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課文
《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作者全文采取擬人化的寫法,到處都能發現作者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對蟋蟀的喜愛與敬佩之情。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課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蟬一樣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還由于它的住宅。
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它們的隱蔽所得來不費工夫,棄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它不利用現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臥室。
蟋蟀怎么會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別好的工具嗎?沒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術的專家,它的工具是那樣柔弱,所以人們對它的勞動成果感到驚奇。
在兒童時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們養在籠子里,用菜葉喂它們。現在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們的巢穴來。
在朝著陽光的堤岸上,青草叢中隱藏著一條傾斜的隧道,即使有驟雨,這里也立刻就會干的。隧道順著地勢彎彎曲曲,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總有一叢草半掩著,就像一座門。蟋蟀出來吃周圍的嫩草,決不去碰這一叢草。那微斜的門口,經過仔細耙掃,收拾得很平坦。這就是蟋蟀的平臺。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
屋子的內部沒什么布置,但是墻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時間,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體上講,住所是很簡樸的,清潔、干燥,很衛生。假使我們想到蟋蟀用來挖掘的工具是那樣簡單,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
蟋蟀蓋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時候。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鉆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勞,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著外面,觸須輕微地擺動。不大一會兒,它又進去繼續工作。我一連看了兩個鐘頭,看得有些不耐煩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經挖了有兩寸深,夠寬敞的了。余下的是長時間的整修,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這個洞可以隨天氣的變冷和它身體的增長而加深加闊。即使在冬天,只要氣候溫和,太陽曬到它住宅的門口,還可以看見蟋蟀從里面不斷地拋出泥土來。
課文解讀
這篇課文的作者是19世紀法國的昆蟲學家、散文家法布爾。本文選自他撰寫的《昆蟲記》。
這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全文用擬人的手法,淺顯地介紹了蟋蟀那簡樸、清潔、干燥的住宅和建造住宅的全過程。通過閱讀這篇課文,不僅使我們體會到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而且使我們感受到作者熱愛科學、不畏艱辛的崇高品質。
全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蟋蟀由于它的歌唱和住宅而有名。蟋蟀出名有兩個原因:一是唱歌,二是住宅。前者人們都很熟悉,后者則不甚了解。下文著重介紹蟋蟀的住宅為什么有名。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主要寫蟋蟀住宅的特點,簡樸、清潔、干燥,很衛生。
第三段(第8~10自然段)講蟋蟀的住宅是怎樣建成的。通過寫建造過程,說明蟋蟀建筑住宅非常認真,一點兒也不隨遇而安。可見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長年累月不斷整修,認真、辛勤的勞動換來的,這也正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收獲。
知識整理
生字:宅(zhái)蔽(bì)棄(qì)慎(shèn)擇(zé)穴(xué)搜(sōu)
詞語:住宅、隱蔽、毫不可惜、隨遇而安、選擇、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隱藏、傾斜、平坦、扒土、寬敞
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隨遇而安
認識關聯詞:不光……由于……;即使……也……;……所以……
1、這篇課文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
2、“不肯隨遇而安”,“慎重地選擇住址”,寫出了蟋蟀的個性特點;“傾斜的隧道”,意味著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總有一叢草半掩著……”說明住宅十分隱蔽,有安全感;“在這平臺上彈琴”,說明蟋蟀的住宅不僅能安居,而且有休閑娛樂之功能。
3、重點段落和句子的理解。
(1)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他們的隱蔽所得來不費工夫,棄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他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他不利用現成的洞穴。他的束縛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臥室。
“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
問題一:這句話“隨遇而安”指什么?
“隨遇而安”是指適應周圍的環境,不論環境如何都能滿足。
問題二:從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
對于一般的昆蟲來說,只要能找到一個臨時隱蔽的藏身之地就滿足了,而蟋蟀卻不同,它不愿利用現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擇址,自己一點一點地挖掘。這是法布爾發現的蟋蟀與別的昆蟲的不同之處。這句話也照應了課文的題目,讓讀者知曉,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稱為“住宅”。
(2)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
在這句話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發出的聲音比喻為“彈琴”,又將蟋蟀洞穴門口的平地稱為“平臺”,讓讀者感到,這座住宅的設計是很講究的,它不僅能藏身棲息,而且還具備休閑娛樂的功能——勞動之余,四周靜悄悄之時,住宅的主人操琴彈奏,享受生活的樂趣。這種形象的語言也反映了昆蟲學家對昆蟲的特殊感情。
(3)為什么說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
蟋蟀的整個身軀是那么的柔弱,用來施工的工具僅僅是細弱的前足和后腿,與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塊、踏地、推土、鋪土、修整等工程相比,這是多么大的反差!另外蟋蟀住宅的選址,住宅內外的設計,如向陽,能排水,大小要適宜,住所要簡樸、衛生等。所以對蟋蟀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工程,也是人們為之驚訝的超凡舉動。
課文《蟋蟀的住宅》的教學反思
那天,上《蟋蟀的住宅》這節課時,我按一貫的步驟進行教學:導入新課,檢查預習;細讀課文,深入理解;再讀課文,質疑解惑的步驟進行著。只要完成最后一個問題“談談學了這課后的.感想”,這節課就順利結束了。
當我拋出問題后,一個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認為蟋蟀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有個地方住不就行了!一個小小的洞,竟從初冬忙到初春。看來不肯隨遇而安并不好”。他的話音剛落,教室里就似開了鍋。極力反對這個觀點的、同意這個看法的各說不一,有些好爭議的學生臉都爭紅了……
一節原本設計好了的、即將結束的“正常”課,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看著這場面,簡直叫“亂堂”了。是壓制學生的發言,按原計劃結束本課,還是借此給學生一個空間,來個“自由”談?看著這課堂我迅速的思考著。
我拍拍手示意學生靜下來,說:同學們,有想法、有感受這是好事,但如此“以聲壓人”,既解決不了問題,別人也難以聽到你的高見。這樣吧:如果想繼續談論,我們可分成三方:認為隨遇而安“好”的為一方;認為隨遇而安“不好”的為一方;中立者為一方,發表自己的感受,要有理有據。行不行?
