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通用13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1
今日,我上了《開國大典》一文,感受頗深,現總結如下幾點體會:
1.以練習為導,讓生自學、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總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讓生邊讀邊想,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把握一段的大意,從而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2.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并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能力。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徹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教學法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授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法。啟發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是引起學生智力的積極性”“凡是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動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為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選用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教學方法,且避免單一。如理解文章內容選用填空、練習、默讀劃句復述等教學方法;體會文章用詞之確切,則采用了比較品讀遣詞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導生領會人民當時的心情與情感,并有意識地安排了“讓生自讀課文,理解加評注”這一教學環節,讓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知識,掌握閱讀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學手段,使生處于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有求知的欲望和興趣,從而學得愉快,學有所獲。在初讀全文前,先給生提供了有關“開國大典”的電視錄像,讓生具體感知當時情景;具體體會大典莊嚴、隆重的氣氛及人民的情感時,又再次出現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燈,目的都是為引導學生入境,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使其學得有趣味。
5.教學環節設計以人感知事物的規律為依據,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如教第二段時,默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爾后,抓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并品讀優美詞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讀全段,加深對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結合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2
執教《開國大典》一課后,我反復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自己有了可貴的進步,也留下了些許遺憾。結合香港友誼學校的領導、專家和兄弟學校的老師點評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節課,我時時留意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教師的教態,語言都比較得體,學生在相對放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和諧課堂”。
執教過程中,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較明確。在學生默讀課文后,交流概括出開國大典的幾個場面,然后直奔重點,學習“典禮”這一部分。既整體把握,也緊扣重點。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準確抓住“一起、歡呼、歡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等詞,體會人們因新中國成立激動而興奮的心情。再如學習“升國旗”部分,學生也能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體會句子包涵的情感。結合課前查找的'資料,體會“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對文本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評價。對課堂上出現的失誤及時進行自我批評與反思。課堂的開放、民主,平等得以體現。
課后反思時,我深刻地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第七自然段時),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但課堂中出意兩次小小的意外(PPT上打錯了兩個字),打亂了思緒,不夠鎮定、冷靜,導致對教材的處理沒能完成課前的預設,未能體現朗讀的層次性。
“細節決定成敗”,是我本次公開課后得到的教訓。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只有關注課堂細節,生成才能別樣精彩。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3
《開國大典》是一篇長文,整體把握是必須的,那么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該怎樣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僅僅是走過場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煩瑣和肢解,來達到“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這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思考的問題。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抓住這些“點”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的方法,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
一、“用一個詞概括對開國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統領一文
“會讀書的學生可以把文章讀成一句話,甚至讀成一個詞。”這是對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課堂上以中心詞為切入點,將詞語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性,直達教學目標。另外,抓住這些詞語做為整體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讀書的興趣。當學生把“隆重”、“熱烈”、“莊嚴”寫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便有了具體的落實。
二、“這些感受照應了題目中的哪個詞?”──緊扣題眼,教活一課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引導學生發現“隆重”、“熱烈”、“莊嚴”與題目中的“大”的聯系,學生有了頓悟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為下一步直奔重點作好了鋪墊。
三、“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大”?”──整合問題,串聯一篇
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源頭活水,問題也可以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切入點。這就要求老師設計的問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當然,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題。但是學生設計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瑣碎膚淺,這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多個小問題,整合成一個能夠推進閱讀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覆蓋了全文,可以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又可讀,又可想,可說,可辯。
學生自主思考、討論并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后,不僅較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而且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高”“闊”的空間里,才能“任飛”“憑躍”!
