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常識的議論文800字(精選6篇)
相信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尤其是作為主要學習作文類別之一的議論文,議論文的樣式有社論、評論、讀后感等。這類型的作文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常識的議論文8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常識的議論文 篇1
古語云:“易有三訓,一訓簡易,二訓變易,三訓不易”,“易與天地準”,之于常識,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生活在常識中,“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是為簡易;同一事物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表現,變化無窮,是為變易;常識由生活而來,經久適用,是為不易。故莊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識,于生活,我們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識之于我們太過習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于我們過于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蒙騙了千萬年。于是我們在恍然后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并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擁擠之時間,于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侖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滑鐵盧之役埋下伏筆。
所以對于常識,要知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行之,不僅是于知之之后的體證,還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為知易而行難。行難,故特以行之。常識的知之,是困則眠、疲則休息,是諸葛順勢三分天下,是劉邦知楚強漢弱而強赴鴻門。對常識的行之,是順應自然、順時而動,故可避害趨利,所以才有一覺醒來的精神,才有漢朝天下。
所以對于常識,要行之。
至于對于常識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為常識之常,所以無形中被我們忽略、習慣,然世間萬物莫不在變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適合,若死守既得,便永無進步可言。故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為對常識的思之,愛氏提出了相對論,玻爾提出了量子力學;之于歷史的,不正是由于對意識形態的思之與變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開放而至于今日之中華崛起?
“易與天地準”,也正是憑借常識,憑借與常識同行,我們維系了一個曠古的文明,然而無論是生活還是發展,不知常識無語進步,不行常識無以趨利避患,不思常識卻也無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說,對于常識,我們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則有泰然的生活與不斷的前進。
常識的議論文 篇2
非洲人訓象最為聰明,在象小的時候就用鐵鏈把小象綁在柱上,無論小象怎么掙扎都無法掙脫。這讓小象形成了一種常識,有意識認為這條鐵鏈是不會斷的。以至小象成了大象,可掙脫鏈子時也不掙扎。
常識的重要勿庸置疑的,但是不要讓常識束縛著你,在常識上探求更高的創造性,勿讓常識禁錮著你。
水稻的生產在當時一年一季是常識,袁隆平卻想著能讓它提高產量,它的夢想僅僅是讓全球人吃飽。當時有不少資深老者笑他。他卻不顧他人的譏笑一心投身于農業創新,才有了我們現在的“燦型水稻”彭隆平敢挑戰常識,為后人創造了更幸福的'生活。勿讓常識束縛著你,才能有更美好的幸福。
常識是后人的經驗所遺留下來的,自然是正確的,不然怎么會流傳呢?但是在常識上我們可以立足于之上,去發現更多的可塑性。讓自己進一步提升,從而使得能造福于他人。勿讓常識禁錮了你,用自己的思想去開拓更美好的事物。
馴虎人讓小虎吃素,無論怎么饑餓都不給肉食。小虎長成了大虎,可以攻擊動物時,也不傷人。這樣讓馴虎人形成了一個常識,老虎不會傷人。就是這可笑的常識以至于后來馴虎人命喪虎口。
勿讓常識禁錮著你,常識是大眾都知道的,我們不是要推常識,而是要在常識之上去開拓那一片不為人知的土地;開采的得當你可能會踏上那一片從未有人達到的屬于自己的高臾之地。若是不能有所成,那你也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你在別人耕耘的沁香之地走上一遭。勿讓常識束縛著你,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上天對每個都是公平的,付于人的時間也是等同的,每個人便有了常識我仍只能活一次。其實不然,這個活不是在生命上,人生中也可以活兩次,這個活不是在生命上,人生中也兩次,17世紀的英國人威仁士便是這樣,在他48歲時,又投身于創造建設中,現在聞名于世的保羅教常便是他的創作。他沒有被常識禁錮,攀上了屬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
勿讓常識束縛著你,踏足自己土地那一刻起,你便是個勝者。勿讓常識束縛著你,發揮自己無限潛能的創造性、探求性,你會有屬于自己生命的精彩。讓常識禁錮了你,起身去發掘吧!
常識的議論文 篇3
所謂常識,便是由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那些不成文或成文的習慣或規矩所形成,來引導后輩們更快更簡單地獲得更好生存的東西。人們對它堅信無疑,并是它日益壯大,可總有些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你發現現實與常識背道而行,你總懷疑自己,卻不曾懷疑過常識,我想說,朋友,別做困于常識的瞎子。
時間退回600年前,一位年輕英俊的教授正與一群老人們爭得不可開交,他憤怒而執著,他堅信自己是對的。雖然亞里士多德先生身為一代人杰,但他也會犯錯,不是嗎?年輕人這般想著,分開眾人,于是拿一大一小兩個鐵球登上了那座斜傾而立,卻又不到的古塔上,他,就是伽利略,那個質疑亞里士多德經典理論的毛頭小子,他認為不同重量的物體從同一高度落下,用時相同。但歷經400年的歲月,亞里士多德的推斷已根深蒂固,甚至都無人愿去做實驗來驗證!他想,那很好,今天就用它來翻開這力學史上一頁嶄新的篇章。于是他松開了手,在眾人的驚呼中,一大一小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伽利略堅持自我,他的理論源于常識又超于常識,他沒有做困于常識的瞎子,于是他獲得了成功。
無獨有偶,400年后,一代物理學會巨人牛頓,此時正是個22歲出頭的小伙子,正躺在一棵蘋果樹下做白日夢,一個蘋果卻不偏不倚正正砸在他的頭上,伴隨著一聲痛呼,牛頓坐起身來,看著地上的蘋果,他不禁咒罵了起來。可是蘋果為什么會砸下來呢?正本是個常識問題,從未有人思考,可此時牛頓的眼睛卻愈發明亮,開始了深深的思考……30年后,力學三大定律脫爐而出,牛頓從此一夜成名,但恐怕誰也不曾料到的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牛頓對于一個蘋果落地引發的聯想,以及他對常識背后所蘊藏道理的執著深究,但沒有成為固于常識的瞎子,他意識到了重力的存在并找到了它,于是,他也得到了應有的成功。
其實,天地間的至美之物,天地間的道理規律,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源于常識又超于常識,它們或蘊于常識中或躲藏于常識背后,那些有所發現有所成就的人們,都是敢于相信自己挑戰常識的人,在那些顯而易見卻又驚世駭俗的現象背后,是他們執著堅持的身影,他們不甘做困于常識的瞎子,于是他們有所發現,有所成就。
常識的議論文 篇4
如果你隨便找一個中學生,問他什么是對數,什么是洛侖茲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結構,他一定可以把這些東西給你講得頭頭是道,讓你驚嘆當今青少年個個都是科學家的料。但是,你找個尖子生,問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辦,他也許會搔搔腦袋瓜,苦想各類化學反應式,然后淡茫地對你說聲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錢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疊不知道!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一個現狀:對科學知識抓得狠,也把各類奧賽搞得紅紅火火,但卻似乎對常識的教育力度不夠。學校的課程包羅萬象,可以獨缺常識。學生們便因此被擱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著高端學問。當今中國要強國,靠的是飛機、大炮、火箭這些高科技,似乎就應該給學生喂飽科技知識。常識那些小事兒,何足掛齒,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嘛。每當看到這些言論,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謬矣,別拿常識不當干糧!
