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合集8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1
有人說,現在已經進入“全民八卦”時代。明星名人的婚戀隱私、衣著品味被人津津樂道,平常人的道德品行、私人生活也被人評頭論足。
喜歡評價別人生活的人,名聲往往不太好。整天拿別人道德說事,是謂“衛道士”;整天刺探傳播別人隱私,是謂“八婆”;整天挑撥是非,是謂“長舌婦”;刻薄尖酸、揭人短處,是謂“毒舌”——看看,都不是什么好詞兒吧?
明知不好還熱衷于評價他人的生活,其背后有著時代社會根源。價值觀一旦多元,生活方式一旦成為個人選擇,“百花齊放”的同時,“眾口難調”就難以避免。比如說,以前人們的頭發又黑又直,但后來有人把頭發染成五顏六色,燙得比方便面還卷。站在不同立場,觀點各異、好惡不一的人們,就有人喜歡,有人厭惡,評頭論足就在所難免。極端的人還會付諸行動——喇叭褲剛流行時候,就有反對者剪別人的褲腿。
“評價他人生活”是好是壞?不能一概而論。任何社會都有主流價值觀、行為規范和公序良俗,這些規范要貫徹到生活中,社會評價必不可少。它能使符合主流價值觀、符合公序良俗的行為得到煲揚,不道德、不文明的思想言行受到貶抑,進而激濁揚清、匡扶世風。
但俗話說“過猶不及”。如果對什么人、什么事都品頭論足一番,那不是健康的社會評價,而是庸俗八卦。評價他人的“度”在哪些?一般認為,可以評價他人生活中具有公共屬性的部分,不應評價屬于私人屬性的部分。比如在公共場合是否排隊上車、隨地吐痰,這些行為具有公共性,屬于公共道德,就應該納入到社會評價的范疇。但是那些私密生活、個人隱私,比如情感婚戀、個人偏好,只要不違反法律、不妨礙他人,個人就可以自主決定、自由選擇,別人不應該過多窺探,過多評價。
評價他人的生活還有“政治正確”的'問題。對一些生來注定,又容易引發爭議的事項,不應過多評價。在歐美國家,最典型的就是種族膚色。在我們國家,當一個人的出生地域、身高相貌、階層屬性偏于負面,最好也不要評價。喋喋不休評論別人的出身和長相,開口閉口“地圖炮”,不但“政治不正確”,還顯得缺乏教養。
當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評價、如何評價他人生活時,最好的原則是“慎言”。因為,“理解和寬容”是珍貴的美德。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2
有人說,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漫溯歷史長河,畫風超前的梵高,生前落魄,死后成名。其藝術作品中包含濃厚的悲劇意識,充滿強烈的個性與獨特的形式追求。在他活著的時候,人們的思想認知并沒有跟上他的步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認知的進步,人們才逐漸發現其作品的`美妙之處。我們當然不能說梵高在世時,其作品是沒有價值的。有價值的努力不會白費,因為價值本身可以穿越時間,人的肉身終成枯骨,而有價值的事物卻可以穿越時代,隨著時間的流逝,改變人們的認知,煥發出新的價值。
時間的沉淀,可以證明夢想的價值。當代“神農氏”袁隆平院士,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為了雜交水稻的實驗,輾轉到云南、海南等地進行育種研究,連續七年春節沒有回家。在此期間,他先后做了三千多次雜交水稻試驗,但都沒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上級領導看不到希望,便認為這沒有價值,曾多次勸他放棄。直到1970年,雜交水稻實驗才取得突破,1973年雜交水稻試種成功,1975年全國大面積推廣。1981年,國家科委授予袁隆平特等發明獎。在領獎臺上,他迎來了人生第一次經久不息的掌聲。此時,他的夢想在時間中沉淀了20多個年頭。才終于顯露出它的價值。
