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集合12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1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篇精讀課文,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一方面希望學生能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的寓意,同時希望能為以后的古文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對于文言文學生雖不是第一次接觸,但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我希望通過注釋、字典及故事和表演讓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
3.學生認知障礙點:因為文言文在生活及教學中都較少出現,學生認知起來較為困難,如何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懂、讀出其中的寓意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2、正確朗讀《自相矛盾》,借助注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簡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
3.教師范讀課文。
4.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2.讀第一句話。提問:
從“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3.他是如何叫賣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別請學生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學生解釋句子大意。
②學生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③指導學生朗讀句子。
4.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于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
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指名讀,談理解。楚國人的反映怎樣?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
5.那個楚國人為什么“弗能應也”?
6.說一說你對“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的理解?
他為什么要這樣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會想什么?叫賣時的語氣、神態、動作是怎樣的?周圍的人聽會又會有哪些表現呢?
(四)生活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時候呢?或者你覺得這個成語用在什么情況下合適呢?想一想、交流。
(五)課堂小結
(六)拓展練習:讓學生演一演,情景再現,加強理解。
(七)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嘗試背誦。用現代漢語講一講這個故事給身邊的朋友或父母聽。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幾個普通人給自己留下人生感悟的事,描述了它們對自己的觸動,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深刻認識。
教學中運用錄音、錄像、圖片等素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通過讀讀、畫畫、自學、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等方法,抓住重點詞句,從看似平常的小事中體會有些人那默默無聞的崇高品質。在理解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幾處關鍵的細節和重點的詞句細細體會,引導學生注意內容上的相互聯系,加以比較,通過比較深入體會一些普通人的偉大,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新詞:妨礙、謙遜、挖掘、衣衫襤褸。
2、理解重點句。
(1)不需要任何字據,也不需要什么樣信誓旦旦的語言,這一切就足以表明她的自律,讓“我”肅然起敬。
(2)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應該及時伸出熱情的手,無論他是富人還是乞丐。
(3)教師以大地為紙張,以利石為彩筆,用這種最樸素卻又極大震撼力的方式,泰然地給我上了最后一節代數課。從這個“細瘦矮小,貌不驚人”的代數老師身上,讓我實實在在地領悟到了“君子謀道”的精神。
(二)能力訓練點
1、學習作者在敘事過程中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
(三)德育滲透點
正是這些普通人不經意的行為,觸發了“我”心靈最深處的思索。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動、感悟為線索,連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動、感人。
關鍵處處理:
(1)感受人性美的魅力。
(2)品味幾件小事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3)學習本文人物描寫方法的多樣性。
(4)學習本文以情感為線索連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語言,表達細膩、敏銳的心靈感悟,揭示善良與美的主題。
教學準備:
課件下載。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2、讀通課文、理清脈絡、練習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啟發談話。
(1)導入語。我們身邊有許多很普通的人,他們卻給我們帶來許多的幫助,如清潔工人給我們帶來了潔凈的環境,無數的微塵給我們身邊許許多多人帶來了溫暖,課文就有幾位很普通的人,但是卻教給我許多的東西。
(2)通過預習,說一說課文主要描寫了什么內容?都寫了哪些普通人?你最喜歡哪一部分內容?
(3)小組交流預習后的初步感受。
(4)學生質疑問難。
文章分兩大部分。
第一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寫出某些人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地位。總領下文對“有些人”的回憶。在這里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對自己影響深刻的人比喻成“晴空”,把人生某一段時光喻為“雨季”,用人們在雨季里對晴空的期盼與懷念,表明自己對“有些人”的深刻情感。
(三)第二部分都寫了幾件事?對此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部分記敘四件事,第一層(從“那一年,我讀小學二年級”至“她已挖掘出一個小女孩心中寶貴的自信。”),寫一位謙遜的女教師偶然的稱贊對我自信心的影響。第二層(從“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至“為什么其他的人竟無所畏懼呢?”),講了一位米店女老板對承諾的信守。第三層(從“有一個夏天”至“永遠不可彌補的遺憾”),寫了因錯過一次助人的機會,而產生的自責。第四層(從“對于代數中行列式”至文章結束),講了代數老師在特殊情況下給“我”進行列式的事情。正是這些普通人不經意的行為,觸發了“我”心靈最深處的思索。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動、感悟為線索,連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動、感人。
(5)對這四件事,你們都有什么想法嗎?你們又想起來什么事來?
結合自己周圍的事例來談出自己的感受。分組來討論。
(6)文中重點句子的理解可以通過學生的討論來進一步學習從而體會到自己的理解:
1、女教師一句“我要謝謝這位同學”令我興奮不已;
2、女老板的“不敢”讓我敬畏行業道德的尊嚴;
3、中年人“黎黑”“扭曲”的臉使我同情之心頓生;
4、數學老師“蹲在泥地上,揀了一塊碎石子”的講解讓我領悟到人生最美的風景。
文中語言、或外貌、或動作,從不同角度去描寫,恰如其分地展現每個人對我的影響和給我心靈上的觸動,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反思。所以我們應該在重點句子上下功夫。
(7)前后桌交流后,指名學生回答。
(8)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習題。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過這篇課文,回家做一個簡報,介紹一下自己身邊的普通的人,你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么?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初讀課文,了解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了解奇跡是在何種情況下創造的。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3、通過大、小環境和老人創造的環境的對比,體悟“青山不老”的內在含義。
4、感悟老人的精神,產生對老人的崇敬感,有傳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學重點
1、知道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了解奇跡是在何種情況下創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產生對老人的崇敬感,有傳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學難點
理解“青山不老”的內在含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課前已經請大家查閱了資料,在你的印象中,晉西北是個怎樣的地方呢?
