的女兒小太北,只有兩歲。
左權將軍的女兒左太北,在她42歲時,母親將保存的11封家書寄給了她。在讀到父親的家書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尋父親足跡的旅途,并將父親的家書集結成冊。
左太北說:"我就覺得我其實很幸福,我有這么好的一個父親。我想傳遞的就是學習父親的這種精神,就是心里想著國家、想著民族。大家都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和富強。"
抗戰的烽火歲月中,他寫給親人的一封封家信,記載了日軍的罪行,也記錄了一名軍人在亡國關頭的悲憤。女兒左太北說,父親在家書上寫了很多,包括他在前線的`所見所聞。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燒殺搶掠。他在給母親的信上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的災害已經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頭上。
左權將軍的家書,還記載了八路軍面臨的困境,但將士為國抗爭之心,卻未曾有分毫的動搖。1937年12月3日,左權在山西洪洞給母親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們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當局對我們仍然是苛刻,但我軍將士都有一個決心,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過去沒有一個銅板,現在仍然是沒有一個銅板,過去吃草,準備還吃草。"
重讀這些家書,在我們大家的心中,寫信的左權似乎不再是個將軍,而是一個普通的父親,鐵骨錚錚的男兒也有柔情的時刻,他在信中述說對妻子的思念,對女兒的惦念。但妻女事小,國家事大。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左權將軍選擇了義無反顧、選擇了血灑戰場。他留給女兒的這十一封家書,不僅僅是一個父親留給女兒的珍貴回憶,也是抗戰英烈留給我們后人的精神財富。
我也不由得想起我的小時候,經常會聽爺爺奶奶說起當時日本鬼子侵略時,曾經所經歷的艱難的歲月,每天夜晚只能點個小小的蠟燭,一聽防空警報響起就四處逃避,經常為吃穿憂愁,遇到家里斷糧,面對七八個孩子挨餓的痛苦,怎樣通過日本人的關卡,如何將糧食從關卡外帶進來,怎樣喬裝孕婦將糧食藏在肚子上……奶奶也會經常說以前是吃不飽穿不暖,也節約慣了,現在我們多幸福,什么都有,要珍惜,不要去浪費。每每想起小時候爺爺奶奶和我講的這些,現在想來都是一次真真實實的愛國主義教育。正是先輩們的正義和無畏,捍衛了國才有今天我們溫暖的家。
重讀沉甸甸的抗戰家書,一封封家書中視死如歸感天動地的悲壯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大義凌然精神,是我們中華兒女們取之不盡的精神之"鈣",讀家書也讓我回憶了祖輩,使我的心靈得到洗滌和震撼教育。讓我們知道現在的和平盛世,現在的豐衣足食都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繁榮。曾經多少人渴望的和平自由,必須由我們一代代去維護、開拓和創新,不去虛度每一個光陰,做最好的自己,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民族精神,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 7
“重讀抗戰家書、祭拜壯士國魂”,來緬懷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戰場上,為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輩們。在這些先烈中,有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左權,有“為國戰死、事極光榮”的戴安瀾將軍,也有“誓志為人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趙一曼女士。從這些抗戰先烈們留下的家書中,筆者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壯志報國情懷。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也有過如花似玉的青春,是典型的大家閨秀,有著不俗的文人氣質,為了國家的安危,民族的'災難她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的大家庭,她找到了幸福的婚姻,有了志同道合的愛人,有了心愛的兒子。她的愛人是弼時妻子,陳琮英的哥哥陳達邦。
趙一曼為了革命,離夫棄兒,把兒子寧兒寄養在陳達邦大哥家,投生到抗日的洪流中。1935年11月15日,趙一曼和團長王惠同,帶領50多名戰士在哈爾濱鐵北左撇子溝附近被日軍包圍。趙一曼帶著腿傷昏倒被俘,敵人對她進行了令人發指的折磨。她被剝得赤身裸體,手腳相縛,電流從她最私密的部位進入,用馬鞭子抽打她左腕的傷口,又用鞭桿狠戳她腿部傷處。
趙一曼疼得死去活來,只有信念時刻保持著清晰。為了祖國,她獻出了女人的尊嚴,女人的名譽,母親的仁慈,那受難的耶穌之痛也不及她的萬分之一。她用堅強的信念和意志戰勝了敵人的殘酷折磨,淡然面對生死,讓信念之花在東北大地血一樣盛開。她是我心中堅強的自由女神。
