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武傳》導學案(精選13篇)
導學案是教師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而編制的有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流程的學習活動方案,是指引學生自主、高效學習的路線圖,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具有“導讀、導思、導做”的功能。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武傳》導學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武傳》導學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班固和《漢書》的相關知識。
2、朗讀斷句,講述課文故事梗概。
3、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翻譯文句。
4、學習蘇武的英雄氣概,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法指導:
1、朗讀課文,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內容要點,知識歸類。
3、合作學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準確翻譯文句。
4、思考探討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代的“蘇武牧羊”故事廣為傳頌,千百年來,蘇武已成為一名偉大的愛國英雄定格在人們心中,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歷盡艱辛,“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現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氣節,有民歌《蘇武牧羊》唱道: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帷。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下面,我們走進蘇武,認識蘇武,敬仰蘇武。板書《蘇武傳》。
二、快速閱讀人教版配發資料《第二課堂》(第99頁)和課文注釋①,介紹作者、作品和背景。學生介紹,然后明確。
1.作者簡介:班固(32—92),我國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幼年即聰慧好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后來繼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記后傳》基礎上撰寫《漢書》。因被人誣告私改國史而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贊賞,召為蘭臺令史,后遷校書郎。班固“潛精積思二十余年”,終完成《漢書》寫作。
2.簡介《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七十傳、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3、蘇武出使背景: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采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系。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后,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于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朗讀課文,熟悉內容。鑒于學生的文言文朗讀能力較弱,課堂自讀或教讀非常必要。朗讀中重點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jiù)監;②數(shuò)通使相窺(kuī)觀;
③以狀語(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幣遺(wèi)單于;
⑤后隨浞野侯沒(mò)胡中;⑥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yānzhī)歸漢;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課本注音“yún”有誤。煴,有二音,讀yūn意為“微火”,讀yùn意同“熨”);⑧擁眾數萬,馬畜彌山;⑨故使陵來說(shuì)足下;⑩何以汝為(wéi)見;⑾子卿尚復誰為(wèi)乎。
2、注意斷句: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于)匈奴中。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
幸蒙/其賞賜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
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
自抱持/武
使(汝)/決人死生
(衛)律知/武終不可脅
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實/而食之
武與李陵/俱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
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
四、通過朗讀課文,看看誰能夠概括地講述課文的故事來。
五、理清課文的基本思路。
1.學生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指出劃分層次的依據。
2.同桌間討論,概括層次意。
[板書]
↗㈠(1-2)蘇武身世,出使背景
蘇︳1、(3-4)扣留自殺——義不受辱
武︳㈡備受艱辛2、(5)恐嚇——威武不屈利誘——富貴不淫
傳︳堅守氣節3、(6)逼迫——貧賤不移
︳4、(7-8)勸降——私情不動
↘㈢(9-10)匈漢和親,蘇武得返
本文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還運用插敘,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六、課后同桌間可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詞典、課文下注釋、《第二課堂(導讀)》,解決文言字詞句。兩人邊讀邊注釋邊翻譯,互相糾正,弄不清的地方問老師。
重點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⑥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⑧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⑨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2、古今異義
①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古義:拿著;今義:料理、籌劃)
②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③我丈人行也。 (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④欲因此時降武。 (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⑤獨有女弟二人 (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⑦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⑧稍遷至栘中廄監 (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⑩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3、一詞多義
重點掌握:當、發、狀、辭、及、所、語、因、亡、謝、除(注意總結回顧以前學過的內容)
4、詞類活用
A、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屈節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屈,使……辱)
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B、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C、名詞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抬)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汝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 (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信義安所見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信義見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亡罪夷滅者大臣數十家”)
B、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漢所望也。(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二、教師走近學生身邊,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探究:本文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和利誘誓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有力地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主體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畫人物形象的。
二、問題探究
1.探討:課文是怎樣從環境和細節描寫入手來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煉提示】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于環境及細節的描寫。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環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斗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性格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細節描寫,充分表現出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
2.探討:文章記事有詳有略,對衛律和李陵勸降部分詳細描寫,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處理,有什么用意?