2、今天,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板書: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檢查預習
大家都已經預習過課文了,現在我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1、出示詞語:
肆虐、盤踞、淤泥、勁挺、蕩漾、綠洲
風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緊不慢、如臂如股
誰來讀一讀這些詞?
指名讀,師生評價,糾正。生齊讀一遍。
2、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課文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將畢生的精力用于植樹造林工作,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創造了一片綠洲,以此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子孫后代。)
(二)了解奇跡,感悟精神
1、讓我們現在一起真正走近這位老人,走進這不老的青山。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習略讀課文,我們一般可以從哪里入手?
(1)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想一想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
2、了解奇跡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老人到底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奇跡呢?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一句話來說明。
(1)學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出示句子: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2)理解“了不起”
①請大家自己讀讀這句話,想想“奇跡”是什么意思?那這句話中“了不起的奇跡”指的是什么?
②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學生回答體會到的“了不起”含義,重點引導把握這4個數字(將數字圈紅):
點撥: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十五年、八條溝、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
看到這樣的一組數據,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嗎?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字面前卻是滿山遍野的綠。這就是——生:“奇跡”,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3)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跡展示出來。
3、明白創造奇跡的艱難,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是在什么情況下創造的呢?
(1)請大家默讀課文的2—3自然段,細細找一找,找到后標上序號,并寫一寫批注。師巡回了解情況。
(2)反饋,共同評議。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學
學生提出“這個了不起的奇跡是老人在自然環境極為惡劣的情況下創造的”時,轉入第2自然段的教學。(板書:大環境)
A、學生說后,出示句子。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
B、指名學生回答,按以下模式進行評議:
請自由讀讀這句話,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里的環境,你會用什么?
(板書:惡劣)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
點撥:“肆虐”,什么叫“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亞大風經常吹刮,給當地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損失。課文中指什么東西在哪里肆虐?
在這里狂風肆虐到什么程度我們來看看?
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關鍵把握“縣志”(二字,讓學生明白縣志中的內容是真實的。)志:文字記錄;縣志:記載一個縣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專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請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來說一說。
幾百斤重的牛馬都能吹到天上,更別說人了,除了狂風肆虐,這里還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
出示圖片:晉西北環境、風景圖片。看,這就是晉西北,黃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凍,沙塵暴肆虐,據有關資料記載,晉西北氣候惡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于沙塵暴高發區,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右玉縣老城12米高的城墻如今已被黃沙埋沒,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墻;五寨縣許多村莊,由于風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聽了這樣的介紹,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C、教師總結:在這樣險惡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卻創造出了這樣的一個奇跡,真是不簡單啊!我們不由得贊嘆——生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②教學第一段
當作者帶著對晉西北環境惡劣,荒無人煙的印象來到老人居住的山溝里時,他卻看到了——
A、指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想,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山溝?
B、你覺得這山溝怎樣?
(生答:綠、美、舒適、樹木大等)
C、現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著這份舒適、這份愜意,而這里在以前卻是窮山惡水,荒無人煙的死亡之地,而就在這如此惡劣的環境里,這位老人卻15年如一日植樹造林,創造出這一片青山秀水。這真是一個——奇跡(生講),對著這奇跡,我們不由贊嘆——生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過渡: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境的惡劣,而他生活的小環境又有著怎樣辛酸的故事呢?(板書:小環境)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學
學生交流,反饋:老人是在孤單的情況下創造出這個奇跡的?說說從哪里體會到的(一排三間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導學生重點把握:
“a、獨自一人的孤單;b、生活的簡單清苦;c、同伴離去的堅持;d、老伴去世當天仍在植樹;e、有福不享;f、選擇青山為歸宿;g、年紀雖大,依然堅持”等7個方面。
(板書:艱苦)
小結: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青山,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4、奇跡延續,感悟精神
(1)奇跡在采訪后還在延續,因為老人還有宏偉設想——生講(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了解了老人創造的奇跡以及創造奇跡過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話要對老人說呢?
生先寫,之后點名講述,師隨機點評。
(2)15年啊,綠色披上了青山,而青絲卻變成了白發,死亡帶走了他的親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為(課件出示)生讀:“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他不走,因為(課件出示)生讀“他覺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師(引)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獻給山溝,要把生命奉獻給青山)
(3)師(引)看眼前翠綠的青山,聽耳邊樸實的話語,我被老人的行為所感動,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發高大起來。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換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生質疑:另一種東西是什么東西?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鼓勵學生想一想:“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老農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敬再讀一讀這句話吧!(板書:無私奉獻)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義卻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讓我們滿懷敬佩之情與作者同呼:
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三、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總結:同學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像晉西北的老農一樣,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惡劣
小環境艱苦
無私奉獻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4
教學目的: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有沒有同學喜歡雨景,請用一兩句話來說說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學們說的都不錯,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麗。
二、自由讀課文說說山雨的美。
1、自由讀文。
2、你覺得那一句美,讀給大家聽聽。
3、簡單評評為什么覺得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圖文結合,欣賞品文。
1、指導看圖。
2、動筆畫一畫你想像中的山雨圖。
3、交流欣賞,說說你畫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內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你喜歡的句子。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摘抄好句。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5
一、復習并引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山中訪友》這篇課文。誰來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引入:這節課,我們繼續跟隨作者,走進山林去訪友。
二、讀文感悟,體驗情感
(1)默讀課文第4—7自然段,用橫線劃出,訪問了哪些朋友?
