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
鎮期末語文成績出來后,整個三年級的語文成績很差,我班語文成績也是很不理想。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客觀方面的原因,另一個就是主觀方面的原因。
客觀方面的原因是這次試卷出題超出大綱要求,有些偏難;加之改卷老師對閱讀理解題和作文壓分嚴重,學生普遍在這兩道題上丟分嚴重。
客觀原因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基礎知識還是不夠扎實,不少學生在默寫古詩句和默寫課文原句上存在錯字現象,結果整個句因為錯一個字而全部分被扣。其次閱讀理解能力、寫做能力太差,學生在這兩道題上丟分嚴重。因此基于上面的情況,特制定下學期的教學計劃:
一在教學上采取分層次教學。主要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
(1)學困生嚴抓基礎知識,主要抓好讀背課文,認真書寫生字詞,每單元后的讀讀背背全部會默寫。
(2)對待中等生除了抓好他們的基礎知識外,要抓好他們的寫作能力,通過優秀學生作文的范例給他們做引導,多讀背作文來提高這一方面的能力。
(3)提高中上等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這一方面的能力除了需要學生多閱讀之外,還需要學生做一些閱讀理解題來鍛煉,這次學生閱讀理解題失分嚴重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學生在這方面的練習還是太少了。
失敗不可怕,關鍵是在失敗中總結教訓。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需要下學期的努力了。雖然學生的基礎很差,但是我心中仍然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2
《山村的早晨》一課是一首詩歌,描繪了山村早晨的美麗和寧靜。學習課文,要求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充滿生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要掌握的學習方法是,文章是怎樣從幾個方面把一層意思寫具體的。
在教學《山村的早晨》時,開課引入古詩《山村》,讓學生初步感知山村的質樸和寧靜。本文通過寫自然景色和人們的活動來表現山村的寧靜和祥和,教學時則圍繞自然景色包括哪些,人們的活動包括哪些這兩個問題展開。通過這樣肢解式的分析課文,雖然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有利于背誦記憶,但是,卻沒有體現出語文的人文性特點,學生無法更多感悟“美”,自然也無法勾起他們對鄉村生活的向往,無法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另外在教學中,由于我操之過急,擔心時間不夠,沒有耐心去引導學生品讀課文,一堂課下來,學習的效率就大打折扣。這一點上,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準確把握教材,找準每一課時的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一個問題,不能貪心,對教材要有所取舍。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3
于永正曾說:“課前,教師先得與文本對話,即鉆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學生對話的資格,進了課堂才能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么決竅,就是翻來覆去誦讀、默記。當讀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就這篇課文來說吧,課前,我看了一些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知道了上這節課關鍵,然后我反復研讀教材,了解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設計課型結構時,在腦海里也強烈地進行了一番思想斗爭。其實這篇文章是淺顯的,學生一讀,就能找到關鍵句,了解文章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什么是創造力。曾經想過用一課時,結束教學,可又怕“蜻蜓點水”,學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因此就有了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切錯的蘋果》一課時,疏通好課文后,我把故事中的對話找了出來,用大屏幕出示。我先讓孩子們合作朗讀表演這一段對話,注意人物的動作。孩子們讀得興趣盎然,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我趁勢進一步引導:“孩子們,課文在寫對話時,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動作來寫。我們能不能走進人物的內心,重新給它加一段提示語,試著來描繪一下人物的神態、語氣呢?”自己試著說一說,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孩子們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他們的答案精彩紛呈:
他昂著頭,挺著胸,神氣地說:“我要讓你看看里面藏著什么。”
他神秘地說:“我要讓你看看里面藏著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不以為然地說。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說。
“不,你不知道的,還是讓我切開給你看吧。”他得意地說。
“不,你不知道的,還是讓我切開給你看吧。”他自豪地說。
“不,你不知道的,還是讓我切開給你看吧。”他眨了眨眼睛,賣弄地說。
“不,你不知道的,還是讓我切開給你看吧。”他迫不及待地說。
“看哪,里頭有顆五角星呢!”他興奮地叫了起來。。
“看哪,里頭有顆五角星呢!”他一邊叫,一邊跳。
這里,他們的朗讀自然是聲情并茂。另外從他們的神情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已經沉醉在了學習的快樂中。
二、動手操作,練說解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是我本課教學的最深刻體會。在教學重點段時,我把一個大蘋果拿到課堂上,在表演切蘋果時,我故弄玄虛,把蘋果豎著從頂部切到底部,找不到五角星,學生激動的糾正我:應該攔腰切下去。這一比較學生直截了當明白了蘋果中的“五角星”實際上是蘋果的核被從中部橫切開得到的。
許多學生第一次切,是找不準腰的,所以我讓他們觀察后再切。通過學生的親身實驗,他們明白了“攔腰切”的腰應該指的是什么地方。教學中,我沒有包辦學生的認知過程,而是讓一名學生先切蘋果,觀察后交流:他是怎樣切蘋果的,你有什么發現?在切一切、議一議中,難點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學生獲得了直接的體驗。同時結合操作,通過讀句,理解了當作者看到蘋果里的五角星時的驚訝于震撼,更讓學生從動手實踐的角度深刻理解這種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與一般的切法形成對比。
三、鏈接生活,真情體驗