【精煉提示】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唯有堅守信念才會寧死不屈。
3.研讀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部分。
①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②分析衛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從而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
【精煉提示】衛律:賣國求榮、傲慢無禮、陰險狡詐。李陵:與衛律不同,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堅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國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種人物對蘇武起了對比的作用,請把文中多個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對比,看看對塑造蘇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張勝:頭腦簡單,糊涂謀反,事情敗露,立即叛變。
蘇武:認識清醒,高瞻遠矚,欲以死息禍;面對勸降,始終保持氣節。
(2)衛律:陰險狡詐,賣國求榮,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堅,因私叛國,痛苦羞愧
蘇武:忠貞不渝,心系祖國,無怨無悔
三、總結認識:
1、請用幾個最具概括力的詞語總結蘇武的性格特征,并談談你讀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認識。(略)
2、學習了此文,請談談你對人物傳記寫作有什么認識。(略)
四、鞏固訓練:
課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課堂必修4》(人教版配發)p101-102頁練習題。
《蘇武傳》導學案 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2、掌握屈原《離騷》的基本內容和藝術特色;
3、理解屈原離開楚國的原因和內心感受。
二、教學內容
1、屈原生平簡介
2、《離騷》的創作背景和藝術特色
3、屈原離開楚國的原因和內心感受
三、教學過程
1、屈原生平簡介
(1)導入: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中國古代文化名人,有哪些人物?
(2)講述:講述屈原的生平,包括他出生地、家庭背景、官職經歷等。
(3)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屈原的印象,他對中國文化有哪些貢獻?
2、《離騷》的創作背景和藝術特色
(1)導入: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曾讀過哪些詩歌?喜歡哪首詩歌?
(2)講述:講述《離騷》的.創作背景,包括屈原流亡之后寫下這首詩歌的情景和意義。
(3)分析: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包括語言、形式、意境等方面。
3、屈原離開楚國的原因和內心感受
(1)導入:請同學們談談自己曾經有過哪些離別經歷?是什么樣的感受?
(2)講述:講述屈原離開楚國的原因,包括他與楚懷王之間的矛盾和
斗爭。
(3)分析:分析屈原在流亡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心感受,包括對故鄉、對親友、對未來的思考和感慨。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分組討論法
3、課堂演講法
五、課后作業
1、寫一篇關于屈原生平及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的文章;
2、背誦《離騷》中自己最喜歡的一段;
3、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屈原,你會怎樣面對流亡之后的生活?
《蘇武傳》導學案 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蘇武生平及其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貢獻;
2、掌握蘇武在西域的經歷和故事;
3、理解蘇武堅守信仰、忠誠國家的精神。
二、教學內容
1、蘇武生平簡介
2、蘇武在西域的經歷和故事
3、蘇武堅守信仰、忠誠國家的精神
三、教學過程
1、蘇武生平簡介
(1)導入: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中國古代文化名人,有哪些人物?
(2)講述:講述蘇武的生平,包括他出生地、家庭背景、官職經歷等。
(3)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蘇武的印象,他對中國歷史文化有哪些貢獻?
2、蘇武在西域的經歷和故事
(1)導入: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曾聽過哪些關于旅行的故事?
(2)講述:講述蘇武被貶到西域,他在那里度過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并且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3)分析:分析蘇武在流亡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強、智慧和勇氣。
3、蘇武堅守信仰、忠誠國家的精神
(1)導入:請同學們談談自己認為什么樣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2)講述:講述蘇武在流亡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守信仰、忠誠國家的精神,包括他不向匈奴屈服、不放棄回國的決心等。
(3)分析:分析蘇武這種精神對于我們今天還有什么啟示和借鑒意義。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視頻觀看法
3、分組討論法
五、課后作業
1、寫一篇關于蘇武生平及其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貢獻的文章;
2、背誦蘇武在西域流亡時所留下的名言;
3、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蘇武,你會怎樣面對流亡之后的生活?
