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楊禮贊》基礎知識點及同步練習題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視野:視力所及的范圍。
妙手偶得: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
錘煉:這里是反復推敲加以提煉的意思。
主宰z i:支配。
坦蕩如砥d :平坦得像磨刀石。
潛滋暗長:暗暗地不知不覺地生長。
旁逸y 斜出:意思是(樹枝)從樹干的旁邊斜伸出來。逸,逃,逃跑。
暈y n圈:模模糊糊的圈。
參c n天:聳入高空。
偉岸:魁偉,高直。
縱橫決蕩:縱橫馳騁,沖殺突擊。
秀頎q :美而高。
懨y n懨:精神不好、困倦的樣子。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筆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進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和翻譯。1921年參加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并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同年接編《小說月報》,該刊自第12卷第1期,內容大加改革,除發表大量的民主主義、現實主義的學術論文和文藝作品外,并經常介紹世界文學界潮流趨向,討論中國文學革進的方法,成為中國現代第一個大型文學刊物,對中國現代新文學的建設有杰出貢獻。1923年在上海大學教授小說課,還任教于上海大學等校。1925年8月,與陳云等領導商務印書館職工罷工,要求承認職工會和改善生活條件,取得基本勝利。年底被選為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執行委員,1926年赴福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后任國民黨中宣部秘書,3月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宣傳部部長,北伐時期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后又兼漢口《民國日報》總主筆,四一二政變后被通緝。1927年9月后以茅盾為筆名發表《幻滅》等小說,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與魯迅一起參加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2年,完成長篇小說《子夜》,由開明書店出版。1936年生活書店出版了他主編的《中國的一日》,在讀者中有廣泛的影響。抗戰爆發后,應生活書店邀請創辦《文藝陣地》雜志,1938年冬,任新疆大學文學院院長,1940年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后到重慶,任文化工作者協會常委,皖南事變后,一度赴香港主編《筆談》。抗戰勝利后,1946年5月回上海主編《文聯》,并撰寫話劇《清明前后》。1947年到香港任《小說月報》編委,1949年2月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文學改造者協會主席。建國后,在周總理建議下出任我國第一任文化部部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等職,主持日常工作、出訪、寫評論、扶持文學新人。在政務繁忙之際,他對文學創作仍念念不忘,曾寫成反映新時代干部形象的小說《鍛煉》等。后又著手撰寫一部以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黎明》,作為《子夜》的續集,但未發表。他于1981年去世。發表有《動搖》、《追求》、《文藝陣地》、《虹》、《三人行》、《茅盾散文集》等小說和散文著作。小說《子夜》在建國后曾被拍成電影。
個人生活
家世背景
茅盾的父親沈永錫是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茅盾的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
婚姻家庭
1918年,茅盾與孔德沚在老家烏鎮結婚。兩人育有一雙兒女,女兒沈霞生于1921年,兒子沈霜生于1923年。
3.背景鏈接
《白楊禮贊》是一篇優秀的抒情散文,寫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離新疆赴延安,又離延安赴重慶)以后在重慶寫的”。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通過白楊樹這個藝術形象,歌頌了樸質、堅強、團結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本文散攏結合,線索分明,結構精巧。作者一唱三嘆,反復歌詠白楊樹的“不平凡”。這“不平凡”是作者抒發贊美之情的基礎,也是用來結構文章的線索。圍繞這個線索,作者“首句標其目”,繼之,從景、形、神三方面盡寫白楊樹的“不平凡”。先描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這是漫放;“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的白楊樹,這是巧收。再從外形寫到氣質,最后在抒情與議論中直陳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再次疾呼“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以突出主題。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9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2-8),由遠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寫白楊樹的“不平凡”。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2-4),描寫黃土高原,交待白楊樹生長環境的不平凡。
第二層(5-6),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美。
第三層(7-8),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第三部分(9),對比楠木,再贊白楊,呼應開頭。
三、寫作方法
1、采用象征手法:
白楊樹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據地的農民及其斗爭精神。
2、詞語運用:
準確凝練,變化多姿。如寫高原之大,用“無邊無垠”,寫高原之平,用“坦蕩如砥”,寫高原之色,用“黃綠錯綜”等。