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閱讀感悟,就能實現閱讀結構的優化,關鍵是我們老師能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握課堂,多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深入理解新課標的精神,長文短教,提高效率這個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長文短教,教師“教”的時間壓縮了,相應地,學生“學”的時間就增加了──他們在閱讀時就有時間進行感受、進行理解、進行欣賞,進而真正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幸福。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4
《開國大典》是一篇精讀課文,以回顧歷史,感受新中國成立時人民群眾激動、自豪的心情為主題。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主要寫了“會場情況、典禮過程、閱兵式、群眾游行”這四個部分,其中典禮過程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它是按奏國歌、宣告、升紅旗、鳴禮炮、讀公告這樣的過程進行的。通過描寫廣場上人民群眾的動作、神情,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領袖毛澤東的無比熱愛之情,以及對新中國成立的無比自豪和激動的心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讓語文課成為“語言”的`課堂。讓孩子親近文本,以各種方式的讀,默讀、自由讀、朗讀、引讀,以及體現自讀自悟的個性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走進字詞,在字詞理解、語言感悟中體味語文,發現語文的美。讓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訓練豐富語言感悟,生發形象。努力讓語文課成為“情感”的課堂。語言文字中群眾的情與教師情、學生情,在語言教學的生成過程中,形成一個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場,讓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終認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體操。教學中時時突現情感的魅力,師生撞擊、音像刺激、氣氛感染,以情促悟。
整堂課主要本著新課程理念中以學生為中心出發,讓學生自己說,通過自己找重點字詞感悟體會,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當時人民群眾的激動、自豪,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實現語文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統一。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5
開國大典這個盛況,事件重大,意義深遠。在電影、電視中常見播放,也可見到圖片。我們學校每個班級都有多媒體設備,這是很好的資源,于是課前我讓學生收看“開國大典”的有關錄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把學生帶到這感人的情境中。
本文第二大段,講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天安門城樓的布置和前來參加典禮的群眾隊伍云集“侗”字形廣場的情況。教學這段時,在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我引導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侗”字形廣場,并按書上講的方位標上相應的位置名稱。再說說各位置上的設施。
課文第二段按照方位順序來介紹天安門廣場上的會場布置,這是一個極好的寫作訓練的題材。我思考讓學生學習這樣的方法來介紹一個場景。剛開始,我讓學生自由選擇場地來寫,心想這樣可以給予學生較大的`選擇余地,可是當學生把作業交上來后,我才發覺我這樣的布置無疑是給自己出了難題。學生的描寫五花八門,有好多我根本不知道,也就不能判定學生的敘述是否符合要求,這實在是失去了原來的意義。看來必須選擇一個既要是學生都熟悉的,又是學生有東西可以寫的。
十分熟悉了,絕對有物可寫。而且在講評時,因為是學生最熟悉的,所以人人可以參與,這才是真正達到了我當初設計此題的初衷,何樂而不為。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6
《開國大典》是魯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的就是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盛況,表達了人們無比激動和自豪的心境。這篇文章算是第六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了。所以拿到這篇課文時,我無從下手,不僅僅是因為課文篇幅很長,還因為這篇課文知識點太多,并且還有很多的寫作點。所以我一向等著老教師們講完之后再著手講。上周三我就開始講這一課。把本課的生字進行了細致的講解,可是一向苦于沒有思路,再加上運動會,另外自我也有點排斥,所以就這樣被拖延到今日才講。
詢問了對面的程教師,她說這篇課文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講,這篇課文就是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一步一步來進行的,只要理清順序一段一段地來講就能夠了。每一段的知識點讓孩子劃一劃、做一做筆記。上課前,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書上記錄得密密麻麻,生怕有一點知識點被遺漏,因為畢竟是五年級了。還恐怕知識點教錯,今日在說課的時候,我就發現自我犯了嚴重的錯誤,率領的“率”的.筆順以及畢業的“畢”的筆順,在教學生時竟然都寫錯了,還好嚴肅的“肅”和電鈕的“鈕”筆順總算教對了。五年級,知識的嚴謹性由不得我們有半點含糊。有詢問了辦公室的兩位老教師才著手講這一課。
今日這節課的上課思路我覺得還算清醒,可是還總覺得這篇課文操作的有些地方很欠妥當,但又想不出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夠補救。自認為比起第一次教五年級,這次稱得上是“教有所痕”,怎樣能更巧妙地教學本課,還需繼續努力探索。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7
《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