常識是一門指導我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衣、食、住、行等日常行為,無一不需要常識的引導。我們現在洗衣煮飯等家務活可以由父母包辦,各種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勞,儼然一個個不問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們一輩子,長大后還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識,將來豈不是要處處碰壁?難道還事事都找個電話問父母?而連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學問?
常識也是科技的基礎。科學并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廣生于人們對身邊事物的實踐與探索。牛頓從蘋果落地的常識中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魯班從葉子會割傷手的常識中發明出鋸子。離開常識而空談高科技,就像蓋樓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觀之,在素質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識的普及,是很有意義的。應做到常識與科技知識兩手抓。但同時,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能在平凡的常識中總結出科學規律,又或者讓他們大膽質疑常識,不要囿于常識。當年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正是在對常識的質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歷史也證明了他的這一大膽質疑是正確的。
常識是人們生存的基礎,是科技發展的基礎,其對于人的意義堪比干糧。別拿常識不當干糧,用它來填飽學生的腦袋,用它來支起科學大廈的腰腹吧!
常識的議論文 篇5
印度的馴象人很聰明,他們在象還小的時候便把它縛在樹樁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掙脫不了繩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這樣一種常識:繩子是扯不斷的。這種想法一直伴隨著它,以至在長大到只需輕輕一甩便可逃脫時,它也不會逃跑了。
小象變成了大象,不變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識,小象受制于繩,大象受制于常識。驚嘆馴象人聰明之余,我們又是否意識到,其實,我們很多人也被常識禁錮了頭腦,失去了創造力。
常識固然是重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常識能讓我們少走彎路,但是,僅僅有常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掌握一定常識后,還要學會突破進取,推陳出新。
蘋果熟了就會掉在地上,這是常識,別人或許只是撿起來吃掉,但牛頓,卻從這個常識中看到了不同,引發他深入思考,最終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同樣是常識,對于沒有準備的人,它依然是常識,對于做好了準備的人,它是通往更高殿堂的一塊基石。只有通過常識看到實質,我們才能有長足的進步。
袁隆平剛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時,有一位資深的老教授對此不屑一顧,說:“水稻沒有雜交優勢,這是常識,你難道不懂嗎?別再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做這種沒有意義的事了。”袁隆平對此沒有過多的理會,全力投入實驗,最終培育出產量翻了幾番的秈型水稻。假使袁隆平當初聽信教授,也迷信常識,那么,還會有秈型水稻的誕生,還會有“雜交水稻之父”的美稱嗎?答案是否定的。常識,之所以會成為常識,自然在人們心中已經植下了根,輕易不會改變。所以,當一種有違常識的看法被提出時,必定會引起許多人的反對。這時,我們不應該因此而放棄,而應該學習袁隆平的精神,堅持不懈。失敗了,只是證明常識真的正確,我們并沒有失去什么,成功了,那么我們涉足的就可能是一片全新的土地,等待我們去開拓。
突破常識并不局限于科學領域,生活中也如此。
李洪新,一個下崗的工人,在觀察到廚房的油煙后,并沒有像別人一樣默默忍受油煙的嗆口嗆鼻,而是突破了廚房必有煙的常識,自己調制出了冷花生油,結果,受到魯花集團的青睞,自己也發了財。
朋友,莫讓常識禁錮你的頭腦,抹殺你的創造力,我們應該不斷去懷疑,去開拓,尋找屬于我們的未來。
常識的議論文 篇6
今天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讓我來告訴大家有關這一天的一些知識吧。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別稱:端陽節(五月正是仲夏,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浴蘭節(端午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有“解粽節”之稱。)、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有關端午的知識我就介紹到這,怎樣,大家清楚了嗎?
【關于常識的議論文800字(精選6篇)】相關文章:
高考議論文作文08-18
高一作文議論文07-13
高二作文議論文08-18
關于高考的作文(精選15篇)09-08
語文議論文高一作文07-30
關于初一的作文(精選15篇)02-06
關于高三的作文精選15篇06-16
高三議論文作文10篇12-27
關于春節的高三作文(精選32篇)01-05
高一議論文作文(14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