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說孔夫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君對臣要惠,臣對君要忠
父對子要慈,子對父要孝
兄對弟要友,弟對兄要悌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先生是宋國人。其父叔梁紇為陬邑大夫。孔子在十七歲時已經以知禮而聞名,所以說孔子成為圣人并非是命運的全部安排,圣人=先天之才+后天之奮。
魯大夫益僖子臨死前囑咐兒子懿子道:“孔丘是圣人的后代,圣人的后代雖然不一定能當國繼位,但一定會有才德顯于世。”這幾句話,雖不是注定孔子的身世,但是這無疑也是孔子后代的寓言。“當國繼位”孔子因為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所以離開了魯國,周游列國,尋找實施自己政治主張的機會。這就是圣人即將成名的奠基石。從這看來,這圣人真的很“神圣”嗎?答案是“未必”。圣人也是有凡人的種種欲望的。我想如果當時條件允許,孔子說不定早成為了一代政治名家而不是今天世界的大圣人。說起孔子的官場經歷,也是一部傳奇。
年輕時,孔子當過季氏家的倉庫吏,司職吏和司空。魯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治理地方相當有成績。次年,升任司空又官至大司寇,這相當于今天中央級的官員,地位之大,可想而知。因為魯定公沉迷酒色而不理政事,所以孔子離開。孔子在十四年時間里,先后到過衛.陳.曹.宋.鄭.蔡.楚等國,孔子希望有君主任用他,說:“假如有人用我,一年時間我就能做出成績。”這等的渴望、企盼然而卻沒有一個國君任用他。
一生七十載,只為求功明。魯哀公十年(前484)孔子六十八歲時回列魯國。他“病沒世而名不稱焉。五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這句話和我們一般人的觀點沒什么異樣。孔子為了死后能留名,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張,于是他根據自己的觀點,集中精力整理舊的文化書籍,編訂《尚書》、《士禮》、《樂書》、《詩經》、《周易》、《春秋》六種儒家經典,而成為大者。
所以說圣人是因為他們忍受了常人所能承受的痛苦,超越了常人做事的境界。我們都一樣,都有先天的各種雜思想,誰都可以從這邊走到另一邊,關鍵是你自己能否架一座讓自己自渡的橋梁。我想孔子沒有成為仕途的調零者而成為學識中的大家,也是因為他一心在追求著自己心中的夢。不管是官場還是學識中,他都要“留名”,這種思想超越了時空,博大恢弘,以人和人的關系為出發點和歸屬,探求社會安定,人際和諧的方法。
孔子是凡人,擁有常人的大思想。
但孔子也是仁人志士,因為他心懷大夢!讓我們向歷史流水中的搏浪者致敬!
【我說孔夫子】相關文章:
仁者孔夫子10-25
你說,我說,他說高二議論文07-17
我說網癮08-19
我想對媽媽說09-21
我想對媽媽說06-25
我想對你說10-29
我想對媽媽說08-22
我的同桌,我想對你說05-20
媽媽,我想對你說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