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親情一本字典,在它的體內,你能找到“歡樂”與“溫暖”;親情是一顆明星,在漆黑的夜里,能給迷途的心指引方向;親情是一根繩子,用它的身軀,把心與心緊緊地連了起來。
莎士比亞的詩句“對著悲哀微笑”說盡其中的苦況,傳出“笑的悲劇的情調”。
中秋節,是合家歡樂、團圓的日子,本是滿懷暢飲的時刻,可為何心中卻有種孤獨的愁緒浮上心頭。匆匆過了十八年,在記憶中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人,因此童年比別人少了幾許關心與呵護,比別人多了些孤立與堅強。每一個節日都是由自己度過,從未享受過生活節日的氣氛,家的溫馨,所有的歡樂都走向寂靜。父母一生忙碌,長年累月在外,漸漸的習慣了這一切,總之黑漆一團活著,夜闌人靜,回頭一想,哪能夠不為自己悲哀,哪能夠不癡癡地笑,笑里感到無限的生的悲哀。
中秋時的月亮好圓,凝視著天空,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別人幸福的聚在一起享受這節日的氣氛,而我卻只能把它當作休假日一樣百無聊賴的打發。靜謐的夜,望著皎潔的月光,星星似乎在向我眨眼,像是在諷刺我的孤獨,頓時有種想哭的沖動。
每逢中秋節時,心里總有說不出的苦痛纏著,可想到父母與自己相隔兩地,看到這深深一層的隔膜,我除了傻笑,還有什么別的辦法嗎?笑之余又似乎隱約有淚的味道,實在正是因為后面有看不見的淚,說不清的孤獨。中秋的夜晚,別人的幸福與歡樂,我不羨慕也無羨慕的必要,與其羨慕不如找些理由來填充心里的孤獨,為自己找一絲的安慰。我無法說清我內心里的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不過說清也許只是多余的,存在就是合理,已經發生了就只能面對,無法拒絕也抗拒不了。
皎潔的月光用白紗裝飾了大地的美麗,道路旁的燈光普照著大地,燈光與月光渾為一體,顯得格外的美麗。心中同時充滿了孤獨的惆悵和感受中秋月圓的歡悅,這兩種情緒混雜在一起,使我的心就像一清一濁兩水交匯的河流,兩水都洶涌著,努力撫平,使它們融合一地,并且進而相互在對方中消失,以使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
中秋,沒有家人的陪伴我并不孤單,因為我同樣可以感受到幸福,有月光的陪伴,星星的閃爍,依然是那樣的和諧的美。那皎潔的月光的美,不僅是我,就連時間也會被它俘虜了,換種心態看同一件事會得到不同的解脫。
淚與笑,同樣可以演繹出不同的精彩。中秋,自己并不孤單,因為在生活中已依附了它歡樂的氣氛,所以一個人過又何妨呢?
篇二
月圓是中秋節的象征。可今年的月亮,卻被一層厚厚的烏云遮住了。連日的陰雨也沒有因中秋這個特殊的日子而停下,薄薄細雨籠罩了天空,似乎連月亮都在為那些無法團圓的人哭泣。褪不去的陰霾讓中秋的憂思更加沉重。
中秋節是個團圓的日子。我求學在外,沒有能回家與家人團聚。不僅是我,許多在外打工的人,在他鄉求學的人,只能通過電話,網絡來傳遞對家人的思念。“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每個人心情的真實寫照。
然而,這是小家,是一個人的思念。不能回家的我不禁想到了“游子”臺灣,那個至今未歸的“游子”臺灣。六十多年了,臺灣依舊漂泊在外,沒能回到祖國媽媽的懷抱,不知道它是否像我一樣的思念故鄉,思念親人。兩岸本是同根同祖,血脈相連,卻因為一些原因不能團聚。隨著時代的發展,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祖國現在等待的是臺灣,是她刁蠻任性不肯聽話的小女兒。好在“三通”已經實現,統一已經不遠。我希望有一天,兩岸人民可以親切的握手,肩并肩站在一起,響亮而驕傲的喊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又是一年團圓時,卻總有人不能享受團圓的喜悅。利比亞的動亂還在持續,雖然卡扎菲已經下臺,但反對派與其斗爭還沒有結束。連續的戰亂,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許多青年被迫參軍,也許一去就不返。更有無數的人顛沛流離,家破人亡。沒有空閑停下來賞一賞月,沒有閑暇坐下來,吃一塊月餅,逃難是他們生活的主旋律。月雖圓,人卻分散,無法與家人歡度中秋。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縱然身在外,心卻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只引用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一句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表達我對那些分離的人們的祝福之情,希望來年月圓之時,他們可以與親人共同賞月,沒有煩惱,沒有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