相關的歷史史實學生了解太少,很難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刻感悟新中國成立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喜悅與自豪,我抓住“大典”的中心環節,充分利用視頻資料,讓同學們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感受人民群眾激動、興奮的心情。
學生觀看了毛主席的講話視頻,聽到毛主席的宣告時產生的那種激動、興奮的心情,然后帶著這種心情進入到課文中去。在文字中去感受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的驕傲,自豪,學生帶著情感進入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如“升國旗”部分,“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讓學生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體會每一次是在什么情況下歡呼起來的?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接下來交流討論,彼此啟發,使思維活躍起來。
課后在讀熟課文,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以《歡樂的夜晚》為題寫一個片段,寫出夜晚燈火焰花交相輝映的情景,再寫參加活動人員的表現,學以致用,將文章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效果應該會更好。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8
《開國大典》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心情。 本課先寫了舉行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接著寫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及廣場的情況;再接著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最后講了游行隊伍。考慮到該文章篇幅較長,如果要在一節課內將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講解的話,恐怕兩節課都無法完成。因此,我讓學生從課文的重難點入手,再有機地拓展到課外內容,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一上來就由課題導入中心的回憶,即文章的'重點:開國大典的隆重、規模盛大、莊嚴、熱烈。這部分的提出由學生對大典這一詞的解釋的回憶展開,整篇文章的內容也就是圍繞這一點來突出加以描繪的。因此一上來就提綱挈領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點。其次就是由學生邊默讀邊找出文章描寫這一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的語句加以體會,說明理由。學生的自我學習,內化過程從中得以體現。
看一看。播放“開國大典”的有關錄像鏡頭,讓學生仔細觀察,把學生帶到這感人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初步體會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人們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畫一畫。本文第二大段,講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天安門城樓的布置等情況。教學這段時,在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可引導學生畫一畫“丁字形廣場,并按書上講的方位標上相應的位置名稱。再說說各位置上的設施。這樣學生通過動筆畫,對此段內容就有了較清楚的了解。
比一比。課文第三段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這一段按照典禮進行的順序來寫。在第三段中,“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可讓學生找出這些詞,展開想象,深刻挖掘。具體教學如下:讀熟課文,理解“開國大典”的盛況的順序。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況下歡呼起來的?這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比較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可分別采用齊讀、輪讀、邊讀邊鼓掌的形式讀。語調要高昂,情緒要飽滿,體會出人們無比高興、自豪、激動的心情。接下來與伙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啟發,使思路拓展,思維活躍起來,許多細小的地方學生都能獨具慧眼體察到。如:紅旗、紅燈籠、掌聲、呼聲、鳴炮、起早步行幾十里參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學們就在這樣的一種相互協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達到最佳狀態。學生的語言訓練機會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讀起來由感而發,水道渠成。學生對于當時的那種場面、那種氣氛、人們內心的激動的情感就會由衷地感悟到。
寫一寫。在讀熟課文,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可讓學生以《——歡樂的夜晚》為題寫一個片斷。寫出節日夜晚燈火、焰花、彩旗交相輝映的情景。再寫參加活動人員的表現,及觀眾的表現等,學以致用,將文章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9
今日,終于執教《開國大典》一課,教授這篇文章,我認為有“兩座大山”需要想辦法戰勝——篇幅長;時代背景學生難以感同身受。
為了攻克這兩大難點,對于篇幅長這一點,我選擇帶領學生按照典禮前、典禮時、典禮后的順序快速將文章劃分層次,而授課時主要讓學生了解典禮時的各項流程分別是怎樣的,之后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別找出該場面中寫群眾表現的句子,通過朗讀,感受群眾的心情。
表格出示后,我觀察到大部分學生們的表現,或眼神呆滯,滿臉迷茫;或拿起筆,無從劃起;或完全沒跟上,還停留在典禮前的文字書頁上。看到這樣的情況,我打算先帶著學生找第一處群眾描寫的句子,做一個示范。但我教學時沒有注重策略,快速引出句子,這樣,對于不會找的同學沒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應該先讓學生根據提示聚焦自然段,接著找關鍵詞“群眾”或者找到規律“三十萬人”即是群眾。