(2)再讀課文,找一找,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隨機教學。
師:作者不僅把林中的一切當作自己的朋友,當他進入樹林,看到一棵棵樹的時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樹,生根長枝。請同學們讀一讀有關的句子,體會當時作者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①第4自然段:重點點撥對樹的有關句子的體驗。
讀一讀,體會作者當時人樹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體會寫法。
②第5自然段:通過朗讀,感受與山中朋友的親熱。
朗讀,讀得親切、熱情,像是在對老朋友打招呼。
體會寫法:排比的句式、擬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難點是體驗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輪回、世事的變遷。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樣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場突如其來的雨,給作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也使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真是變幻莫測,令人陶醉。
三、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2)體會寫法: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后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四、課外延伸,強化體驗
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她們成了我們的朋友,難怪作者進山看景,變成了“山中訪友”。這也就是作者要以“山中訪友”為題目的原因了。
這種類似體驗,你們也有過嗎?和同學交流交流。
五、背誦積累,提升感悟
選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下來。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6
表達——美麗的大自然
[教材分析]
本次習作要求學生觀察一處感興趣的美好的景物,并寫下來。可供觀察的景物有很多,包括一些自然景觀,如日出日落、冬去春來、云飄雪降等;包括一些人文景觀,如有名的公園、名勝古跡、幽靜的鄉村或是現代化的大都市等。要求學生選擇一處自己最感興趣的景物,仔細觀察,并把它寫下來。在描寫中抒發自己對美好景物的贊美之情。
[教學目標]
⒈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并且能細致觀察。在觀察時做到觀察有序、觀察有物,同時要抓住所選景物的獨特之處仔細觀察。
⒉描寫是要做到用詞準確、生動,并能適時加以議論,借物抒情。
[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審題,弄懂文題的要求,并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
二、回憶學習過的寫景的作文的基本寫法。
三、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作文時最需要仔細思考的。觀察時就應該滿含情感,要用一雙含情的眼睛去觀察自己所選擇的景物,在寫作時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得筆下的景物充滿了生命力。
四、要充分運用生活積累,把所選的景物的獨特之處寫出來。
五、閱讀一些寫景的作文或是名家名篇,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尤其是本板塊學到的一些說明事物的方法,也可以嘗試著去運用。
六、寫后要反復誦讀,學習自己修改。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厚的主旨,體會文章對于殘酷戰爭的控訴。
2、領會這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本中的詞句,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至。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話題創設情境
1、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還是外國,戰爭是人民生活中最殘酷的事。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作品,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2、請你們談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新聞作品。
二、探究標題想象暢談
1、戰爭是統治階級之間利益的驅使。而在戰爭的陰霾下,處于戰爭中心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在柏林》這個標題看上去很寬泛,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板書:在柏林)
其實,這篇小說是關于戰爭的。
2、同學們一定讀過一些關于戰爭的文章或看過關于戰爭的影片,可能對戰爭中人們的生活有各種想象,請大家自由發言,所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師適當引入戰爭給人民生活和精神帶來的苦難和摧殘,而后展開對文章的閱讀。
三、深入文本層層剖析
(一)分組探究下列問題。
1、兩個小姑娘“不加思慮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么?
2、老兵所說的“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么區別?
(二)學生匯報以后,師生評價,教師點撥指導。
1、說明了小姑娘的缺乏關懷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淺。(板書: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老婦人后備役老兵)
2、“他們的母親”揭示了老婦人和陣亡兒子之間的關系,用“他們的母親”的稱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兒子的極端痛楚顯露無遺。(板書:失去三個兒子送妻子進瘋人院)
3、第一處“靜”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題,品味主旨
1、分組討論:
文章敘述的是一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學生匯報,師生共同評價。
3、教師指導:
首先,柏林是這場戰爭的策源地。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于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后備役老兵這一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后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爭中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籠罩于戰爭陰影下家庭的縮影。
五、著眼結尾,感受技法
1、出示問題:
小說的結尾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勢和鋪墊,結尾時老兵滿含血淚的控訴才更顯沉重。請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鋪墊呢?
2、提問,評點。
3、指導:
例如一開始老婦人讓人不能捉摸的數數“一、二、三”,一直到小說結尾處由老兵說出她是因兒子相繼死去而變瘋的瘋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個兒子的數字。還例如一開始小姑娘們的嗤笑,當老兵說出真相后車廂里的一片寂靜。
六、課外拓展,布置作業
以反映戰爭為主題,根據你已讀過的詩詞或看過的電影,寫一篇小小的讀(觀)后感。
板書設計:
在柏林
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失去三個兒子
后備役老兵:送妻子進瘋人院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8
有一天,媽媽下班回來,送給我一個扁扁的紙盒子。我打開一看,是一件淡綠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開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還長著兩只袖筒,不像那種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縮著,什么也干不了。穿上這件情況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邊想,一邊在屋里走來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響。直到媽媽聲喊:“蕾蕾,你瘋啦?嫌身上沒長痱子嗎?”我才趕忙把雨衣脫下來。摸摸后背,襯衫已經讓汗水浸濕了,渾身涼冰冰的。
我開始盼著變天。可是一連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藍瓦藍的,夜晚又變成滿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學的路上我都這樣想: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干,還能長云彩嗎?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氣預報總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時,路邊的小楊樹忽然沙啦啦地喧鬧起來,就像在嘻嘻地笑。還用問,這是起了風。一會兒,幾朵厚墩墩的云彩飄游過來,把太陽也給遮蓋住了。天一下子變了臉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卻放慢了腳步,心想,雨點兒打在頭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隨著幾聲悶雷,頭頂上真的落上了幾個雨點兒。我又伸手試了試周圍,手心里也落上了兩點。我興奮地仰起頭,甩打著書包就大步跑進了樓門。
“媽媽!”我嚷著奔進廚房。
“蕾蕾回來得正好,快把頭發擦擦,準備聽英語講座!”
