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教版《說勤奮》課文原文和教材解讀
蘇教版《說勤奮》課文原文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以大以后,他更加勤奮。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他用了19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后來他遠渡重洋,到比利時去留學,由于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所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蘇教版《說勤奮》教材解讀
《說勤奮》是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服他人為成功”(葉圣陶語)的議論文的魅力。
一個設問
文章開篇即以“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設疑,旋即回答“是勤奮”。自問自答,開門見山,一下子就把論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著作者又說“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里所謂的“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奮的代名詞,不經歷風雨,無緣見彩虹,沒有汗水和心血的澆灌,成功的花不會絢麗嬌艷。此時,作者的立場、觀點、態度已經十分清楚了,怎樣讓孩子們感同身受,并成為他們的主觀判斷和價值取向,強有力的論證便呼之欲出。
兩個人物
文章第一個用來例證的人物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我國宋代杰出的史學家司馬光。司馬光小時候就是一個勤奮的孩子,讀書自覺,每每老師講完課,他總是能獨自消化,反復朗讀,直至滾瓜爛熟為止。這部分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而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使他們得到充分的心理認同。接下來的“警枕”作為例證的亮點,以生動的描述進一步深化孩子們的認知,輔以“19年”這一“列數字”的方法,使孩子們準確地感知勤奮者對于時間的珍惜和利用,從而在孩子們的心靈里播撒下第一枚關于勤奮的種子。
接著,文章又以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為例,把一個大器晚成的勤奮者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例證旨在說明一點:“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點,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這里,作者用白描式的筆調告訴更多的孩子們,不必在乎暫時的平常和暗淡,機會對于每個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擁有勤奮,成功就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另一方面,也指出成功的關鍵在于勤奮。最后,援引華羅庚的話呼應了篇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確,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文章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水到渠成。把對于勤奮的理解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議論文的價值導向,同時也使我們領悟到本文選擇的“司馬光”和“童第周”這兩個例證人物的匠心之所在。
【《說勤奮》課文原文和教材解讀】相關文章:
《酸的和甜的》課文原文08-10
樹和喜鵲課文原文08-10
《將相和》課文原文07-18
爺爺和小樹課文原文01-17
《和時間賽跑》課文原文08-03
陶罐和鐵罐課文原文07-24
酸的和甜的課文原文11-10
《蝙蝠和雷達》課文原文01-22
和時間賽跑 課文原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