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
本課是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人們在筑路的過程中設法保護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高,內容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本人在教學的設想上全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只是在閱讀感悟中提示一種寫法 “以小見大”。
比如,文中通過“繞樹筑路”這樣一件小事,贊揚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品質,這種寫法屬于以小見大的寫法。本人在引導學生隨文習作中貫穿了這一寫法的運用。如何做到以小見大呢?這里我扔掉課本,把學生引出室外,在我們校園里有一棵插柏楊,1938年是一位姓盧的老師栽的,至今幾十年了,聽說幾次校園建設都保留了這棵老樹,第一這棵老樹在校園里是另一道風景線,另外也是對逝去的盧老的懷念。每當老師們來到樹下,總會談起當年的好多事。學生下課了,樹下就是孩子們的樂園,這棵柏楊要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合手那么粗,伸出四層教學樓頂好幾米,抬頭望不見頂端,像伸進了云層。樹的表皮已有幾公分的裂縫,裂縫里填滿了青苔,雜草,當然也因為樹,常讓孩子們追幾片落葉,怕扣班級的考核分,尤其是秋天……
在指導的過程中,首先通過平常所見人物動作,去表現人物品質。其次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對話,表現人物品質。通過一件小事,一個小的細節,一個小的片斷,來反映一個大的中心。這就是以小見大,在這種寫法上要注意兩點,這也是本人在本課中與寫作銜接的重點。第一,要抓住人物的語言,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的思想。如,寫同學愛護班級,“這粉筆是老師給我們講課寫字用的,你拿一根他拿一根,老師用什么給我們講課呢?”第二,通過動作描寫,表現人物品質。如學生寫本人的一段外貌描寫“老師一手拿著粉筆,一手推了推那幅深度近視眼鏡,然后把教室從四周到中間直到每位同學都掃了一遍,輕輕地放放下教本……”在這個環節。學生實踐練習,并要落實。從學生的習作看上去,還是很成功的,題材也較豐富“插柏楊”“老師笑了”“老師給我們認錯了”“愛笑的同桌”等。學生都能以一件小事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表達自已習作中心。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思想。首先本人注重訓練學生的質疑,解疑的能力,“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在質疑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其次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從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一種高尚,最后通過習作落實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2
從園地內容看,有“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等這幾個內容。我把“交流平臺”、“日積月累”放在一節課上一起講。積累課文中有新鮮感的句子,和同學交流讀后的感受。積累《所見》一詩。積累帶身體部位的四字詞語。學會用合適的方式朗讀句子,表達句子意思。在班里組織幾個興趣小組,然后小組內為小組取名字,小組內成員策劃活動方案。成員間交流方案是否有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一、教學效果:
在《語文園地一》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展開教學。如,學生學習詞句段運用中“我的發現”時,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然后引導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發現。同時,同時讓學生再說一說這些帶點的字還可以組成那些詞語,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漢字中多音字的現象,并讀準和理解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不同的讀音和不同的意思。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多采用這種形式,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學生開闊思路,大膽去說,去練,既能達到訓練的目的,也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學教材。再有在本次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說。例如,讓學生說說發生在課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事、他人的事都可以說等,注意了拓寬思路,盡量做到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交際的方式采取了多種多樣,我讓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還讓興趣相同的同學一起交流,交流的時候可以互相詢問,互相評價;教師也參與其中,作必要的引導。最后,就這次口語交際的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做了總結,并為習作做好了準備。
二、成功之處:
培養同學的合作能力: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同學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光包括與伙伴之間的合作,也包括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我們要經常給同學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同學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學會合作。協助同學形成良好的合作行為:培養同學養成“傾聽”的習慣、“表達”的習慣、“支持”與“擴充”的習慣、“求助”與“協助”的習慣、“建議”與“接納”的習慣。同學良好合作行為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師從點滴抓起,更要求教師以身示范。
