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課文原文
課文,漢語詞語,指教科書中的正文;推敲文字;督促讀書做文章;窗課,習作文字。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桂林山水》課文原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課文原文1:
課文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到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教學分析
《桂林山水》系游記散文之上佳名篇。該文描寫的景色個性特征鮮明,靜態美如一幅水墨畫,動態美令讀者似隨作者信舟漓江,節奏美似一部優美的交響曲,令人心曠神怡。
景色的個性特征。海是波瀾壯闊,西湖是水平如鏡,而漓江的水則柔情刻骨——靜、清、綠;泰山是峰巒雄偉,香山是紅葉似火,而桂林的山則豪氣沖天——奇、秀、險。作者通過與其他景物的對比,把桂林山水的個性特征生動鮮明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浮想聯翩,讓人盡情感受它的美輪美奐。
靜態美。課文第二小節寫漓江的水既靜又清又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可見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無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調,令人聯想到這是夏夜從母親口中送出的一支搖籃曲。第三小節中所寫桂林的山又“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態萬千”:有奇峰羅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像“屏障”,像“竹筍”,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牽出險峻,險峻照應平奇,使畫面跌宕起伏,錯落有致而絕無凝重呆板之感。第四小節寫“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山水互相映照互相襯托,嫵媚秀麗的主體形象揮灑已就。作者再從次要方面略添幾筆加以點綴鋪墊。層次:“空中”——“山間”——“江上”;色彩:云霧——白,樹——綠,花——紅。這一切的景物是靜止不動的。這樣的描寫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的臨摹水墨畫。捧卷而讀,恰似飲露沐曙般賞心悅目。
動態美。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之美,切不可突兀行事,只可輕上船,徐揮槳,方得要旨。于是,通過“船槳激起的微波”與岸、與船三者比照,方知“船在前進,岸在后移”。如此徐揮槳、緩行船、細觀察、多咀嚼,終感甲天下之桂林之水如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一襲水路觀賞如手捧碩大無朋的畫卷而徐徐打開,細細品味,忽覺自己也成畫中一物——“人在畫中游”,景不醉人人自醉。這景、這情、這意,實在是美妙無比。也只有這溫和的動與秀美的靜相結合,才會產生出如此奇特迷人的美學效果來。
作為四年級的講讀課文,在完成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應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這一目標上多動腦筋,多下功夫,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對學生進行美的鑒賞能力的培養,進而實實在在地從學生心底激發起最真切、最樸素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使“文”、“道”得到盡可能完美的結合與統一。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可以先列舉我國一些的自然風景區,然后引出:廣西的桂林山水也是其中的風景區。還可以事先編輯一部介紹桂林山水風光的錄像節目在此播放,以限度地激發起學生對桂林山水的艷羨與向往之情,然后引導學生隨著課文,跟著作者的筆,去領略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
二、閱讀理解,加深認識
1、理解對比。漓江的水與大海、西湖的水對比,更顯出漓江水的靜、清、綠,更顯出它的嫵媚柔情、流光溢彩。桂林的山與泰山、香山之比,尤突現桂林山那獨樹一幟的奇、秀、險之獨特風韻與氣度。
2、理解比喻。這也是本文教學與訓練的重點。本文表現桂林山水的嫵媚秀麗、風姿綽約多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全文共有四個比喻句,七個比喻,教學中應牢牢把握。可以按如下三個步驟進行。首先弄明白這個比喻句主要的意思是要告訴讀者什么。如第一個比喻句“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可提問“這一句主要寫水綠,那么后半句要告訴我們什么?”以此讓學生知道這個比喻句寫出了漓江水既綠又潔,而且色澤又是那么的光亮。其次讓學生明白這個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如上句是把漓江水比作翡翠。還有的比喻句中有幾個比喻,把一物比作幾物,如“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一句中把山比作屏障、比作竹筍。最后理解這樣比喻的好處,這也是教學訓練中的難點。在教學中先逐句理解,到總結時加以歸納總結:⑴能把句子意思寫具體、寫生動;⑵能使人產生聯想,如形狀、光澤等;⑶能產生美感。在方法上可先讓學生按上述三步分步口頭敘述分析,反復誦讀,切身體會比喻的作用;再讓學生按此學法把三個步驟捏作一團,分小小組進行口頭分析敘述。以此初步理解比喻句的形式、作用,并在這過程中獲得對桂林山水之美的欣賞能力。
3、理解動靜結合。山水為靜態,就連水的流動都趨于靜止不動。“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互為襯托,互為映照,是二個靜物的結合,卻呈動的趨勢。揮槳蕩舟漓江的整個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中間的“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一句中應抓住一個“才”字,理解到這突出了水靜的特點,以動襯靜,達到動靜結合的效果。文末“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一句中既有人的動——“走進了……畫卷”、“人在畫中游”的動感,更要理解到人走進“畫卷”后,隨著游程的推進,這一“畫卷”也漸次展開呈現,因而這“連綿不斷”也就獲得了動的屬性而表現為動態。至此,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人、物皆為畫中景物,而此畫又是動態的,隨著觀察點的轉移而不斷變幻著的自然景觀,動與靜達到了最理想、最完美的統一。惟自然才有如此偉大力量!