這也許是一個很土的策略,但這是我現下能想到的改進的方法,雖然可能有些人不贊成教得這么細,但我作為教師,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上學生能跟上來,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聽懂我的課,學著思考簡單的問題,能在一節課里有所收獲。
我是位“貪心”的老師。我不僅希望學生能在我的閱讀教學中學到一點閱讀的方法,學有所獲,但同時我也希望學生們能在我的教學中理故事背景,感人物形象或文章情感,即學有所悟。
故面對第二個難關,我在新授開始前和學生“嘮嗑”,聊清末閉關鎖國,簽訂諸多不平等條約;聊八國聯軍侵華,圓明園被毀,國寶流失;聊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聊民眾的疾苦和人民未覺醒的可怕;聊黨的建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也許是受《覺醒年代》的影響,講了很多,但由于沒做什么準備,很多歷史細節都不是很詳細,需要改進。
中間,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我穿插了圓明園被毀、南京大屠殺紀錄片和開國大典等片段視頻。但由于設備原因,又用的去年的視頻資源,部分畫質不清晰,部分不能播放,似乎沒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回顧這一課,整體感覺教得不是很好,兩大難關雖然想了些辦法,但似乎沒能帶動學生,朗讀的情感也沒能出來。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10
這節課,我在為我學生精彩的表現鼓掌的同時我也在反思:多媒體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情勢,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大大增能人們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
作為語文教師,我也充分認識到了多媒體的運用對語文教學帶來的可喜變更,在教學實踐中,我也多次運用多媒體來上課,然而這天我在品嘗了多媒體帶來的甜美滋味的同時,也確實感覺到了一些苦澀味道。多媒體教學手腕在創設教學情境的同時有時也會無意抹殺課堂的活潑性及孩子們的想象力。
因此,我以為,多媒體教學的實行,要思考學科的張力和可發明性,任何手腕都是為更好地教學服務的,而此刻涌現了一種“怪”現象,有的.老師要講公開課,不是先想教案怎樣寫,而是先思考課件怎樣找?怎樣做?如果在語文課堂中這樣使用多媒體,那么它帶來的喪失,絕非“東施效顰”一詞能夠了之的。我們不否認多媒體教學手腕在語文學科帶來的巨大作用,更不是要在語文教學中拒絕多媒體。多媒體進入語文課堂是大勢所趨,但對語文學科而言,它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疏忽的,這需要我們選取性地運用,讓多媒體能更好地施展他的作用。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11
課文《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先講了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情況,然后講典禮的主體部分。本課重在體會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教完《開國大典》一課后,我反復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節課,我時時留意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學生在相對放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和諧課堂”。
教學過程中,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在學生默讀課文后,交流概括出開國大典的幾個場面,然后直奔重點,學習“典禮”這一部分。既整體把握,也緊扣重點。
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準確抓住重點詞,體會人們因新中國成立激動而興奮的心情。如課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在這部分中,“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體會每一次是在什么情況下歡呼起來的,這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接下來讓同學們交流,彼此啟發,使思想拓展,思維活躍起來。同學們就是在這樣一種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從而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時,我也深刻地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這都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12
《開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是各位的領袖風采。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先講了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狀況,然后講典禮的主體部分。本課重在體會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自豪,激動的情緒。
在備課的時候就感覺十分為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如果將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講解的話,恐怕三課時無法完成。因此我布置學生好好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進行的比較順利,我主要是想讓學生交流自學,把課文讀通讀順,理清課文順序,并學習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開始我就犯了一個毛病,怎樣看都覺得課文重要,哪里都是教學點,不舍得(或者說是不會!)刪減,導致基本是捋著自然段學習,重點沒有突出。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學生預習并沒有到達預期,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樣的。我和學生都忙得不亦苦乎。
第三課時覺得已經不再是備課預期效果,竟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只好又多加了一課時才算勉強完成。