三、不足之處:
通過拓展延伸,補充材料,使課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學生的負擔。
四、改進措施:
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單元的重點詞句,所以教學時鼓勵學生自己先讀讀這些詞句,再互相交流對詞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讀,并抄寫下來,能夠很好地達到積累的目的。學習古詩時,本著“以學定教”“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借助拼音,結合插圖,自讀古詩,小組合作交流詩意,教師在關鍵的時候提示一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這種方式很重要。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3
于永正曾說:“課前,教師先得與文本對話,即鉆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學生對話的資格,進了課堂才能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么決竅,就是翻來覆去誦讀、默記。當讀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就這篇課文來說吧,課前,我看了一些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知道了上這節課關鍵,然后我反復研讀教材,了解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設計課型結構時,在腦海里也強烈地進行了一番思想斗爭。其實這篇文章是淺顯的,學生一讀,就能找到關鍵句,了解文章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什么是創造力。曾經想過用一課時,結束教學,可又怕“蜻蜓點水”,學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因此就有了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切錯的蘋果》一課時,疏通好課文后,我把故事中的對話找了出來,用大屏幕出示。我先讓孩子們合作朗讀表演這一段對話,注意人物的動作。孩子們讀得興趣盎然,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我趁勢進一步引導:“孩子們,課文在寫對話時,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動作來寫。我們能不能走進人物的內心,重新給它加一段提示語,試著來描繪一下人物的神態、語氣呢?”自己試著說一說,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孩子們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他們的答案精彩紛呈:
他昂著頭,挺著胸,神氣地說:“我要讓你看看里面藏著什么。”
他神秘地說:“我要讓你看看里面藏著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不以為然地說。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說。
“不,你不知道的,還是讓我切開給你看吧。”他得意地說。
“不,你不知道的,還是讓我切開給你看吧。”他自豪地說。
“不,你不知道的,還是讓我切開給你看吧。”他眨了眨眼睛,賣弄地說。
“不,你不知道的,還是讓我切開給你看吧。”他迫不及待地說。
“看哪,里頭有顆五角星呢!”他興奮地叫了起來。。
“看哪,里頭有顆五角星呢!”他一邊叫,一邊跳。
這里,他們的朗讀自然是聲情并茂。另外從他們的神情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已經沉醉在了學習的快樂中。
二、動手操作,練說解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是我本課教學的最深刻體會。在教學重點段時,我把一個大蘋果拿到課堂上,在表演切蘋果時,我故弄玄虛,把蘋果豎著從頂部切到底部,找不到五角星,學生激動的糾正我:應該攔腰切下去。這一比較學生直截了當明白了蘋果中的“五角星”實際上是蘋果的核被從中部橫切開得到的。
許多學生第一次切,是找不準腰的,所以我讓他們觀察后再切。通過學生的親身實驗,他們明白了“攔腰切”的腰應該指的是什么地方。教學中,我沒有包辦學生的認知過程,而是讓一名學生先切蘋果,觀察后交流:他是怎樣切蘋果的,你有什么發現?在切一切、議一議中,難點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學生獲得了直接的體驗。同時結合操作,通過讀句,理解了當作者看到蘋果里的五角星時的驚訝于震撼,更讓學生從動手實踐的角度深刻理解這種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與一般的切法形成對比。
三、鏈接生活,真情體驗
這篇課文的最后自然段是教學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句與句之間跳躍性大,又須穿插必要的詞語解釋,學生不易弄懂。我精心設計,搭橋架梯,串聯讀講,讓學生較為順利地理解語句意思,全段意思也能一氣貫通,并能領會課文主旨。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內心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將課堂與生活“鏈接”,感受到了創造離我們不遠,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一節課,不管從哪個角度去設計,都要借助文本踏踏實實的滲透語言文字訓練,哪怕是一點,就一點訓練到位,切忌訓練點 “蜻蜓點水”式的到處飛,這樣只能使教學浮于表面。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4
本課教學,我側重于讓學生邊讀邊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應以讀為主線,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內容,體驗情感。在教學時中,學生的讀書活動貫穿課文的始終,因此,我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并在讀后給予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審美體驗。如:在第1小節中,知道學生體會廣場上的小朋友無比開心的心情,我引導:讓我們和書中的小朋友一起像:“神仙”一樣,開開心心地讀讀第1小節吧!