3、中心表達: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楊樹贊頌了北方軍民的斗爭精神。
4、修辭手法:
采用了排比、反問、對比等。如課文第7段采用一組排比反問句,層層深入的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最后,以楠木和白楊樹作對比,突出作者的感情。
5、寫作借鑒:
托白楊樹之物言作者贊人之情,這是我們在學習寫作時要借鑒的。
四、問題探究
1、關于象征手法。
⑴本文贊樹的目的是為了贊人,但又不直接說,而是采用這種含蓄的形式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意義。這種意義不是所描寫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聯想和寄托。
⑵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這與擬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呢?首先要認清象征是一種表現方法,即寫作方法,就是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說的象征義;而擬人與比喻則是修辭方法,只表現在具體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與擬人的相同點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寫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種特定的意義寄托在描寫的事物的形象中。通過所描寫、刻畫的事物,來表現一定階段的本質或某種意義;而擬人則是用在語句的表現上,是為了把事物寫得生動、形象,增強表達效果。雖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現的還是擬人化的事物本身。例如:“山也笑來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歡悅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氣魄;并不寄寓別的更深的意義,也沒有描繪山的形象,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個形象。
象征與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點,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礎上;象征卻是將所描寫的事物賦予一定的意義,所以對托義的物必須作細致的描寫和刻畫,理解時應加以細心地分析。比喻就無須做描繪和刻畫。
⑶象征這個表現方法,是文學家們在斗爭中創造的。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說而不愿直說的托義于物,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一是幫助作家把想說而不能說的話,巧妙地告訴給讀者。《白楊禮贊》屬于后者。這方法幫助《白楊禮贊》沖破了國民黨政府的“審查”。我們今天運用象征的寫法一般說是屬于前者,主要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收到更好的文學教育效果。
2、句段理解:
⑴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
這是貫穿全文的抒情線索,內容上將文章各段串聯起來,結構上也非常嚴謹,首尾呼應,使文章成為完整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⑵第5段:用工筆細描的方法,從干、枝、葉、皮等方面具體描述白楊樹之形,有力突出其正直、倔強、不折不撓、力爭上游的品質,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義蓄勢。
⑶第7段: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作者先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楊樹“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突出白楊樹的獨特個性,接著用排比反問的句式像剝筍一樣由外到內、層層深入地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⑷“貴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回答說:“貴族化的楠木象征國民黨反動派。我寫此散文是這樣想的。”
【練習解答】
一、1.“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線索,為了逐層深入地表現白楊樹的“不平凡”,作者“首句標其目”,繼之,從景美、形美、神美三個方面盡寫白楊樹的“不平凡”。先描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遼闊坦蕩、氣象雄偉、色彩鮮艷的西北高原,這是漫放,“猛抬眼看見了前面”的白楊樹,這是巧收,寫到了它的形美: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干、枝、葉都‘一律向上”,“緊緊靠攏”,“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再從外形寫到氣質:力求上進、偉岸、正直、樸質、嚴肅、挺拔、堅強不屈。最后在抒情和議論中直陳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每次寫完它的一個方面,作者都要點到它的“不平凡”,這樣一唱三嘆,逐層深人地表現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2、偉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類似偉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楊樹是一種“極常見”和“極易生長”的樹來說,它當然“極普通”,但從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內在美來說,它又是“不平凡”的。兩者就這樣統一于白楊樹身上。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下文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作鋪墊。白楊樹在西北極普通,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農民相似”這樣由樹到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3.作者先寫了白楊樹的形美:干,筆直;枝,靠攏;葉,向上;皮,光澤。它有著力爭上游、不折不撓的精神,顯然這是人格化的描寫。然后寫它內在的氣質: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不缺乏溫和而又堅強挺拔。這樣我們便非常明確地看出:寫白楊樹的意義遠不只是寫“樹”了。而是通過寫白楊樹贊美北方農民和我們的民族精神,因而他們在“神”方面是相似的。
