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冊語文《鄉愁》優秀教案
【初一下冊語文《鄉愁》優秀教案】
一、 教材
1. 教材分析
席慕容的《鄉愁》是人教課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兩首鄉愁詩中的第二首,即繼余光中《鄉愁》的又一首。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所選的詩歌都是現代詩歌中的名篇,主要以愛國與思鄉為主題,蘊涵著詩人深沉而熱烈的情感,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意義。要求學生要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情感的具體形象。通過聽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意象的內涵,欣賞凝煉的詩歌語言,加深對鄉愁這一中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詩人席慕容同上一篇鄉愁詩的作者一樣,通過一些極其平常的詩歌意象以獨具特色的構思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客居他鄉的游子對家鄉的思念及對祖國統一的期盼之情,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熏陶和教育的好教材。
2. 教材的創新處理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席慕蓉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凝練地概括出這份鄉愁,語句樸素清新,比喻自然貼切,情感深沉濃郁,使得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具有田園牧歌式的情調,值得我們學習思考。
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及詩歌創作背景,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并能有感情的朗讀。
2、指導學生發現意象,探究詩歌中不同意象的內涵,讓學生逐漸領悟詩歌意象在表現主題上的作用。從而達到鍛煉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的目的。
3、培養學生想象和聯想的能力,以及抒發自身所感的寫作能力與興趣。
(二)過程和方法:
師生一起品讀、探究,以體會詩歌意象在表現主題上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詩人思鄉之愁,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4. 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學會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讀,領悟詩情美、藝術美。
2、在朗讀中再現《鄉愁》意境,感知詩人情感。
3、詩歌意象內涵的分析及拓展。
4、對比兩首鄉愁詩的異同點,加深對兩位詩人的了解。
5、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試著用散文的語言改寫詩歌以及抒發自己心中所感、所想。
教學難點:
體會不同詩歌意象、寫作手法在主題表現方面的差異
教學課時:1課時
二、學法
1.學情分析: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盡管對于人生閱歷和知識結構還不完備的八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在這一主題的詩歌意境與情感的領悟方面仍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由于有前一首《鄉愁》的學習做鋪墊,他們學習起來應該還是比較輕松,因此,我把本課教學分為“復習上一首《鄉愁》——解讀本詩作者及作品——對比兩首鄉愁詩的異同——遷移拓展”四塊,通過與學生的互動,達到學習本文的目的。
2.具體的學法指導
1、背誦及復習上堂課所學習的余光中的《鄉愁》,并導入新課。
2、了解作者及詩歌創作的背景。因為詩人客居臺灣,與故土內蒙古相隔,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愁,學生要了解這一點才能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3、有感情的誦讀詩歌。詩歌的解讀鑒賞離不開朗讀,有感情的誦讀,是學習詩歌的主要方法。
4、自主探究,理解本詩的獨到之處,感悟詩人情感的變化,鑒賞詩歌優美的語言。
5、對比前一首余光中的《鄉愁》,提高學生感悟、鑒賞詩歌的能力,加深對兩位詩人的了解。
6、展開聯想與想象,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練、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并學會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詩歌。
7、利用所學知識,把心中所感、所想用詩歌的語言寫下來。
三、教法
席慕容的《鄉愁》是一首創作于特殊時代的鄉愁詩,也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創設情境法、講授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自主探究法、聯想法、寫作訓練法等。
1、創設情境法:通過背誦及復習上堂課所學習的余光中的《鄉愁》,導入新課。
2、講授法:通過講述作者生平,詩歌創作背景,促進學生對本詩歌感情基調的把握。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過播放配樂朗誦渲染氣氛,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鑒賞詩歌,進而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4、自主探究法:在引導下,發現本詩的獨到之處,從而拓展到更多的詩歌意象。
5、聯想法:以笛、月意象共同搭配構建而成的畫面出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6、討論法:通過討論,找除兩首鄉愁詩的異同,再由老師總結
四、教學過程
(一)背誦詩歌,引入新課
我們常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課前背誦上堂課所學習的余光中的鄉愁詩,創設情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很好的過渡到席慕容的《鄉愁》。
