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刮痧》觀后感
電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沖突的優秀影片。《刮痧》只是一滴水,而蘊藏在其中的卻是因種族,區域,傳統和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激情澎湃的汪洋大海。在美國,尤其是在以保守和“居民頑固”著稱的密蘇里州,最能體現出這種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因此影片把故事的發生地放在了這里。雖然影片是從“教子”這個角度去反映不同文化沖突的,但我們仍能從故事的一些其他側面加深對這種沖突的認識和了解。比如主人公許大同為了自己和洋人老板的所謂“面子”,當著洋人老板的面打了自己兒子一記耳光,非但沒有找回自己和洋人老板的面子,還落得一個有嚴重暴力的惡名,連他的好朋友——就是那個洋人老板都不能理解和原諒他。起因是因為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在和洋人老板的兒子一起玩兒時,互相打鬧。洋人老板的兒子來告狀,許大同讓丹尼斯給人家道歉。丹尼斯拒絕了,許大同怒了,就給了兒子一巴掌。
許大同的這一巴掌,第一是為了給自己找回面子。
父道尊嚴是古老中國千年儒家文化的典型特征。君臣父子,天常地綱,不得僭越。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能不亡。按許大同看來,他叫丹尼斯給小朋友道歉,丹尼斯必須無條件執行。拒絕就是抗命,就是不給自己面子,就是挑戰尊嚴。于是他給了兒子一掌。
許大同的這一巴掌,第二是為了給自己的老板一個面子。
許大同在美國混的小有成就,皆因有老板大力提攜和扶助,因此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老板的兒子被自己的兒子打了,當著老板的面讓兒子給對方道個歉,老板一定覺得很有面子。兒子不聽話,挨了打,老板的面子就找回來了。甚至許大同的父親都當面夸大同這一巴掌打得好,說:“當面教子,背后教妻,”一幅自詡的表情。
但許氏父子全都錯了。
從洋人老板和妻子目睹許大同打兒子那一巴掌時錯愕的表情里,觀眾讀懂了,中美兩種文化的碰撞和摩擦開始了。
林語堂先生在《臉與法制》一文中說,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有時好像爭臉是人生第一要義,甚至傾家蕩產而為之也不為過。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既無財產也無地位,但卻有的是面子,一旦被人傷了面子,比父母死了還難受。面子幾乎統治了中國人的心靈,“人要臉,樹要皮”,“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足見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之大之先。
而美國人則不同。美國人不是不講面子,只是不像中國人把面子擺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他們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講面子。比如在法庭調查時,許大同的`老板當著許大同的面,承認許大同打了自己的兒子。事后當許大同責備他“不夠朋友”出賣自己時,他囁嚅著說,“那我也不能撒謊啊”。
造成中美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復雜的,表現在講面子問題上,更突出了這種差異的互不包容。中國人是一個非常看重集體主義原則的群體,人與人之間講究和諧,互相依存,互相幫助,這是幾千年農耕文明培育的一種生存法則。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生存紐帶,維系在上面的人們,無法脫離它的束縛。沖突的結果必然是毀滅現存的秩序,造成生產關系的又一次調整,使得苦難得以無休止的輪回。因此中國人愿意忍讓,尊重別人,把和諧看得比天都大,把集體看的比天大,把面子看得比天大,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輕言戰端,絕不輕易得罪別人。這也是中華大一統歷經離亂,而中華民族一直統一不散的一個重要原因。
許大同想給自己的老板面子,沒想到自己落得一個很沒面子的結局,他那關于面子的幾
乎全是來自中國的理論和做法,使他陷入絕望。兒子被兒童福利局監護;妻子分居;父親愴然回國,他只能自嘲自己為一堆“臭狗屎”。
《刮痧》所表現的沖突,只是中西文化全部沖突的一個縮影,這種沖突還將長久的繼續存在。重要的不是改變,因為無法改變——兩個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思維和認知,只能隨著交流的加深而逐漸融合。重要的是習慣和相互適應——當觀眾們看到影片結尾許大同一家人激情的相擁在一起接受包括公訴人在內的那么多美國人的祝福時,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相互適應和融合呢。共頁,當前第頁12
【電影《刮痧》觀后感】相關文章:
1.電影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