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剛勁、清新、生意盎然,自古以來便是“歲寒三友”中的一友。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guān)于描寫竹子的作文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范文一:竹子
姥姥家的院子里有一片“小竹林”,因為姥爺酷愛竹子,他的觀點是“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正因為老爺有與古人同時脫俗的觀點,所以十多年前栽的幾棵觀賞竹,才有了今天遮蓋了半個院子的小竹林。
竹子生長本來是直立向上的,可姥姥家的竹子卻有極為特殊的造型。每當(dāng)春天來臨,雨水滋潤,新發(fā)的竹筍每天瘋長幾十厘米,一棵棵比著賽的長高,這雨后春筍用不了幾天便長得高于屋檐。但姥姥家院子上空封的遮蚊擋蟲的天網(wǎng),如同天羅地網(wǎng)封住了他們成長的道路,改變了挺拔直立的身姿,被迫低頭彎腰改變了生長路線,貼著天網(wǎng)長下來。隨著一場場春雨,一天天的春光沐浴,它們伸枝展葉,蓬勃灑脫。一棵棵長成了松鼠尾巴一樣的“大竹穗”。在微風(fēng)地吹動下?lián)u曳著,綠葉婆娑,高雅清幽。
我們家經(jīng)常有客人光顧,他們一進(jìn)門,眼前一亮,緊跟著就是一片贊揚聲“好綠的竹子,好漂亮的造型。”聽到別人的贊揚,家里人心里美滋滋的。更令人贊嘆的是:在嚴(yán)寒的冬天,白雪皚皚,覆蓋大地,竹子越被襯托得郁郁蔥蔥,綠意濃濃。正如鄭板橋所說的“霜雪滿庭除,灑然照新綠!
竹子不僅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還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益處。
竹子大量吸收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新鮮空氣。經(jīng)常坐在竹蔭下,如同進(jìn)入了一個天然大氧吧。夏天,姥姥和姥爺經(jīng)常坐在竹蔭下喝茶聊天,享受這份愜意!帶著竹香的涼爽,令人心曠神怡!
華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處處竹相連。唐宋以來,竹子與梅花、松樹并稱為“歲寒三友,”明代則把“梅、蘭、松、竹”比做“四君子”。人們愛它那“依依君子德,無處不相宜。”山有竹則山青,水傍竹則水秀。竹是美的,長在哪里,便給哪里超凡的風(fēng)韻;生在哪里,便給哪里染上脫俗的情趣。當(dāng)你置身于影下,它會使你賞心悅目。
姥爺愛竹,就連教育我也是學(xué)竹“虛懷若谷無世爭”,不學(xué)“嘴尖皮厚腹中空”。
我愛姥爺家的小竹林!
范文二:我愛竹子
竹子,是一種平凡的植物,它既沒有玫瑰那嬌艷的花朵,也沒有茉莉那迷人的芳香,有的只是翠色欲流的外衣和挺立的身軀。有人說玫瑰最美,也有人說蘭花最美,而我卻覺得竹子最美。它雖然不艷麗多姿,但很樸實。它只會默默無聞地為人們做貢獻(xiàn):把自己的“孩子”給我們當(dāng)食品,自己的“身體”給我們做材料,自己的“頭發(fā)”給我們編織東西。它還為我們吸進(jìn)二氧化碳,吐出新鮮的氧氣。你的根可以用來雕刻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你的葉可以用來包裹那鮮美無比的粽子,即使你的落葉之類的東西也可以化作肥料為莊稼提供營養(yǎng)……
當(dāng)春風(fēng)還沒有融盡殘冬的余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fā)了,當(dāng)春回大地,第一聲春雷響起時,一顆顆竹筍迫不及待的鉆出土地,汲取著甘甜的露水,直指云天。當(dāng)春風(fēng)拂去層層筍衣,她便象個活潑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一天天長大,長成了一棵棵筆直的竹子。到了盛夏,她舒展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fēng)起舞,炯炯有神。秋天,甚至冬天,竹林還是那么綠,那么美!暑盡寒來,她仍綠蔭蔥蔥,笑迎風(fēng)霜雪雨。微風(fēng)吹過,竹葉沙沙作響,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
抬頭望去,只見一棵棵竹子直插云天,絲毫不見彎曲之處,我不禁想起千古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這千古流傳的佳句,可說把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zhì)寫得淋漓盡致,竹子這種百折不屈的精神,難道不正是中華人民所具備的優(yōu)良品格嗎?
