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包氏父子》有感(精選10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看《包氏父子》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看《包氏父子》有感 1
有一種愛是無私的;有一種愛是嚴厲的;有一種愛是高如泰山的;有一種愛是浩瀚如海的;那便是父愛。在成長的道路中父親給我們的絕不比給了我們生命的`母親少。因此,違背父親意愿的人是叛逆的;辜負父親的人是沒用的;欺騙父親的人是卑鄙的!然而,在電影《包氏父子》中,包國維的行為舉止更是不可饒恕的。
《包氏父子》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包國維的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由爸爸將他撫養長大,可他卻處處給爸爸添麻煩,欺負爸爸不認識字,天天在家看不健康小說,還騙爸爸說自己正在用功學習,吩咐爸爸給自己端茶,遞香煙。在學校里也不正經,不學好的,和別人攀比,最后,因為聽別人的教唆而跟同學打架,不僅要賠醫藥費,還被學校開除了。老包(包國維的爸爸)流下了百感交加的淚水……
這都是包國維自作自受,只是可憐了老包的良苦用心,可憐老包辛苦了一輩子,就是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夠出人頭地,這樣,自己再苦也值了。可包國維偏偏不如老包的愿,還使得老包萬念俱灰。相信老包最后的心情一定又傷心,又難過,又無奈,又恨鐵不成鋼。
這部電影同時也是非常具有教育價值的,它能給生活中想包國維這樣的人當頭一棒,也能讓許多同齡人知道做家長的有多么不容易。所以,我們不能當“包國維”,也不能讓家長當“老包”,那樣就太大逆不道了。
看《包氏父子》有感 2
電影《包氏父子》改編自張天翼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三十年代在江浙水鄉一個大戶人家的老仆人——老包和他的兒子——包國維之間的生活片斷。電影沒有離奇的情節,平平淡淡的,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卻入木三分。主要是通過比來實現的。第一組對比是包氏父子的衣著:父親,一件穿了幾年的舊棉袍,一雙破棉鞋;兒子,一件青布棉袍,一雙锃亮的皮鞋,油亮的頭發。這反差極大的衣著,把父子倆的形象深深地烙入了我們的腦海中。
再有,就是他們的思想:父親把兒子奉若少爺,百依百順,以為兒子能夠有出息,好讓他下半輩子可以享清福;而另一方面,兒子又把父親當奴隸,認為這樣無能的父親耽誤了他.他包國維怎能有這樣的父親呢?兩者比較之下,父親的期盼是熾熱的,可兒子去拋開自己的實際,追求奢靡的都市生活。當這個天真的兒子被學校開除時,富于幻想的父親的精神支柱倒塌了,理想、希望全都幻滅了,老包已近于癡呆癲狂。
看完這部影片,不知為什么,內心有很大的顫動,對包國威流露出的是無奈,更多的是憤怒。為了一味的裝闊,為了能夠融入那所謂的上層社會,他總是竭力的讓自己保持和富家子弟一樣的步調,從一身的`西裝革履,到梳著頭油的頭發,這一系列的舉動,只能表明他內心的空虛,他個人人格的丟失,為了和所謂的富家子弟有些共同的語言,為了讓郭純更多的關注自己,他卑躬屈膝,他全然不顧。甚至看不起和自己一樣同是勞動人民的窮人。
包國維是可氣的。明明出生貧苦人家的包國維,為什么就不能體貼一下老包的艱辛,理解一下老包的付出,像個男子漢一樣,勇敢的挑起家庭的重擔,為老包去分擔呢?他為什么非要刻意的去模仿闊少,加入那些所謂的富人的行列呢?包國維的世界,不是老包所渴望的努力學習,只是能把頭發變得錚亮的頭油,只是黑黝黝的皮鞋,只是郭純柜子里那眼花瞭目的一件件西裝。至今仍有一幕,讓我想起依然隱隱作痛:當衣著寒酸的老包在大街上碰到寶貴兒子時,那種想叫而又不敢叫的謹慎,那份小心翼翼,換來的卻是包國維的高傲、蠻橫,輕蔑的一句:“那老頭是干什么的?怎么穿成那樣。”隨之是一群看客空虛無聊的嘲笑。殊不知這看似平淡的一句,對老包是何等的打擊!