牢記“抗戰精神”多一些“家國情懷”,就是要少一些個人的卑瑣與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氣。位卑未敢忘憂國,人微未敢忘憂黨。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情懷,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則更要牢記“抗戰精神”懷有以天下為己任、愛民愛同胞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以家國為重個人私利為輕,常念同胞之冷暖,常思國之興衰,常想黨之安危。
牢記“抗戰精神”多一些“家國情懷”,讓“抗戰精神”與“家國情懷”心手相牽,乃國之幸運、黨之利益、民之福澤,也是民之責任、黨之遵循、國之精神。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 8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抗戰時期,槍林彈雨中,革命英雄們浴血奮戰,決戰沙場,殊死拼搏視死如歸的背后,支撐著他們的是人民最終可以當家作主還有小家的溫馨,想象著經過了一天奮勇殺敵的戰爭,空閑的時間他們最大的快樂莫不是寫封家書,聊以寄慰。
家書的價值在戰爭的`時候是無以計量的,遠在萬里的家人唯有通過珍貴的家書才能知曉彼此的生死安康,將命在身,即便親人離去,奈何心中悲痛無比,痛惜未能盡孝床前,也只能憑借一封書信寄去哀思,思兒心切,望見證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兒女繞膝,盡享天倫,也敵不過時局有變,只能在信中以一句"可惜三個人分在三處,假如在一塊的話,真痛快極了"《左權家書》作結,其間的思念在幾句"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21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敵人又自本區開始掃蕩,明日準備搬家了。"《左權家書》,雖只寥寥幾句,但情深意切,"別時容易見時難"道出了革命英雄對妻子的遙遠相思,"念念念念"言有盡而意無窮,漫漫相思穿越千里,一封家書承載起了太多的溫馨、不舍、濃情與堅定。《戴安瀾家書》中一句"現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又是怎樣的決絕與堅毅,面對風雨漂泊中的國家,危難時刻,英模們挺身而出,《蔡炳炎家書》中的一句"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鏗鏘幾字道出了匹夫的責任與擔當,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的張自忠決戰之前,掩去了對小家的眷戀,以軍中戰士為"家人",寫出了鼓舞了士氣的"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的豪言壯語。
今天,英模們奮戰過的土地,早已日新月異,飛速發展。我們的國家政治上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經濟上在國際中總量已達到了世界排名第二,文化上中西交流、博采眾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已經以新的姿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時代的我們,人民的公仆,將牢記當年新中國成立的艱辛困苦,忠于自己的本職崗位,堅信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踏實努力、奮發有為,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重讀家書,心有戚戚然,回望往昔,戰火紛飛,思緒難安。立足當下,躊躇滿志乎,當承遺志,以身效國,奮發圖強。斯人雖已逝,其神卻永存!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 9
一封簡短的家書,一段漫長的硝煙歲月。近日,中宣部宣教局組織編輯的《重讀抗戰家書》已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重讀抗戰家書,我深切地體會到愛國詩人杜甫“烽火連三日,家書抵萬金”的情感。在民族解放的召喚下,在抵御外敵的崢嶸歲月里,多少中華兒女背井離鄉,只身上戰場從容赴死,僅僅依靠著一封簡短的家書聯系遠方的親人。在這些為了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烈中,有“為國而戰,事極光榮”的戴安瀾將軍,有“誓志為人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趙一曼女士,有“為時代而死”的吉鴻昌將領……為了國家興亡,他們放下兒女情長,以滿清熱血保家衛國。再次打開這些塵封的家書,依然能讀到硝煙和苦難、讀到思念和牽掛,更能讀到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