“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著,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媽媽說完,只聽吱的一聲響,原來她正往熱油鍋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別特別不累。媽媽,我給你買醬油去吧,啊?”我央求著。
“你看,醬油我下班帶回來了。”媽媽沖我笑了笑,好像猜著了我的心思。
“可……是還要燉肉嗎?燉肉得放好多好多醬油呢。”我一邊說,一邊用眼瞟著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時候說過要燉肉?”媽媽燜上米飯,轉過身來看了我兩眼。
“你沒說,爸爸可說過。”這話一出口,我就臉紅了。因為我沒見爸爸,也沒人告訴我要燉什么肉。
“真的嗎?”媽媽問。
我不再說話,也不敢再去看媽媽,急忙背過身子盯住碗架,上邊的瓶瓶罐罐確實滿滿當當,看來不會有出去買東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鬧鐘,六點二十,我只好打開電視,不聲不響地聽英語講座。
吃過晚飯,雨還在不停地下著,嗒嗒嗒地打著玻璃窗,好像是敲著鼓點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張望著。望著望著又擔心起來: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還是留到明天吧。
說來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樣停了。四周一下子變得那樣安靜。我推開窗子,涼爽的空氣撲了過來,還帶點兒腥味。路燈照著大雨沖刷過的馬路,馬路上像鋪了一層明晃晃的玻璃;路燈照著路旁的小楊樹,小楊樹上像掛滿了珍珠瑪瑙。可雨點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我撲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著明天雨點打在雨衣上的事。
第二天早晨一睜眼,四周還是靜悄悄的。我決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誰知等我背著書包走到街上,腦門又落上了幾滴水珠。我還以為是樹上掉下來的,直到我仰著頭躲開樹,甜絲絲的雨點兒又滴到我嘴唇上時,我的心才又像要從嗓子里蹦出來一樣。我幾步跑回家,理直氣壯地打開柜門,拿出雨衣沖媽媽說:
“媽媽,下呢,還在下呢!”
媽媽一歪頭沖我笑了笑,幫我系好扣,戴上帽子。我挺著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樓梯。
我走在街上,甩著兩只透明的綠袖子,覺得好像雨點兒都特別愛往我的雨衣上落。它們在我的頭頂和肩膀上起勁兒地跳躍:滴答,滴答滴答……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鐵凝,選作課文時有改動。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生字新詞。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寫心理活動的。
4.了解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知道課文寫了哪些事例。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盼”這一中心意思來寫的,學習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思想。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袖、篷、縮”等15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了解課文中心思想。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1.老師出個謎語,看看誰能猜出謎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陽出來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氣。”(雨衣)
2.雨衣圖片
教師解題:我們課文的題目是什么,大家讀一下。你有沒有“盼”過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說一說。課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關,學習了課文,我們就知道是誰在盼,盼什么,愿望實現了嗎?(板書:16.盼)
3.簡介作者:這篇課文的作者鐵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趙縣,河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門》、《大浴女》、《沒有鈕扣的紅襯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文學獎。由鐵凝編劇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部分作品已譯成英、俄、德、法、日、韓、西班牙、丹麥、挪威、越南等多國文字。
二、檢查預習,糾正指導
1.認讀書寫生字。
重點指導:(1)“筒”與“桶”在用法上要區別;(2)“篷”與“蓬”字形區別,意義不同;(3)指導書寫“嚷、醬、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聯系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喧鬧:喧嘩熱鬧。
理直氣壯:理由正當充分,膽子壯,說話十分有氣勢。
小心翼翼:原形容嚴肅虔誠的樣子,現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詞的基礎上,默讀課文。聯系課文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為什么以“盼”為題,圍繞題目寫了哪些內容。(全篇課文都是講一個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為題目。文中“媽媽送我新雨衣”“下雨沒能穿雨衣”“終于穿上了雨衣”等情節都是圍繞題目來寫的。)
圍繞“盼”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可能總結不全,教師指導學生讀有關句段來幫助學生概括總結。
3.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媽媽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寫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寫盡管下雨還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寫“我”終于穿上雨衣。
分段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段落的劃分,學生會產生分歧。對學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師都應予以肯定。
四、朗讀課文,體會心理
1.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讀一讀,讀完后想一想,這段文字是圍繞什么意思寫的。
2.分角色用相應的語氣讀一讀蕾蕾和媽媽對話的部分,體會這兩個人物此時的心理活動。
3.你自己認為哪一部分寫得,讀給同桌聽一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逐段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領悟圍繞中心意思,掌握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來寫的寫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引入新課。
指名三名學生有感情地讀出自己喜歡的部分。并簡單說說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導學習課文。
二、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輕聲讀第一段,思考:這一段先寫了什么?再寫什么?(先寫媽媽送給我一件新雨衣,再寫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書:媽媽送我新雨衣)
2.課文中哪些詞語寫我十分喜歡新雨衣?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響穿上雨衣熱了一身汗)
3.“你瘋啦?”說明什么?(媽媽對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從側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時說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寫得很簡略,也容易理解,教師可用簡練的語言一帶而過。每天都在想,盼著下雨。
(板書: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讀第三段,思考:從全段來看,圍繞什么中心意思來寫的?
(板書:雖然下雨了,但是沒如愿)
2.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對話,討論回答問題。
(1)作者認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興奮地仰起頭,甩打著書包就大步跑進了樓門。”我為什么這么興奮?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體會作者的心情。
(學生完成后先提問,然后出示答案)
我興奮地跑進樓門,媽媽讓我____________________
(準備聽英語講座)
還差半小時,媽媽讓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會兒)
我想去買醬油,媽媽說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經買了)
我說燉肉需要很多醬油,媽媽說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沒說要燉肉)
我說爸爸說要燉肉,媽媽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說成“敲著鼓點”可以看出什么?
(雨對“我”的吸引力非常大,為我帶來難以抑制的激動。)
(5)“我”為什么盼著雨停下來?
(讓雨留到明天再下,因為今天“我”沒機會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從嗓子里蹦出來一樣”是因為什么?
(沒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終于可以實現了,這真是意外的驚喜。)
2.“我”這次為什么會“理直氣壯”?
