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1
當孩子剛接觸到新課文的時候,總是非常感興趣。怎樣有效地利用第一課時孩子的新鮮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見過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孩子就會邊看圖邊說出很多關于小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孩子們多讀課外書興趣。
在孩子說了很多關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勵孩子們進行朗讀比賽,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后讀,把孩子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老師的言語在課堂上也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在朗讀了第一段課文后,我用富有童話韻味的語言引導,“小蝌蚪們在水里快活地游玩著,有一天,它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就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了。我們一起跟著它們去找好嗎?”孩子們津津有味地開始了“尋找小蝌蚪媽媽”的歷程——朗讀。讀著讀著,他們就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小蝌蚪們原來是在快活地游來游去,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媽媽了呢?”“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可為什么小蝌蚪看見烏龜就去叫媽媽,烏龜的嘴巴并不寬啊!”……孩子們能提出這么多的問題,說明他們已經沉浸在課文里,思維活躍,作為一個探究者的角色在積極的學習了。這也讓我非常佩服孩子們的眼力,這是一群多么愛動腦筋又可愛的孩子啊。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 我并沒有馬上給他們答案,而是順水推“舟”,讓孩子繼續讀課文,然后讓小組討論,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的再一起討論。結果孩子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時,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媽媽;而當小蝌蚪看見烏龜,是因為他們太想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從哪里看出來呢?“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臺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2
《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節的。
一、抓明線
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范讀課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鯉魚、烏龜的指點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么話?他為什么說:“你已經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開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3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們是怎么找**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于他們**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4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本課的學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孩子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并適時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創設的情境中,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孩子們都喜歡猜謎語,所以我一說要猜謎語,一個個都顯得相當興奮,這一環節進行的還可以。接下來我再以提問的形式追問“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們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們被問著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課的學習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故事,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并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獲得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我發現自己對于教學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缺一些。其次,對于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我沒有做到很好的處理,完全沒有顧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場了。再次,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放開自己,導致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沒調動起來,整節課上的氣氛比較悶。總而言之,我還需要多講課,多讓老教師聽課、評課,打磨自己,平時多讀書學習,在磨練中成長!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5
這次美術活動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是故事連環畫,要求幼兒學習畫故事連環畫,并在畫面上寫數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與同伴分工,確定自己表現的故事情節,在畫面中表現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節,感受故事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不同風格效果。
由于在語言課上已教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了,所以幼兒對故事內容比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組放了倆本幼兒用書,讓孩子們參考幼兒用書來畫,并且規定孩子們選擇我翻到的那頁進行繪畫,其次,我重點教了青蛙的繪畫方法,但是繪畫下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大部分孩子畫了鴨媽媽,龜媽媽,只有幾個孩子愿意畫青蛙,魚,通過觀察,我發現幼兒用書上的圖畫是比較復雜,導致孩子們都不愿意嘗試。
在第二教時時,我就吸取了教訓,首先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要畫哪幅,有的組讓小組長幫忙分配,然后請幼兒自己說說要畫哪浮,其次在青蛙,鵝的師范圖上都相對簡單了,最后,簡單的從整體布局和均勻涂色這2方面上對幼兒的作品上進行了評價,并把較優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題墻,其余幼兒作品合訂在一起,變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故事書,放在了圖書角,供幼兒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6
