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二語文議論文閱讀理解及解析
相信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尤其作為作文里的重要分類的議論文,議論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那么什么樣的議論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二語文議論文閱讀理解及解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語文議論文閱讀理解及解析 篇1
若有恒,何須三更起半夜眠;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這副對子說出了一個道理:若要事業有成就,必須有恒心。”有恒”,就需要刻苦努力,堅持不懈。愛迪生說得好,”如果你希望成功,當以恒心良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中外古今,凡成大業者,無一人離得”恒”字。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花了四十年的時間,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完成了巨著《資本論》。李時珍品嘗百草,足跡萬里,博鑒群書,寫出《本草綱目》。百歲老人蘇局仙九十年如一日,堅持每天練字,成為全國書法征賽中的佼佼者。
1、這段短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是___________。先________,再__________。引用愛迪生的話是論據中的__________論據。
3、用‖在文中劃分層次。
4、短文中運用比喻說理的兩個成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本文的寫作思路是:先引一副對子,由此引出中心論點;然后對論點作一下解釋,并引愛迪生的話和成語來講道理;最后舉馬克思、李時珍、蘇局仙的事例來證明,這樣一分析,就知”若要事業有成就,必須有恒心”一句為論點。
2、從上面對第一題的.分析很容易得出本題的答案,主要論證方法是講道理,擺事實,先講道理,再擺事實,引用愛迪生的話是道理論據。
3、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擺出論點引用名言證明論點擺出事實證明論點,所以應劃分三層:第1層從開頭到”必須有恒心”,第2層到”繩鋸木斷”,第三層到最后。
4、”水滴石穿”和”繩鋸木斷”兩個成語均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在文中是作為道理論據來證明論點的。
初二語文議論文閱讀理解及解析 篇2
對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學,也要敢于疑。亞里士多德曾斷言:”物體從高空下,‘快慢與其重量成正比‘”。這個斷言,流傳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卻要重新用實踐來檢驗它是否真理。他拿著兩只大小不同的鐵球,跑到比薩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實驗,結果證明嚴里士多德的斷言是錯誤的。不僅如此,伽利略還從中掌握了物體的運動軌道,推動了力學的發展。敢于對權威的結論見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開真理的大門。……電磁場、原子能的發現,相對論、量子論的提出,生物進化論、元素周期表的創立,不都是敢于向權威的錯誤論斷挑戰的結果嗎?
1、文中第一個”斷言”的詞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善于學,也要敢于疑”是不能改成”要敢于疑,也要善于學”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都是敢于向權威的錯誤論斷挑戰的結果嗎?”這一句運用了_________的修辭手法。若把這個句子改為陳述句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段議論性文字的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這道題考查對詞匯的積累和結合語境解釋詞語含義的能力,”斷言”是動詞,意為”給某件事物下結論”。
2、這道題考查對句意的理解,在”學”的`過程中才會產生”疑”,”學”是”疑”的基礎和前提,改后,就成了”疑”為”學”的前提了,不符合實際。
3、這道題考查對修辭手法和句式的掌握,這個句子是個反問句,即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它是個否定形式的反問句,若將其變成陳述句,應是肯定形式的陳述句,這樣才不會改變原意,答案為:都是敢于向權威的錯誤論斷挑戰的結果。
4、我們可以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或論據的作用來認定中心論點,作者在文中舉了若干事例,有一個事例詳寫,即伽利略通過實驗駁斥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論斷;電磁場,原子能的發現等例子寫得簡略,舉這些例子目的就是為了證明本文第一句話:對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學,也要敢于疑,這句話即是本文的論點。
初二語文議論文閱讀理解及解析 篇3
①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有類似的故事。有一次他在橋邊和朋友約會,可是朋友沒有按時到達,因此他便來回踱步思考問題,半小時后,朋友趕到,抱歉地說:”耽誤了你的時間了。”愛因斯坦高興地回答說:”不,一點也沒耽誤,我已經研究出一個重要問題了。”
②把零碎的時間巧妙地運用起來,就像積腋可以成裘一樣。
③”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這樣說。
④這簡直可以說是一種藝術。
⑤一次,恩格斯從意大利的熱那亞乘船到英國去。一路上,船上的旅客都在無聊地喝酒和閑扯。恩格斯卻利用這旅途的時間,全神貫注地研究航海學。在研究的'同時,詳細地記錄了太陽的位置、風向、海潮的漲落及海洋情況。
⑥能夠這樣做事的人,生命不就因之而大大延長了嗎?