對老包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看到了他作為父親,對待心愛的兒子所流露出的深層的愛,同時也折射出了生活在底層的市民生活的不幸和所承受的壓力——社會的嘲笑,家庭的不滿。而兒子包國威對自己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老包整個人的生活,他小心的伺候著,像伺候秦府的老爺少爺似的,甚至要比伺候他們還要小心一百倍的細心去伺候兒子。老包——一個忠厚老實的形象,一輩子從未做過一件虧心事,但是為了兒子,為了小包的體面,忠厚的他強迫自己去偷少爺的頭油。他一直不停的告訴自己:“不能讓兒子吃苦,只要兒子有出息。”即使偷頭油的一瞬,他依然不停的勸著自己。可是當他滿心喜悅的把一包裹得嚴實散發著香氣頭油遞給包國維時,換來的卻是他的勃然大怒。我為老包感到悲哀,我為包國維感到無奈。
從老包身上,可以看到一種理念——“學而優則仕”,這種文化心態象一條幽邃的地下長河,千百年來流淌在我們民族意識的血脈中。普天之下的父母們,從孩子呱呱墜地之日開始,無不在為孩子精心設計著未來,用五彩的金線編織著富貴榮華、光宗耀祖的光環。而為了使美夢變成現實,父母們無不嘔心瀝血,督促孩子黃卷青燈,寒窗苦讀。以求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企盼著孩子能三元及第,衣錦還鄉。而父母們自己則如牛負重,任勞任怨,心力交瘁,死而后已。而老包繼承了這一點,所以才讓小包讀書,想用這種方式來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況。
小包墮落了,他那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就在那個社會熏染下,一點點異化,消失了。同時老包的夢也破滅了。
而如今我們身邊的包國維和老包這樣的例子還在每天上演,曾經在某所高校,一位大學生出手闊綽,穿著也是名牌,可是卻拿著助學金。經調查,其家里確實相當貧困,為了他上大學,家里東湊西借、省吃儉用,連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而他卻為了虛榮,像包國維一樣與別人比吃穿用,全然不考慮家里的貧困。
看《包氏父子》有感 3
星期五中午,老師讓我們看了個電影。電影是《包氏父子》。——貧困家庭的包國維像個少爺似的出場了,他胸前佩戴著校徽在路上遇到了兩個窮朋友,估計是他童年的小伙伴,可是他袖手不睬,無視而過,我還以為他是趕回家用功讀書,但是從他爸爸焦急的詢問中才知道,他因為成績不好,被留級了。大家都知道,留級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但是包國維卻無所謂:郭純都留級兩次了。天吶,留級三次的人還不成了他的偶像?!他爸爸給大戶人家當傭人,一個月才掙7元錢,東拼西湊才借夠了他的學雜費,他身上那件學生服就二十多元錢,可是包國維卻這么不爭氣,還不負責任的狡辯,我真想痛打他一頓,讓他瞪大眼睛看看他爸爸那件已經穿了十五年的棉衣。
他作為學生書不讀,字不寫,卻整天和幾個紈绔差生混在一起,一味模仿少爺生活方式,不顧父親的辛勞而去追求虛榮,甚至連用的頭油也要與闊少一樣,要知道那瓶“斯丹康”將近三十元錢啊。為此,他那一生沒做過虧心事的老爸竟去偷東家少爺的頭油,我想,包國維之所以變成這種壞孩子,應該是他爸爸過分疼愛而造成的.。
大年三十的白天,他爸爸周旋于幾個債主之間,終于又給他湊齊了新學期的學費,還勉強繳上了制服費,但就在上學的第一天,包國維再次闖大禍了,因為參與打架斗毆,被學校開除了,他爸爸望子成龍的心愿徹底粉碎了——那天晚上是除夕夜,他家窗外是一片噼里啪啦的鞭炮聲。
電影看完了,心里不好受。突然想起了媽媽常說的:窮養兒子富養女。想起了爸爸常說的:窮人孩子早當家。那一刻,我突然頓悟了這兩句話的意思。
看《包氏父子》有感 4
《包氏父子》主要說的是有一個父親,雖然他的表面看起來很嚴肅,但內心卻是一位慈父。