我還重視啟發他們的想象,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激活他們的生活情感,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他們的所見所聞的信息被激發,思維的火花也被點燃了,學生紛紛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爭先恐后的來交流。如在第一小節,讓學生體會“一群孩子在雨后廣場上玩水,快樂的好像神仙一樣”,到底有多快樂呢?我出示了這樣一段由易到難的語言訓練:“我快樂得好像魚兒一樣,在水中________。我快樂得好像鳥兒一樣,在空中________。我快樂得好像________一樣,在________。”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我快樂得好像駿馬一樣,在草原上奔跑。”有的說:“我快樂的好像狗一樣,叼著骨頭在草地上奔跑。”……語言是從未有過的連貫、通順,情感也是從未有過的真實、自然,可見學生們的身心得到了真正的釋放。有了對文本的感悟,以及融入了親身體驗,他們的感受會越來越深刻,情緒也會越來越投入,接著再指導學生朗讀,自然水到渠成了,自然而然地把“快樂”的感情讀出來了。
低年級的學生如果讓他們安安靜靜地坐一節課,有的學生肯定是坐不住的。在教學第4小節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小妹妹的小心翼翼,我讓學生模仿小妹妹的樣子表演一下,(有位男生模仿的非常像,把小妹妹的小心翼翼全演示出來了)這樣有的學生發散的思維被抓回了課堂,也恰到好處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
總之,我覺得低年級的課堂不應是老師的課堂,而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如果老師在學生低年級時就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那么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學習語文將會非常輕松。
另外,本節課我沒有把握好時間,導致有的內容沒來得及教完,只好放到了第三課時,今后要注意時間的分配。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5
《石榴》是蘇教版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作者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后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第二課時的教學,我抓住三點:
一、激趣朗讀。
我所教授的第二課時,通過實物“石榴”展示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興趣閱讀課文,然后再讓學生自讀喜歡的語句。達到了了解石榴果變化的特點。
二、朗讀領悟。
第三自然段我讓學生選擇性的朗讀,老師相機點撥引導,師生互動的方法,學生在朗讀中了解課文從哪些方面寫石榴的果實。如:?石榴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最后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設疑: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師)是呀,石榴就是這樣一天天長大,一天天變換著外衣的,先……逐漸……最后……(邏輯引讀)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設疑:1、看圖,這就是咧開了嘴,這就是笑破了肚皮(學生看圖);2、指名讀;3、它們為什么那么高興啊?會說些什么呢?4、再讀課文,高興的石榴娃娃還會做什么動作呢?(結合“扒開、張望”指名表演)。
第四自然段我不急于讓學生朗讀學習,而是先讓學生看我手中拿的“石榴”果,讓同學們猜石榴果實里的子兒是什么顏色,猜一猜石榴子兒的味道,這時為了滿足同學們的好奇心,我用刀打開石榴,淡紅的汁水立刻流了出來,學生忍不住叫出聲來。我舉起手中的兩半石榴:“誰說說石榴子兒的顏色和樣子?”“我覺得石榴子兒是淡紅的。”“我覺得石榴子兒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緊緊的”……為了鼓勵同學們,也為了讓每個同學都體驗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給每位學生都發了兩顆石榴子兒,讓他們都親口嘗一嘗,“甜甜的”,“有點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再讓同學們到書本中朗讀品嘗。領悟第四自然段石榴的樣子、顏色和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擴展練筆。
第四自然段為學生寫水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教學之后,我給同學們一個水果(香蕉)展示,讓學生仿照第四自然段,觀察香蕉的顏色、樣子和味道,并寫成一段話,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上完這節課,有很多地方令人遺憾。
一、重難點突出,可完成不夠充實。由于時間緊,學生在朗讀這一塊花費很多,導致后來設計的許多環節都一帶而過。
二、在朗讀方面達不到“通順、流利、有感情朗讀”,同學們朗讀中體會不出語言文字的美,即石榴樹的形態美、色彩美,主要原因是老師不夠重視。
總之,這節亮相課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會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探索,爭取一天比一天上得好,不斷提升自己。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6
公開課選的內容一直是作文,這次試了一下閱讀課。相比較習作教學,閱讀教學似乎要好設計一些,可參考的資料太多。當然,也必須完成固定的教學內容,沒有習作課那么自由隨性。
《臥薪嘗膽》源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教學這篇課文,除了語文課承擔的訓練語言文字運用的任務之外,我還想讓學生對中國歷史產生興趣,有課后閱讀歷史的欲望。因此,還可以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讀出歷史的“有意思”。
從實際教學來看,比較成功的是對歷史知識、詞意理解的教學。本課中的很多詞語有必要深挖掘,并可以挖掘出內容來,如“舂米推磨”、“養馬駕車”、“謀臣”、“奴仆”。以“奴仆”為例,詞典上它的含義同“奴婢”,指喪失自由、為主人無償服役的人。通常男稱奴,女稱婢,而古代的奴婢制度內涵更多。學生適當理解“奴仆”的詞意,方能明白勾踐到吳國三年所受的恥辱有多深厚,也方能明白他為何臥薪嘗膽。理解這一詞意時,我先讓學生談談,學生的解釋太淺薄,我進行了拓展說明,告訴學生有些奴仆可以隨意買賣,有些奴仆的主人還在他臉上刺字等。“舂米”以圖片的形式來解釋,給出工具石臼圖,“舂”字中就有“臼”字,這樣的解釋還有利于識字。
本課詞意需要探討解釋的還有“建議”、“臥薪嘗膽”、“萬般無奈”等,課上都以比較、換詞語等方法一一學習。