三、立體參與 嘗試游覽
學生在進入本課學習時興趣已得到激發,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又已獲得了不少既外在又理性的認識,但還顯得比較支離破碎。在教學實踐中我探索了一條整體捏合、整體參與、嘗試“游覽”的方法,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是:在總結課文階段,可以放錄音(我是以自己聲情并茂的誦讀創設情境渲染氣氛),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跳上小船跟隨作者去漓江“游覽”一番。“游畢”進行交流。我們的這一番“游覽”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巨大無比,孩子們的感受更是無與倫比,必欲吐之而后快,將來必欲一游而卻愿。至此,如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這一目標就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落實。
課文分析
《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詩意的優美語言,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把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使沒有去過桂林的人們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受到了美的陶冶,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運用的大量的修辭手法。
一、排比美
文章的二三兩段運用了同樣的寫法。“漓江的水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這種排比的寫法,形象地寫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一個“真”字表達了作者對美景的贊嘆。句式上的嚴謹,增強了朗讀時的語勢,也能加強表達感情的力量,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二、比喻美
“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和“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運用這樣的比喻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態和色彩明麗,展示出了桂林山的靜態美,使讀者更加領略到桂林山水的壯美景色。
三、對比美
作者在寫漓江水時與大海、西湖相比,這些景物人們都比較熟悉,甚至有的曾經游覽過西湖、大海,作者用“從來沒有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充分表達了作者看見漓江美景時的驚喜與贊嘆之情,也更加引發了讀者的興趣,使人產生一種立刻就想去觀賞一番的沖動。
四、引用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個“甲”字,寫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吸引了讀者,使人產生一種急于往下讀的感覺,真是“一字妥貼,頓然生輝”呀!課文結尾處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既照應了開頭,使文章內容更加融為一體,又仿佛把讀者帶入美景之中,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閱讀本文可以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仔細品味詞句,反復誦讀積累語言,從中要吧學到作者的表達方法。
一、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游覽勝地。
于是很自然地產生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欲望。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為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作具體描繪。
二、第二自然段寫漓江的水。
作者并不先直接寫漓江的水,而是從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娓娓道來,后用一個“卻”字轉折,說明這些美景雖美,但都無法與漓江水相媲美,顯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接著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辭方法,準確而鮮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點:靜,清,綠。用“感覺不到流動”突現“靜”;用“能看見江底的沙石”體現“清”;用“一塊無瑕的翡翠”形容綠,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覺,再現漓江之水的風姿。
三、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手法寫桂林的山。
先以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來襯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別具一格。隨之寫其奇、秀、險的特點。其中運用了十分貼切的比喻和恰當的形容,給人以親臨其境的感覺。
四、文章的末段描繪了山和水交相輝映,異彩紛呈,加上空中的云霧,山間的綠樹紅花,江上的竹筏小舟點綴其間,交織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課文原文2:
【課文原文】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到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語文教案】
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以適應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而研究性學習,就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為基礎,從他們感興趣的多方面入手,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獨立思考,并在此基礎上,使之形成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進而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主題定位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頤和園之美,以掌握作者抓住事物特點來寫作的方法。依據學生過去積累的學習經驗,以《桂林山水》為例,在學習過程中使之具體化,最終達到教學既定目標。整節課采用“確定目標,自由探究,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五個環節構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桂林山水》(板書課題)。首先讓我們回憶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觀賞桂林山水的?
生:作者先是觀賞了桂林的山,然后觀賞了桂林的水。
師:(板書寫作順序)看來作者的游覽順序即寫作順序大家都清楚了。那么這節課,老師就想幫助同學們通過組內同學之間和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協作學習來深刻理解課文,進一步領略桂林迷人的風光。這是一種全新的富有挑戰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師一起嘗試一下?
