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課文原文
《白楊》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袁鷹的散文名篇,作者通過對白楊的贊美來歌頌這些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白楊課文原文,歡迎閱讀。
白楊
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的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搖著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爸爸并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么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著。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著,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說:
“這不是傘,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為什么它這么直,長的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的嚴肅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對兒子和小女兒說:“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
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課文賞析
《白楊》文章由樹及人,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從孩子關于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后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扎根邊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扎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車窗外的白楊──與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楊──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父親心中的白楊──就是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白楊》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高大挺秀的大白楊展開了討論。在討論中,兩個孩子知道了,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相關閱讀:《白楊》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樹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作者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于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扎根邊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扎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車窗外的白楊──于茫茫戈壁站的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楊──不擇環境,不懼災難,茁壯成長;父親心目中的白楊──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的化身。作者的描寫非常傳神,對父子三人進行了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孩子天真爛漫,父親嚴肅而又不失親切。在心理描寫上則非常含蓄,沒有過多直接的敘述,而是以神傳情,意境深遠,通過神態的變化來表現感情的波瀾。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要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贊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了解。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白楊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難點是體會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作者介紹
袁鷹,原名田復春,參加工作后改名田鐘洛。1924年生,江蘇省淮安人。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散文家。生于一個破敗的地主家庭。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學教育系,在校期間即參加《莘莘》、《新生代》、《聯聲》報刊的編輯。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被分配在學生運動、文藝和宣傳部門工作,長期在報社當記者、編輯。
【白楊課文原文】相關文章:
《雷雨》課文原文01-15
《安塞腰鼓》課文原文01-17
《蘇武傳》課文原文01-25
《打電話》課文原文08-20
小貓釣魚課文原文12-31
《走月亮》課文原文11-25
人教版《觀潮》課文原文01-17
《喂-出來!》課文原文11-30
《猴王出世》課文原文06-01
《音樂之聲》課文原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