《蘇武傳》導學案 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書讀懂文章內容;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
3、學習蘇武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積累文中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在對比中分析蘇武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預習準備:
1、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文章背景
2、預習課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課堂教學:
1、學生簡介背景:
教師掌握:漢武帝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討伐戰爭,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時間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勢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與漢講和,但雙方矛盾還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時,卻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蘇武傳》集中敘寫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間的事跡,熱烈頌揚了他在敵人面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饑寒壓不倒,私情無所動的浩然正氣,充分肯定了他堅毅忠貞,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2、作者介紹:
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市東)人。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后漢書·班固傳》稱他“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其父班彪曾續司馬遷《史記》作《史記后傳》,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繼承父業,在《后傳》基礎上,進一步廣搜材料,編寫《漢書》。后因有人向漢明帝誣告他篡改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上書解釋,始得獲釋,被命為蘭臺令史,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寫成了《漢書》。漢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隨竇憲出征匈奴,不久竇憲因謀反案被誅,班固也受牽連被捕,死于獄中。《漢書》中的八“表”與“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馬續續成的。
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模仿《史記》,但略有變更。全書有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漢高祖,止于王莽,記西漢一代二百三十年間史實。《漢書》評價歷史人物往往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標準,如對陳涉、項羽加以貶抑,即是顯例。歷來《漢書》與《史記》并稱,史學家劉知幾說《漢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史通·六家》),則是其特色。
3、生讀課文,標注重點實詞虛詞。
4、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自己不懂的內容。
5、合作討論
班固是怎樣用對照、映襯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與副使張勝的對照。
在威逼利誘之時,與叛徒衛律的對照。
在以情相勸之時,與降將李陵的對照。
6、以班級為單位,交流補充。
四、布置作業:賞析《蘇武傳》中的人物形象。
《蘇武傳》資料補充
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后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由于《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它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3—54)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后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僅二十幾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史記》的巨作——《史記后傳》。就在班固著手編撰《漢書》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改作國史”。皇帝下詔收捕,班固被關進了京兆監獄,家中的書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擔心他受委屈而難以自明,便上書,在漢明帝面前申說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將其書稿送到朝廷。漢明帝了解情況后,很欣賞班固的才學,召他到校書部,任命他為蘭臺令史。蘭臺是漢朝收藏圖書之處。蘭臺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圖書是其職責。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班固被任為中護軍隨行,參預謀議。竇憲大敗北單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內的杭愛山),命班固撰寫了著名的燕然山銘文,刻石記功而還。班固與竇憲本有世交之誼,入竇憲幕府后,主持筆墨之事,關系更為親密。永元四年,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洛陽令對班固積有宿怨,借機羅織罪名,捕班固入獄。同年死于獄中。
班固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漢書·蘇武轉》、《幽通賦》等。
班固個人成就:
1.開創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開創了政區地理志的體例
3.開沿革地理之始
4.記錄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
5.保存了寶貴的邊疆地理資料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漢書》包括帝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
《漢書》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如補立《惠帝紀》,補敘了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諸傳,還將張騫事跡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此外,于賈誼、晁錯、韓安國等傳中,增補了不少詔令奏疏。其中,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為著名。比較完整地引用詔書、奏議,成為《漢書》的重要特點。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后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蘇武傳》參考資料
答蘇武書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遠讬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鞲毳幙,以御風雨。膻肉酪漿,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后,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于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茍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秖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于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茍怨陵以不死。
