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語文下冊《黃道婆》課文
在上海一帶,曾經流傳著一首民謠:“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這首歌所唱的“黃婆婆”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棉神”黃道婆。
黃道婆是宋末元初時候的人,她的家在松江烏泥涇(jīnɡ)。她從小做童養媳(xí),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為勞累過度,黃道婆織布的速度慢了點兒,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頓,鎖在柴房里。年幼的她欲哭無淚,再也無法忍受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便決心沖出牢籠。于是,半夜里,她設法逃出家門,躲到一條海船上,隨船漂泊,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
雖然流落他鄉,舉目無親,但是黃道婆堅信,憑自己勤勞的雙手,一定能夠活下去。當地的黎族人見遠道而來的黃道婆衣衫襤褸,面容憔悴,便紛紛來照顧她,想辦法讓她安居下來。
當時,崖州盛產木棉,當地的植棉方法和紡織技術都比較先進。黃道婆看到黎族人不僅棉花種得好,而且紗也紡得好。他們織布的工具輕巧,織的布又細又好看。于是,黃道婆便認真向他們學習。不久,她把一整套植綿方法和紡織技術都學會了。雖然黃道婆在崖州過得衣食無憂,但是她常常思念家鄉。每次想起家鄉的貧窮和人們勞作的艱辛,黃道婆便百感交集。終于,到老年的時候,黃道婆毅然搭上順道的海船,回到了故鄉。
在家鄉,黃道婆無私地向父老鄉親們傳授崖州的植棉技術,使當地的棉花產量逐漸提高。她耐心地教人們用新式的工具紡紗織布。后來,為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潛心研究并創造出更先進的紡織工具,設計出一套軋[yà]籽、彈花、紡紗、織布的操作方法。她教人們制造軋車,有了軋車軋棉籽,就可以不用手剝了;她改進彈棉花的工具,把手撥的小竹弓改為用槌(chuí)擊的大弓。同時,她改進了紡紗的工具,把只紡一根紗的手搖車改為能紡三根紗的腳踏車。這種技術在當時是極為先進的。為了讓紡織品更加美觀,她又教大家把花卉(huì)、鳥獸等各式各樣的圖案織進織物中。就這樣,在黃道婆和家鄉人民的辛勤創造下,圖案生動、色彩艷麗的“烏泥涇被”應運而生,不久便聞名全國。
后來,在烏泥涇從事紡織業的人日益增多,黃道婆的棉紡織技術和她改進的設備傳遍了江浙一帶。黃道婆的努力極大地推動了松江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到了明代,烏泥涇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國棉織業中心,松江棉布遠銷全國各地,贏(yínɡ)得了“衣被天下”的聲譽(yù)。
黃道婆去世后,當地人民追念她的功績,湊錢公葬她,還在鎮上建造了一座祠(cí)堂紀念她,題名“先棉祠”。解放以后,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重修了她的墳墓,種了樹,建了墓園。北京的國家博物館里還陳列著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教學分析】
黃道婆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棉神”。黃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壓迫而流落崖州,并向當地的黎族人學習植棉方法和紡織技術。黃道婆向父老鄉親們傳授植棉技術和改革紡織生產工具。黃道婆去世后,人們對她的功績的追念。
【五年級語文下冊《黃道婆》課文】相關文章:
五年級語文下冊《黃道婆》教案優秀02-10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望月課文09-14
五年級語文下冊《虎口藏寶》課文04-30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課文04-28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鄭和遠航》課文08-05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教案02-06
五年級下冊語文《修鞋姑娘》課文及教案12-14
語文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珍珠鳥》課文08-21
語文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劉三姐》課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