(媽媽沒有理由不讓“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為什么?
(怕弄壞了新雨衣)
4.讀課文最后一段話,你從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興奮、滿足、高興)
(板書:雨天幫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體回顧,體會寫法
(一)出示問題
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2.課文哪些地方具體描寫了“盼”這一心理活動?選出你認為最生動的兩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二)學生匯報,教師指導
1.學生匯報課件第一題,師生評價,教師指導:課文通過以下事例來寫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熱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著變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著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樣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見雨點落在許多馬路、小楊樹上的樣子想象出雨點落在新雨衣上的樣子。
2.學生匯報課件第二題,師生評價,教師指導:課文具體描寫“盼”這一心理活動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還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點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
四、暢談收獲,課下練筆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師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看到了一個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課文圍繞“盼”這個中心意思,選取了好幾個事例來寫。我們也要學習這種寫法,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
3.課下,請同學們從下面的意思中選一個,并以此為中心寫一段話。
(板書:圍繞中心意思,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來寫)
板書設計:
16.盼
媽媽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雖然下雨了,但是沒如愿
雨天幫助我,穿上新雨衣
圍繞中心意思,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來寫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重點理解“斗篷、瓦藍、預報、理直氣壯”等詞語。
2、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
4、關注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文中心理描寫的好處。
教學重點:
了解“我”盼的過程,學習作者圍繞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寫法。
教學難點:
根據上下文,透過細膩的描寫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袖、篷、縮”等1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斗篷、袖子、遮蓋、油鍋”等詞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的特點。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學難點
1、讀寫并積累、運用生字新詞。
2、把握主要內容,概括文章圍繞中心思想寫的幾件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感悟課題。
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題目是《盼》。一個“盼”字帶給大家怎樣的聯想呢?老師看到“盼”字,腦海里就浮現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開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來臨,經過了一個寒冬的人們,對溫暖、充滿生機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盼”的經歷呢?
2、學生自由發言,說一說“盼”的經歷。
預設:本文的題目只有一個字,但這一個字卻極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盼”的經歷,盼生日、盼節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長大……,學生通過談論自己“盼”的經歷,能回憶起當時的心理活動和情感,為全文的學習奠定感情基調。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
鐵凝1957年生,當代作家,河北趙縣人。主要著作有小說《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麥秸垛》《哦,香雪》《孕婦和牛》以及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百余篇(部),總計300余萬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錄在鐵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夜路》當中,這本書出版于1980年。
2、學生自讀課文,標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新詞,自學生字新詞。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區別形近字并組詞。教師提示易讀錯字、易寫錯字,整理特殊結構的詞語。(課件出示生字)
袖筒、斗篷、縮著、瘋了、瓦藍、厚墩墩、甩打
叫嚷、吱的、醬油、蒜薹、燉肉、嘴唇、蹦出來、樓梯
◆需注意的字音:
“縮”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翹舌音;“篷”“瘋”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錯字:“唇”是半包圍結構,不要寫成上下結構。
辨字:篷—蓬、嘻—嬉、甩—用、鍋—禍
(2)理解詞語。教師說詞語的意思,學生根據意思在文中找出詞語。
①擬聲詞,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窸窸窣窣)
②用言語、行動逗弄對方借以取樂。(逗引)
③狀態詞,形容很滿。(滿滿當當)
④理由充分,因而說話做事有氣勢或心里無愧,無所畏懼。(理直氣壯)
(3)整理文中特殊結構的詞語。
①AABB式:
(窸窸窣窣安安靜靜、滿滿當當、瓶瓶罐罐)
②ABB式:
(涼冰冰沙啦啦、厚墩墩、明晃晃、靜悄悄、甜絲絲)
③ABAB式
(瓦藍瓦藍滴答滴答)
預設:課文中ABB式詞語特別多,讀來十分親切、生動,就像課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們描述她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種種事物,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這些詞語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
(4)學生提出自己在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與小組成員交流,全班匯報。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交流后進行匯報:課題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著變天、下雨,盼著穿上新雨衣。)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2)學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確:課文是通過以下事例來寫“盼”的:
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熱天在屋里試雨衣,并且開始盼著變天。
②下雨天,“我”主動要求幫媽媽去買醬油,卻被媽媽猜著了心思。
③“我”希望雨停下來,留著明天下,雨果真停了。
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氣壯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學。
3、學習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緣由及心情。
(1)學生快速默讀這幾個自然段,圈出覺得寫得好的詞語、句子。
(2)組織學生交流,出示語句及問題。
①我立刻抖開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還長著兩只袖筒……
思考:加點的詞語表現出了“我”怎樣的心情?
(“立刻”寫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開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寫出了“我”看到雨衣后驚奇、高興的心情。)
②我一邊想,一邊在屋里走來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響。
思考:結合句中的.動作描寫,想象畫面,體會此時“我”的心情。
(盡管現在沒有下雨,但“我”已經等不及要試試新雨衣了。這里的動作描寫表現出了“我”試穿雨衣時開心的心情和神氣的樣子。)
過渡:讀到這句話,老師仿佛想起了小時候過年時試穿新衣服的情景。因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著年快點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覺前自己還是會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來,在家里轉呀轉呀,覺得自己漂亮極了。大家有過這樣類似的心情嗎?(可引導學生談一談,側重點在描述當時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讀到這兩個“安安靜靜”,你有什么感覺?你能體會到蕾蕾當時的心情嗎?
