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相應
古代有句:“不知苦中苦,難為人上人”可以看出古人早以把苦看為成功的先覺條件。苦與樂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直起著積極的作用。
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青年人,都要認識到“苦”是“樂”的基礎,而“樂”又是“苦”的最終目標和必然趨勢,它們是辨證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站在歷史的高度審時度勢,矢志不渝,義無返顧地踏上人生之路,對未來充滿信心。
人生沒有坦途。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失望的情緒是難免的。但是在這種陰暗的日子里該怎樣認識挫折,認識自我,無疑是很重要的'。戰(zhàn)國時期,蘇秦的頭懸梁,錐刺股。他對知識的渴望至使蘇秦成為當時合縱抗秦戰(zhàn)略的施行者。為中國歷史留下光輝的一筆。
艱難猶如陰暗,成功猶如晴朗。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摩爾根從繁華的紐約只身進入古老的印第安部落,艱難困苦,可想而知。但他就是在那樣的惡劣環(huán)境之中,數(shù)十年如一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終于以《古代社會》的鴻篇巨著享譽于世。正如馬克思所說,這樣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登攀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不也正展示“苦”與“樂”的真理嗎?
“苦”后即是“樂”這一觀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已經(jīng)驗證,周文王被紂王關進牢籠而寫出了《易經(jīng)》;孔夫子周游列國,四處碰壁而發(fā)奮改編了《春秋》;屈原遭受陷害被楚頃王流放,才寫出了有名的《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而矢志不移,才寫出了《國語》;孫臏被龐涓剜掉膝蓋骨,他忍辱負重寫出了《兵法十三篇》。他們的“苦”換來的是日后更大的“樂”。
我們的任務就是在于在艱難中,創(chuàng)造出成功,其間需要什么不言自明;就是“苦”中的認同感,然后再是不滿足感,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你的行動。
如果我們有了這些,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國家,“苦”終究會走向“樂”,正如十五的晚上,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終將輝映著人世間的一切:團圓.富足.溫馨和歡樂。
【苦樂相應】相關文章:
1.那段苦樂的日子
2.苦樂軍訓
3.讀書的苦樂之境
4.我成長中的苦樂
5.談讀書的苦樂之境
6.校園生活苦樂曲
7.換座位的酸甜苦樂
8.我的生活苦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