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優秀作文
春聯,傳說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內容逐漸被兩句對偶的吉祥詩句所替代,因此出現了對聯的新形式,而后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下面是關于春聯優秀作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春聯優秀作文
春節前夕,我“奉命”要寫春聯和福字,便在灑滿金粉的紅紙上飛快地寫了起來“向陽花木三春秀,得意馬蹄一路風”,寫著寫著,不經想起一事:為什么要寫春聯呢?“好像傳說中是朱元璋強制要求全國的百姓貼春聯的,那就對了,朱元璋是個迷信的人”,我正想著,筆一歪,一個福字寫砸了,便不再想了,專心寫起春聯和福字了。
寫完那“堆積如山”的春聯和福字,我坐在沙發上,努力在腦海中搜尋關于春聯的歷史,許多記憶碎片身我涌來:“太宗曾掛兩門神尉遲敬德與叔寶之像”,“最早的門神是神荼郁壘,”“春聯的前身是桃木符,桃木符本用在驅災避邪,后在符上寫字,即為春聯前身”。我搖了搖頭,還是沒有頭緒,春聯的前身是什么,為什么后來簡化成春聯?春聯又是怎么普及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又開始了查證。
春聯的民俗起于宋,盛行于明,據明代文人記載,朱元境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如傳說中記載的“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策行出觀。”
雖然朱元璋酷愛春聯,但是第一幅春聯卻是蜀后主孟昶寫的,孟昶在桃木符上題了十個大字“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十個字開創了春聯的先河,自孟昶題桃木符以后,文人學士們便群起效仿,把題春聯當成雅事,于是題春聯之風漸漸流傳。
但是到了宋代,“春聯”還是被稱之為“桃符”的,但對聯卻不再限于題寫在桃木符上了,楹柱上也題,稱為“楹聯”。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聯語,有的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后至明清,就變成了在紅紙上題字了。
原來我筆下的春聯有這么大的學問呀!真是生活處處皆學問呢!
春聯優秀作文
迎新春,貼春聯,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在這個喜慶的日子里,人們總是借著春聯表達自己美好的期盼。
小時候,沒有課外班,空閑時間多,而爸爸媽媽上班緊張,所以我大部分時間是在老家度過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太姥爺在的那幾年。太姥爺除了種花打臺球外還有一大愛好,那便是寫毛筆字。太姥爺的字,附近的`人都夸好!筆法流暢,如行云流水;遒勁有力,如高峰磐石。每天太姥爺都會教我練毛筆字,而我那時不好好學;太姥爺叫我背對聯,我也不認真背,應付一下,便過去了。
要過年了,太姥爺就在院子里擺上寫字用的桌子,筆墨紙硯也樣樣備好,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工了。不一會兒,我與太姥爺便都寫出一副對聯。太姥爺的賞心悅目,而我寫的春聯字大小不一,間隔疏密不齊,歪歪扭扭像受驚的蚯蚓。太姥爺又耐心地教我,最后終于寫出一副還看得過去的了。然后就準備貼春聯兒,姥姥用白面加水熬成漿糊,姥爺踩在梯子上,拿大刷子把漿糊刷到大門兩邊的墻上。這時太姥爺就站到遠點的地方,“高點、低點、好了”地指揮著。
年年如此。
但太姥爺走后大門上就空了。
但一起貼春聯的那些瑣瑣碎碎,總是讓我回味無窮。一起準備材料,一起熬制漿糊,一起帖,滿屋滿院彌漫的都是親情。盡管直到現在我自己還不會寫春聯,但每每看到別人家門前貼的手寫春聯,就會想起那些年自家門前的春聯,這時候我在心里暗自說:對比一下,還是我太姥爺寫得好!
哎!后悔呀!當初,我怎么沒有好好學呢?
春聯優秀作文
“喜叮鈴鈴——叮鈴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的姐姐像個活鬧鐘似蹦來跳去,不一會兒,她竄進我的房間,一邊尖聲尖氣地說:“陳xx,我的弟弟,快起床吧!”一邊還拍打著我的臉蛋。還在熟睡中的我當然不會給她好臉色:“哼,真厭惡。”說著,把頭往下埋了埋。忽然聽到了爸爸的腳步聲,一個激靈跳了起來,風風火火地把衣服穿好,這時,爸爸也進來了,說:“快來幫我貼春聯。”說著便下了樓。我聽了,打著哈欠很不甘愿公開去當“小二”去了。
爸爸早早準備好春聯,我一手拿剪刀,一手拿著膠布,跟屁蟲似的隨著爸爸東跑西顛。可是貼春聯卻又把爸爸這個“老手‘給難住了。說來真巧,爸爸拿的春聯不論哪個先讀都很順口,爸爸趕忙去找姐姐,姐姐卻擺擺手說:”我不曉得,我不曉得。”然后進屋去和電視“斗爭”。爸爸又問我怎樣貼,我讀了一讀,嗨,還真就把我難住了,但我還是裝出一副學富五車的樣子,摸了摸腦袋然后裝模作樣地看看了,隨手指了一個。這時,奶奶正巧從廚房出來,看見這一情形,逗趣地說:”我家陳xx長能耐了呀,以后春聯就讓二子貼吧!聽了這話,我自得地直哼哼,然后搖頭擺尾地去幫爸爸了。快,給我一塊膠布。“我一時不順應用大膠布,一不當心把撕下來的粘起來了,手忙腳亂地弄著,爸爸焦急了,焦急下來弄了一塊,我也學著爸爸樣子又弄了一塊,遞給爸爸。爸爸往后走了幾步,沒歪,又繼續把春聯貼完。我呢。總是表現得手忙腳亂的,不是膠布的“頭”又沒了,搞得滿頭大汗。
終于,春聯貼好了,我擦了擦汗,看到那一片紅的家中,頓時感遭到了春節那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