(有種無奈、失望的感覺。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氣一直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覺,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處關于“盼”的心理描寫,體會“我”此時的心情。
(“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干,還能長云彩嗎?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氣預報總是‘晴’呢?”這句話中有一些擔心,擔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沒有機會穿雨衣了;還有些生氣,覺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對,故意不讓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這里寫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請學生稍詳細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把緣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媽媽送給“我”一件既漂亮又實用的雨衣,“我”特別喜歡,盡管天氣炎熱,“我”還是迫不及待地試穿了它,在家里神氣地走來走去,直到被媽媽訓說才脫下來。于是,“我”開始盼著變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過渡:同學們描述得不錯,但要注意語言要更簡潔些,抓住重點。大熱天試穿雨衣,天天盼下雨,這是文章圍繞“盼”字安排的第一個小故事。雨真的會被蕾蕾盼來嗎?我們下節課再去看一看。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
小結:“盼”的滋味我們許多人都嘗過,盼的過程或許有憂愁,但也有憧憬與美好。正是盼的過程中的那份等待讓我們在愿望實現時有種非常快樂的感覺,雖然沒有“美夢成真”那么夸張,但一定有心滿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們體會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閱讀一個個有趣的小插曲,我們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簡單、純真、可愛。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讓我們有所共鳴,是因為作者把“盼”寫得活靈活現,所安排的材料都緊緊圍繞著“盼”展開。這節課,大家通過默讀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了文中敘述的幾件小事,體會了作者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寫法。同時,我們圍繞著重點字詞、語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體會了心理描寫的作用。在下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將圍繞著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動的心理描寫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結合課前#教案# 導語、課后習題和旁批閱讀)。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上下文,透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品味“我”的情感。
2、重點關注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童真的可愛,學會熱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中生動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2、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同桌互相批改。(教師出示詞語卡)
袖筒、斗篷、收縮、瘋了、瓦藍、厚墩墩、甩打、叫嚷、吱的、蒜薹
醬油、燉肉、嘴唇、蹦跳、樓梯、逗引、預報、滿滿當當、理直氣壯
預設:本課生字較多,個別字比較難寫(如“嚷”),有的字容易寫錯(如“篷、醬”),所以在課前檢查一下學生的生字掌握情況很有必要。告訴學生易寫錯的字可做上標記,在課堂上多留意,課后多寫幾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回顧上節課內容,過渡到新課。
(課件出示問題,學生舉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點,讓她這么喜歡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歡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
因為想穿上這件新雨衣,蕾蕾開始“盼”什么呢?
過渡:是啊,蕾蕾天天盼著下雨,因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場。可是她盼啊盼啊,一連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過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這不,這一天,終于下雨了。她有機會穿上新雨衣嗎?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吧!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學習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來、希望卻落空的復雜心理。
(1)學生快速默讀第4—17自然段,教師出示三大閱讀任務。
任務一:畫出描寫“盼”這一心理活動的句子。
任務二:標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
任務三:與同桌一起讀一讀,分角色表演蕾蕾與媽媽的對話。
(2)學生大聲讀出與心理活動有關的句子,交流讀后的體會,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寫: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卻放慢了腳步,心想,雨點兒打在頭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對比,表現了雨來時“我”興奮的心情。)
②“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著,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語言不連貫,“嘟囔”是指連續不斷地小聲自言自語,多表示不滿,可見其神態;心理描寫顯出了對媽媽有些生氣,對媽媽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著望著又擔心起來: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還是留到明天吧。
(擔心的情緒。雖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還下雨的話,自己還有機會,所以祈盼著雨別在今天下完,這種天真的想法讓人讀來既覺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時她能夠穿著雨衣在外面玩一會兒就好了!)
④可雨點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我撲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著明天雨點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著雨衣時雨點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時她對雨的期盼更強烈了。)
小結:這四處心理描寫,若分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蕾蕾當時的心情,可以用:興奮——失望——擔心——期盼。
預設:在第四單元,學生已經重點學習、交流了心理描寫的寫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寫常常會與語言、動作、神態結合起來,從而更生動地展現人物的性格、內心世界。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中,心理描寫隨處可見,如果學生仔細讀一讀,會發現這些心理描寫也伴隨著動作、語言、神態描寫。文中有些句子雖然沒有“想,心想”這些心理描寫的提示詞,也沒有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但通過其他細膩、生動的描寫,學生也能體會到女孩子蕾蕾的內心活動,如:
①“你沒說,爸爸可說過。”這話一出口,我就臉紅了。
②我不再說話,也不敢再去看媽媽,急忙背過身子盯住碗架,上邊的瓶瓶罐罐確實滿滿當當,看來不會有出去買東西的希望了。教師可引導學生留意類似的句子,去體會蕾蕾的心理活動。
(3)學生讀一讀描寫環境的句子,交流它們的寫法特點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環境描寫:
①有一天,快到家時,路邊的小楊樹忽然沙啦啦地喧鬧起來,就像在嘻嘻地笑。還用問,這是起了風。一會兒,幾朵厚墩墩的云彩飄游過來,把太陽也給遮蓋住了。天一下子變了臉色。
預設:提醒學生注意這一段描寫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嘻嘻地笑”“變了臉色”,這些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讀來非常生動。“嘻嘻地笑”雖然是用來描寫小楊樹,其實是暗示著蕾蕾的心情——開心。“天一下子變了臉色”形象地寫出了變天時的樣子,蕾蕾盼望的雨終于要來了。環境描寫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常會用陰天雨天暗示低沉、傷心的心情,而用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烘托輕松、愉悅的心情。教師這樣稍微點撥一下,學生便能體會出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開窗子,涼爽的空氣撲了過來,還帶點兒腥味。路燈照著大雨沖刷過的馬路,馬路上像鋪了一層明晃晃的玻璃;路燈照著路旁的小楊樹,小楊樹上像掛滿了珍珠瑪瑙。
(這兩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出了雨后清新、亮麗的風景。因為“我”盼著雨停,而雨果然停了,這里的環境描寫烘托出了“我”高興的心情。)
(4)請三名同學讀一讀第5—14自然段中的對話,兩人分別扮演媽媽和蕾蕾,另一人讀旁白。
過渡:同學們覺得他們讀得怎么樣?讀出蕾蕾的著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嗎?讀出媽媽的表面一本正經而心中在笑的情態了嗎?有誰覺得可以讀得比他們更好?可以舉手示意。
預設:文中的這一大段對話描寫非常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我”想方設法要媽媽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媽媽偏偏不解風情,始終不答應“我”的請求。母女的這場“暗戰”,以“我”的失敗告終。在學生的家庭生活中,他們肯定也經歷過類似的場景。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情的同時,也可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來談談對這段對話描寫的體會。
對話描寫:
①“蕾蕾回來得正好,快把頭發擦擦,準備聽英語講座!”(可見媽媽平時對蕾蕾要求比較嚴格。)
“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著,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樂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別特別不累。媽媽,我給你買醬油去吧,啊?”我央求著。(故作乖巧,想出出門的方法。)
“你看,醬油我下班帶回來了。”媽媽沖我笑了笑,好像猜著了我的心思。(媽媽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絕了“我”。)
③“我什么時候說過要燉肉?”“真的嗎?”(媽媽雖然沒有直接揭穿“我”的謊言,卻用兩個有力的問句暗示“我”,她已經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會不敢再去看媽媽了。)
質疑交流:為什么媽媽已經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卻不給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機會呢?吃完了晚飯,其實“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轉一轉,為什么“我”不出去呢?