這篇課文的最后自然段是教學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句與句之間跳躍性大,又須穿插必要的詞語解釋,學生不易弄懂。我精心設計,搭橋架梯,串聯讀講,讓學生較為順利地理解語句意思,全段意思也能一氣貫通,并能領會課文主旨。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內心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將課堂與生活“鏈接”,感受到了創造離我們不遠,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一節課,不管從哪個角度去設計,都要借助文本踏踏實實的滲透語言文字訓練,哪怕是一點,就一點訓練到位,切忌訓練點 “蜻蜓點水”式的到處飛,這樣只能使教學浮于表面。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4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后,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
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后才發現從語用角度來說,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也不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方面該做些什么努力呢?認真解讀文本后,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抓住神態、標點、稱呼來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不軟弱。”教學難點為“在語境中理解“奚落、輕蔑”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并能運用。”
第一步,圍繞“奚落”一詞,通過找找近義詞“譏諷、嘲笑、挖苦”來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學生自己讀讀2—9自然段,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學生一下
子就找出了鐵罐說的四句話。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從哪些關鍵地方看出鐵罐在奚落陶罐?通過讀文,學生找到了鐵罐的神態“傲慢、輕蔑、惱怒”,發現了標點“!”和反問句中的“?”并通過表演、分角色對讀等把鐵罐說的話讀得入情入境。我告訴學生還有別的地方也能看出鐵罐的“傲慢”,但是學生一直發現不了。后來壽玲麗同學問我是不是“稱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東西”這些不禮貌的叫法不正說明鐵罐的傲慢無禮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鐵罐這樣一次又一次用難聽的話來挖苦、嘲笑、譏諷、數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對鐵罐的種種奚落,陶罐又是怎么面對的呢?找出描寫陶罐的語句,讀一讀,也從神態、標點、稱呼來說說。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立刻就從語言文字和朗讀中感受到鐵罐的傲慢無禮和、課文中有很多描寫神態的詞語、句子,請你選幾處摘錄下來。陶罐的心平氣和、謙虛有禮。
第五步,讓學生把課文中寫鐵罐和陶罐的神態的詞語、句子,選幾處分別摘錄下來。
這樣的教學,既突破了重難點,又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下節課我打算讓學生用上神態詞、標點和稱呼來寫話,把學到的積累并加以運用,才是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真正有幫助的教學。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5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全文的內容也緊緊圍繞“趣”字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等場景來展開的。語句讀來妙趣橫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一直立足于本課的“趣”,設計了多個環節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因此,本節課的優點是課堂氣氛和諧,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敢說、敢讀、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2、把學生帶入情境。一開始上課,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歡快的旋律縈繞在課堂里,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想到了美麗的大海,想到了在海邊捉貝殼的情形,急著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3、抓住趕海“趣”字,再現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采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完“摸”的動作后, “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著問他:為什么這樣讀?并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后“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為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并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4、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
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
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有利于以后寫作水平的提高。
二、需要改進的方面:
1、語文課上要有瑯瑯讀書聲。這里說的“充分地讀”,并非是無目的、無要求的泛讀,我們提倡的朗讀是一個要求逐漸提高,螺旋上升的訓練過程,是指有理解、有體驗、有感受、能傳情達意,包含著讀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對文本的思索與體驗的朗讀。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根據對文本的理解大膽朗讀。
2.我再一次體會到了教學機智,感受到了教師備課、精心設計各種有新意的教學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學生的“學”“悟”服務,讓學生更有興趣、更輕松地學習,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這節課學習“追浪花”和“捉螃蟹”時,沒有徹底放手讓學生品讀和感悟,多少有點牽著學生鼻子走過場的痕跡,令人遺憾。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深鉆教材,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6
