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五年級草原課文原文
《草原》是一篇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美的課文,要引導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下面我們來看看小學五年級草原課文原文,歡迎閱讀借鑒。
課文原文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新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欲留,輕輕流入云際。這種境界,即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舊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的望見了一條迂回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整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么,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的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坐蒙古包。
蒙古包外,很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的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么親熱,一點而都不拘束。不到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帶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地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后,小伙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也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德唱,并且要騎一騎蒙古的馬。太陽以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啊!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草原》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間充滿了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并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想、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是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樸簡練,生動感人。
學習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課文,引導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草原》疑點解析
1、第一自然段中哪句最能表達作者當時的心情?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
我們認為“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最能表達作者當時的心情。因為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處處感到新奇,對滿眼翠綠感到驚訝,總想久久站在那里把草原景色看個夠。為了抒發自己當時的感情,作者想低吟一首奇麗小詩來抒發。這里作者想低聲吟誦,充分表現他當時愉快的心情。
2、作者快到目的地時又看到了哪些景象?
作者除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麗外,還遠遠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同時看到了牛羊馬群。再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
3、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如:“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迂回,有點曲折,不是直線。用玻璃帶來形容河,非常生動、形象。“河”后用的是感嘆號,說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性,因為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會有牲口。再例如:“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小丘地勢比較高,疾馳馬群飛快跑過來容易發現。主人們穿著民族服裝,騎在疾馳的馬背上,衣襟、綢帶迎風飄舞,遠看確實如同一條彩虹。這樣寫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充分說明了主人的歡迎是多么隆重而熱烈。
4、你能簡要地說一說課文哪些內容能充分展現“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感人場面?
我認為下面幾個場面最能展現蒙古族和漢族的深厚感情和不忍心分別的情景:第一,主人們來到幾十里外隆重而熱烈地歡迎遠道的客人;第二,蒙古包外,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握手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第三,蒙古包內主人熱情款待:倒奶茶,擺奶豆腐,端上手抓羊肉,相互敬酒;第四,主客們競相歌舞,特別是蒙古族小伙們套馬、摔跤表演,姑娘們民族舞蹈。
5、課文哪些內容是靜態描寫,哪些內容是動態描寫?
課文中作者看到草原秀麗景色是靜態描寫,主人遠道歡迎客人,蒙古包內外的熱情款待是動態描寫。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出自老舍的游記《內蒙風光》,全文收在百花文藝出版社1963年版的《小花朵集》。