預設:可能有的同學會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疑問。媽媽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應,還很有技巧地拒絕了“我”,似乎有點不通情達理。學生提出此疑問很正常。教師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說不定會有意外的驚喜。教師則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點半要聽英語講座,媽媽肯定不希望她這個時候出去而打亂了學習計劃。哪怕還有半個小時,媽媽更希望她能安靜地休息一會兒,再去聽講座。第二,媽媽看出蕾蕾是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說謊,她可能不會縱容女兒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而學會說謊,所以不會同意她出門。第三,在大人看來,雨衣是實用性的工具,媽媽給女兒買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學或出門時遇雨而穿的。此時既不是上學,也不需要出門,所以沒有必要讓她穿上雨衣。第四,為了情節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說,有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戲劇性的內容。如果此時寫媽媽同意讓她出門,那么就沒有后文了,也就寫不出這種“盼”的急切以及最終心愿達成的快樂了。這個質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結合寫法來談,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即生活中學生和家長也會有類似的矛盾。
2、學習第18—21自然段,體會所“盼”成真的快樂。
(1)學生自由朗讀,畫出覺得寫得好的詞語和句子。
(2)分組討論、交流、發言。
預設:引導學生從字詞、句子、修辭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覺得這句話寫得特別生動:“我還以為是樹上掉下來的,直到我仰著頭躲開樹,甜絲絲的雨點兒又滴到我嘴唇上時,我的心才又像要從嗓子里蹦出來一樣。”我覺得雨不可能是“甜絲絲”的,作者這樣寫是因為蕾蕾一直盼著下雨,這下她的愿望終于可以實現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學了,所以才覺得連雨都是甜的。即使一個人高興到了極點,他的心也不可能從嗓子里蹦出來,這里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蕾蕾激動、興奮的心情。
生2:我覺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氣壯”這個詞用得特別好,讀到這個詞時我都笑出來了,仿佛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時肯定在想:這下媽媽再也沒有理由拒絕(我)了,(我)心心念念的雨衣終于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歡課文的最后一段。因為蕾蕾的愿望終于實現了,她的心情特別好,所以她覺得好像雨點兒都特別愛往她的雨衣上落。這種感覺非常真實,我有時也會有類似的感覺。
三、讀寫結合,學有所獲
1、本文寫法特點歸納。
過渡:在學習課文時,我們重點從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對話描寫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大家肯定也發現了這三種描寫方法都不是單獨使用的,常常要結合多種描寫方法。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先來總結一下本文的寫法特點,然后再來進行幾個小練筆的訓練吧!
寫作特點歸納:
(1)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我”的心理、動作、語言等描寫刻畫了一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通過對天氣和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時不同的心情。
(3)語言精練、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寫出了兒童的純真、可愛。
2、小練筆。
(1)出示小練筆要求。
小練筆一:不同的心情下,我們看到同一個景物的感覺就會不一樣。所以唐代大詩人杜甫才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慨。請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寫一處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小練筆二:文中蕾蕾與媽媽“斗智斗勇”的對話讀來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對話中還描寫了人物的神態、動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媽媽之間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你也來寫一組對話,注意將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相結合。
(2)學生朗讀所寫片段,集體評議。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10
教學目標:第一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正確讀記“神奇、優雅、辨認、清新、歡悅、清脆、凝聚、奇妙無比”等詞語。
第二個.感受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
第三.領悟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繼續學習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個性化地感悟。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情感。
教學準備:
1.學生讀熟課文,勾畫好詞佳句,旁批寫感受。收集寫“雨”的優美詞語,語段或寫“雨”的詩文。2.課件:課文插圖,賞讀的語段,拓展資料。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感
1.啟發談話:自然界中,美無處不在,只要細心觀察,它準會讓你一飽眼福。朗讀“導讀”。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作者留心觀察后為我們描繪的美麗的自然景觀。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梳理內容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提醒讀準字音,理解生詞(課件)
水淋淋(lín)啼囀(zhuàn)傾吐(tù)神奇、優雅、辨認、清新、歡悅、清脆、凝聚、奇妙無比
輕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啼囀:形容鳥婉轉地叫。
2.談談對課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組競賽朗讀,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明確: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來描寫山雨的。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11
【課前準備】
有關海島戰士學習、生活、工作以及生活環境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觀看圖片,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有關海島戰士學習、生活、工作以及生活環境的圖片,學生邊觀看,邊小聲議論。
2、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你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談話揭題:
同學們,從圖片上我們看到了我國海島戰士不辭辛苦守衛著祖國的邊疆的英姿,看到了海島戰士認真學習文化的熱情。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個發生在海島戰士身上的故事。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梳理課文脈絡,了解故事大概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詞讀正確,把課文讀正確、通順。
2、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語句讀給同學聽。教師隨機糾正字音。
3、提問:故事發生在哪里?主要介紹了有關海島的哪些事?