《小露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這是一教師上這堂課中的三個教學片段,從這些片段中,可明顯看出該教師十分重視口語交際的訓練。首先,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說話情境,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課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話的形式出現,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如片段2中,當老師剛說完假如你是金黃的向日葵或是碧綠的白楊樹,你會怎樣感謝小露珠呢?有些同學就已經迫不和待地舉手了。再如片段1中,進行小動物與小露珠的對話,每一組同桌說得都是那么投入,有的甚至加進了扮演。正是在這樣一個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生才會滔滔不絕,出現“老師,我,我!”的局面。
其次,增強說話的彈性,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看得出,該教師是精心設計了這一系列的說話環節,且每一個對話都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如片段1中的對話訓練,同桌選擇自身喜歡的小動物,根據所選的動物,對方說出相對應的贊美的話。什么“披著綠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繽紛的小蝴蝶”等等。同時,若把這三次說話進行比較,不難看出說話形式是從易到難。片段1較普遍,提示語在前;片段2稍有難度,提示語在后。片段3更難一些,要求學生加上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等。這樣,也教給學生一種寫作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
最后,以情感為紐帶,牽動學生心靈。片段3是本課的高潮,大家說著各種感人的話,想留住小露珠。此時,師生達到一種共鳴,大家都陶醉在難舍難分中,期待著內、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來。在優美的朗讀中,給全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語文課,相信會在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就該課的課程資源來說,應該很好地利用課文來理解古詩,深入體會思想感情。我教學這一篇課文后作以下幾點反思。
一、品讀激情,情感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蘊含著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們只有通過品詞、品句和品讀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共鳴。因此在教學時我作以下朗讀指導:
(一)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緊扣“兩年”一詞,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事例進行對比,結合學生平時離家時間幾天就覺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離家“兩年”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兩年”確實很長,作者也更想家鄉和親人。進而指導學生品讀“兩年”的語氣,以突出作者離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后,讓學生相應找出作者用來表達這兩自然段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設計了邏輯引讀: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很想念家鄉的親人,于是便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又一年,重陽節又到了,王維還是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他更家想念家鄉的親人,于是再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年過去了,年復一年,年年如此,佳節如期而至,思鄉肝腸寸斷,他依然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通過層梯式的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這“一年一度”這個平談的數字感覺到作者思鄉的內心世界,思鄉之情隨之升騰。此時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這朗朗的書聲才能表情達意。我想這就以讀代講的魅力吧。
二、講寫結合,訓練表達
由于是由文入詩,文中的意思與詩中的大概一致,在學生理解課文中與之相對的詩句后,相機安排了一個講寫結合的訓練。先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筆寫寫每句詩的意思。這一說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語言訓練的規律。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說:要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里走一個來回。來就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到語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學習短文引出思鄉之情;后面講寫結合則是由思鄉之情回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思鄉之情是通過哪能些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三、課外延伸,增加積累
學習這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之后,設計了向課外延伸這一環節。思鄉之人何止王維?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時刻思念家鄉和親人。請聽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聽聽他們傾訴思念家鄉、親人之苦。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思鄉的句子,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最后齊讀,達到情感共鳴。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最后還安排學生搜集其他思鄉之情的各種文體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閱讀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讓“經典”詩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可以直接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感受古詩的規律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逐漸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用詩文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增加自己的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8