這樣的'教學情境在我的課堂上并不多見。反思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教師對學生狀況預設不夠。文章長,學生的預習不到位。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畢意離孩子們現有的生活太遠了,孩子們對老一輩的革命家知之甚少。教師課前的鋪墊和引導太欠缺了。三是教師眉毛胡子一把抓,忘記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為什么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此刻想來,是我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圈子。因為快到期末考試了,我的心里開始緊張、急躁,惟恐自我講析不全面、不細致,怕萬一遇到這一課的閱讀學生會做錯,試圖“撒大網”,點點講透,面面俱到,結果導致課堂的無詳略、無層次地分析。
欲速則不達!本課教學我又犯了“揠苗助長”的錯誤了!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 13
《開國大典》是第二單元“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中”的第三篇文章。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
全文共15個自然段,篇幅較長,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的。這篇課文我分兩課時來講授,第一課時先從題目入手,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我從上學期的遨游漢子王國當中“典”字的來歷講起,再講“大典”即隆重莊嚴的儀式,引導學生發現“大典”與隆重、熱烈,莊嚴等詞語的聯系。讓學生有了頓悟的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他們準確的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依次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在解題這個環節做的還是比較滿意的。接著讓學生初讀課文,標出自然段,了解開國大典的總體情況,并引導學生根據課后練習第一題,提示學生在書上畫出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有助于孩子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小標題進行概括,(概括小標題的方法,在五年級我們已經講授過)學生可以根據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加以概括。原本我以為文章太長,孩子概括起來會很難,可在課堂反饋過程中,學生帶給我意想不到的收獲,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夠通過在文中畫關鍵句概括出各個場面,只是用簡練的語言說開國大典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不夠簡練。這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多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來表達。疏通完文章的順序后,我們學習課文的前四個自然段,大典前的盛況。我根據課后第三題的要求,讓學生從前四個自然段中畫出能夠反映典禮熱烈,莊嚴氛圍的句子,從字里行間體會熱烈,莊嚴隆重的氣氛,在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學生雖然寫的不是那么標準,但大概意思很接近。然后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這些精彩語句,感受感受大典熱鬧莊嚴的氛圍。
第二課時,我把重點放在場面描寫上,體會點面結合的`寫法,先讓學生交流開國大典儀式中的前幾個場面,關鍵語句感受大典的莊嚴隆重。然后直奔課時的重點——學習體會“閱兵式”中場面中點面結合的寫法。
研讀“閱兵式”
讓學生認真讀一讀11到13自然段,聚焦“閱兵式”場面,先讓學生說說這個場面描寫了什么,內容,談一談對這一場面的總體感受,引導學生按閱兵的順序了解這個場面,寫了幾方面的內容,初步感受人民軍隊閱兵時氣勢威武,莊嚴隆重,和人民群眾歡喜激動的心情。匯報交流環節:引導學生再一次研讀這一部分,可以邊讀邊勾畫,思考課文是怎么描寫閱兵這一場面的?引導學生關注關鍵詞,關注不同兵種描寫的重點不同。重點引導學生關注哪些是總體描寫的句子,哪些是具體描寫的句子,感受大典的莊嚴隆重,氣勢恢宏。從而體會到這種點面結合的方法,既有整體感受,又能突出重點,然后通過學生整體朗讀,感受各個方陣的氣勢。這個環節隨即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閱兵式的莊嚴隆重,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看到群眾觀禮時的畫面,通過人們的動作歡呼去體會人們的自豪,激動的心情。 唯一不足之處是,朗讀時間不夠,不能有效體會場面的莊重和群眾的激動之情。
群眾游行
這個環節我則是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利用剛剛學過的方法去感受場面描寫的氣勢恢宏,通過朗讀和交流,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和自豪的心情。
縱觀這節課總體上來說達到了相應的教學教學效果,不足之處過重的看重場面描寫,忽略了情感教育和體會理解。雖說“金無足赤,課無完美”,但也希望每一節課能更完善一些。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對課堂上出現的失誤及時總結反思,盡力讓課堂上不留遺憾。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語文的課后反思11-26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05-16
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3-01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2-24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合集】05-16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優選]09-23
語文教學課后反思02-14
[經典]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5-16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5-16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