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九年級下冊第3課《廢墟的召喚》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下冊第3課《廢墟的召喚》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下冊第3課《廢墟的召喚》教案 1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有關歷史,理解廢墟對現實的指向。
2、品味賞析語言:筆法簡約含蓄,文字凝重優美。
3、能說出和理解作者對廢墟的情感態度和“年輕人”的矛盾心理。
4、能說出題目“廢墟的召喚”的“召喚”的確切含義,領悟文章的主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品味賞析語言。
難點:理解文中“年輕人”的矛盾心理;領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學時數:
二教時
四、教學步驟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見過廢墟么?廢墟給你們怎樣的感覺?——火災、地震、海嘯后的一片狼藉,毀滅的感覺。自然災害造成的也許很難避免,可是人為的那種廢墟,留給人的又會是怎樣的思考呢?簡介《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看后說說自己的想法。
教師指出:圓明園雖然現在常年沉睡著,但是,他卻留給我們——圓明園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傷口,代表著一段屈辱的歷史。女作家宗璞憑吊圓明園這片廢墟的時候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喚”什么意思呢?召喚什么?。
二、作者簡介
宗璞,原名馮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幼承家學,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小學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先后在中國文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第一部《南渡記》、第二部《東藏記》,《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三、生字詞
遠瀛(yíng)觀 甲胄(zhòu) 充塞(sè) 碣(jié)石
囁(niè) 嚅(rú) 迤邐(yǐ lǐ) 窸窣(xī sū)
四、詞語解釋
莽蒼蒼:郊野蒼茫廣大的景色。
奇恥大辱:難以想象的極大的恥辱。
若無其事:就像沒有那么一回事一樣。形容遇事鎮定,不動聲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悵然:形容悶悶不樂或失望的樣子。
如泣如訴:像在哭泣,又像在訴說。形容聲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說話時滿懷正氣、情緒、語調激動昂揚。
囁嚅:吞吞吐吐,想說又停止。
瞬息萬變:形容短時間內就發生很多變化。
迤邐:曲折連綿。
窸窣:擬聲詞,形容細小的.聲音。
憑吊:對著遺跡懷念舊事。
五、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
1、作者寫了一個怎樣的廢墟?
2、作者是單純地描繪廢墟嗎?還是有什么目的?
3、題目為什么叫《廢墟的召喚》?“廢墟”召喚的是什么?
整理課文的寫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對圓明園廢墟進行整體描繪,突出其凝固、停滯的現狀,透視出作者面對圓明園廢墟所表現出的憂患和惆悵,抒發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變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號召人們留下來,改造這凝固的歷史,“廢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過“我”與年輕人的對話,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達,轉而全社會呼喚尤其是對青年人的呼喚。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點題,表明全文主旨。
第二課時
一、問題討論(理解課文內容)
1、作者是什么季節來到圓明園憑吊的?面對廢墟,作者是怎樣的情感態度?
明確: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A、“對著這一凝固的歷史,我只有悵然凝望”,為什么說“歷史”是“凝固的”?
明確:因為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事的停泊著,如石刻一般,停滯了,凝固了,而廢墟永遠象征了那段與它有關的歷史。所以說歷史凝固了。
B、如何理解:“楚國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辭的光輝,不是永遠充塞于天地之間么?”
明確:個人雖然渺小,但依然在歷史上可以體現自己的價值。可以無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給予我們的就是無形而寶貴的精神價值。他在《離騷》中寫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3、文章前面說“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但后文卻說“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最好是遠觀一帶,或只是這座斷橋,也可以的”,這樣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明確:前面說的是改造歷史,后面說的是不忘記歷史,兩者相輔相成,作者內心經歷了一定的掙扎和思考。
4、 和年輕人說過哪些對話?你能否理解年輕人的矛盾心理?
明確:“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身旁的年輕人在自言自語。“留下來吧,就因為是廢墟,需要每一個你啊。”
“匹夫有責。”年輕人是敏銳的,他清楚的說出我囁嚅的話,但是怎樣盡每一個我的責任,怎樣使環境允許每一個我盡責任?“他微笑,笑容卻介于冷和苦之間。
“他不是畫家”年輕人評論道:“他只是愛這景色——”
“我也許可以想一想,想一想這廢墟的召喚。”年輕人忽然微笑說,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間。
本段話,“介于冷和苦之間”的笑容,神態和語言,無不反映出“年輕人既有責任意識又存疑慮情緒的矛盾心理。
5、文章前面說“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后文卻說“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最好是這瀛觀一帶,或只是這座斷橋,也可以的”,這樣行文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明確:不矛盾,前文說的是改造歷史,后文說的是不忘記歷史,兩者相輔相成。作者是經歷一定的掙扎和思考。
6、題目中的“召喚”具體指的什么內容?讓學生討論
明確:生命的短暫,自然的永恒,歷史的滄桑,總會令人不禁唏唏感嘆,但是除了感嘆我們還應該做些什么呢?而且沒有憂國憂民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那人的感嘆就只能是淺薄和虛華。 所以“召喚人們留下來,改造這凝固的歷史”做出努力,應是每一個“我”的責任。
二、歸納總結:(中心內容)
本文通過對圓明園荒蕪景象的描寫,在憑吊歷史的同時,抒發了內心渴望更新、渴望變革的激情,號召每一個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時代的大變革和百廢待興的建設浪潮中去。
三、遷移與拓展
1、辯論:除了圓明園外,世上還有哪些廢墟?你覺得世上的廢墟有沒有必要都修復起來?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憑吊?那其衡量的標準又該如何呢?