這篇精讀課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學生喜歡讀,課文內容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學習目標提升到:①再讀課文,深入體會西沙群島的景色優美、物產豐富。②學習用課文的寫作方法(總——分——總或圍繞一個中心句來寫)寫一段話。在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覺得有兩個方面做得很好,第一方面,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積極性,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通過引導學生質疑,參與自主學習目標的制定;通過組織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啟發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師生、生生多向交流,促進學生自評自結,整合知識體系,掌握學習方法。第二方面,我在課堂教學中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他們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參與觀察、思考、討論。讓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做到了七個“讓”:即課文讓學生自學,字詞讓學生自己掌握,段意讓學生概括,問題讓學生發現,方法讓學生尋找,重點讓學生思索,難點讓學生突破,真正讓學生參與課堂的全過程。這樣,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生在寫一段話時,大多學生學會了本課的寫作方法,能夠圍繞一個中心句,通過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把一段話寫通順、具體、生動。美中不足之處是,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如能用配樂配畫就會激起學習的興趣;又如讀 “蠕動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色彩鮮艷的和外形奇特的魚”時,如能邊朗讀邊伴有動作,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就會更深,背誦課文就會更快。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9
《去年的樹》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后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于是,它心里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燈火,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是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三次對話,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三次對話以及后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針對學生喜歡童話故事這一特點,教學中,我著重體現了以下幾方面:在設計本課時,我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課堂教學的高潮我設計在小鳥面對著燈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文本中這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卻給了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這里既是情感的暴發點,更是情動辭發指導學生練筆的訓練點。我讓學生讀,讓學生變成小鳥讀,學生提問:“①鳥兒為什么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②鳥兒看到燈火為什么還要唱去年唱過的歌?③鳥兒為什么飛走之前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學生提問,學生解答,教師適當引導。這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最后我還在這里安排了一個想象說話的環節,語文課堂應是聽說讀相結合的。學生交流后,感慨很多,達到了本科的教學目標。但本課也有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1、重視整體把握和時間的安排。
2、重視學生平時的朗讀訓練。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0
從園地內容看,有“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等這幾個內容。我把“交流平臺”、“日積月累”放在一節課上一起講。積累課文中有新鮮感的句子,和同學交流讀后的感受。積累《所見》一詩。積累帶身體部位的四字詞語。學會用合適的方式朗讀句子,表達句子意思。在班里組織幾個興趣小組,然后小組內為小組取名字,小組內成員策劃活動方案。成員間交流方案是否有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一、教學效果:
在《語文園地一》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展開教學。如,學生學習詞句段運用中“我的發現”時,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然后引導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發現。同時,同時讓學生再說一說這些帶點的字還可以組成那些詞語,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漢字中多音字的現象,并讀準和理解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不同的讀音和不同的意思。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多采用這種形式,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學生開闊思路,大膽去說,去練,既能達到訓練的目的,也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學教材。再有在本次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說。例如,讓學生說說發生在課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事、他人的事都可以說等,注意了拓寬思路,盡量做到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交際的方式采取了多種多樣,我讓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還讓興趣相同的同學一起交流,交流的時候可以互相詢問,互相評價;教師也參與其中,作必要的引導。最后,就這次口語交際的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做了總結,并為習作做好了準備。