以教材為例子,叫學生讀讀、說說,可能是每節閱讀課都要做的事情。這節課設計了兩處表達說話,一處勾踐要給吳王當奴仆,吳國的謀臣們紛紛建議滅掉吳國。此處沒有展開來講,是本節課的一大遺憾,課上,我說:“我是吳王,你們是謀臣”,有三個孩子站起來建議了,但只是淺嘗輒止,課前我也沒有細思量吳王如何不聽眾人的建議。如果能展開了進行一場爭辯,是對學生思辨能力、表達能力的很好訓練。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7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后,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
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后才發現從語用角度來說,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也不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方面該做些什么努力呢?認真解讀文本后,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抓住神態、標點、稱呼來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不軟弱。”教學難點為“在語境中理解“奚落、輕蔑”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并能運用。”
第一步,圍繞“奚落”一詞,通過找找近義詞“譏諷、嘲笑、挖苦”來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學生自己讀讀2—9自然段,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學生一下
子就找出了鐵罐說的四句話。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從哪些關鍵地方看出鐵罐在奚落陶罐?通過讀文,學生找到了鐵罐的神態“傲慢、輕蔑、惱怒”,發現了標點“!”和反問句中的“?”并通過表演、分角色對讀等把鐵罐說的話讀得入情入境。我告訴學生還有別的地方也能看出鐵罐的“傲慢”,但是學生一直發現不了。后來壽玲麗同學問我是不是“稱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東西”這些不禮貌的叫法不正說明鐵罐的傲慢無禮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鐵罐這樣一次又一次用難聽的話來挖苦、嘲笑、譏諷、數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對鐵罐的種種奚落,陶罐又是怎么面對的呢?找出描寫陶罐的語句,讀一讀,也從神態、標點、稱呼來說說。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立刻就從語言文字和朗讀中感受到鐵罐的傲慢無禮和、課文中有很多描寫神態的詞語、句子,請你選幾處摘錄下來。陶罐的心平氣和、謙虛有禮。
第五步,讓學生把課文中寫鐵罐和陶罐的神態的詞語、句子,選幾處分別摘錄下來。
這樣的教學,既突破了重難點,又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下節課我打算讓學生用上神態詞、標點和稱呼來寫話,把學到的積累并加以運用,才是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真正有幫助的教學。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8
在前不久我執教了《孔子拜師》一文,深深地被孔子這種勤學好問,孜孜以求的 學習精神而感動。在執教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讀書感受。
學生結合文中的重點語句并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1)談孔子
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②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
④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⑤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⑥從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談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3)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學生在讀中悟情,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出課文內在意蘊。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通過深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課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躍上紙面,課文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學生便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升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蘊藏著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動心靈的秘訣,是打開人的心靈的一把金鑰匙。“教貴情濃”,語文課程只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才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可以相信,當我們的語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9
《讀不完的大書》這篇文章是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體現了大自然的奧秘和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奧秘。課文的重點是“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感受本文語言的生動、有趣;理解作者為什么把大自然稱為一本讀不完的大書。”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初讀課文掌握大致內容,其次再讀課文,理清課文教學結構,最后朗讀課文完美結束。
2、利用多媒體吸引同學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使之讓他們對課文內容感興趣,老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
3、抓住了含義深刻的句子,研詞析句,領悟語意。