(故事發生在去寶石島的路上及島上。介紹了兩件事,一是戰士小高探親回來帶小昆蟲上島;二是島上戰士開嘗瓜會。)
三、重點研讀語句,感悟戰士愛島建島的愛國精神
1、學生自主閱讀課文,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事研究:戰士們是怎么做的,為什么會這樣做?
2、學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進行班級交流。
交流的重點是:
⑴ 小高為什么上島時把大提包扔在一邊,懷里緊緊地抱著一只紙箱子?
⑵ 在嘗瓜會戰士們是怎么吃瓜的,作者為什么描寫得那么詳細?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描寫戰士嘗瓜的那兩個句子,體會戰士的心情,感受語言表達的準確。
四、引導學生考慮兩件事之間的聯系,揭示課題含義
1、質疑:
小高探親回來帶小昆蟲上島,島上戰士為第一個西瓜開嘗瓜會兩件事有什么聯系嗎?
(小高探親回來時把小昆蟲帶上島,小昆蟲在海島安家落戶后,蔬菜瓜果就能長得更好,戰士們就能吃到更多的瓜果,建設美好的海島的理想就能實現。)
2、讀課文最后一段,為什么寫看到窗玻璃上停著一只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
(句子形象地寫出了小昆蟲已經在海島安居樂業,生動、含蓄地反映了海島戰士愛島如家,安居樂業的愛國情感。點明了課題。)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⒈通過朗誦詩歌、欣賞詩歌、學寫童詩等活動,感受詩歌的魅力。
⒉能寫簡單的活動總結。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學寫童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寫簡單的活動總結。
教學準備與詩同行教案教學設計精品
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活動1——自己動手寫寫詩。
⒈師:讀了許多名篇佳作,領略了詩中豐富深厚的內蘊,讓我們收獲頗多。我想,在大家的心目中,詩歌是那樣神奇,/詩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其實,大詩人也一樣是逐步嘗試而有所成就的。今天,我們一起來閱讀一些同齡人的詩作。
⒉學生自由閱讀《致老鼠》、《爸爸的鼾聲》。
⒊學生交流感受。
⒋學生說說自己比較喜歡的一首詩,并簡述理由。
⒌教師小結:原來只要我們有一顆童心,能夠大膽想象,就能發現一般人不能發現的趣味,寫出有趣的童詩。
⒍課件展示補充的詩歌,學生賞讀。
⒎師:書中還有另外三首詩,你喜歡哪首詩,讀一讀,試著模仿它寫一寫,注意想象要大膽,語言要生動,要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⒏在小組里交流自己寫的詩。互相評議、修改。
⒐小組推薦優秀詩作全班交流。
二、活動2——舉辦詩歌朗誦會。
⒈師:讀一首好詩,如飲一杯美酒;讀一首好詩,如品一杯香茗。詩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丹青”的浩然正氣;詩中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盎然生機;詩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深厚友情;詩中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曠達胸襟,詩中情詩中意讓我們在誦讀吟詠中升華感情,陶冶性情,收獲快樂。那么。讓我們在詩歌朗誦會上傾吐我們的詩情吧!
⒉全班分組討論開好詩歌朗誦會的有關事宜。
⑴確定內容。⑵商定形式。⑶組織分工。⑷確定時間、地點。⑸確定評委。
三、活動3——合作編本小詩集。
⒈師:在前面的活動中,我們搜集了一些詩作,賞讀了我們喜愛的作品,還小試牛刀當了回小詩人,/article/這么多我們喜歡的詩猶如一個個五彩繽紛的貝殼,那么就讓我們來編本詩集,把這些貝殼串成一串美麗的項鏈吧!
⒉小組合作編輯,討論注意事項。
⒊展示成果。
四、活動4——詩歌知識競賽。
⒈師:我們在詩海中遨游,有的同學“水性”深一些,有的同學“水性”淺一點,我們可以用比賽的形式來比一下“水性”,看哪些同學“功力”深厚。
⑴師生一起根據班級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組。
⑵搜集競賽題目:可以是詩句接龍、詩謎競猜、詩歌常識、詩人簡介等。
⑶題型設制:必答題、搶答題、風險題。
⑷制作課件。
⒉進行詩歌知識競賽。
⒊評出優勝團隊和個人,頒發獎品。
⒋教師小結:通過這次詩歌競賽,我們比出了“水性”,決出了優勝者,希望同學們不輟閱讀,以達到更高境界。
五、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總結。
⒈師:在“輕叩詩歌的大門”系列活動中,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摘取了生活中的浪花,到詩海中拾貝,與詩歌同行,受益匪淺。今天我們就把自己點滴的收獲總結一下,為以后的活動打下基礎。
⒉結合教材,讓學生明確總結的寫作要求。
開展情況——收獲——反思——建議
⒊學生結合活動前擬訂的活動計劃和活動過程中隨時記下的點滴收獲和體會學寫總結。
⒋全班交流活動總結。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談。
⒌評選出優秀總結。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詩歌教學,與詩同行教案教學設計精品,希望對你有幫助!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相關文章:
上冊語文熱門課文教案11-12
六年級語文上冊課文長春教案04-01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06-09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11-18
六年級語文上冊課文目錄!07-06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12篇12-02
六年級語文上冊課文教案:會飛的孩子03-26
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與詩同行教案03-21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案(12篇)12-04
小學語文上冊金色的草地課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