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愁課文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鄉愁》課文賞析
《鄉愁》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本文的內容是《鄉愁》課文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鄉愁
(臺灣)余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課文賞析
中華民族是個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濃濃的愁緒也能表現得異常凄美。中華民族是個多情的民族,即使遠在天涯,也時刻深深眷念著天邊的故土。當多情與浪漫相遇時,于是,便會泛濫出詩——無止無息的詩。
情是這世上極抽象的詞匯,總是有著,卻又總是看它不見,總需借一些物象才能捕捉到它。在思鄉愁情襲來時,“月”成了中國人的最愛,由“月”而勾出的詩便多了起來。而余光中對著懸掛了無數個日夜的思鄉的明月,卻浮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于讀者眼前。當我們感念“天涯共此時”的一剎那,這四個意象果真讓人覺得,故鄉就在眼前——更近了,也似乎更遠了——若隱若現,若即若離……這真的便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鄉愁”了。
“鄉愁”是痛苦的。“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母親”,現在又多加一個“愛人”,隨著歲月的遷移,這與故鄉有關的思念也在逐漸地增多、加重。不論是生養的血緣,還是纏綿的愛戀,當它終歸化為親情的時候,當這親情生生地被空間拉遠了的時候,愁苦便牽腸掛肚、魂牽夢縈……然而,畢竟這時的愁苦還可排解。“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終可傳去我們彼此的思念,并最終拉近這空間上的距離。于是,在詩中,愁苦里我們享受到了幸運與幸福……
歲月在更迭,鄉愁在加深。而當鄉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墳墓”之時,痛苦中又隱現幸福的“鄉愁”里,卻變得肝腸寸斷、撕心裂肺。明明是“矮矮的”,明明是近在咫尺,但“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生死兩茫茫,在這只須稍稍抬起腳便可逾越的“一方矮矮的墳墓”前,生與死的墻卻是那樣地高,那般地厚——觸目可及的“近”卻又是那樣遙不可及的“遠”。余光中竟讓讀這詩的每個人一下子又找回了自己——或是若干年前,或是若干年后,那個立于墳前的人定然就是我們自己。無須刻意,一幕又一幕便溢了出來,仿佛與“小小的郵票”和“窄窄的船票”相關的記憶瞬間四溢而出,占據了每一顆此刻均已早就變得空蕩蕩的心。這是無法接受與承受的,然而生老病死,輪回使然,這人力所不能及的自然之法則又迫使我們不得不接受,也不得不承受。盡管帶著劇烈的疼痛,但當鄉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墳墓”的時候,人力已顯得微薄,天命卻又是威嚴得那樣地無法抗拒。
盡管無法如“小時候”、“長大后”那樣得以排解而幸福,但這愁苦畢竟該順理成章地被自然釋懷。如果說這種鄉愁之苦也可排解的話,那當它化作“一灣淺淺的海峽”時,便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去排解、消逝掉了,更是無法接受和承受了。
不錯,與“墳墓”這一意象幻化而出的那個“鄉愁”相比,二者何其相似啊。同樣是近在咫尺,卻又同樣遠隔天涯;“矮矮的”,“淺淺的”,同樣舉步可越,卻又是同樣無緣親近。但這又分明是不同的。生死的時序自然非人力可改變,但這眼前的相隔豈是上天的安排!當我們捶胸頓足地痛恨于雙手無法使距離拉近時,卻又為何親手殘忍地人為拉遠著這上天原本已拉近的距離!自然的運轉,體現的是深沉與威嚴。人力的對抗卻體現著可憎與愚昧。面對這樣的鄉愁,這苦與痛,分明伴生著強烈的困惑與憤懣……
《鄉愁》,收回凝望的遐想與沉重,“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隨時間的前移,伴成長的變遷,這條與生命牽系的線,竟串聯起了“我”生命中全部的“鄉愁”。在工整比對之美的背后,我們感受到了這愁情由淺及深,由窄而廣的變化之美。這是一種深沉,亦是一種升華……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等,廣泛收錄于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臺灣逝世,享年89歲。
創作背景
該詩寫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離開大陸去臺灣。當時由于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鄉愁》課文賞析】相關文章:
鄉愁課文賞析01-17
背影的課文賞析10-29
課文孔乙己賞析01-17
課文《散步》賞析07-21
《口技》的課文賞析08-12
《蟈蟈與蛐蛐》的課文賞析11-03
《望海潮》課文賞析03-23
課文《廢墟的召喚》賞析01-14
課文《綠色蟈蟈》賞析10-21
課文《草房子》賞析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