二、成功之處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是從初讀課文,了解注意內容,到精讀課文,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都在引導學生自讀自學,小組合作,以匯報交流的形式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效果不錯。
三、不足之處
由于擔心教學內容沒法按時完成,有些鍛煉學生動口、動腦的能力的活動,完成得不夠到位。
四、改進措施
1、教學中,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后,應重點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后,談感受,再把感受讀出來,感情朗讀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2、要引導學生反復品味想象,然后再學會領悟語言,細細品味語言,生發感情,讓學生入情入境,走進作者內心世界,與作者、與文本產生共鳴。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0
《刻舟求劍》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的,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還是先引導學生理解古文的含義。我讓學生嘗試在不借助譯文的情況下自己試著理解,若真的有哪個句子不明白的再參考一下譯文。孩子們聽后馬上用手把下面的譯文捂住,認真地思考起來,不時有個別孩子讀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譯文。在給足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后,我再請學生把整則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來,大部分孩子能較具體地表達出來。
接著我再挑出文中個別難于理解的字詞讓孩子們挑戰,他們一下子也解釋了出來。我讓孩子們帶著理解有停頓、有感情、有味道地讀課文,有些孩子們還拿著書,搖頭晃腦有模有樣地讀了起來。看著他們那認真勁兒,我不禁笑了起來。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淺出了。從中孩子們明白了故事諷刺了那些頭腦愚蠢,不懂得靈活變通的人。許多孩子表示今后千萬不能做那樣的人。
最后我利用那個人撈不到劍的有趣場面在孩子腦海里填補形象空白,我讓學生討論:船上岸后,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他沒撈到時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這一填補,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含意的領悟,還訓練了表達能力。
而這節課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有位學生提出了:如果這個人果真在掉劍后,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撈得到劍嗎?這個是課堂很好的生成點,但由于下課時間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結束,讓學生課后再討論。我想下節課一定騰出時間讓大家暢所欲言,讓孩子們獨特的思維不斷碰撞出奇異的火花來!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1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全文的內容也緊緊圍繞“趣”字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等場景來展開的。語句讀來妙趣橫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一直立足于本課的“趣”,設計了多個環節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因此,本節課的優點是課堂氣氛和諧,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敢說、敢讀、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2、把學生帶入情境。一開始上課,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歡快的旋律縈繞在課堂里,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想到了美麗的大海,想到了在海邊捉貝殼的情形,急著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3、抓住趕海“趣”字,再現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采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完“摸”的動作后, “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著問他:為什么這樣讀?并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后“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為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并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4、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
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
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有利于以后寫作水平的提高。
二、需要改進的方面:
1、語文課上要有瑯瑯讀書聲。這里說的“充分地讀”,并非是無目的、無要求的泛讀,我們提倡的朗讀是一個要求逐漸提高,螺旋上升的訓練過程,是指有理解、有體驗、有感受、能傳情達意,包含著讀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對文本的思索與體驗的朗讀。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根據對文本的理解大膽朗讀。
2.我再一次體會到了教學機智,感受到了教師備課、精心設計各種有新意的教學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學生的“學”“悟”服務,讓學生更有興趣、更輕松地學習,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這節課學習“追浪花”和“捉螃蟹”時,沒有徹底放手讓學生品讀和感悟,多少有點牽著學生鼻子走過場的痕跡,令人遺憾。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深鉆教材,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就該課的課程資源來說,應該很好地利用課文來理解古詩,深入體會思想感情。我教學這一篇課文后作以下幾點反思。