那么,請同學們首先按老師教給大家的方法自己確定一下本課的學習目標。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這是我們學習每篇課文都應該爭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
生:我想知道桂林的山是什么樣的。
生:我想讀讀描寫桂林水的這一部分,看看桂林的水美在哪兒。
生:我想學習描寫課文最后的這一部分,并把它背下來。
生:我想背誦課文。
師:下面老師歸納一下同學們提出的學習目標。看看是不是這幾個:一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必選的);二是體會景物的特點(各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來學習,不必都選);三是背誦。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學習所需確定學習目標。教師只是歸納整理學生的意見后給予必要的提示。這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輔導者。)
師:如果沒有問題,就請各小組迅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目標。(老師小黑板出示以前學過的幾種學習課文內容的方法,讀一讀。)大家可以從這里選擇你喜歡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創造新方法。一會兒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好,開始學習。(小組學習)
(這里教師自覺地把自己定位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選擇和學習結果的評價等都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絕對不包辦代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師:同學們學習得很認真。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桂林之行吧!哪個小組先來匯報?
生:我們學習了描寫桂林山的這一部分,我們采取的是“找特點,談感受”的方法。我們先來讀讀這部分課文。(師出示桂林山的畫面,學生逐個朗讀。)
生:我先來匯報。通過讀課文,我知道桂林山的特點是奇、秀、險,徜徉在這樣的山里,我會覺得非常自豪。因為我還通過查找資料知道桂林山水之美在天下排名第一,作為中華兒女,我為祖國有這樣優美的景物而驕傲。
師:是呀!誰愿意再來讀讀這部分,把這種感受讀出來。(生讀課文)
生:我們小組學習的是漓江水這一部分,我們選的是“有感情朗讀”這種方法。下面我們請一位代表來讀讀課文。
師:老師為你配上音樂。好,那我們大家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象美麗的畫面,看他能不能把我們帶到漓江水之中。請你開始吧。(生朗讀)
師:你們感受到什么了?誰來說說?
生:我感到桂林山水景色非常美。
生:聽了她的朗讀,我感到桂林水非常的靜,也非常的清、綠。我也想讀一讀這一段。
師:(請剛才的小組代表)你來評一評,她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她讀得不錯,但聲音再輕一點就更能表現出漓江水的靜了。
師:你指導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學一學,讀讀這句話行嗎?(學生自主學習體會到了漓江水的意境美。教師尊重學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使學生感受到了閱讀成功的樂趣。)
師:(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你來評評,老師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老師比我讀得還好。
師:謝謝你的夸獎。我們都來練一練,看看誰比老師讀得還好。(練讀)(教師看似普通的一句話,是對學生能比老師讀得還好的一種心理暗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教師的詼諧以及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是學生學習、探究的動力。)
師:這么美麗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記憶里呀?好,讓我們試著背一背。(教者對背誦的意義有深刻的認識。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鼓勵學生背誦精美的課文片段,符合新大綱重視背誦、積累語言的要求。)
生:我接著介紹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覺得寫得也很美。(讀句子)
師:你讀得真美!有誰愿意向她學習,再來讀讀這一段。(生讀課文)
師:同學們請看,這就是桂林的山水。(看圖)坐在船上,行駛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獨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連忘返。讓我們一起配上音樂再讀一讀這一部分,共同感受桂林山水美麗的景色。(齊讀)(在基礎性學習中,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學習,擴展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導學生美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生:我讀完后,也總結了桂林山水太美了,身在其中就如走進了“連綿不斷的花卷”。
生:所以作者才會說“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就是說,小船在碧綠的江面上行駛,人就好像在畫中游玩,老師,我說的對嗎?