在他的女兒英子要畢業的時候,而他卻生了重病,不能去參加他女兒的畢業典禮,他的女兒英子回憶起以前父親嚴格要求她的種種,不禁流下淚來。回到家后,才知道父親已經逝世了。無論是從題目,還是從電影的結尾都能知道,這一部分實際上寫了主人公經歷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雖然整篇電影寫的都是她的父親,但是我認為這篇電影不單側重于父親的愛,更側重于我長大了!從一棵幼小的樹苗變成挺拔的大樹,從一只脆弱的雛鷹成長為強壯的雄鷹。也許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長大了。但是通過閱讀了這篇電影,通過英子的親身感受,我認為長大不只是生理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成熟。記得以前有一次,我認為包餃子是很簡單的事,就想幫媽媽包,但是媽媽不同意。于是我趁媽媽接電話的時間,包了一個“三層肚皮”的將軍肚餃子。后來,媽媽看見了,對我說:“孩子,做事情不能光靠自信,還要動動腦筋,和理論相結合,才能做得更好。”
其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這樣“吃一塹,長一智”的事情,就是這樣我們才慢慢成為一個懂事理,明是非的少年。現在我長大了,真正理解了長大的含義。英子也長大了,“走過院子,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看《包氏父子》有感 5
一個忠厚老實的勤勞中年男子,把自己一生的期望全都寄托在了兒子小包身上!
雖然自己生活艱苦,清貧,卻從沒讓自己的兒子吃過苦!忠厚的他居然去偷也一定要讓他兒子體面。自己省吃簡用沒關系,只要兒子有出息!可是,換來的是什么?不過是一個個夢想的破滅罷了。當小包因為做了太多違反校規的事而被開除時,老包被嚇傻了。是一種什么樣的'愛讓一個人為另一個人無私奉獻?也許只有親情才能有這樣的力量。同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永遠是當今父母對子女的期盼。已經記不清母親為我付出了多少,只記得她那同樣沉甸甸的期盼!我不是一個好女兒,因為母親對我的期盼和付出總是比得到的回報要多的多,至少現在是!每當看到母親漸漸滲白的發絲,我總是希望能多做一些讓她高興的事,多做一件,也許就有一根白發可以變黑。媽,請原諒我以前的不懂事,未來的日子,如果我做了什么錯事,你可以教育我,但請記得不要讓自己不高興,我不想看到你緊鎖的眉頭......
媽,下次買衣服的時候還帶我一起去,我再給你挑一些適合你的!還有,別買了幾件就舍不得!你為女兒花錢的時候,很少聽到你有抱怨過什么。記住,女兒以后一定給你買很多很多衣服。還有,我不在你身邊時,請注意照顧自己的身體!
看《包氏父子》有感 6
《包氏父子》講的是民國時候的電影。老包在富人家里做傭人。他沒有文化,但他想,如果要讓下一代翻身變成富人,過上幸福的日子,唯一的途徑就是讓自己的兒子包國維上學讀書。
于是老包節衣縮食,東挪西借供應兒子上學。包國維五歲時,死了母親,面對得之不易的求學機會,他本該逆境中崛起,刻苦奮進報答父親的,然而,事與愿違,包國維絲毫不考慮父親的艱難和自己的前途,他不思進取,整日跟富家公子鬼混,講吃講穿,尋釁滋事。包國維最終被學校開除了。除夕那天,面對一個個索債的人、面對歡天喜地的節日場景、面對不爭氣的兒子,老包什么話也說不出來,代替他言語的只是那兩行不停涌出的悲痛欲絕的眼淚……
看完這個電影,我幾乎要流出淚來,那一半是為可憐的老包所感動的,一半是為不爭氣的包國維而憤怒的。回過頭來仔細地想一想,在我們的校園里,還有包國維存在嗎?每到放學的時候,校園門口,我們總能看到許多家長,他們或許剛下班,或許剛忙完自己的事情,或許還沒有來及把事情干完……他們匆匆地來接我們了,在他們心里,只有我們啊!可是當他們微笑著接過我們的書包時,有誰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有誰說過一聲:“謝謝!”我以前寫過一篇作文叫《雨中》,那是我親眼目睹的:大雨中的校園外,有一個腿有殘疾的中年阿姨,給她的女兒送桑女兒接過傘后,頭也不回地往前走。
中年阿姨拖著殘疾的腿,在后面追。女兒扔下傘獨自跑了!那是看不起母親嗎?當衣著寒酸的老包在大街上喊兒子時,包國維對他的同學說:那老頭與我不相干!僅僅就因為父母不夠體面,就變得與自己不相干了嗎?!我們常聽到同學們說:我的什么是什么什么牌子的,你的呢?我的什么是在什么地方買的,你的.呢?爸,誰誰的什么是什么牌子的,你也給我買一個吧?媽,誰誰的什么是在什么地方買的,你也去什么地方給我買一個好嗎?生活條件好,吃好,用好沒有什么不對,但一味講究吃穿的同學沒有嗎?