提示①:
A:復建派:重現圓明園輝煌,不但可以讓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風采,而且建筑與廢墟對比所產生的震撼力,遠比單純的廢墟強烈得多。
B:保留派:堅決反對重修圓明園,更有人強調“一草一木都不能動”,認為廢墟悲涼的滄桑感本身就是對侵略行徑的無聲控訴,是最理想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重修一座輝煌的皇家園林所無法比擬的。
提示②:
巴爾扎克說:“一場大的屈辱可以變成大的動力。”
余秋雨說:“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
2、選讀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或余秋雨的《廢墟》。
四、教后記:
九年級下冊第3課《廢墟的召喚》教案 2
Ⅰ.課外古詩背誦
【原文】
桃花溪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賞析】山野中的云煙,繚繞著隱現的小橋,我佇立在石磯上,詢問劃來的漁船。桃花隨著流水,不分晝夜地漂走,漂流的哪邊,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張旭,以草書著名,這首七言絕句,以《桃花源記》為素材,抒發自己的感慨。末句提問,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Ⅱ.課前準備
一、生字識記
廓(kuò):
1.廣闊。如:廓落。
2.擴展,擴大。如:廓張。
3.物體的外緣。如:耳廓。本文取此義。
藻(zǎo):
1.藻類植物。如:水藻。本文取此義。
2.華麗的文辭。如:辭藻。
瀛(yíng):大海。如:瀛海。
胄(zhòu):
1.古代稱帝王或貴族的子孫。如:貴胄。
2.古代打仗時戴的`保護頭部的帽子。如:甲胄。本文取此義。
觀:
1.(guān)
①觀看。如:坐井觀天。
②景象或樣子。如:奇觀。
③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如:悲觀。
2.(guàn)道教的廟宇。本文取此義。
囁嚅(niè rú):形容想說話又吞吞吐吐不敢說出來的樣子。
迤邐(yǐ lǐ):曲折連綿。
窸窣(xī sū):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
綺(qǐ):
1.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如:綺羅。
2.美麗,美妙。如:綺麗。本文取此義。
蘸(zhàn):在液體、粉末或糊狀的東西里沾一下就拿出來。
二、詞語識記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奇恥大辱:極大的恥辱。
醒悟: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錯誤而正確。
慷慨激昂:形容情緒、語調激動昂揚并充滿正氣。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因而說話有氣勢。
瞬息萬變:形容極短的時間內變化快而多。
憑吊:對著遺跡懷念舊事。
三、預習效果反饋
1.作者為什么會產生“好像歷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感覺?
2.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標題“廢墟的召喚”使用了何種修辭手法?你能從文中再找出一處嗎?
4.你認為“廢墟”召喚的是什么?
Ⅲ.課堂跟講
一、背記知識隨堂筆記
1.遠瀛觀的斷石柱,在灰藍色的天空下,依然 地站著,顯得四周那樣 ,那樣 。
2.宗璞,現代 作家,原名 。她的童話 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二、整體把握板書設計
(一)板書設計
(二)段落層次
1.第1~3段:
2.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號召
3.第11~19段:通過“我”與年輕人的對話
4.第20、21段:
(三)寫作特點
1.描寫、議論相結合,多種表達方式綜合使用。
2.語句凝重沉郁,蘊意深遠。
3.寫作借鑒:描寫、議論相結合的方法。本文用凝重的筆調,描繪了圓明園廢墟。通過這樣的描繪,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變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來,與后文對此的議論相得益彰。
三、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詮釋
(一)重難點句子
1.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事地停泊著。
本句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這不變化的廢墟,使人感到歷史似乎在這里停滯了,凝固了。其中蘊含著作者對更新、變革的渴望。
2.空中一陣鴉噪,抬頭只見寒鴉萬點,馱著夕陽,掠過枯樹林,轉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紅色的西天。
空中鴉噪與廢墟之靜對比,突出廢墟的空曠、寂寥。粉紅色的西天與暗影下的廢墟對比,既是寫實景,又把人們的視線由地面引向透著美麗夕陽的空中。作者的心情也變得明朗,表達了作者對變革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萬千氣象的向往和憧憬。
(二)對課文第2自然段的詮釋
本段首先用了一個比喻“這一組建筑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只”,接著連用幾個“依然”,寫出了三十年來廢墟的停滯,毫無變化。在描寫中,表達了一種不滿于歷史的停滯、強烈希望變革的情緒。
Ⅳ.當堂練習
1.判斷下列句子所用的表達方式。
(1)冬日的斜陽無力地照在這一片田野上。( )
(2)怎樣使環境更好地讓每一個我盡責任?( )
2.給加粗字詞注音。
囁嚅( )( ) 迤邐( )( ) 方外觀( ) 綺輝( )
【九年級下冊第3課《廢墟的召喚》教案】相關文章:
九年級下冊《廢墟的召喚》教案11-30
課文《廢墟的召喚》賞析01-14
九年級語文下冊《廢墟的召喚》課文10-18
召喚的近義詞01-14
夢見廢墟的寓意02-14
廢墟下的歌聲09-20
廢墟下作文04-25
廢墟中的孩子作文04-14
歌曲《田野在召喚》的教學設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