師:說的非常好,大家想不想乘船的漓江中游玩啊?好,讓我們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吧。(師生起讀)
生:我還想說桂林山水之美能名列天下第一,是因為桂林的山水有自己獨具特色的美,山有著奇、秀、險的特點,水有著靜、清、綠的特點,這都是與眾不同的。
師:說的非常好,同學們,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也有夢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它不愧是我國自然風光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我們國家的驕傲。希望同學們有機會去,,親自到桂林山水中細細游覽。
【案例簡析】
本節教學,教師讓學生先自學,自主嘗試,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在個人充分自學、領悟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學習過程運用了“確定目標、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五步教學法。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真正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的勞動者,求索者和設計者。
課文原文3:
作品原文
桂林山水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觀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創作背景
此文寫于1962年5月,節選自作者的散文《漓江春雨》,文題是課本編者所加。
桂林,位于廣西東北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其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此文即是作者與友人慕名而游之后寫的游記散文。
文學賞析
《桂林山水》系游記散文中上佳之作。此文描寫的景色個性特征鮮明,靜態美如一幅水墨畫,動態美令讀者似隨作者信舟漓江,節奏美似一部優美的交響曲,令人心曠神怡。
海是波瀾壯闊,西湖是水平如鏡,而漓江的水則柔情刻骨靜、清、綠;泰山是峰巒雄偉,香山是紅葉似火,而桂林的山則豪氣沖天——奇、秀、險。作者通過與其它景物的對比,把桂林山水的個性特征生動鮮明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浮想聯翩、讓人盡情感受它的美輪美奐。
同時,此文的藝術特色還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層次清晰,語句協調。主要表現在整句和散句的結合上所顯示出來的語言的外在美,出現了不少排迭和對偶的句式,即整句。比如作品的第二段開頭寫著,“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然后用“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一轉,對前面兩個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從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頌的漓江的水,即“桂林山水”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轉入正題。接著,第三段的開頭也以同樣的結構寫著,“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然后又用“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一轉,對前面兩個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從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頌的“桂林山水”的別一個組成部分即桂林的山,并且用了多個比喻加以歌頌。第二、三兩個句段之間的結構也與之類似。文章末尾一段,“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于此,山與水,水與山形成了回環;并在這回環的句子里,加上了“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的排迭渲染,更加點綴了桂林山水”的美所以,課文的結尾寫著:“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就不但與作品首段“我們乘著木船,蕩舟江,來觀賞桂林的山水”遙相呼應,還有畫龍點晴之妙了。
第二,形象生動,引人入勝。與外在美的對立一面便是內情美、意境美。作者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一個“甲”字,展開想象,運用對比和比喻的方法,繪形繪色地將人們引入了桂林山水的勝境中去。比如作品以“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作陪襯,突出了人們“從沒看見過”的這樣奇異的水,即漓江的水。為了進一步增強人們從比較中獲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就用了比喻的手法來作具體的說明。寫水綠,綠得仿佛“一塊無暇的翡翠”;寫山奇,奇得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寫山秀,秀得“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作者是“乘著木船,蕩舟漓江”來觀賞桂林山水的。即使漓江的水靜得出奇、清得見底,作者還是能夠在船槳“激起”的微波上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如此靜態之中,就有了一幅動態的畫面。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就像是讓你感到“走進”了這連綿不斷的畫卷。“乘著”、“激起”、“感覺”、“走進”,便成了全文的主線。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鞍山市作協主席霍林寬《鞍山文學精品》:“作者自己的所見所聞,與聯想巧妙地結合起來,將形象貼切的比喻跟嚴密排比融為一體,對桂林山水進行正面描繪,生動逼真地再現桂林山水的千姿百態和色彩明麗,展現了山的靜態美、水的動態美……猶如一幅絕妙的山水畫,給人美的享受。”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崔巒《〈桂林山水〉介評》:“文章寫得美。贊美‘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山水的詩文不計其數,用不足400字把桂林山水寫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的當屬此文。”
云南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教授駱小所《現代修辭學》:“這是一段優美的抒情文字,它既是一幅描繪桂林動人的山水畫,也是一支和諧的樂曲。人們讀著它,輒令人神馳。作者柔毫上蘸著山水的瑰麗色彩,好像桂林山水本身就是一幅幅變幻無窮的能動的畫廊。”
后世影響
《桂林山水》后被選為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第2課課文。
作者簡介
陳淼,遼寧大連人。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于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文學系研究生部。歷任全國文協創作員,中央文學研究所教務所秘書,研究員。中國作協秘書室主任,鞍鋼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鞍山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專業作家。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說《勞動姻緣》,短篇小說集《煉鋼工人》、《紅榜的故事》等。
【《桂林山水》課文原文】相關文章:
《桂林山水》課文原文06-24
《桂林山水》課文原文及分析09-23
《桂林山水》課文原文實用[6篇]06-25
桂林山水甲天下課文原文03-13
小學桂林山水甲天下課文原文05-27
《景陽岡》的課文原文11-22
翠鳥的課文原文11-24
爭吵原文課文09-04
《望月》課文原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