我們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知識,然而,總有張三或是李四就是不求上進。老師批評,父母打罵,還是不改!我們的校園,本該是一片和諧向上的,可是,總有個別人尋釁滋事,依強凌弱,甚至還有逼著人家給自己買東西的!他們好像在向別的同學炫耀:我就是包國維,不服?
看《包氏父子》有感 7
去年夏天在CCTV6看過這部老電影,后又到網上看了原著小說。小說更詼諧諷刺,目的性明確,電影基本遵照原著,但相對平和一點,容易讓人生出同情倒多過反思。
許多人也覺得《包氏父子》好,但一開口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子貪慕虛榮,窮人日子不好過,為富不仁,社會貧富差距大,有錢人與沒錢人差別什么的。讓我覺得隔靴搔癢,閱讀理解沒作對。我無意否定,電影或小說中,確實存在這些元素,但那不是作者想撓的癢。
電影,尤其是小說,對中國民眾的病態生存和奴性意識給予了犀利的諷刺和批判,尤其是中國人傳統的望子成龍或養兒防老的落后觀念,在作者的'筆下,描繪得非常可悲。惡性循環從來就是一代傳一代的,父輩無自由,子輩亦無,子輩不爭氣,父輩徒傷悲。作者想撓的還是中國人的癢,想揭的還是中國人的傷疤,想喚醒的還是中國普通老百姓,如同那個時代我們所熟悉的另一個作家經常干的事情。
《包氏父子》對于如今社會的意義,不是說它本身有多牛逼,能讓人驚喜地發現過去的作品竟然能如此準確地反映現在的社會,而是恰恰反證了:
中國人還是沒有多大進步,中國人還在原地打轉。小的還是那么墮落渾噩,老的還是那么愚昧昏庸,人性還是沒有得到足夠解放,各種大大小小的社會關系還在舊傳統落后的觀念下經營,沒多大突破。
看《包氏父子》有感 8
這是一部絕對被低估了從而被埋沒的電影,如果不是從老一輩那里聽說來,想必我們這一代人怕是很難想起再去挖掘這么一部片子來看。
張天翼的原作我沒有看,但我相信謝鐵驪的改編版并不會與原作有太大的出入。電影的主旨并非簡單得到去批評小包在道德上的缺陷,虛榮、自大、攀比,也許我們人人都是小包,小包眼里的斯丹康發油相當于我們今日的耐克珍藏版,也并非淺薄到抨擊上層社會向下固有的`歧視,連老包都會對一個要飯的乞丐大聲喝斥,這個社會總有些人會鄙視你,也總有些人提供給你鄙視他們的機會。
學費要到銀行去交,收銀的辦公人員是不會講任何情面的,學費收多收少是沒有可商量的余地的;新學期的衣服是必須要做的,學校不是慈善機構,就是要賺你的錢,沒錢就不要來上學,沒錢還上學就得勒緊褲腰帶。貨幣社會就是這樣的公平,這樣的公道,以致都到了毫無情面的地步。
“你以后不要在路上見我!”