學生當然是擁護的。三方學生各舉了不少了例子:什么麻雀的、喜鵲的、寒號鳥的、燕子的,甚至有學生還說到了“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總之都大談闊論、直抒胸臆。
這是自我教學這篇課文以來從沒出現的一種局面。聽著他們的辯論,我也在重新思考:我應該給學生一個怎樣滿意而正確的答案?我難以給學生一個標準的答案。這時,我突然從他們的爭議想起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讓他們自己去判斷、比較、做結論會怎么樣?我決定馬上開講:
同學們,生活中的許多事,往往難以用一個‘好’與‘不好’去評判,我就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聽完后你們再去評判‘蟋蟀’吧。
記得那年八月,我和另一學校的一名老師乘船去大連學習,為了給學校節省開支,我們沒買臥鋪票只買了便宜的座號。當時船艙里有許多空座號,那位老師吃好喝好后就著相鄰的兩個椅子,頭枕提包蜷縮而睡。兩三個小時過去了,她依然睡得很香。快到大連了,我叫醒她,她起來后精神飽滿,而我因難以適應這樣的“臥室和床”,在晃蕩的船上硬坐了六、七個小時,感到頭昏腦脹,非常勞累。我對她說:真羨慕你,這樣的環境下都能睡上一覺。她說:這算什么,去年我們幾個去西安,火車上擠得要命,我在別人的座椅下鋪上一張報紙,美美地睡了一覺,下火車后,同去的人個個喊腰酸腿脹,而我精神飽滿的按自己的計劃去游覽……
老師講這個親身體會,是想讓你們思考:對不同的環境、條件、困難,應持不同的看法,正確看待、理解,并做到“不肯隨遇而安”而又能夠“隨遇而安”,讓我們樹立一種既是積極的又是健全的人生觀。
教室里立即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我想:從自發的掌聲中判斷,學生聽懂了我的故事,也理解了“蟋蟀”的精神。
這是一節“打亂”了“常規”的課,然而我感謝孩子們,是他們那沒有“禁錮”的思想,轉變了我“固有”的教學思路,讓我的教學從今后“多出一條”逆向的走法。吃苦耐勞的精神固然是值得我們學習,但怎樣辯證的看待“不肯隨遇而安”與“隨遇而安”?我們是否一定要讓學生只知道、只接受“不肯隨遇而安”的人生啟蒙教育?
是啊,有道是“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教材只能作為一個范本,一個例子,而教學引用的“教材”應該是多樣、豐富、寬泛、靈活的。對于類似的問題,我們完全可采用與學生進行一分為二的探討,引導他們樹立辯證看問題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真正做到: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關注的是“人”,而不是讓教與學去適應教材。閱讀的開放,學生就會有多元的閱讀、多元的思考,伴隨著情境性問題的產生,學生往往會持不同的觀點,會有難以解決的“沖突”。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同時,在認真傾聽他們的基礎上,給他們一個引導、判定、建議和解決的思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假如我們僅僅把知識局限在這個教科書中,課堂教學將會成為脫離生活,不能反映生活,不能適應生活,不能被生活所應用的一種“空洞”的教育。在對于學科知識的傳授中,一名教師萬萬不能把“知識”與“現實生活”;“科學”與“人文關懷”相脫離。
【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課文】相關文章:
語文蟋蟀的住宅課文原文01-17
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課文03-24
蟋蟀的住宅課文08-04
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課文原文07-28
四年級語文上冊課文《蟋蟀的住宅》教案03-02
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課文03-24
蟋蟀的住宅課文原文03-23
《蟋蟀的住宅》課文原文07-22
四年級語文蟋蟀的住宅課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