二、1.“撲”與“奔馳”照應,寫出了迎面而來的情景,形象而準確。靜態的黃土高原“撲”入視野,這是乘車者的實感。準確地表現了“奔馳”的汽車速度之快。“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撲人”視野,也反映了黃土高原的遼闊平坦,一望無際,無遮無礙。
做這道題,欣賞作品生動貼切的語言,可聯系從平時坐車的感覺想開,體會車行之速。
2.使用“涌”字,說明感想之多,瞬間形成,有時也許還未經仔細考慮,就不由自主地噴涌而出。
體會“涌”字的表達效果,可由“淚水從他的眼里涌了出來”中的“涌”寫出了淚水之多,想到“涌出的感想”中的“涌”說明感想之多。
3.一個“泛”字,富有動感;生動地表現了白楊樹旺盛的生命力。
三、略
四、略
【類文品析】
丁香賦
每當冰雪消融,一股細細的清香立刻浮滿北國冰城,是丁香選擇了哈爾濱,還是哈爾濱選擇了丁香?問花花不語,天地間都在感嘆著花與城的奇緣。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丁香開。”當春風尚未完全驅走哈爾濱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綻滿枝頭,如霞如煙,哈爾濱的春天實在是太短暫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個夢,與哈爾濱的春天交相輝映,有了丁香花,哈爾濱的春天就變得芳香四溢,美倫美奐。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陽島,冬天的冰雪,是每個哈爾濱人心中的摯愛。幾十萬株丁香裝點著哈爾濱的街道、公園、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數不清的小花匯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帶白,白中映粉,遠遠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這情景給寒冬里走過來的人以張力,創造的熱情,想象的馳騁。
丁香,花香襲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氣最為濃郁了,倘若你漫步街頭,往往是還沒有看見花,香氣已先沖入鼻中,一代代的哈爾濱人就是在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夢想自己的未來。
丁香在我國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它給中國的文化平添了無限秀色。
古時,有許許多多關于丁香的傳說,說丁香是“神樹”,它能給人帶來幸福。
歷代的文人墨客,又為丁香留下了許多名篇:
“五月丁香開滿城,芬芳流蕩紫云藤。”
李商隱則用“芭蕉不展丁香潔,同向春風各自開”的詩句,描述情人的思戀之心。
哈爾濱人把丁香作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們情感的寄托,審美的移情,更是對生命價值的一種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頑強,能綻放在北緯45度線上,深得哈爾濱人的寵愛。
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緊緊地抓住土地,纖細的枝桿,勁健地支撐著一簇碩大的花冠,抵御著北方的風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濃香馥郁花飛全城;深秋,濃綠的葉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嚴冬,它那無葉的枝條也在孕育著一個春天的花潮。
哈爾濱人對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獨特的精神風貌,她聚小而成大氣,抗艱難而爭上游,堅韌、頑強,生機勃勃。
丁香是哈爾濱人精神的寫照,丁香是北國歷史的見證,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叢,把北國冰城裝點得分外嬌嬈。
丁香是哈爾濱人的摯愛,哈爾濱是丁香永久的家園。
(選自中央電視臺《電視散文精品》作者:張福海)
1.閱讀全文,說說作者贊美丁香花是為了贊美什么。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丁香開。”是根據 寫的《 》中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改寫而成。
3.作者根據什么說丁香“給中國的文化平添了無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4.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處。(任選一句)
①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②就是到了嚴冬,它那無葉的枝條也在孕育著一個春天的花潮。
5.丁香花、太陽島、冰雪是哈爾濱人心中的摯愛,南京的梅花、棲霞紅楓、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摯愛。請你選擇具有你熟悉的某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寫一段話,抒發自己的喜愛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過60字)
(參考答案:1.贊美哈爾濱人“聚小而成大氣,抗艱難而爭上游,堅韌、頑強,生機勃勃”的精神。 2.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古時,有許許多多關于丁香的傳說。歷代的文人墨客,又為丁香留下了許多名篇。 4.①采用排比、比喻修辭手法,寫出了丁香花的數目之多,花色之艷。②采用擬人、比喻修辭手法,表達出對丁香花富有生機,孕育生命的贊嘆。 5.如:南京的雨花石,是出了名的,多少年來,人們到南京旅游,或多或少要帶一些雨花石離去,因為它寧靜、明朗、堅定、無我,就像人的一種精神。)
【同步訓練】
一、基礎訓練
1.《白楊禮贊》作者 ,原名 ,“禮贊”的意思 。
2.根據下列詞語的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⑴若不是(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便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 )