1961年夏,老舍與一批作家、畫家、音樂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來人,應烏蘭夫邀請,由文化部、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文聯組織,到內蒙古東部、西部參觀訪問八周,看了林區、牧區、農區、漁場、風景區、工業基地和一些古跡、學校、展覽館。游記分七節對上述內容依次作了介紹,牧區的一節小標題為《草原》,即這篇文章。
作品賞析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社會主義牧區在作者面前展現了一幅美麗的草原景色和一派人畜兩旺的氣象,蒙古族同志對作者一行的熱情款待又充分體現了民族團結親如兄弟的一幕幕動人景象。這一切,都大大激發了作者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團結事業的熱愛之情,使他難以抑制地要抒發出來。然而,作者的感情又十分深摯與含蓄,因此,他沒有用直抒胸臆的筆法來暢懷謳歌,而是采取了間接抒情的手法,讓激情在寫景、敘事、狀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從而使文章充滿了感情色彩,顯得分外真切感人。
首先是作者對草原景色的描繪。畫筆是由“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勾起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這三句詩飽含了當時人們低沉的感慨,浸透了悲愴的幽情。然而時代變了,“天”不再“蒼蒼”了,它“明朗”“清新”得令人總想愉快地“高歌一曲”;“野”也不再“茫茫”了,“翠色欲流”的草原令人“舒服”得直想“低吟”小詩;“牛羊”也無須“風吹草低”時才顯現了,連“駿馬和大牛”都好像在回味著“無限樂趣”。依著三句詩的順序,作者明快地作了令人信服的對比,綺麗的色彩把舊時代的感慨與幽情一掃而空,對草原景色的贊美之情借托著“紫塞,紫塞,誰說的?”這樣的反問句,由衷地吐露了出來。昔“紫”今“翠”,基調上的鮮明對比,甚至使作者感慨道:“連江南也未必有這樣的景色啊!”這里,寓情于景,情由景生,無須多用抒情筆墨,濃烈的情緒就從令人賞心悅目的草原畫面中溢出來了。
接著是作者對牧業公社的訪問的記敘。記敘是以時間為順序的。迎客、交談、款待、盡歡,這一個又一個場面并未著意鋪排,也絕少濃筆涂抹,讀來仍不失明麗濃烈之感。關鍵依然在感情的抒發上。如果說,寫景時是寓情于景,情由景生,那么,敘事時就是融情于敘,情由事托了。
譬如,寫迎客。花那么多筆墨寫初入草原時的靜寂和空曠,無非是借此襯托好客的主人迎出幾十里外的那幅有聲有色的熱鬧畫面。畫面中融注的正是蒙漢兄弟之間的深情厚誼。
再如,寫交談。不寫交談的內容,不介紹幾句精彩的對話,而偏偏要寫那位翻譯“水晶花”,這是為了強調交談是在言語不通的情況下進行的。然而,此時此地,這位必不可少的人物卻恰恰“用不著”了。因為盡管“你說你的(蒙語)”,“我說我的(漢語)”,“總的意思”卻是心心相印,“都是民族團結”。這是親密無間的手足之情的又一次別有風味的抒發。
又如,寫款待。寫主客“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么親熱,一點不拘束”。“有禮貌”卻又“不拘束”,看似有點矛盾,實則這兩個側面實在是統一的。而且還是統一在“情”上。因為有情,主客就互相尊敬,皆有禮貌,因為有情;不講虛偽客套,就能毫不拘束。洋溢在這場面中的還是一個“情”字。
這類融情于敘的語句比比皆是。諸如,用獨詞句“河!”所表達的猛然見到河水的欣喜之情;“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放”所體現的不分彼此的友愛之情;“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所流露的生活在友誼海洋之中的微醉之情;“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所暗示的流連忘返之情,都使這次訪問帶上了濃烈的感情色彩。至于相繼出現的“祝福頻頻難盡意,舉杯切切莫相忘”和“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夕陽”這兩組詩句當然更是把感情凝聚起來的點睛之筆。
最后是作者對草原上牲畜的描繪。描繪的筆集中在馬、牛、羊三種牲畜上。對馬的介紹,主要通過感受,“真體面”,“令人想起龍馬精神”,“想騎上它”,字里行間,包含著贊賞之情;對牛的介紹,主要借助描繪,“重達千斤”“乳房像小缸”的形象,化成詩句“牛肥草香乳如泉”,驚嘆之情溢于言表;對羊的介紹,則主要進行評價,“肉美”,“毛好”,流露出的依然是喜不自禁的夸耀之情。和“寓情于景”、“融情于敘”相匹配,這里的狀物可以稱得上“借情賞物,情隨物移”了。
總之,無論是草原景色的描繪,訪問過程的記敘,還是牲畜情況的介紹,“樁樁件件總關情”,處處飽含著作者強烈而又含蓄、鮮明而又深摯的感情。這或許就是一千多字的文章卻能具有打動人心的魅力之所在。
名家點評
蘭州大學教授吳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講》:寫罷林海,很自然地轉入草原。有別于《林海》突出的是興國安邦的現實意義,《草原》則暢談蒙漢民族的兄弟情,但這里同樣沒有任何說教。
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卜師霞《從語言規律到文學形象——以老舍〈草原〉的景色描寫為例》:《草原》第一段景色描寫共二百余字,卻生動地反映了老舍在語言結構、字詞運用、寫作手法上的高超技巧,體現了語言規律在文學形象表達中的作用。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詹丹《談談對老舍〈草原〉的閱讀理解》:由于作者是作為一個陌生者第一次進入草原的,所以在寫作中,有意把生活中得來的真切感受,以一種沖突方式來設計表達的策略,從而加深讀者的閱讀印象。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小說家、戲劇家、人民藝術家。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一生創作極勤,碩果累累,主要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兒童劇《寶船》等,其作品多選材于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下層居民生活,通過塑造極為生動的人物形象、于“平常”中透出深刻的社會意義。
拓展:草原的說課設計
