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綠色蟈蟈》賞析
課文指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于注釋和習題等,一般在語文或地理中出現。英語,有對話和短文。最早在南朝梁國劉勰的《文心雕龍·指瑕》出現。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文《綠色蟈蟈》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享年91歲,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
綠色蟈蟈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也被法國人稱為“昆蟲界的維吉兒”。出生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圣萊昂的一戶農家。此后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蟈蟈兒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
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這也是法布爾《昆蟲記》整部書的特色。魯迅曾把《昆蟲記》稱為“講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說:“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的確如此,法布爾筆下的蟈蟈是鮮活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先讓學生認真地把課文讀一遍,畫出生字詞。然后讀第二遍,畫出自己認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切實地感受課文內容。
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蟈蟈呢?第1段并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里,自己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所熱愛的事業是多么執著!搞科學研究需要這樣的精神。第2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寫作思路!
從第3段開始介紹蟈蟈。作者采用擬人的手法來寫蟈蟈。先寫它的歌聲。蟈蟈的聲音是“竊竊自語”,“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作響”,聲音“喑啞”“尖銳”“短促”“清脆”。當四周的蛙聲和其他蟲鳴沉寂時,蟈蟈的聲音則顯得“非常柔和”。這些描述都表現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特別是“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在我國北方,人們卻讓蟬篡奪了你的名聲!”流露出了多么濃厚熾熱的感情!
進入第4段,開始寫蟈蟈的食物習性,一直寫到最后一段,這是文章的主體。這部分內容是觀察金屬網罩里的蟈蟈。作者為了了解昆蟲的生活習性,不僅到野外去觀察,還捉了許多養在家里,這就是他的實驗室。蟈蟈長得什么樣呢?作者作了一番描述:“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優美的語言刻畫出蟈蟈可愛的樣子。接下來,作者寫蟈蟈的食物。作者把蟈蟈和螽斯比較著寫,它們都不太喜歡吃萵苣葉。這使作者遇到了“麻煩”。“麻煩”一詞表現作者對蟈蟈悉心照料不怕麻煩的態度。作者推測蟈蟈可能吃鮮肉。這樣的介紹,與一般的說明文不同。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是法布爾《昆蟲記》的特色。這種筆法非常受青少年的歡迎。作者是如何知道蟈蟈最喜歡吃什么食物的呢?一句話,通過觀察。清晨,作者散步時看到的一幕揭開了蟈蟈食物之謎──捕蟬為食。那么蟈蟈為什么最喜歡吃蟬的肚子呢?“是不是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歡迎呢?”作者帶著這個問題繼續實驗和觀察。第7段寫揭開了蟈蟈首先吃蟬肚子的秘密,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本文沒有絲毫機械呆板的介紹,自始至終饒有興趣。文中表現出的作者仔細觀察,細心揣摩的探索創新精神是十分可貴的,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
本文的寫作特點很突出:
1、文藝筆調。本文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感情的流露。
2、生動傳神的語言。作者對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因此在語言的使用上盡量生動感人。比如,“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這些語言都很傳神。
3、擬人手法的運用。像“蟈蟈在竊竊自語”“蟈蟈酷愛甜食”“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處在一起的”等都運用了擬人手法。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
4、通過比較來寫蟈蟈。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
拓展:
簡介
《綠色蟈蟈》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2013年7月版)七年級上冊第23課《綠色蟈蟈》(現魯教版也已編入)。
選自《昆蟲的故事》。(又名《昆蟲記》)《昆蟲記》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但面孔卻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淺出,沒有干巴巴的學究氣,沒有學術著作的晦澀枯燥與一本正經,“沒有充滿言之無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準確地描述觀察到的事實,一點兒不多,一點兒不少。”本書的問世被看做動物心理學的誕生。《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 “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
作者生平
法布爾一生堅持自學,先后取得了業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愛古羅馬作家賀拉斯和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才,留下的許多精致的菌類圖鑒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贊不絕口。法布爾晚年時,《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以及“科學界詩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法布爾雖然獲得了許多科學頭銜,但他仍然樸實如初,為人靦腆謙遜,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才華受到當時文人學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德國作家榮格爾、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詩人馬拉美、普羅旺斯文學家魯瑪尼耶等。由于《昆蟲記》中精確地記錄了法布爾進行的試驗,揭開了昆蟲生命與生活習慣中的許多秘密,達爾文稱法布爾為“無法效仿的觀察家”。當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時,不少學者、文學家們紛紛前去拜訪他。法布爾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國哲學家米爾等學者,但與他們的通信并不頻繁。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將法布爾舉薦給拿破侖三世,后者授予他榮譽勛位勛章。法國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萊途經塞利尼昂,特意繞道荒石園向他致意。擁有多重身份的法布爾的作品種類繁多:作為博物學家,他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論著,其中包括《茜草:專利與論文》、《阿維尼翁的動物》、《塊菰》、《橄欖樹上的傘菌》、《葡萄根瘤蚜》等;作為教師,他曾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作為詩人,他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語寫下了許多詩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 “牛虻詩人”。此外,他還將某些普羅旺斯詩人的作品翻譯成法語;閑暇之余,他還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譜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爾作品中篇幅最長、地位最重要、最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蟲記》。這部作品不但展現了他科學觀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學才華,還向讀者傳達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課文《綠色蟈蟈》賞析】相關文章:
《綠色蟈蟈》課文賞析01-14
《綠色蟈蟈》的課文鑒賞01-14
關于《綠色蟈蟈》課文鑒賞04-09
課文《綠色蟈蟈》教學心得04-19
《蟈蟈與蛐蛐》的課文賞析04-05
綠色蟈蟈08-23
綠色蟈蟈作文11-06
《綠色蟈蟈》教學心得01-14
《綠色蟈蟈》教學設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