⑵無邊無垠,(平坦得像磨刀石),這時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 )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成為一束,絕不(樹枝從樹干的旁邊斜伸出來)。( )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馳騁,沖殺突擊),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
3.對下列句子修辭手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汽車在望不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一條黃綠錯綜的大氈子。(比喻)
B、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著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只覺得它是樹?(反問)
C、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它是樹中的偉丈夫。(擬人)
D、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面對它們,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比喻,設問)
4.填空:
作者采用 的手法,托物言志,抓住白楊樹的外形特點,借白楊樹的不平凡形象,贊美 ,歌頌他們 的精神。
5.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線索,請從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氣質三個方面具體說說白楊樹的不平凡。
生長環境“不平凡”:
外部形態“不平凡”:
內在氣質“不平凡”:
6.請你對下面句子中劃線部分作簡短的說明。
⑴而另一種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
“另一種味兒”指:
⑵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
“極強的生命力”指:
7、象征產生于聯想,看到白楊樹,作者聯想到北方的農民,看到下面的事物,你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呢?請任選以下兩個事物加以說明。
⑴小草:
⑵帆:
⑶粉筆:
⑷放風箏的線:
二、同步解讀
⑴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珠,一珠,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
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⑶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達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⑷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⑸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 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珠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⑹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的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⑺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8.第一段為什么不直接寫白楊樹,而是把突出點放在“我”的情緒轉變上?
9.第三段對白楊樹的描寫,請分析其描寫的角度和中心。
10.第五段可分為兩個層次,請按下面的劃分概括內容:
第一層:
第二層:
11.第五段第一層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舉例說明。
12.第五段第二層,文章用了四個反問句,其問法有什么變化?意思是怎樣加深的?
13.說說反問句的表達作用是什么。
14.第六段寫了什么內容?其作用是什么?
15.將白楊樹與楠木對比,作用是( )
A、用貴族化的楠木反襯白楊的平凡而偉大。
B、用平凡而偉大的白楊樹反襯楠木貴族化的丑態。
C、抒發對賤視民眾、頑固倒退的人們的憤恨鄙棄之情。
D、抒發對楠木自居高貴的批判之情。
16.聯系開頭:“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請指出結尾與開頭的關系和表達作用。
17.指出第二段和第四段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
三、美文賞讀
牡丹的拒絕
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陽去看的。歐陽修有詩云:洛陽地脈花最重,牡丹尤為天下奇。
這一年已是洛陽的第九后牡丹花會。這一年的春卻來得遲遲。
連日濃云陰雨,四月的洛陽城冷風嗖嗖。
街上擠滿了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趕來的看花人。看花人踩著年年應準的花期。明明是梧桐發葉,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紅,海棠更已落英繽紛——可洛陽人說春尚不曾到來;看花人說,牡丹城好安靜。
一個又冷又靜的洛陽,讓你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勁。你悄悄閉上眼睛不忍尋覓。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僥幸,姍姍步入王城公園。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歡熱鬧,你知道牡丹不像幽蘭習慣寂寞,你甚至懷著自私的企圖,愿牡丹接受這提前的參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葉茂的滿園綠色,卻僅有零零落落的幾處淺紅、幾點粉白。一叢叢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頭萬頭碩大飽滿的牡丹花苞,個個形同仙桃,卻是朱唇緊閉,潔齒輕咬,薄薄的花瓣層層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絕無開花的意思。偌大的一個牡丹王國,竟然是一片黯淡蕭瑟的灰綠……
一絲蒼白的陽光伸出手竭力撫弄著它,它卻木然呆立,無動于衷。
驚愕伴隨著失望和疑慮——你不知道牡丹為什么要拒絕,拒絕本該屬于它的榮譽和贊頌?