一、把握教材聯系,深入領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寫景狀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認為本課的教學要求:一是讀懂課文,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二是品讀課文,談出自己的見解。三是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找出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我設計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學會字詞,理解句子并體會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遼闊壯美,受到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嘗試談出自己閱讀時的理解和感受,這是教學的重點。
二、強調以人為本,靈活選擇教法
以學生為主體,靈活選擇教法,大膽放手,嘗試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適當引導運用以下教法:
(一)導讀法。
①導預讀,激發學習興趣;
②導感知,理解清文章條理;
③導理解,嘗試自讀自悟;
④導運用,注重知識遷移。
一句話,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施教之功主要體現在導讀二字上。
(二)演示法。
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聽誦。這樣既縮短了學生的生活距離,又為認識草原的遼闊、秀美了借鑒,具體生動的圖像把學生帶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
(三)談話法。
在教學中的分段學習、理解內容等過程,我多處采用談話法,讓學生自讀討論,再以自由談話的方式匯報自己的收獲。這樣,學生所理解掌握的內容能得到及時反饋,使學生在談話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認識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三、強調自讀自悟,大膽更新學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預習方法的指導:
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主要是感知語言,因而在預習中注重讓學生反復誦讀,領會文意,提出問題,同時,查閱與課文有關的資料。
(二)思維方法的指導:
教學中,我通過分析、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的內在聯系,誘導學生學會由表及里地思考問題,如走了許久,遠遠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一句,我引導學生從標點符號入手,注意句中為什么用!。體會作者見到河時,那分驚喜,這樣的逐層設疑理解,能掀起學生層層思考的漣漪。
(三)讀書方法指導:
我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是: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物特點;品讀精彩語段,說出自己見解;大聲朗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分析表現手法,用以指導寫作。
四、強調大膽嘗試,優化教學程序
本課時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大膽嘗試,自讀、自語、自動地發展。
(一)嘗試預讀,激起閱讀興趣
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草原美景的圖片,上課時用實物投影展示給大家看,再放錄像,讓學生邊看邊想象,最后依據預習中提出的要求,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并嘗試著在旁邊注上自己的體會。
(二)嘗試感知,理清文章條理
1、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理清條理: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敘述的?
(三)嘗試感悟,談出自己見解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以質疑研討為主線,以自主發展為靈魂的教學思想,學生大膽嘗試,問題讓學生提出,疑問讓學生自己討論,方法讓學生自己歸納,教師則點撥關鍵處,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后討論,你認為哪句話最美?美在哪?
2、仔細品讀課文,嘗試大膽說出自己的體會和收獲。
3、嘗試有感情朗讀,體會草原的遼闊壯美及作者喜愛之情。
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一些重點詞句。如: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都像很無邊的地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體恰當地描繪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嘗試運用,注重積累、遷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細讀一讀,說一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2、觀察一處景物,寫一段話,用上打比方的表現手法。
本堂課,我重點采用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沒有繁瑣的一問一答,沒有教師瑣碎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自讀、自悟,課堂上書聲瑯瑯,議論紛紛,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小學五年級草原課文原文】相關文章:
草原課文原文09-04
《草原》課文原文08-21
小學課文貓原文07-27
小學課文凡卡原文07-20
小學釣魚的啟示課文原文04-14
小學語文《觀潮》課文原文09-04
小學散文《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原文07-28
小學語文《山中訪友》課文原文08-22
小學語文《晏子使楚》課文原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