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也要順耳_750字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在幾千年的流傳過程中已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里根深蒂固。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是否委婉的勸說更得人心呢?那么讓我們看看《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吧。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城都北部有一個叫徐公的美男子。齊國宰相鄒忌有一天心血來潮,問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他與徐公誰更美?得到的答復都是千篇一律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徐公來后,鄒忌才發現自己與徐公比起來可謂小巫見大巫。但鄒忌并不喪氣,而是從中悟出了廣開言路的治國道理。為了使威王接受,他采用了現身說法的勸誡方式,最終使齊威王愉快地接受了建議,虛心納諫。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鄒忌在悟出道理后不管不顧,只是悶頭沖進皇宮,向齊威王大喊一聲:“大王,您犯的錯誤太多了,可群臣百姓們都不敢向您說真話告訴您啊!”結果會怎樣?齊威王會像實際那樣愉快地接受建議并改正嗎?答案顯然是“不”。齊威王是一國之君,身前身后聽見的都是溢美之詞,倏忽來了一個不速之客來指正他的錯誤,還當著眾人的面,他能不生氣嗎?所以,歷史上也不乏直言進諫卻丟命的'故事。伍子胥的冤死就是一例。
時間依舊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著名吳國大夫、軍事家伍子胥在吳國危在旦夕之際,為了吳國不被越國所滅,為了吳王不被勾踐的美人計所迷惑,當著吳王和西施的面直言不諱,在多次惹怒吳王夫差后,終于被悲慘地賜死了。伍子胥是一代忠臣,為了國家民族被賜死的確可惜,但在伍子胥進諫時,每一次說話都開門見山,還在西施面前絲毫不給吳王留面子,最后死于非命的結果并不使人驚奇。連唐太宗這樣創造出貞觀之治的賢明君主,也曾多次被魏征毫不拐彎、一語中的的忠言所惹怒,甚至多次想結果了魏征,這當然也是因為魏征只顧著進諫,而從不考慮語言的藝術和他人能夠接受的程度所造成的。
“婉勸”是語言的一種藝術,忠言順耳,想要達到勸誡的目的,是十分簡單易行的。如果是忠言逆耳,結果就難測了——縱然是為他人著想,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很難達到目的。
所以說——忠言也要順耳,直言也要三思!作為當代的中學生,學會語言的藝術,才算真正的智慧!
【忠言也要順耳_750字】相關文章:
忠言逆耳成語故事12-10
忠言逆耳的近義詞及造句05-18
無臂也要擁抱大學勵志文章02-28
既要相信自己也要聽取別人的意見07-29
自己選擇的路哭著也要走完勵志文章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