這次美術活動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是故事連環畫,要求幼兒學習畫故事連環畫,并在畫面上寫數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與同伴分工,確定自己表現的故事情節,在畫面中表現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節,感受故事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不同風格效果。
由于在語言課上已教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了,所以幼兒對故事資料比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組放了倆本幼兒用書,讓孩子們參考幼兒用書來畫,并且規定孩子們選取我翻到的那頁進行繪畫,其次,我重點教了青蛙的繪畫方法,但是繪畫下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大部分孩子畫了鴨媽媽,龜媽媽,只有幾個孩子愿意畫青蛙,魚,透過觀察,我發現幼兒用書上的圖畫是比較復雜,導致孩子們都不愿意嘗試。
在第二教時時,我就吸取了教訓,首先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要畫哪幅,有的'組讓小組長幫忙分配,然后請幼兒自己說說要畫哪浮,其次在青蛙,鵝的師范圖上都相對簡單了,最后,簡單的從整體布局和均勻涂色這2方面上對幼兒的作品上進行了評價,并把較優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題墻,其余幼兒作品合訂在一齊,變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故事書,放在了圖書角,供幼兒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7
在幼兒的心中,媽媽是最最重要的人,而小蝌蚪卻不在媽媽身邊。它們游啊游,到處去找自己的媽媽。很多幼兒都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也都很喜歡這個故事。語言交流《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會按順序講故事,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動物特征,培養幼兒理解、想象、記憶和表達潛力。
這一課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重在理解動物間的.對話和故事情節,學會動物間的對話,個性是描述青蛙特征的詞句。我先安排幼兒聽故事磁帶,然后教師逐幅出示教學掛圖,幫忙幼兒回憶故事資料。然后教師先逐幅完整地講述故事,并引導幼兒學說故事中動物間的對話。老師講完,再請幼兒嘗試自己講,個性要說出青蛙特征的話。這一課時,為下一課時幼兒表演打下了基礎。
在第二課時,先結合教學掛圖,一齊回憶故事資料。再請幼兒傾聽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鼓勵幼兒說出動物間的對話。最后才讓幼兒戴上頭飾表演。由于前面有了充足的準備,所以幼兒才有話可說,動作表演自如,進行得很流暢。從這次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幼兒的主角表演是否能流暢,主要在于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對語言的學習,這樣語言交流課才能扎實地訓練幼兒語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8
用心理解、開心創作今天的美術活動主要是圍繞著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線索生動、有趣的展示給幼兒繪畫連環畫,但我們沒有聽過這個故事,就沒有情節,所以我在一開始把這個充滿著童趣的故事展示給幼兒。
由于故事的情節內容是重復的,運用圖片一步一步的引導幼兒展開想象,理解故事的內容,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想說、會說的環境,所以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能大膽發言,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伴聽。
故事的.內容幼兒也是掌握的比較好,充分理解故事內容。在這個基礎上再請孩子們來繪畫連環畫,小朋友也顯得得心應手了。但跟我們平時的繪畫活動不同,要求幼兒把故事中發生的情節逐個繪畫出來,這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我遵循《指南》中指出的: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并適當的知道。
所以我讓孩子們自由發揮,沒想到效果還是不錯的。幼兒不僅能把故事中的情節畫出來,還會創編畫故事內容,最后在畫面上寫數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把畫面有序的表現出來,串聯成一幅完整的連環畫表現出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9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話,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蝌蚪長成青蛙的成長過程,增長學生科普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訓練了學生分角色朗讀的能力。
授課過程中,本節課的優點有:
1、識字教學完成得非常理想,采用多種途徑識字,達成人人都會讀、人人都會認。
2、授課過程中我設置了有趣的猜謎,同時也準備了許多圖片,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觀察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寫字教學完成得很好,本課共10個生字,根據結構把他們分組,強調筆畫筆順偏旁,再讓學生數空,然后觀察,尋找關鍵筆,最后描紅練寫。
缺點:
1、再課文的學習中,過于對內容進行深化解讀,從而在讀的方面缺少更多的練習。
2、學生的課堂氣氛不良,及個別同學仍沉浸在玩的境界里。
改進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去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深化他們的理解。
2、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教學的設計,讓所有同學都融入到語文課中。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10
在講“烏龜”一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蝌蚪們看到烏龜,會怎樣想、怎樣說?學生回答:(前邊那只動物就是四條腿、寬嘴巴,它可能就是我們的媽媽吧!快,追上它!)課堂上,學生們精彩的發言,都是自身思維的超越,更是對課文的`超越,體現了其獨特的閱讀感受過程。這是我有意地在培養孩子的想像能力,為今后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堅信:只要我每一節課都有意地在這方面進行訓練,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將會快速提高。
不足之處:1、看動畫之前忘了提出問題:學生在完成每一個環節,都要有一定的目標性。在剛開始讓學生看動畫的時候,目的是想讓孩子帶著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賞,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看熱鬧。原來設計好的這個問題,由于操作“動畫播放”這一課件出了點問題,結果就忘記問學生了,是個小小的漏洞。
總之,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會在不斷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向著更高的標準邁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11
1、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以講故事形式進行引入,略顯單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將故事以動畫形式播放給幼兒觀看,并加以將講述,這樣讓幼兒很直觀地觀察小蝌蚪的各種動態,以及青蛙的模樣,青蛙與其它動物的相同與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在保證幼兒有自由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先進行觀察,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再進行繪畫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加以指導一些常規教育,以此來鞏固幼兒的`良好習慣;