一、品讀激情,情感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蘊含著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們只有通過品詞、品句和品讀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共鳴。因此在教學時我作以下朗讀指導:
(一)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緊扣“兩年”一詞,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事例進行對比,結合學生平時離家時間幾天就覺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離家“兩年”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兩年”確實很長,作者也更想家鄉和親人。進而指導學生品讀“兩年”的語氣,以突出作者離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后,讓學生相應找出作者用來表達這兩自然段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設計了邏輯引讀: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很想念家鄉的親人,于是便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又一年,重陽節又到了,王維還是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他更家想念家鄉的親人,于是再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年過去了,年復一年,年年如此,佳節如期而至,思鄉肝腸寸斷,他依然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通過層梯式的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這“一年一度”這個平談的數字感覺到作者思鄉的內心世界,思鄉之情隨之升騰。此時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這朗朗的書聲才能表情達意。我想這就以讀代講的魅力吧。
二、講寫結合,訓練表達
由于是由文入詩,文中的意思與詩中的大概一致,在學生理解課文中與之相對的詩句后,相機安排了一個講寫結合的訓練。先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筆寫寫每句詩的意思。這一說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語言訓練的規律。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說:要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里走一個來回。來就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到語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學習短文引出思鄉之情;后面講寫結合則是由思鄉之情回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思鄉之情是通過哪能些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三、課外延伸,增加積累
學習這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之后,設計了向課外延伸這一環節。思鄉之人何止王維?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時刻思念家鄉和親人。請聽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聽聽他們傾訴思念家鄉、親人之苦。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思鄉的句子,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最后齊讀,達到情感共鳴。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最后還安排學生搜集其他思鄉之情的各種文體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閱讀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讓“經典”詩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可以直接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感受古詩的規律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逐漸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用詩文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增加自己的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3
《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工程師和工人的心理變化。學生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工程師和工人在筑路時有哪些權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學生很天真,他們認為改設計方案很簡單,這樣就無法理解工程師和工人們的沉默不語和那沉重的嘆氣聲。所以接下來我就為他們講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師的工作及權利,以及違反規定之后可能會有的后果。學生聽了老師的講解后,理解起課文內容更容易了,這時我又和學生一起將整個故事重現,用老師的述說、動作、語言,將學生帶到施工現場,進一步體會。并讓學生將工程師和工人的想法說出來,培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許學生說的和教參中的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肯定。
我們經常說讀中悟,但只有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讀,連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讀再多也是徒勞。其實現在很多課文中都出現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這時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讀,而是了解時代背景、那時人們生活習慣等有助于感悟課文的細節。比如:《燕子專列》中政府包車之舉為什么讓人欽佩?那就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包一列火車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資多少,適當的了解這些對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4
