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楊修之死課文研讀賞析
《楊修之死》是九年級人教版語文第18課的一篇課文,節選自古代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版)第七十二回,標題是編者添加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楊修之死課文研讀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本文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雞肋事件”與其它六件事之間有什么關系?
“雞肋事件”寫的是楊修被斬,而其它六件事則寫楊修為什么會被殺的原因,即“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2、這六件發生在曹楊之間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順序呢?
按曹操對楊修的忌恨程度為序。即曹操從“心甚忌之”──“心惡之”──“愈惡之”──“愈惡之”──“亦不喜植”──“有殺修之心”,可以說是層層加深,最后導致殺死了楊修。這就是楊修之死的全過程。
3、依據這篇課文,楊修為什么被殺?
一是,由于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慮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這大概是許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楊修恃才放曠,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于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并煽動其他人也作歸計,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贄點評《三國演義》時對這件事曾寫道:“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楊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的斗爭之中,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將成為這場斗爭的犧牲品。曹操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慮必定會殺掉他的。
4、試以下邊兩件事為例,討論曹操的性格。
A、曹操既殺楊修,佯怒夏侯,亦欲斬之。眾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來日進兵。……操帶傷歸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師。
揭露曹操的虛偽、奸詐。曹操決不會殺他的愛將夏侯,但也要裝裝樣子,以遮蓋眾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處理這件事。下令“厚葬”楊修,則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買人心。
B、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曹操追殺匈奴使,表現他復雜的性格和心態。對于曹操的作法,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認識,必然對他們分析曹操的性格帶來多樣性。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也有是山東東平羅莊,山西清徐、祁縣,福建建陽的說法)。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是施耐庵的徒弟。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其故里有多種說法,山東東平羅莊、山西太原、清徐、祁縣、福建建陽。目前尚無確切最終定論。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陽等處,另有祠堂、紀念館等。
羅貫中是我國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說家,相傳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徒弟。是他把章回體小說這一文學式樣推向成熟的階段。后來的很多學者和作家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把他同司馬遷、關漢卿相提并論。他的偉大的文學創作成就,成為中國文學、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他所創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家的文字,風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國外,他的《三國演義》被稱之為“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書》則稱他為“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
【楊修之死課文研讀賞析】相關文章:
語文課文楊修之死賞析08-02
《楊修之死》說課稿06-30
《楊修之死》教學設計11-25
《安塞腰鼓》課文研讀賞析03-08
《楊修之死》語文教學反思07-21
文言文楊修之死的翻譯01-15
楊修之死讀后感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