4、不足之處在于:從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給幼兒進行繪畫操作示范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 不少孩子畫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這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12
今天上午我給小朋友進行科學《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活動。在圖片的幫助下,孩子們的把小蝌蚪觀察的清清楚楚,教學活動的要求只是讓孩子們了解蝌蚪的生長過程以及基本形態。而在活動中孩子們對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故事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及時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們來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動的身體來演示,活動從靜態的觀察演變到動態的身體演示,孩子們更加有興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舉一動。(教師要有及時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和調整教學過程的能力)
說到小蝌蚪長大后能變成青蛙,孩子們對青蛙這個小動物是比較熟悉的,我們討論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歡吃什么、有什么本領等。孩子們躍躍欲試地想跳一跳,我就調整了今天的戶外活動內容,讓孩子們到戶外進行青蛙跳,孩子們體驗到青蛙抓害蟲是多么的辛苦。同時也激發幼兒熱愛青蛙、保護青蛙的情感。
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并進行適當、適量的引導。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13
《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節的。
一、抓明線
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貌的?這一動畫畫面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經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貌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之后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范讀課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資料和層次。
二、引暗線
經過上頭的學習,學生明白了小蝌蚪是根據鯉魚、烏龜的指點找到媽媽的,我之后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么話?他為什么說:“你已經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經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開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經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到達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14
《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就圍繞著這兩條主線展開了。
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圖片,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么找的?結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征,并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在初學文本時,當學生通過第一次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后,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于是我拋出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合,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15
此活動故事內容,蘊含多領域的教育價值,故事中不僅有科學領域的“認識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與青蛙的關系”,還有語言領域領域“感知故事結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學講故事”,鑒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學重點為“理解故事內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學習觀察并比較”。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理清故事展開的順序,這是開展活動的基礎,也是這個活動的重點。
為了突破重點,可以改進的是:制作特有的圖片。圖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動物”為重點的圖片設計。圖片設計成為兩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為重點的圖片,主要是“寬又大的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綠衣裳”,上面一排,橫著看主要通過一幅幅圖片串聯起來,幫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活動目標,通過觀看具體形象的圖片及傾聽生動有趣的故事達到目標;對應上面一排圖片的下面一排圖片則是上面每個圖片特征對應的動物圖片,如“寬又大的`嘴巴”對應的是“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寬又大的大魚”;“四條腿”對應的是“有四條腿的烏龜”;“白肚皮”對應的是“大白鵝”;“綠衣裳”對應的是“青蛙”,這些按順序擺放的圖片上下結合單幅看,主要幫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動物的特點,上下對應連貫的看,則是幫助孩子理清故事講解的順序,理清故事的內容,為理解、講述故事奠定基礎。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反思(通用16篇)11-07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通用16篇)09-09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05-31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06-05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07-30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4-16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4-08
小學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精品08-30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原文07-21
小蝌蚪找媽媽小學作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