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襄陽古隆中的作文
古隆中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因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接下來小編搜集了襄陽古隆中的作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襄陽古隆中的作文
我的家鄉在襄樊,那里有山有水是個美麗的地方,有舉世聞名的古隆中。有全國最長最寬的護城河。有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綠影壁……下面就隨我走進古隆中吧!
古隆中在襄陽城西面12公里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是三國時期期杰出的軍事家諸葛亮隱居的地方。古隆中有:劉備三請諸葛亮的三顧堂。有諸葛亮隱居在那兒種的田―躬耕田。有美麗的'彩虹橋和古老的六角井。還有神奇的老龍洞……
這就是我家鄉美麗的古隆中。
篇二:襄陽古隆中的作文
10月3日,我們到劉備三顧茅廬的紀念地去參觀。
紀念地在襄陽古隆中,一路上要穿過一所非常大的大學,在這所大學走的路上我還照了一些名人雕像,并與諸葛亮的雕像握手留影。
到了入口,人非常多,我與同伴玩起了劈木頭:一根木頭,雙手緊握,對方用手一劈,劈斷為成功,沒完全劈斷算失敗,我們玩來玩去,真開心!
買了門票,我們丟掉木頭,興奮地一起跑進去,家長們看著我們開心的樣子也高興地走進去。
進去走了一段路,我們上山了,走上一段路后,有個很大的住宅————這就是諸葛亮的家了。門廳里有三個座位,中間一個大的只有主客人才能坐這里,兩邊是陪伴客人的.座位,據說當時劉備坐中間,關羽、張飛坐兩邊,住宅門前有輛兩輪車,是當時娶黃氏時,黃氏提出要求:一不坐船,二不乘車,三不騎馬。諸葛亮就自己造了這輛車,用牛拉娶了黃氏。
又上山了,我們踏上了很陡的路,我們小孩很靈活,大人們一下子就爬不動了!
爬呀爬,爬呀爬!終于爬上了峰頂。但令我們失望的是:本想繼續登上十層樓高的塔,可一看一樓里面鬧哄哄的!亂七八糟像個餐廳。
我們下山了,發現下山一下子就下來了,我們才知道上山選錯了路。
回到賓館,我們今天太累了,很快就睡著了。
篇三:襄陽古隆中的作文
今天的天空格外藍,陽光特別燦爛,我也很激動,因為爸爸媽媽今天要帶我去游古隆中。
上午我們來到古隆中,剛進門就看見石牌坊上刻著“古隆中”三個字。兩邊刻著杜甫寫的兩首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還有諸葛亮的古訓:“淡泊明志”和“寧靜致遠”,上面還刻著小花紋呢!
我們順路走到了老龍洞,老龍洞里的水清澈見底。傳說古代有一條龍王在天上玩,突然看見古隆中的風景優美,龍王就駕著筋斗云來到了古隆中。他發現古隆中有一個洞,他想去洞里面看一看,就好奇地鉆了進去,不小心卡在里面出不來了,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 年,老龍王就變成石像了。有人說,諸葛亮喝了老龍王的唾液,所以變得很聰明。
再沿路走,我們就來到了三顧堂,三顧堂外面圍著柵欄,走進去就可以看到古代的馬車,我特別想去坐一 坐,可媽媽說那是古物,不能坐。馬車的'左邊是古代的收稻谷的機器。走進三顧堂,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的桌子和椅子,據說是諸葛亮用過的。
爬上隆中的山頂,我們到了騰龍閣。騰龍閣共有九層,第一層是供游客吃飯的地方;第3、5、7、9層則是看風景的地方;第2、4、6、8層是介紹諸葛亮生平和生活的。站在最高層往下看,可以看到山下的人像螞蟻一樣小,一座房子像手掌那么大,馬路上的汽車只有螞蟻那么大,真有趣!
今天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三顧堂,直到回到了家里,我還在想,要是能再去一次就更好了!