社會就是這樣,金錢就是這樣無情,人們就此變得冷漠,無奈,一切皆為無奈。
看《包氏父子》有感 9
“ 這世界上有三種笨鳥,第一種先飛,第二種不飛,第三種下個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妹妹跟我說這句話時,著實讓我一驚。看了《包氏父子》之后,心頭浮起的總是這句話。或許因為我并不是為人父母,而只是一個即將迎來最后一年大學生涯的大四學生。面對即將要踏入的社會,我很彷徨,也很痛苦。因為似乎我在自己的父母身上得到了比同齡人更多的關切和愛護,這些曾經讓我得意和驕傲的東西而今卻變成了我的負擔。這意味著,我最好一踏上社會就比別人更加一帆風順、事業有成,誰讓我得到的關愛更多呢?如果存有這種想法的`人僅僅是我自己,那么我的壓力會小得多,但事實卻是我的父母也持有這種觀點。作為兒女,我無權對這種行為橫加指責,但我知道,如果要順從父母,我勢必要放棄那些一開始會默默無聞的工作,而那些工作恰好是我自己想要去嘗試的。
回到文本上來,許多人看這部小說,會形成一種觀念,認為老包是一個全心全意為兒子服務的好父親。為了兒子他可說是傾盡所有。而小包則是個不爭氣的不孝子。然而實際上老包像極了巴爾扎克筆下的高老頭,高老頭同樣不惜傾盡所有去迎合女兒的愿望,到頭來卻連臨死也見不到女兒一面。可以說,表面上,他們兩個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父親,但實際上,老包千方百計地討好兒子只是為了以后兒子成了洋老爺,將來好做大官,所以在最困難的時候,他聽了胡大的勸就跟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一樣,又能振作起來。而聽到小包被學校開除以后,則癱得像一灘軟泥了。高老頭在巴爾扎克所描繪的那個商人迅速發家,但社會地位不高的年代,為了讓自己的社會地位提高,拼命地讓女兒嫁入豪門,為此只要打聽到女兒在貴族舞會上耀眼奪目就跟吸了精神鴉片一般。我不知道這種建立在畸形功利觀上的父愛是否是病態的呢?無論如何,這種父愛給子女造成的壓力,卻實在讓人想恨又不能恨,最后,就只剩下痛苦或者是逃避。我們看到在小說里面,小包是一個“不爭氣”的兒子。成績單上都是丁,只有體育拿了個乙。對“朋友”郭純,總是一副奴顏媚骨的樣子,還白日做夢,想入非非,對老包卻沒一副好氣。可以說,這根老包設想的完全大相徑庭。實際上,小包的這些,都是老包自己造成的。老包作為郭純家的干了三十年的老下人,對郭純家自然是禮敬有加,讓他的兒子一副奴才樣。而老包雖然是貧窮,在生活中卻總是溺愛兒子,對兒子言聽計從。小包到學校卻因為家里貧困而被學校同學瞧不起,這種心里落差無法補救,很容易走向墮落。又或許小包的興趣點壓根不再學習上,而在體育上。
看《包氏父子》有感 10
這是一片令人悲傷的電影,字里行間體現出了濃濃的父愛。
電影是作者回憶六年級畢業典禮時的事。共分為典禮前、典禮時和典禮后三部分。在典禮前,先描寫我別著一顆夾竹桃,從而想到夾竹桃是爸爸種的,又聯想到爸爸病人膏盲來不了了。所以就回憶起昨天見到爸爸的情景。
先描寫爸爸病的很重,然后再問爸爸去不去時,用到了細節描寫,表現了父親的無奈和悲傷,同時也寫出了我的傷心。細致的描寫爸爸的.動作,是因為他萬分傷心,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掩飾心中的悲哀,不讓女兒看見自己哭。然后,他看了指甲,這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動作,想掩飾自己,卻更深的表現出自己內心的嘆息。
從父親叮囑我不要遲到中,引出了曾經遲到的經歷。父親打了我后,又來補救,給我帶來花夾襖和兩個銅板,使我十分慚愧,再也沒有遲到過。
后來,是畢業典禮進行時,我產生了很多想法,接著又想起家中的孩子們,弟弟妹妹都還小,自己也只有12歲,這時爸爸的信息已經擴大了,而自己卻沒有適應,還有些害怕。而別人跟自己送別時,自己也有說不出的高興和害怕。長大也是,要人一點點接受的才行啊。
在典禮結束后,我的心情十分著急,從而把父親去世的消息表達出來。而后,我有看到了夾竹桃,聯想到爸爸,并意識到自己是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