那位養活了大半個中國的老人走了,但偉大的夢想在時間的沉淀中終會顯露價值。在社會“內卷化”嚴重的今天,有人用躺平來對抗。躺著的年輕人因暫時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于是開始懷疑自己的努力有沒有價值。我們不能躺著等時間的流逝,要在實踐中改變自己的認知,明確自己的責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心懷夢想,腳踏實地,相信只要付出,人生的價值終會實現。經過時間的沉淀,人生會在追夢中走入一個一個新的歷里程。
于時間長河中,我們細細探索,尋找事物的價值。在時代浪潮里,我們大步出發,創造新的價值。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相信時間的玫瑰終會艷麗。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3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飛翔在遼闊天空/就像穿行在無邊的曠野/擁有掙脫一切的力量……”
心底里,偶爾會涌動起這樣的歌聲來,沙啞、憤怒、狂放。而我的身體卻依舊拘束于繁瑣日常事務中,只將“怒放”的聲音化為輕言細語,與身邊的家人朋友聊聊天,或是哼上幾句細柔的歌詞。
生命的本質是孤獨的。如果將人生看作一次行旅,在最初出發時,我們常常輕狂自信,以為自己可以無拘無束、輕舞飛揚,乘坐最快的航行器,領略最多最美的風景;待到行至中途,幾乎無可避免,要經歷各種頓挫,從理想的破滅到情愛友誼的背叛,或是親人的離別、同行者的分道,終有一日,你會猛然發現,自己是置身于荒蠻無邊的沙漠之中,前路渺茫,難以辨清哪里才是該去的方向,身上不知何時已背負重重壓力、種種責任,疲憊不堪,卻已欲退而不能。
這樣的時候,該怎么辦?“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究竟只是一種消極逃避。逃不掉的人們,有時會任由迷惘與焦慮的情緒蔓延侵襲,甚至不堪重負,寧愿身體的自戕換取精神的自由解脫。于是,我們的時代,才有那么多抑郁癥與自殺的消息,從四面八方傳來。
盧梭說:“人人生而自由,但又在無所不在的枷鎖之中。”米蘭·昆德拉則提醒我們“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重”而是“輕”。如此想來,每一個人原本就是“戴著鐐銬的舞蹈者”。束縛我們的,或是名與利,或是理想與責任。是在枷鎖中日漸僵化,還是保有靈魂的快樂自由,取決于我們自己的修煉和選擇。
我認識一位罕見病患兒的媽媽。與人們想象的相反,在最初的絕望過后,她已很少愁眉苦臉,因為生活已化為一件件具體繁忙的`事務,不幸與艱難見得多了,讓她更懂得珍惜那一點一滴的收獲與快樂。
人生行旅該有很多風景。如果其間有漫漫長路須在沙漠中穿行,一樣可以有幕天席地的快樂與放浪形骸的自在。不必汲汲追問命運的不公正安排,不必因負擔與束縛而計較生命的自由與不自由。惟其身經沙漠,才懂得與人相處,也才懂得自由的可貴;惟其受困枷鎖,生命的怒放才有真正的重量。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4
事物價值的高低和人們認知的深淺并不是一一對應關系,時間也并不是認識事物價值最重要的因素。關于時間沉淀顯出事物真實價值這件事情,最常見的例子是畫家梵高。人們經常把梵高視為懷才不遇的天才畫家,生前寂寂無名,貧病交加,死后卻身價暴漲,穩居世界藝術殿堂的前列。因此扼腕嘆息,認為梵高生不逢時,人們在他死后才認識到他的偉大。
但稍微了解一點藝術史我們就知道,梵高有個很有頭腦的弟弟。他很早就發現了梵高的天分,并且負責售賣梵高的作品。正是因為他知道哥哥的價值,所以才把梵高的畫牢牢控制在手中,沒有用低廉的價格任其流入市場,耐心等待著合適的出手時機。在等待期間,他為梵高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經費,讓梵高可以去自己喜歡的南法小鎮阿爾勒創作和療養。阿爾勒我去過,安寧祥和,日光燦爛,梵高咖啡館隔壁的西班牙海鮮飯香氣四溢,讓人垂涎三尺。
梵高弟弟的判斷是正確的,遺憾的是梵高沒有等到那一天,在追求藝術之路上他太早隕落了,這是許多天才藝術家共同的命運,并非只有梵高如此。因此,梵高不是被世人錯過,他的作品也不是缺乏時間沉淀,只能說是造化弄人,而人們又樂于接受一個悲苦的故事,可誰又真正知道梵高的內心世界呢?
