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冊《答司馬諫議書》導學案
【初三下冊《答司馬諫議書》導學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情感與價值目標:
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作者堅持改革,決不為流言俗議所動的決心。
教學重難點:
1、領略《答司馬諫議書》簡明扼要,鏗鏘有力的詞語的運用。
2、作者在本文中對實施變法出現四個問題的解答。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回顧歷史,一些力圖富國強兵的變法者往往遭到傳統勢力的阻撓,王安石也不例外。作為改革者的王安石與作為保守派的司馬光是兩股針鋒相對的勢力。他們都試圖說服對方,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在這篇《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以堅定的態度和明確的觀點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對司馬光來信中的觀點一一駁斥。
二、文題解說: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等,如:《報任安書》(司馬遷)、《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這個文題的意思是:回給司馬諫議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身為參政知事(相當于宰相)的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第二年,當時任翰林學士、右諫大夫的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長信,列舉新法的種種弊端,要王安石放棄新法,恢復舊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復信。
三、、誦讀感受
(1)教師范讀課文。
朗讀時語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內部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于學生能對照修正自己預習時揣測不當的停頓。
(2)認讀下音。
怨謗(bàng) 難壬人(nán) 胥怨(xù) 盤庚(gēng) 會晤(wù)
(3)同座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要求:能認真、大聲、準確、清晰地誦讀;能指出對方誦讀中的失誤和不足。)
(4)指名朗讀,師生共同評點。
(可從聲音是否響亮、讀音是否準確、停頓是否合理、語調是否恰當等方面入手。)
(5)識記詞語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來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賜教。
竊:謙詞,私下,代“我”。
操:持。
術:治國之道,政治主張。
強聒:強作解說。聒,喧擾,嘈雜,這里指多話。
上報:回信。
重念:又想到。
視遇:對待。
反復:書信反來。
鹵莽:粗疏草率,冒失無禮。
見恕:原諒我。
名實:名義和實際。
人主:皇帝。
侵官:增設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職權。
生事:生事擾民。
征利:搜刮錢財,與民爭利。
拒諫: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舉:推行。
辟:排除,駁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諂媚、不行正道的人。
習于茍且:習慣于得過且過。
恤:考慮。
洶洶:波濤聲。這里指反對新法的'吵鬧之聲。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對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計劃,主張。度(duó):考慮。
膏澤:給以好處。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領教。
知,領教,接受。
由:機緣,機會。
不任:不勝。
區區:情意誠摯。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極點。
(6)集體誦讀,把握文脈,體味文情。
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第二部分: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第三部分: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領教的。
第四部分:書信常規的結束語。
四、誦讀回味
五、布置作業
1、誦讀課文,鞏固課上文言字詞的積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書面翻譯第1-2段。
第二課時
(一)活動引導
1、小組交流作業。
2、誦讀課文。
(二)品讀拓展
“王安石變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這次變法中,以王安石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發生過激烈的斗爭。雖說歷史是那樣的遙遠,但是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當時唇槍舌劍的滾滾硝煙。現在,讓我們撩起歷史的面紗,穿越時間的隧道,去感受一下這段轟轟烈烈的歷史吧!
(三)研讀課文
1、王安石為什么要寫這封書信?.
因為司馬光寫了一封長信,對王安石的變法橫加指責,故王安石寫此信為自己辯解。
2、“所操之術多異故也”中“術”指什么?
“術”指二人所持的治國之道、政治主張。
3、司馬光如何指責王安石?
指責王安石變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 (可引用課文中句子作答。)
4、翻譯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所持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緣故。
②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義和實際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③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怨恨咒罵的人這么多,這本來是我預先就知道會這樣的。
(四)組織討論:
1、從文中看,王安石為什么要進行這場變法?
提示:人——“習于茍且”
士大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
上——“欲變此”
2、實施變法時,出現了怎樣的情形?司馬光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天下——“怨謗”;眾——“洶洶然”。
(2)他們認為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造成的。
3、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什么事?
提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為天下理財”;“辟邪說,難壬人”。
4、王安石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5、在如此嚴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對變法持怎樣的態度?文中哪些語句集中體現了他的這種態度?
提示:堅持變法,義無反顧。集中體現立場的語句:“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6、出示“王安石變法主要內容一覽表”,討論:你贊成哪一種觀點?你覺得天下“怨謗”、眾人“洶洶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7、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
中心表達:本文通過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幾個方面的辯駁,從而批駁了保守派的不恤國事、墨守成規的狀況,表明自己的堅決態度。
寫作借鑒: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著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有理有據,層層深入;最后表明態度,不失贈答之禮。全文一氣貫通,結構嚴謹,這是同學們需借鑒的。
(四)感悟深化
1、學了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感悟,談談你自己的收獲。
2、你對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認識理解的?
3、你是如何評價司馬光的?
方法與策略:鼓勵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探討,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予以肯定。
(五)布置作業
1、誦讀課文,進一步鞏固文言文字詞的積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書面翻譯第3段。
3、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是贊同變法還是反對變法?課后通過圖書館或,網絡進一步豐富相關資料,為自己選擇一個身份,用文言給王安石或司馬光寫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度。
答司馬諫議書
司馬光: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諫
↓ ↓ ↓ ↓
受命于人主議法 舉先王之 為天下 辟邪說 天下—怨謗
度而修之于朝廷 政以興利 理財 難壬人 眾—洶洶然
王安石: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本題為提高題,讓有興趣、學有余力的學生試做。)
(六)板書設計
課后記:
【初三下冊《答司馬諫議書》導學案】相關文章:
《答司馬諫議書》優秀導學案06-22
初三《答司馬諫議書》課文及賞析01-28
《答司馬諫議書》優秀教案03-03
《答司馬諫議書》原文及鑒賞04-02
《答司馬諫議書》原文及翻譯02-11
答司馬諫議書閱讀訓練題04-20
《答司馬諫議書》教案(表格式)04-06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原文及翻譯04-02
九年級語文下冊《答司馬諫議書》ppt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