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觀后感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的強盛是因為有了伍子胥,伍子胥侍奉了兩朝君王,幫助吳王治理朝政,建立了真正強大的吳國,吳越兩國交戰,所以吳國才戰勝了越國。越國失敗的原因:一是國力不如吳國;二是越王發動了一場不合時宜的戰爭;三是沒有聽取范蠡軍師的勸告(勸告是逆耳的)。
吳國戰勝越國之后,伍子胥一直勸吳王殺掉越王勾踐,以解除吳國的后患,吳王夫差總是聽不進去,伍子胥設計想替吳國殺掉越王勾踐,計劃也屢屢受挫于吳王。吳王決定討伐齊國的時候,伍子胥一再提出反對意見,直言討伐齊國之前一定要先滅了越國,并且以身家性命來勸誡吳王,聲明吳國真正的`敵人是越國,勾踐一天不除,吳國的危險就存在一天。這些建議都不和吳王的心思,吳王是根本聽不進去的,時間長了,反而覺得伍子胥煩叨,礙手礙腳,于是終于找了一個借口殺掉了伍子胥。伍子胥一死,吳王再也聽不到相反的意見了,耳朵里聽到的全是夸贊之詞,順心又順耳,時間一長,吳王的自大就膨脹到了及至,認為自己就是天下老大了,可以向其它國家發號施令了,結果老大還沒當上,就被越王勾踐給滅了。
歷史給我們的是沉痛的教訓,一個國家的興旺,當政者必須要聽取兩種不同的意見,特別是相反的意見。當身邊有兩種相反的意見時,當政者可以從中辨別方向和好壞,兩種相反意見可以使當政者保持清醒的頭腦,時時事事都有警覺,自己也更有智慧;而當身邊只有一種贊頌的聲音時,當政者就會糊里糊涂地迷失方向,變的自大,變的無知,其結果就是衰敗、滅亡。吳王如此,商紂王何嘗不是如此,楚霸王、隋文帝、宋徽宗等都是如此。
歷史是這樣,科學也是這樣。當只有地心學說的時候,科學停止不前,當日心學說和地心學說相互碰撞的時候,科學就在進步,就在發展;波動學說一統天下的時候,人們對波的認識是不完整的,當出現了新的粒子學說的時候,兩種學說爭論、碰撞,光的理論學說才向前發展了,建立了光的波粒二向性學說,科學又向前發展了一步。這樣例子舉不勝舉。
所以,一個國家和一個單位的當政者,還有個人都得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牢牢記住:“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進步一定要聽到相反的意見,要虛心聽取相反的意見。 “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是那些提反對意見的人,是他們讓我們少犯了很多錯誤。”評論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