真正恰當的.例子應該是圓錐曲線,由古希臘數學家阿波洛尼烏斯在公元前200左右發現,此后的一千八百年間它是指作為數學公式存在。直到第谷和開普勒開始研究行星運動學,圓錐曲線才突然凸顯出自己在天文學上的實用價值,可以用于計算行星運行軌道。一千八百年前,圓錐曲線就已經做好準備。但是需要人類一千八百年的時間逐一把科技樹點亮,要等到天文望遠鏡問世,也要等到第谷這樣全身心投入行星研究的人累積觀測數據,人類中有牛頓、開普勒這樣的群星閃耀登場時,人們才會終于認識到圓錐曲線的價值所在。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5
“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題記
如果智慧是一朵蓮花,那蓮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點亮的蠟。熒熒的那一剪光雖微弱曖昧,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十里平湖,智慧的閃光就仿佛是微風漾起的一道道漣漪;萬紫千紅,智慧的閃光就好像是那偶爾飛來嗅聞芬芳的彩蝶;晴空萬里,智慧的閃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嘯唳長鳴的云鶴。
殘酷的歲月揚起漫天黃沙,將一個個或悲壯或悠然的身影埋沒于九尺黃泉,然而,這又怎能湮沒在黑暗中閃動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葉,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撩撥著我們的情思。情思,是靈感的觸發器。靈感,是和我們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為一縷青煙無影無蹤。凡人需要靈感,文人更需要靈感。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貴之處正在于他們多半會緊緊抓住這黑暗中的那一道閃電。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發出陶潛靈感的產物嗎?菊香彌漫,再酌上幾杯濁酒,豈不美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景此情,夫復何求?會稽山陰蘭亭,云天朗朗,惠風和暢。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濱,流觴飲酌,歌詠唱答,不也是出自內心深處被激發出的那些許情感嗎?一篇《蘭亭集序》,唱出了“齊彭殤為妄作,一死生為虛誕”的感慨。還有赤壁古戰場,不只有多少人去憑吊過。蘇東坡、辛棄疾,后來者更是不計其數。赤壁在他們的頭頂上架起一道美麗的彩虹,在文壇豎起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們生而平凡,可是我們依然對自己心靈上閃過的'微光視而不見,更不用說伸出手抓住它了。一個落地的蘋果成就了牛頓在科學界的豐功偉績,一只飛翔的鳥兒為萊特兄弟展開了翱翔天穹的機翼。“靈感是一個不喜歡拜訪懶漢的客人,”車爾尼雪夫斯基如是說。我們無意中丟棄了屬于自己的財富,不正是由于我們的懶惰嗎?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6
我喜歡音樂,但不太懂音樂。因為我沒有專門研究過音樂知識,既不識簡譜,更不懂五線譜。不過,積多年之經驗,我還是能分辨出不同國度和地域的音調。歐美的、非洲的、印巴次大陸的、日本的,等等。雖說不出個所以然,但做出判斷還不是太難的。
各國和各民族的音樂都有著自己的歷史淵緣,不僅曲調源于自己的生活和特殊情感,而且也離不開特定樂器作為載體。因此,音樂世界的豐富多彩是顯而易見的。
正因為音樂具有歷史淵緣,人們首先都適應和接受本國和本民族普遍認同的音樂形式和音調,音樂家一般都在本國本民族音樂的基礎上考慮進一步提升和光大的問題。
魯迅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以為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只有得到全民族的認同,才有資格成為世界大家庭的組成部分。二是世界本身就是由各具特點、豐富多彩的東西所構成的。沒有自己的特點,就得不到大家的認同,也就無法成為世界的組成部分。
音樂也是這樣。當我們閱盡琳瑯滿目的世界尋找歸去的.路,不由自主還是想起蘊藏在國樂中讓人魂牽夢繞的味道,這是順理成章的。
盡管這個世界是相互包容的,但要有“中國味”才能站得住。西洋樂器固然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力巨大,接受度劇增,但在中國至少在魂上還有著自己的堅持。交響曲我們有《北京喜訊到邊寨》、鋼琴曲我們有《黃河》、小提琴我們有《梁祝》,等等,不一而足。它們在形式上已突破了傳統國樂,因為其中用了西方的“器”,但誰又能說他們不是中國的呢?關鍵是其“體”還是我們的。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喜愛,這是共性。但因國家民族及所處地域的歷史文化各異,音樂也就有了各自特點的多樣性,這體現了個性。共性即寓于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有意識地尋找“中國味”,正是為了在音樂上促進這個世界的和諧并向著大同邁進。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7
在歷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擁有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成就著這多滋多味的中國味。
回眸歷史,仰望蒼穹,中國味是什么?