⑦”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既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魯迅這樣說。
1、理解語段的內在聯系,重新安排順序:_________________
2、這篇短文的標題可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中心是
A、要熱愛生命,就別浪費時間。
B、科學家、文學家是非常珍惜時間的。
C、要巧妙地利用零碎時間。
D、珍惜時間就等于延長生命。
4、短文采用的論證方式是__________論。
【分析】
1、這道題考查對作者寫作思路的理解,首先引用富蘭克林的話,點明時間與生命的關系;接著引用魯迅的名言,作為對富蘭克林所說的內容的補充,同時點明本文中心:珍惜時間就等于延長生命;然后對論點進行證明,先舉出兩個事例,(5)段應在前面,因為(1)段開頭一句中有一”也”字;舉完例子后,再加以簡析:(2)(4),(4)在后是因句中的”這”指像集腋成裘一樣把零碎時間巧妙運用起來;最后再次點明中心。(6)經過以上分析,答案就明確了:(3)(7)(3)(1)(2)(4)(6)。
2、因為本文闡述的是時間與生命的關系問題,所以題目可以定為”時間與生命”。
3、這道題考查對中心論點的認定,通過對第1題的分析,我們已經明確,本文的論點是:珍惜時間就等于延長生命。
4、議論文的論證方式有兩種:立論和駁論,作者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正面的見解或主張,是立論;作者就一定的事件和問題發表議論,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見解或主張,是駁論,本文并未就錯誤的反動的見解或主張來發表議論,所以是立論。
初二語文議論文閱讀理解及解析 篇4
①一提起生物進化,映入人們腦海的多半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八個字。在漫長的進化歷史過程中,唯有戰勝對手的幸運兒才能贏得大自然的青睞,拿到參加下一場物種角力的入場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著單一的路線前行,”合則雙贏,爭則俱敗”,體現互助與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許是影響歷史進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從表面上看,共生關系只是存在于殘酷競爭中的權宜之計,是在特定條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卻發現,這種生存戰略同樣是大自然的選擇,是另一條進化道路--共生進化的產物。它提供了共生雙方的任何一方不能產生的物質,帶來了任何一方都不能產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態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層次、各種類生物的互動之中。海葵蝦,顧名思義,對美麗的海葵(腔腸動物)情有獨鐘,它總是夾著海葵浪跡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險,自有長著含毒觸角的海葵出面擺平。這樣一來,海葵蝦可以放心覓食,不必為安全多費心機;而生性慵懶、喜靜不喜動的海葵只要從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動物之間的共生的現象是這樣,植物與動物共生的現象也不少見。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種螞蟻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樹干中,享用刺槐葉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為回報,螞蟻則負責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敵人--食葉昆蟲及其幼蟲、草食動物--靠近時,盛怒的蟻群就會蜂擁而出,與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們趕走。除此之外,螞蟻還可以清除對刺槐造成威脅的寄生植物。當這些植物靠近時,螞蟻就會毫不客氣地上前啃掉它們的藤條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與真菌的共生早已為人類所熟知。在這種共生關系中,真菌的菌絲體長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而植物則可以從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養料。
⑥其實,在生物界發展的初期,不確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種之間,它們的關系表現出高度的對抗性。對抗越激烈,對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壞就越大。這不僅破壞了生物之間的平衡,而且對生態發展造成災害。要保持生態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帶來的正面作用。
⑦同樣,共生現象也給人類很好的啟示。
7、請根據文中的有關語句,說說什么是”生物共生”。(3分)
8、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種類生物的互動之中。本文列舉了 、 和 三種類型的生物共生現象。(3分)
9、第①段中加點的”或許”在句中有什么表達作用?(2分)
10、下列說法有錯誤的一項是(2分)
A、本文介紹了生物的共生現象。
B、本文語言平實準確而不乏生動形象。
C、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D、本文主要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11、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現象也給人類很好的啟示”,讀了本文,你獲得了什么啟示?(3分)
【分析】
(1)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災害的作用非常大。據專家測算,一片10萬畝面積的森林,相當于一個200萬立方米的水庫,這正如農諺所說的:”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這種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學家稱之為”吞水吐雨器”、
(2)說起森林的功勞,那還多得很。它除了為人類提供木材及許多種生產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維護生態環境方面也是功勞卓著,它用另一種”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類。因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氣很少,氣溫也高,生物是難以生存的'。大約在四億年前,海里的先進植物登陸,陸地才產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時吐出新鮮的氧氣,調節氣溫,這才具備了人類生存的條件,地球上才最終有了人類。所以科學家又稱森林是”吞碳吐氧機”、
(3)森林,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主體,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是地球的綠色之肺。森林維護地球生態環境這種”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體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植樹造林,并且保護好森林。目前,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的是地球的綠色之肺在日益萎縮。近200年間,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毀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燒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劇增加。此消彼漲,使得地球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主要表現為全球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甚至威脅人類生存。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水分蒸發加快,改變了氣流的循環,使氣候變化加劇,從而引發熱浪、颶風、暴雨、洪澇及干旱。
(4)為了使地球的這個”能吞能吐”的綠色之肺恢復健康,以改善生態環境,抑制全球變暖,減少水旱等自然災害,我們應該大力植樹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綠起來。
【初二語文議論文閱讀理解及解析】相關文章:
初二議論文05-06
初二議論文作文07-11
初二感恩議論文作文范文_議論文01-10
初二議論文作文(精選30篇)11-25
中考議論文閱讀題和答案06-13
語文初二作文05-13
初二語文作文11-17
初二議論文:論學習(通用23篇)09-16
初二語文作文(精品)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