二、成功之處:
培養同學的合作能力: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同學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光包括與伙伴之間的合作,也包括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我們要經常給同學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同學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學會合作。協助同學形成良好的合作行為:培養同學養成“傾聽”的習慣、“表達”的習慣、“支持”與“擴充”的習慣、“求助”與“協助”的習慣、“建議”與“接納”的習慣。同學良好合作行為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師從點滴抓起,更要求教師以身示范。
三、不足之處:
通過拓展延伸,補充材料,使課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學生的負擔。
四、改進措施:
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單元的重點詞句,所以教學時鼓勵學生自己先讀讀這些詞句,再互相交流對詞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讀,并抄寫下來,能夠很好地達到積累的目的。學習古詩時,本著“以學定教”“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借助拼音,結合插圖,自讀古詩,小組合作交流詩意,教師在關鍵的時候提示一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這種方式很重要。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1
口語交際
本次口語交際是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繼續,話題是談談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學生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活動,有了一定的親身體驗,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事例來談。交流內容可分為兩部分:一是說說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二是說說自己應該怎樣愛他們。
話題導入的方式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靈活選擇:可以從課文《可貴的沉默》或《媽媽的賬單》導入;可以運用抒情性的語言激情導入;也可以先講述關于父母之愛的動人小故事,然后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
交流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整理自己想說的內容,組織好自己的語言。注意引導學生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還可以提醒學生口語交際中應注意的問題,如,談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可以只談具體的事情,也可以結合感受來談。學生談的比較多的可能是生病時的照顧,節日買禮物帶來的快樂等,這是一個方面,也可以引導學生談一談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對自己的愛。談應該怎樣愛自己的父母時,可以談談以前是怎樣做的,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自己做了哪些關愛父母的事情,有什么感受。如果自己在向父母表達愛時遇到問題或困難,可以提出來,互相交流,大家想辦法,出主意。
教師應注意關注情況特殊的孩子,如父母不在了或父母不在身邊的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等,盡量使他們同所有的學生一樣感受到親情和愛。
如果有條件,請父母一起交流,可召開一次別開生面的家長會,以幫助學生和家長加強溝通。
習作
習作是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組成部分,有口語交際課上的交流作為基礎,學生比較容易有話可寫。可以讓學生回想一下口語交際課上的發言,再確定自己要寫的內容。可以寫自己在口語交際課上交流的內容,也可以重新選取素材。
為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學過的課文或課外閱讀中接觸的相關文章,想一想這些文章在內容、形式上給自己的啟發;還可以嘗試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語句;也可以回想一下口語交際課上其他同學的發言,以拓寬思路。
動筆之前,可以組織學生就自己的想法與同學交流交流;寫完后,根據學生習作情況,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讀給父母聽,并請父母提出修改意見。對習作的修改,可以在家長提出建議的基礎上,師生合作共同來完成。對本次習作,一要強調表達真情實感,同時對有創意的表達要進行鼓勵;二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修改作文,引導學生對習作進行自改和互改,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習作水平。
口語交際
這部分安排的內容是讓學生了解漢字一字多義的現象,明確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的意義。在第一組的第一個句子里,光是只、單的意思;在第二個句子里,是光線的意思;第三個句子里,是一點兒不剩,全沒有了的意思;此外,光還有多個意思,(1)景物:如,風光;(2)光彩;榮譽:為國增光;(3)比喻好處:沾光;(4)敬辭,表示光榮,用于對方來臨;(5)明亮;光明;(6)光滑;光溜:這種紙很光;(7)身體露著:光著頭。
在第二組的第一個句子里,抽是把夾在中間的東西取出來的意思。在第二個句子里,是(植物)長出的意思;在第三個句子里,是打的意思。此外,抽還有(1)從中取出一部分:抽查;(2)吸:抽煙;(3)收縮:這件衣服剛洗了一次,就抽了不少。
教學時,可讓學生先讀讀這兩組句子,再讀讀學習伙伴的話,看自己能否發現這些特點。教師可以仿照例子說一些類似的句子,也可以讓學生試著說一說,如,第一組:媽媽不光為我做飯洗衣服,還教我讀書。明亮的燈光,灑在我的作業本上。我很快就把飯吃光了。第二組:爸爸從書架上抽出了那本他最珍愛的書。小麥抽穗了。他把鞭子揮一揮,猛抽了一下。
日積月累
讀讀認認目的是歸類識字。要求認識的字基本上是帶木字的形聲字,可根據形聲字的特點進行指導。可以讓學生先說說要求認識的字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再借助拼音,自己讀準字音,同桌互相檢查,然后教師抽查本班學生認讀情況。桐、桑、棕、橡是后鼻音,桑、棕是平舌音,注意引導學生讀準。可以讓學生在讀韻文的過程中了解一些關于樹木的常識。