篇四:襄陽古隆中的作文
上星期天,我、媽媽和豆豆弟弟一塊游覽了古隆中。古隆中因諸葛亮而聞名天下。
走進古隆中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色古香的石牌坊,牌坊的旁邊是綠玉似地池水,微風吹過,微波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隨后是荷花池,荷葉長滿了荷花池,唯獨一支荷花亭亭玉立地站在初秋的涼爽中,似乎在驕傲地說:“你們快來看,我還開著。”荷花邊還有兩朵睡蓮被綠葉簇擁著,那睡蓮開的那么單純潔白,像剛剛睡醒的古典美女,散發著陣陣清香,使游客陶醉在這片美景中。觀賞完荷花池,我們來到躬耕田,聽說諸葛亮曾經在這兒耕過田,現在里面開著各種各樣的花,一串紅、黃菊花……有些說也說不出,見也沒見過的花朵,空氣中流淌著陣陣幽香。最美的`要數色彩斑斕的蝴蝶了,它們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尤其是那些黑蝴蝶,有的翅膀上是綠點,有的是黃點,有的是紫點,一閃一閃的,真漂亮。接著,我們游覽了諸葛草廬、三顧堂……最后我們終于氣喘吁吁地攀上了騰龍閣,站在騰龍閣上,古隆中的美景盡收眼底。山下的小路像一條條飄動的白絲帶,遠處的山峰若隱若現在薄薄的青霧中。
我們陶醉在古隆中的初秋的美景中,流連忘返。
篇五:襄陽古隆中的作文
歲月流逝,歷史翻過了一頁又一頁。時光暗淡了血腥的廝殺,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往昔的繁華,赫赫的國威,轉成幻空。殘陽如血,野草萋萎,舊時的燕子在尋常百姓家飛來又飛去。手把書卷,回眸歷史,一個個熟悉的身影向我們走來,一個個歷史的片段仿佛重演,令我們思考,讓我們感懷。
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鄉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歷經千百年后,依然牽引著無數仰慕者的目光。
在一派煙雨迷蒙中,我穿行于先賢遺留下的這片再平常不過的山丘間,雖然無法將人杰地靈、鐘靈毓秀這類贊嘆留給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國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先生曾在此度過了十載春秋。這也許正好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言。
古隆中的三顧堂、草廬亭、小虹橋、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遺跡的,就是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巖與觀星臺等幾處了。
尋訪歷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幾處真跡就足以勾起人們的思念與聯想。三顧茅廬的佳話,《隆中對》的大氣磅礴,對時局鞭辟入里的條分縷析,不需實物的承載,也將流傳千古。
十年風華,對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諸葛亮來說,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誦《梁父》,在此觀星賞月,在此韜光養晦,在此積累無邊的智慧,不能不說是千古絕唱。
一位心懷社稷,而又腳踏實地的先賢,在未出茅廬之時,積累得太多,躬行得太多。他在隆中二十畝田地上耕作,他取六角井水洗濯與止渴,他端坐在抱膝石上仰天長嘯,他在棋盤石前與忘年交黃承彥對弈,他在觀星臺細察日月星辰的細微變化。所有這些,都為他日后在風云際會中,運籌帷幄、呼風喚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立于煙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圍似乎彌漫著令常人難以識透的智慧之光。流連于古隆中,似乎讓人領略到了渴求智慧、積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諦。
車出隆中兩三里,便到了臥龍鎮。漫步臥龍鎮街頭,思緒無拘無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每個時代都有屬于每個時代的智慧與風流。如今的臥龍,兩條省道與荊襄高速穿鎮而過,毗鄰的`漢江,舟楫通暢,一派東連西接四通八達的氣象。我深切地感受到在隆中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們,追求智慧,渴望改變現狀的熱情與努力。正在招商開發的木牛山風景區、臥龍溶洞群、回龍湖風景區、鶴子川觀光農業開發帶,無不滲透著現代人的精明與才智。
離開臥龍時,仍是“騰雨似涌煙,密雨如散絲”,一派迷蒙。煙雨中,蘊含著幾多智慧;煙雨中,蘊含著幾多感悟。我猜想,在這片看似尋常的土地上,一定會誕生更多新時代的大智慧,更多屬于21世紀的新的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