“親愛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東瓜,因上面大計未定,其后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讀完戴安瀾將軍的家書,我淚眼婆娑。這是戴安瀾將軍的最后一封家書,在敵人的炮火下,他孤軍奮戰,視死如歸。在生命的最后時間里,錚錚男兒的'滿腔柔情化作了一封簡短的家書,這里面包含了一個兒子對年邁母親的想念,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思念,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為了國家的存亡,戴將軍舍小家,顧大家,不能給母親盡孝,不能與妻子長相廝守,不能陪伴幼子長大成人,將自己的所有責任、將家庭的重擔全部拋給妻子。他是兒子、父親、丈夫,更是一名中華兒女。他有愧于妻子、家庭,卻無愧于國家。為國而戰,事極光榮,戴安瀾將軍為此貢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從他的最后一封家書中,我體會到了一個鐵血軍人以身殉國的赤子之心。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像戴安瀾將軍一樣為了祖國生死存亡而拋家棄子,奔赴戰場的革命先烈們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自豪、敬仰和驕傲。
偉大的愛國主義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硝煙已經散去,然而戰爭帶給中華民族的劫難和傷痛卻是永遠無法抹滅掉的,它在中華兒女的心靈深處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烙印,它時刻提醒著我們不忘戰爭、不忘國恥,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繼續傳承和弘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
先輩們用生命為我們換取了和平幸福生活,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戰火年代,我們深刻德感受到一封家書的彌足珍貴,而在這個通訊發達的時代,我們更要珍惜親情,充分利用科技給我們帶來的福祉,多與家人溝通聯系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 10
一封封抗戰家書,展現了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這些家書有出自普通士兵,有出自抗戰名將,雖然身份不同,但是他們都懷著同樣的夢想,那就是保家衛國,他們不惜遠離家鄉,趕赴抗戰前線,甚至獻出生命。在家書中,他們表達了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期盼,對國家的期望。
全書中最年輕的作者金方昌,他的家書給我感觸最深。年僅19歲的生命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種種酷刑,即使被砍掉了一只胳膊,挖掉了一只眼睛,他依然沒有動搖,“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寧死不屈的氣節在這位青年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詮釋。在寫給哥哥的`家書中,他堅定的表達了對敵人的仇恨,他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會為了民族解放而犧牲,哪怕在死前一分鐘也都要為無產階級工作。更是囑托哥哥要把后輩都能培養成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當堅定的理想信念在生命之間得到傳承,國患無望?
再看現今,19歲的青年依然還是扎堆在學校的稚嫩模樣,時常面對學習的壓力都有些喘不過氣來,大都是獨生子女的他們更是沉浸在父母親人的關愛中,時常任性。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想象金方昌被捕之后面對的是多大危險和恐懼,慶幸的是,他心懷的信念夠堅定,他的舉動夠勇敢。就如曾經三哥金瑞昌在前往山西抗戰時勸說金方昌:年紀小,個子矮,還是去讀書吧!金方昌懷著滿腔熱情質疑道:小孩也能辦大事,個子矮還不能當小兵嗎?雖只有19歲,雖身材矮小,但他寧死不屈、舍生取義的形象無比崇高和偉大,更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心目中偉大的抗戰英烈。我們向您致敬!
我們是幸福的一代,沒有生活在腥風血雨的時代,更沒有經歷槍林彈雨的危險,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創造了今天的偉大中國。我們感恩,感恩國家強盛,感恩社會進步,感恩父母養育,感恩組織培養,感恩生活像花兒一樣燦爛。在新時代,愛國、愛家、愛工作是對家國情懷最接地氣的詮釋。作為基層一名普通的稅務工作者,特別是一名新同志,我想應該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做人。做到主動學習,多思考,多做事,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工作中要精益求精,生活中要廉潔自律,提高黨性修養,心懷感恩之心。
最后,讓我們一起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奉獻生命的英雄先烈!
【《重讀抗戰家書》初三讀后感】相關文章:
給父母的家書初三作文11-03
傅雷家書讀后感初三09-17
2020初三傅雷家書讀后感09-18
傅雷家書讀后感初三8篇09-08
重讀高三日記范文1200字06-27
寫給媽媽的家書07-11
一封家書07-15
一封家書07-03
感激——寫給父母的家書07-17
關于傅雷家書的讀后感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