讀讀背背欄目中配合本單元專題,選編了樂府詩《游子吟》,詩的大意是,孩子要離開母親遠行,母親一針一線仔細地為他縫制衣衫,針腳縫得密密的,擔心他不能早日歸來。母親的關懷就像春天的陽光,哺育了小草,這樣無私的母愛,做子女的如何能報答得盡?可讓學生大致了解詩意,然后把全詩背下來。也可以找一些相關的詩詞名句讓學生積累。
展示臺
教材提供了幾種展示綜合性學習活動成果的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必受示例限制。應根據本班教學實踐,靈活選擇展示的方法和方式。每個活動小組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式,教師可在了解學生活動情況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選擇。可以讓學生在全班匯報之前進行組內演練,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參與其中,相機進行指導,讓成果展示的同時展現學生的自我風采,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在展示的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還可以跟口語交際和習作結合起來進行,如,可以請學生朗讀優秀習作。建議把成果展示與對綜合性實踐活動的總結和反思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回顧本次活動的過程,把活動成果與參與程度、態度、合作意識等各方面結合起來,進行適當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教師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同時巧妙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鼓勵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爭取做得更好。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2
在前不久我執教了《孔子拜師》一文,深深地被孔子這種勤學好問,孜孜以求的 學習精神而感動。在執教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讀書感受。
學生結合文中的重點語句并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1)談孔子
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②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
④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⑤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⑥從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談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3)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學生在讀中悟情,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出課文內在意蘊。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通過深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課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躍上紙面,課文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學生便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升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蘊藏著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動心靈的秘訣,是打開人的心靈的一把金鑰匙。“教貴情濃”,語文課程只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才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可以相信,當我們的語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3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因此,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是分析課文的需要,也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途徑之一。
《西門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主要講了戰國時候,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破除迷信,興修水利,使這里年年得到好收成。
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西門豹破除河伯娶媳婦這一迷信活動的經過。而作者在敘述這一重點、難點時,是通過西門豹懲治巫婆、懲治官紳頭子、懲治官紳們來突出的。因此,教學《西門豹》時,緊緊抓住“三懲”,并有機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展開想象,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呢?教學時分這樣三步進行的:
第一次想象:“給河伯娶媳婦”這個主意是巫婆想出來的,故而懲治巫婆是西門豹治理鄴要走的第一步妙棋。教學時,抓住“西門豹對巫婆說:不行,這個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會滿意的,麻煩你去跟河伯說一聲,說我要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這句話讓學生邊讀邊注意帶點詞語,并聯系上下文進行思考,不難明白:西門豹并不是真的要為河伯重新選媳婦,只是以讓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為借口,把巫婆投入漳河,從而達到破除迷信,教育群眾,懲治巫婆的目的。
緊接著引導學生看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中巫婆當時的神態、動作,想象巫婆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學生仔細看圖,經過討論后,有的學生說:“巫婆嘴張得大大的,亂喊亂叫,好像在說:‘大人饒命,大人饒命……’三年級語文《西門豹》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手伸得長長的,亂抓亂舞,似乎想抓到一棵救命草。”有的學生說:“巫婆聽說西門豹要將自己投入漳河,嚇得屁滾尿流,平時作威作福,得意忘形的神氣勁兒早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通過想象,使學生明白西門豹聰明過人,將計就計,不動聲色地懲治了邪惡,為老百姓報了仇,出了氣,并產生懷疑:為什么巫婆這么害怕見河伯?她不是年年給河伯辦喜事嗎?
