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作文預測:沒有儀式感又何妨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預測:沒有儀式感又何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洞庭湖畔,伴隨著古樸豪放的漁歌,老漁夫燃香祭拜,祈禱豐收與平安,擁有數千年歷史的牧漁納福儀式被重新演繹。今冬的小雪節氣,北京的第一場雪如約而至,朋友圈一時被雪景與興奮刷屏。不少人感嘆,下雪是大自然舉辦的一場儀式,讓我們感受到了鮮明的季節變化。
有人說,儀式不過是一種形
式,其實可有可無;有人認為儀式內涵豐富,不可或缺;有人覺得,身處快節奏的社會,可以沒有儀式,但不能沒有儀式感……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佳作賞析】:沒有儀式感又何妨
儀式,作為一種存在已久的形式,必是有其價值所在的。然而近來屢屢出現的“儀式感”三字,卻令我不太贊同。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少些儀式感,這樣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高效與自由,更加接近實質。
誠然,在一些事情上,我們是應該講究儀式,注重儀式感的。各個高中一般都有“成人禮”這項儀式,來紀念,或是提醒每個學生作為一名十八歲的公民的義務與權利。在這件事上,儀式感傳遞了一種責任,不可缺少。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講究的是“斷舍離”,我覺得儀式感在精神上的正面作用如果不大,我們不妨將其舍去。
作為學生,我們每天都在看書。試想,若是此次看書前都要將書擺在面前,待心下平靜后,充滿儀式感地翻書本,那將浪費多少寶貴的時間!古有陸放翁“呼僮不應自升火,待飯未來還讀書”,今有三聯書店書架、樓道間臥坐“啃”書之人,若是他們都過于注重儀式感,那讀書這事可太耗費精力與時間了。更何況,少去儀式感之后,我們便活得更加隨意、自在。朱熹有云:“埋頭書卷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這與現代人常提的“說走就走的旅行”,豈不有異曲同工之妙?一邊是那充滿儀式感的“規規矩矩”的生活,另一邊是這樣簡潔與自由的作息方式,不知你愿選哪種。
況且,拋棄那儀式感可使人更加接近本質、更加踏實。近來常有各種高考“迷信”,家長們紛紛求神拜佛,到廟中燃香。細想,這樣的儀式,或是儀式感,難道會起到什么實質上的作用嗎?少些儀式感,靠汗水浸泡出來的實力豈不是比任何形式的祈禱都更加有效有用嗎?更不說有些官員了,明明做的是自己的職內事,卻渴望那一份儀式感,非要弄得百姓們都知道他要做事了才開始著手。此時的儀式感,說是虛榮恐怕也不為過。
沒有儀式感倒不是一件壞事,作為個人,我們由此變得高效,社會中的風氣可變得踏實。丟掉儀式感,有百利而無一害,故沒有儀式感又何妨!
簡評:符合題意,論點明確,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作者建議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少些儀式感,這樣生活會變的更加高效自由、接近本質。論據充實,論證合理,作者緊緊抓住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展開論述,“成人儀式”、“日常讀書”、“家長許愿”等鮮活真實的論據一一展開,“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論述體現了當下意義、時代思考。語言流暢,表達得體,而且積累較為豐厚,無論是陸游、朱熹的詩句,“斷舍離”的現代概念,還是從平常閱讀寫作中獲取的養料,信手拈來,輔助論述,為文章增色不少。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文章整體性較強,“誠然”辯證起筆,“然而”轉向正題,“況且”引向深入,秩序井然,有自己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