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課文原文
《觀潮》課文全文描寫了農歷八月十八觀潮日錢塘江觀潮的壯觀場面。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課文原文,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課文原文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古塔、中山亭和觀潮臺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觀潮》鑒賞
本文只有兩百余字,卻寫出了錢塘江潮的雄偉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寫風景,又寫民俗,使讀者嘆為觀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練,簡潔的語言,寫出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吳中健兒高超的游泳技術和觀潮的盛況,本文作者寫此文時已是南宋滅亡,表達了對故國的思念。
第1段寫海潮之雄。開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概括全文,先聲奪人點明題旨。接著交代海潮最盛的時間,然后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正面描繪,由遠及近地寫出了海潮的雄奇壯觀。描繪又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出之,簡短的“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把海潮從遠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最后用楊萬里的詩句對上文進行形象概括,呼應了首句。
排山倒海第2段寫演軍之威。開頭仍是一句總述,說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時候教練水軍。然后描寫了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參加演習的船只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卻生動描繪了一場復雜的演習活動,而結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不僅是一種動靜相襯的寫法,也為下文別開生面的另一場水上表演作了鋪墊。
第3段寫弄潮之勇。這時潮水已經來到,眾多的吳中健兒在驚濤駭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時也從側面寫出了潮的雄偉壯觀。
第4段寫觀潮之盛。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映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課文分析
《觀潮》在文中,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這樣直接描寫和間接烘托將錢塘秋潮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創作背景
浙江(即錢塘江)之潮,奔騰沖激,聲撼地軸,嘆為觀止者由來已久。《莊子·外物》篇講到任公子“蹲乎會稽,投竿東海”,“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指的也許就是浙江怒潮。《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有始皇三十七年“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的記載。自宋以來,以浙江觀潮為題材的詩文,為數不少。《觀潮》此篇就是周密在《武林舊事》關于浙江觀潮的筆記。
周密生當宋元易代之際,《武林舊事》成書于宋亡之后。作者在《自序》中寫道:“及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游殆如夢寐,而感慨系之矣。清人鮑廷博說:“《自序》一篇,聲情綿邈,凄然有故國舊君之思,不僅流連今昔而已”(《武林舊事跋》)。《觀潮》此篇也反映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茍且偷安生活的一個側影。
課外擴展:
課文出現的語文以外的知識:
錢塘江涌潮:因受太陽、月球引力影響和地球自轉的作用,海面會出現潮汐,這是普通現象。然而錢塘江的潮涌卻分外壯觀。特別是每年秋分時節,農歷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勢更加洶涌,當年蘇東坡有"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感嘆。錢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別大,除了因為這時太陽、月亮、地球都在一條直線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還有獨特的原因。
錢江涌潮,出現在我國浙江省杭州灣錢塘江入海處附近,因屬海寧市,所以又叫海寧潮,錢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時,海水從寬達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兩岸逐漸狹窄,灣內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現涌潮,加上錢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擋難于外泄,反過來又提高了灣內的水位,加強了潮勢。錢塘江口橫豐一條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時受到沙坎阻擋,速度減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來,后浪推前浪,潮頭也越來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帶夏秋季節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這也助長了潮水的聲勢。
海寧縣鹽官鎮東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觀潮圣地。這里建有觀潮臺、觀潮亭和鎮海塔。江面只有兩三公里寬,潮勢最盛,潮頭并列一線,海寧寶一線潮"之稱。海潮漲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勢不同,漸成二段。南段速度,經段速度慢,當南段蕩回與北段匯合時,潮頭相撞,聲如山崩地裂。鹽官鎮東8公里的八堡最官觀賞此景。海潮西進,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壩時,怒濤驚堅,碎作潑天大雨,潮頭反竄塘岸,為"返頭潮"。距鹽官鎮12公里的老鹽倉是觀賞此景的佳點。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以鹽官觀潮的人如潮涌。這時潮頭最高時可達3.5米,潮差可差8~9米。
拓展:《觀潮》教案
一、“耳聞目睹”勝于“萬語千言”。
《觀潮》是s版第七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寫出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全文圍繞“奇”字介紹了觀潮的過程,表達了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在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生動細膩的詞語、形象的比喻,緊緊地抓住大潮的聲音、景象兩個方面描寫,逼真的再現了大潮那雄奇壯闊、動人心魄的氣勢。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較活躍,求知欲強,富于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通過創設情境,縮短心理距離,才能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從而積極有效地投入學習。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在教學時怎樣做到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學會作者的觀察方法,感受大潮的雄壯,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呢?根據課標和對學生的分析,我在教學時采用了放錄像——讀中感悟悟中想象——語言描繪的方法,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在初步談話,理解課題,檢查預習,反饋交流之后。我馬上讓學生觀看錄像,感受大潮雄偉的情景。具體過程如下:
師:同學們看見過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嗎?你一定很感興趣吧?有沒有見到過?
生:(遺憾地搖搖頭)沒見過。
師:別遺憾,老師呀,把這大潮給錄下來了,想不想看?
生:(大聲地)想。
師:我們就一塊兒來看看畫面,聽聽聲音,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讓我們一起目睹大潮的雄壯氣勢,感受一下這一天下奇觀吧!
(播放從網上下載下來的錢塘江大潮錄像:隨著由聲音到影像的越來越響,越來越近,潮水越顯得壯觀。并出現了一線潮、回頭潮、碰頭潮等。)
生看錢塘江大潮錄像,不時發出驚嘆聲。
師:能用一句簡潔的話表達你此時的感受嗎?
海鑫:錢塘江大潮真雄偉啊!
晨裕:錢塘江大潮的景象真壯觀啊!
劉濤: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啊!
師:剛才錄像里潮水的景象,我們課文里也有,在哪兒呀?
生:課文3、4自然段。
師:自己讀讀3、4自然段,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
(學生自由讀,讀完匯報)
朵妮: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師:讀得不錯。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氣勢越來越大,你的心情越來越……
生:激動。
師:讀出這種感覺來。
生:(齊讀)
黃瑛: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師: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多么壯觀!你們能讀出壯觀的感覺嗎?下面我們來分組賽讀。
(學生在小組里練習朗讀,然后各自挑戰其他小組,比賽朗讀)
潤曉: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師:喜歡這句的舉手。(學生全體舉手)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課文原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觀潮》課文原文09-04
觀潮課文原文07-19
四年級上冊《觀潮》課文原文07-11
四年級語文《觀潮》課文原文09-04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課文07-04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觀潮》課文原文07-20
四年級《觀潮》課文原文07-21
部編版《觀潮》課文原文09-04
四年級上冊觀潮課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