第二次想象:在教學懲治官紳頭子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應抓住“等了一會兒,西門豹對官紳頭子說:‘巫婆怎么還不回來,麻煩你去催一催吧。’”這句話要求學生注意帶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就會懂得西門豹并不是真的在等巫婆回來,而是做樣子給官紳們和圍觀的百姓看。西門豹叫官紳頭子去催巫婆回來只是為了找借口把官紳頭子也投進漳河,達到懲治邪惡的目的。
接著提出問題:圍觀的群眾表現怎樣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有的學生說:“老百姓會質問官紳們,漳河里真有河神嗎?”有的學生說:“老百姓在交頭接耳,他們似乎明白了什么……”……
第三次想象:當西門豹殺一儆百,官紳們嚇得丑態百出。教學這一部分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讀讀課文中的內容,并要求劃出描寫官紳們極度恐懼的詞、句。學生們能很快找出“提心吊膽”、“連氣也不敢出”、“面如土色”、“跪下來磕頭求饒,把頭都磕破了,直淌血”等。教師應趁熱打鐵,再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官紳們如此害怕?圍觀的老百姓都明白了什么?有的學生說:“那些官紳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他們明白,用‘河伯娶媳婦’這種騙錢害人的把戲被戳穿了,他們活不成了。”有的學生說:“官紳們看到他們的頭子被投進漳河里,下邊該輪到他們了,個個嚇得沒了魂。”有的學生說:“官紳們知道他們罪惡大,西門豹不會饒了他們,老百姓也不會饒了他們
”教師這時進一步追問:這時的老百姓會怎么認為呢?有的學生說:“老百姓會想,哪有什么河神啊,都是這些巫婆官紳們編出來騙人的,害得我們家破人亡,他們一個個發了財,應該讓他們受到懲罰,把錢還給老百姓。”有的學生說:“要不是西門豹來做官,還不知道要害多少人家的女兒,西門豹真是一個為民辦實事的好官。”教師稍一啟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就都展開了,并且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
聯想是橋梁,想象是翅膀。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4
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一直是我們廣大教師畢生的探索;在無限的空間里,怎樣指導學生拓展知識面,如今也成了我們每位老師的新課題。
《梅蘭芳練功》是一篇內容淺顯,含義深刻的文章。學完課文之后,很多學生都表示對梅蘭芳練功時的刻苦精神十分敬佩,領會到“只有憑頑強的毅力苦練本領,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能有此感悟,在一定程度上與組織教學的形式有密切關系,通過尋找并理解關鍵詞句,讓學生來朗讀、來感悟、來結合自己生活實際,對他們來說更能走進文本,更能貼近生活。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另外,在課后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拓展題,讓學生對京劇、越劇等劇種中角色種類進行了解。不少還在在了解后發現,最早的時候,京劇中所有的角色均由男性來演繹,而越劇側剛好相反。如今,這樣的傳統卻已然發生了變化。兩種劇目中,皆有男演員和女演員。這樣的探究,讓學生的學習舞臺大大拓展,知識面更為豐富。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5
通過“國培”遠程小學語文教師培訓,我有很多感觸。一個優秀教師不僅應該具有好的素質,好的知識淵博,好的心態,還應該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腦中有結構,心中有學生”。通過本次學習,我覺得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終身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有文化底蘊,當然這文化底蘊就要從閱讀中獲取。教師不僅要閱讀教材,閱讀參考,最重要的是博覽全書。小學教學成功與否,學生語文成績好壞,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學科素養有很大關系。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認識到教師學科素養的重要性,并不斷地加以錘煉,在課堂中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尤其是當今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的要求教師文化的再生產。缺少文化內涵的教師,怎么說也不會把語文教好。
因此,教師始終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我們要努力開拓自己的知識網絡,不斷的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不斷地從閱讀中汲取營養,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展示自己的魅力,得到學生的尊重。要想從整體上提高自身修養,讀書是關鍵。書籍是人類知識和智慧的寶庫,是人類最珍貴的財富。
二、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能力,實現語文課堂高效性。
老師應該站在兩個端點,一個極端是深刻地把握文本,另一個極端,就是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能夠以老師的閱讀經驗和體驗能夠帶領學生進行閱讀。要提高課堂的實效,教師眼中必須有學生。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從學生出發,為學生服務,就能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新問題,遇到的新障礙,課堂的氣氛,教學的進展情況,即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活動方案頭腦中再設計,使我們的教學能高效地進行。
三、身教言傳、水滴石穿。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對語文教學工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語文教學,才能教好語文。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去感染熏陶學生,在進行語言文學訓練的同時,滲透思想教育。冰心曾說過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教師要愛每一個學生,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
小學生單純、幼稚、可塑性很大,只要我們精心培育,他們都會有所發展;只要我們給孩子信心,讓他們感覺到老師的關心、重視,一切不可能的事都將成為可能,還怕我們的學生不會進步嗎?教師用一顆愛心感染孩子,孩子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家庭,那將是教師無尚的光榮。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電,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文《石榴》語文教學反思01-14
課文《草原》的語文教學反思01-16
語文課文《馬》的教學反思01-09
語文課文《雪兒》教學反思04-23
語文課文《春筍》的教學反思02-04
語文課文《母校》教學反思02-04
語文課文《雨后》教學反思02-04
語文課文《觀潮》教學反思02-08
語文課文《紙船》教學反思03-14
語文課文翠鳥教學反思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