中國味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中對戀人的思念,她在簾卷西風中,人比黃花瘦地等待著,她對明誠的等待堅如磐石,衣帶漸寬終不悔。無言的愛孕育那份心酸,中國味是無盡含蓄的等待。
中國味是“問汝平生之功績,黃州惠州詹州”的淡然。烏臺案平息后,你的政敵為你在黃州劃下了一方窄窄的土地,并判你一個“監視居住”,他們的丑惡嘴臉大笑著,要看你那高貴的頭顱如何低垂。但你只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處之。中國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中國味是“死亦為鬼雄”的豪邁。烏江邊,天空已被染成血紅色,你身邊的.士兵一個個地倒下,接著,愛妃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著四面的楚歌,在烏江邊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向那奔騰不息的烏江,你知道,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隨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復返。你自人愧對江東父老,愿以死來保全他們以后的安定生活。中國味是不懼生死的豪邁。
中國味是我心一片磁石針,終向南方心不改的忠貞。在蒙古鐵騎入侵,國破家亡,在惶恐的灘頭,零丁洋里嘆零丁的世界,你被俘虜,他們威逼利誘你投降,你只選擇了三條路:腰斬,活剮,下油鍋。你皆不怕,秉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信念。中國味是無畏的忠肝義膽。
中國味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
中國味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淡定;
中國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臨竿而釣,夜夢蝴蝶的逸出塵世;
中國味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具歡顏”的憂思情懷;
中國味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文人志向;
中國味是……
……
透過歷史的眸子,中國味是中國幾千年來歷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給我們以信念,給我們以堅定,給我們以淡然,給我們一從容,給我們以力量,給我們以堅強的后盾………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8
夜半醒來,靜靜的思考下自己,感覺自己真難得需要靜一靜了。近年來,漸漸發現,自己的功利心是越來越重了。自己總希望凡事有個好的結果。沒有“好結果”感覺沒了做事的動力。在這煩躁、浮夸的世界里,發現自己真的迷失了自我,沒了“清心”,沒了拂面而過的“清風”。有時,想寫篇文章卻也屢屢無疾而終。曾經懷疑自己是否是江郎才盡,再也寫不出“小清新”,再也吟不出意境斐然的詩詞了,只得嘆曰:“吾才至此,盡矣!”
仔細回顧近年來的自己,發現自己真的很少能真正靜下心來看完一本書,功利主義充斥了整個心扉。放下自己的心,慢慢發現,在前進的.道路上,背負的不再是“奮斗”、“努力”這些加油劑,而是“功利”這沉重的石塊。
在前行的道路上,時刻被“功利”驅使著。偶爾,心中的“圣賢”之氣,“士人”之風刮來,使內心很矛盾,很痛苦。發現自己不再是“讀書人”,沒有了浩然正氣,赤子之心逐漸被灰塵所湮沒。忽然發現自己成了沙灘上“撿貝殼”的孩子,隨著撿的東西越來越多,身上的包裹也就越來越重,難以前行。當有一天自己真的走不動了,便會狠狠地摔在地上,自己可能被摔得爬不起來,而千辛萬苦撿的“東西”便會霍然消失。
婆羅門說,左邊布袋,右邊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佛曰:“放下,勘破,自在。”人上之路,每個人都背負很多“布袋”,當自己的功利心越重(或貪心越重),身上的布袋就越多,而負擔就越重,甚至有時難以前行。“功利”之人,當有一天“功利”消失,便發現沒了“功利”自己也就沒了前進的動力,逐漸地也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當一個人有了廣闊的胸襟,便不會被身邊的“布袋”所纏繞,又何來煩惱;沒了欲望,又怎能被其他的“東西”所羈絆。
人生百年,何其短暫,何須要讓自己變得如此沉重。超然物外方為圣賢,品一杯清茗,翻一卷詩書,有何等悠閑!傲立于高山之巔,撫琴一曲,弄簫斷玉,臥看云卷云舒,又何其自在。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相關文章: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11-07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精選20篇)06-08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8篇11-07
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8篇)11-07
高考上海卷作文05-31
上海卷高考語文作文02-28
高考滿分的作文01-16
高考滿分作文:夢回高考04-23
高考經典滿分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