于是看花人說這個洛陽牡丹真是徒有虛名;于是洛陽人搖頭說其實洛陽牡丹從未如今年這樣失約,這個春實在太冷,寒流接著寒流怎么能怪牡丹?當年武則天皇帝令百花連夜速發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懾于皇威紛紛開放,惟獨牡丹不從,寧可發配洛陽。如今怎么就能讓牡丹輕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對綠色的牡丹園,只能蝎盡你想像的空間。想像它在陽光與溫暖中火熱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暉里的輝煌與燦爛——牡丹開花時猶如解凍的大江,一夜間千朵萬朵縱情怒放,排山倒海驚天動地。那般恣意那般宏偉,那般壯麗那般浩蕩。它積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氣,都在這短短幾天中轟轟烈烈的進發出來。它不開則已,一開則傾其所有揮灑凈盡,終要開得一個傾國傾城,國色天香。
牡丹為自己營造了神秘與完美——恰恰在沒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訪了窺視了牡丹的個性。
牡丹沒有花謝花敗之時,要么爍于枝頭,要么歸于泥土,它跨越萎頓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它雖美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后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
所以在這陰冷的四月里,奇跡不會發生。任憑游人掃興和詛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規律,它有權利為自己選擇每年一度的盛大節日。它為什么不拒絕寒冷?
于是你在無言的遺憾中感悟到,富貴與高貴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樣,花兒也是有靈性、有品位之高低的。
18.看牡丹為什么一定要到洛陽去?
19.文章用了較多的篇幅寫到洛陽而沒看到牡丹,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
20.文章說“在沒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訪了窺視了牡丹的個性”,聯系全文說說牡丹的“個性”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1.牡丹“同人一樣”,它“也是有靈性、有品位之高低的”,聯系全文內容,說說人的“品位”是什么?
22.文章寫當年“百花懾于皇威紛紛開放,惟獨牡丹不從,寧可發配洛陽”的傳說,對寫現在的“牡丹拒絕寒冷”,有什么作用?
23.下邊對文章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一般人寫牡丹都是贊美牡丹的絢麗嬌艷、雍容華貴,而本文卻另辟蹊徑,贊美“牡丹的拒絕”,因而顯得不同凡響。
B.文章描寫牡丹先揚后抑再揚,一唱三嘆,在曲折之中表現出牡丹“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的崇高品質。
C.作者在文中采用的是第二人稱的寫法,但重點仍然是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D.“富貴與高貴只是一字之差”,說明“富貴”和“高尚”之間的距離并不大,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白楊禮贊》基礎知識點及同步練習題】相關文章:
白楊禮贊作文12-28
白楊禮贊說課稿04-14
白楊禮贊作文精彩11-01
白楊禮贊散文欣賞09-09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06-18
《白楊禮贊》優秀的教學設計優秀09-02
《白楊禮贊》說課稿范文(精選7篇)04-25
《荷葉圓圓》同步練習題10-19
初中語文《白楊禮贊》教學設計10-21
有關《白楊禮贊》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