(二)簡介作者,及詩歌創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背景有助于理解詩的主題,所以我在教學本課前首先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作者的生平以及《鄉愁》的來歷,奠定本詩的感情基調。
(三)詩歌解讀與賞析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聆聽配樂朗誦,感受詩歌的韻律美;作品解讀,體悟詩歌的情感美;放飛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品讀詩歌的語言美。
第一個環節:聆聽配樂朗誦,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朗誦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所以在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聆聽配樂朗誦,將學生帶入詩中美妙的境界,感受詩人濃濃的情感。然后讓學生在對主題有了整體感受的基礎上自由朗讀全詩,更好地理解思鄉情懷,把握詩歌的朗讀技巧。
第二個環節:作品解讀,體悟詩歌的情感美。
詩歌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隱隱喻出游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用霧里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節寫鄉愁的永恒。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年輪的樹永駐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故鄉是作者席慕容的精神的歸宿,靈魂家園,她對故鄉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也是至真至純的,那毫無矯揉造作的情愫,無疑是徐徐吹來的縷縷清風,亦是長途跋涉后的淺香飄飛的一杯綠茶,直讓人無法拒絕,不顧一切去盡情消受。
第三個環節:放飛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
學生們可以放飛想象,透過詩歌的語句看到一幅幅絕美的畫卷,端坐庭前欣賞皎潔的月色,遠處飄渺的笛聲,不禁讓人聯想到作者故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悠然情境;隨后的詩句卻又是另一種韻味:秋日早晨山間的濃濃霧氣籠罩,親人,雖在向將要遠行的自己揮手,然而,不斷為淚水充溢而變得迷蒙的雙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親人也是自己依依難舍的那份衷腸,那聲聲祝愿?
第四個環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品讀詩歌的語言美。
席慕容的《鄉愁》一詩語言形式美也是令人矚目的,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詩中使用的“笛”“月亮”等意象,以及本詩中新奇別致的比喻:故鄉是一首歌,還是故鄉這首歌像清脆而渺遠的笛聲,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你聽到過這樣的比喻嗎?請你還是細細品一品吧,你就會發覺,這“模糊的悵惘”竟是如此傳神、又是如此貼切,將許多年以前故鄉的樣子在自己腦中的印象輕輕喚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卻又無法一一道出,無法一一道出,便在心靈深處生出一絲惆悵、一陣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間的濃濃霧氣籠罩,親人,雖在向將要遠行的自己揮手,然而,不斷為淚水充溢而變得迷蒙的雙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親人也是自己依依難舍的那份衷腸,那聲聲祝愿?也許,沒有人在認真品讀之后還不為這連環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不僅如此,詩人心中對故鄉的思念已成為“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這不老的思念,又喚起了多少漂泊他鄉的人們濃濃的情思,綿綿的期待!
(四)對比兩首詩的異同
學生已經系統學習了兩位詩人風格迥異的鄉愁詩,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討論的空間,讓他們自行找出異同,以加深印象,最后由老師總結。
(五)知識小結
學習結束時必須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小結了解自己學習成果。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席慕容的《鄉愁》,并發揮想象,試著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
2、從古今詩歌中收集一些包含了“笛”或“月亮”意象的詩詞,并對其中的意象作簡要的分析。
3、充分發揮聯想、想象,并結合自己的體會,用詩化的語言抒發自身所感、所想。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課文,并給學生以優美的享受。本課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初一下冊語文《鄉愁》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九年級下冊鄉愁語文教案03-13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鄉愁》的教案04-21
《鄉愁》優秀原創教案06-03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鄉愁03-13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09-24
初一語文下冊《馬》教案11-27
九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反思12-17
鄉愁初一作文12-18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5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