竹子一生不會開花,但在生命快完結(jié)時卻會在頂端開出一種白色的花,花朵慢慢變黃,當(dāng)它已死去時,花瓣隨風(fēng)飄揚,這樣是為了淘汰老竹子,給新竹子更大的生存空間。他一生默默無聞,高風(fēng)亮節(jié),在生命最后一刻發(fā)出一絲輝煌,然后悄然離開。不禁讓我竹子竟如此偉大,卻又如此的平凡。
竹子,你無私地為人們奉獻(xiàn)著你的一切,你對人們的要求卻是那么少。一陣雨露,一絲陽光,你就能發(fā)芽、生長。我愛竹、欣賞竹、崇拜竹、贊美竹,不僅是因為竹的萬般風(fēng)情給人以藝術(shù)的美感,而是因為竹的自然天情和獨特品格給了我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
范文三:竹子
我喜歡竹,小時侯在崇明島“插隊落戶”,曾迷戀村前宅后的竹園。干活勞累時,躺在竹蔭里休息,聽風(fēng)吹竹葉幽響不絕,看眼前天光綠影班駁,記憶中和竹子有關(guān)的古詩紛紛涌上心頭。
最熟悉的是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贝嗽姀男【蜁,在鄉(xiāng)村竹園里獨自吟誦時,卻難以體會它的妙處。那時,衣衫襤褸,面有菜色,饑餓,疲憊,沒有明月相照,更沒有古琴可彈,哪里來那一份閑適和風(fēng)雅?
倒是想起李商隱的《湘竹詞》,有些共鳴:“萬古湘江竹,無窮奈怨何?年年長春筍,只是淚痕多。”寫詩需要靈感和情緒,讀詩其實也一樣,不同的心情和處境,讀相同的詩,也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在城市里生活,和竹子相處的機(jī)會不多,讀古人的詠竹詩篇,似有清風(fēng)撲面。
南朝劉孝先的《詠竹》,是最早以竹為題的詩:“竹生空野外,梢云聳百尋。無人賞高節(jié),徒自抱貞心。恥染湘妃淚,羞人上宮琴。誰人制長笛,當(dāng)為吐龍吟!蹦且苍S是詩人以竹自比,感嘆懷才不遇,最后那兩句很有想象力。
唐詩宋詞中,寫到竹子的詩不計其數(shù)。李賀寫過一組詠竹詩,流傳雖不廣,其中有佳句:“風(fēng)吹千畝迎風(fēng)嘯,烏重一枝入酒樽!
蘇東坡的愛竹,也許前無古人,竹子和他終身相伴,不管到哪里,他的眼簾里不能沒有竹蔭,“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他的名言。年輕是,東坡詠竹有豪邁之風(fēng):“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中年看竹心情平淡:“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窗扉凈無塵,幾硯寒生霧”;到老年:“累盡無可言,風(fēng)來竹自嘯”“披衣坐小閣,散發(fā)臨修竹”,由豪邁到平靜恬淡。這是他人生的軌跡,而詩中之竹正是他不同時期的心態(tài)寫照。
唐詩詠竹詩句中,讀來最親切者莫如劉長卿《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中的那兩句:“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蔭待我歸。”這句詩句中,竹子是忠誠親切的朋友,永遠(yuǎn)默默地站立在那里,以清涼的綠蔭迎候詩人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