《小露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這是一教師上這堂課中的三個教學片段,從這些片段中,可明顯看出該教師十分重視口語交際的訓練。首先,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說話情境,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課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話的形式出現,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如片段2中,當老師剛說完假如你是金黃的向日葵或是碧綠的白楊樹,你會怎樣感謝小露珠呢?有些同學就已經迫不和待地舉手了。再如片段1中,進行小動物與小露珠的對話,每一組同桌說得都是那么投入,有的甚至加進了扮演。正是在這樣一個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生才會滔滔不絕,出現“老師,我,我!”的局面。
其次,增強說話的彈性,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看得出,該教師是精心設計了這一系列的說話環節,且每一個對話都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如片段1中的對話訓練,同桌選擇自身喜歡的小動物,根據所選的動物,對方說出相對應的贊美的話。什么“披著綠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繽紛的小蝴蝶”等等。同時,若把這三次說話進行比較,不難看出說話形式是從易到難。片段1較普遍,提示語在前;片段2稍有難度,提示語在后。片段3更難一些,要求學生加上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等。這樣,也教給學生一種寫作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
最后,以情感為紐帶,牽動學生心靈。片段3是本課的高潮,大家說著各種感人的話,想留住小露珠。此時,師生達到一種共鳴,大家都陶醉在難舍難分中,期待著內、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來。在優美的朗讀中,給全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語文課,相信會在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5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寫景的文章。這篇精讀課文通過介紹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課文是從三個方面對西沙群島進行介紹和說明的。先講西沙群島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具體介紹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寫海面主要通過顏色的變化來表現海水的美麗;海底主要寫水產資源,突出其富饒。西沙群島的海里有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蠕動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魚的品種多、數量也多。寫海灘則突出貝殼的“千奇百怪”和海龜的“龐大”、“有趣”。寫海島是圍繞“鳥的天下”來寫的,從總到分,使人確信西沙群島的確是“鳥的天下”,進一步表現西沙群島的富饒可愛。最后寫西沙群島將會建設得更加美麗和富饒。
全文圍繞題眼“美麗、富饒”展開,行文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構段句群典型且多樣,遣詞用語精確且具體,所以是教給學生寫作的很好的憑借。
一、抓住構段方式,教給寫作的方法。
段的訓練是中年級的訓練重點。本堂課我憑借本篇課文句群種類多,結構典型的有利條件,進行句群結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句群——段落的組合規律,明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讀書時,能利用句群判斷、理清文章脈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作文時,采用各種句群的表意功能,寫好片斷。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總——分——總句群,屬總分句群的一種。總分句群是表達一個意思時,采用總結概括和分開具體寫相結合。總結句概括本段中心意思,分開說的句子都是對準總說的句子展開的,其形式有先總后分,先分后總,總分總,分總分等,分句間用分號隔開。文中第三、五自然段是并列句群。并列句群有時雖然是分別寫了不同的事物,但必須有一條暗線串著,即要同屬一定的意義范圍。如第三自然段,分別寫珊瑚、海參、大龍蝦,這些動物生活的地方同在海底。第五自然段分別寫了貝殼和海龜,它們同在海灘上。文中第二自然段是因果句群,其結構順序先果后因。
二、抓住構段方式,引導學生仿寫。
1、圍繞一句話把句子寫具體、寫清楚。
(1)“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是概括性的一句話,如果把它當作總述句,隨后從海鳥多、鳥蛋多、鳥糞多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體了,也讓我們感受到西沙群島的確是“鳥的天下”。
(2)“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是靜態的概括的描寫,其后補充具體的顏色,并寫成動態,句中的“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就具體、形象得多了。
引導學生圍繞“公園里百花盛開,美麗極了。”進行仿寫,將這句話寫具體,寫清楚。孩子們紛紛圍繞公園里花的顏色、香味、姿態以及種類進行敘述,將這句話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讓我們感受到了花的美麗。
2、抓住修辭手法,引導學生會用
(1)比喻,是本課用得最多的修辭。
教學比喻句要引導學生認清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使比喻句能夠運用恰當。
(2)理解運用夸張句。“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教學時要指出:兩句都進行夸張,說明數量的多。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課文《觀潮》的教學反思03-14
語文課文《紙船》教學反思03-14
語文課文《馬》的教學反思01-09
課文《草原》的語文教學反思01-16
課文《石榴》語文教學反思01-14
語文課文《觀潮》教學反思02-08
語文課文《母校》教學反思02-04
語文課文《雨后》教學反思02-04
語文課文《春筍》的教學反思02-04
語文課文翠鳥教學反思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