《蘇武傳》導學案 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漢書》的相關知識。
2、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
3、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
1、合作學習,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內容,概括內容要點,培養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的能力和習慣。
2、探究學習,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品味文中體現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學習蘇武的民族氣節,弘揚愛國主題。
教學重難點
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學習概括內容要點的技能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習預習:理解文意(結合課下注釋及《創新設計》)
二、導入:
“蘇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歷盡艱辛,持節不屈。兩千多年來,蘇武崇高的氣節,成為中國倫理人格的榜樣,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簡介:課件
班固,字孟堅,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后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于獄中。
家庭——父親:班彪(史學家,文學家)
弟弟:班超(投筆從戎)
妹妹:班昭(續寫《漢書》)
注:班昭,博學高才,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
作品——史書:《漢書》
辭賦:《兩都賦》
詩:《詠史詩》
注:《兩都賦》:漢代京都大賦中的名篇,分《西都賦》和《東都賦》兩篇。后來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在形式上皆頗受其影響。《詠史詩》則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詩。
2、簡介《漢書》:課件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影響,舊時“班馬”并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漢書》與《史記》的對比課件
內容
項目《漢書》《史記》
體裁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時間跨度230年左右3000多年
體例本紀、列傳、表、志本紀、世家、列傳、表、書
注:斷代史: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與斷代體史正好相反。《史記》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3、我國史書體例簡介:課件
(1)編年體: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左丘明)
《資治通鑒》(司馬光)
(2)國別體:以國家為編排順序記載史事的史書。例:
《國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劉向)
(3)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的史書,例:
《史記》(司馬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漢書》(班固)——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后漢書》(范曄)——紀傳體斷代史
4、蘇武出使背景:課件地圖
解說: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采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系。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后,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于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四、重點詞句交流
1、給生字注音在書上。
2、范讀—自由讀。(注意字音、斷句、語氣)
3、重難點強調——指名翻譯。
4、重要注釋勾畫。
五、整體感知
1、人物傳記是古代典籍中常見的文體,那應該怎樣為一個人立傳呢?是不是蘇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確:
(1)課件傳記的一般寫法:
①先寫人名,籍貫,品性綜述……
②然后按時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具體材料1、2、3……)
③最后為作者評說
解說:讀懂文言文段的關鍵是材料,即第②點;而材料無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說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蘇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蘇武為何入胡?有何遭遇?結局如何?(請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綱)
虞常謀反,牽涉蘇武(2—3)
衛律逼降,蘇武不屈(4—5)
李陵勸降,完全失敗(7—8)
結局:歷盡磨難,終歸漢朝(9—10)
六、分析藝術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如何刻畫蘇武這個形象的?(寫作特色)
詳略得當
語言、細節描寫
對比反襯
1、詳略得當
(1)課文在寫人時,有詳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誰?哪幾個人物寫得詳細?哪些人物寫得簡略?為什么?
主人公:蘇武
主要人物:張勝、衛律、李陵
次要人物:單于、漢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詳略處理,其實本文在敘事上也做到了詳略得當。哪些事詳寫了?哪些事略寫了?
詳:蘇武寧死不降(衛李勸降)、臥雪牧羊……
略:蘇武為於革干王賞識及牛羊被盜……
(3)文章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
明確: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題,蘇武的崇高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意識、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
2、用語言、細節刻畫人物
①語言描寫多集中于:“受審訊”和“勸降”兩件事。
通過分角色朗讀,可以體會到每個人物極具個性的語言,那么這些語言都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個性?
衛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蘇武,用殺死虞常的行為企圖“殺雞儆猴”結果嚇倒了張勝,卻嚇不倒蘇武。接著他又用死亡來威脅蘇武投降,誰知蘇武毫無畏懼。衛律見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誘“,想用榮華富貴來打動蘇武的心,誰知蘇武不但不吃這一套,還義正詞嚴地指責衛律通敵叛國的可恥行徑。衛律惱羞成怒,悻悻離去。
李陵:李陵和衛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因此李陵對蘇武的.勸說不像衛律那樣威逼利誘,而是企圖以情動人,用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他先是說漢武帝年高而昏庸,蘇武的兄弟為國盡忠卻枉死,蘇武自己也已是妻離子散,而后他又現身說法,敘述自己剛剛投降時的心情和調整過程。李陵企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但蘇武卻始終忠貞如一,不為所動。李陵見狀,慚愧不已,更加自責于自己的背叛祖國的行為,痛哭而去。
由此可見,李陵從情感上是贊同甚至是崇拜蘇武的寧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堅已經投降了匈奴,鑄成大錯,所以他一直處在這種矛盾、痛苦的狀態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蘇武歸漢之際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他且飲且歌,且歌且舞,長歌當哭,淚如雨下,蘇武十九年持節不屈的堅貞讓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國變節的可恥卑劣,羞愧悲痛之情無以復加。這就是李陵,一個矛盾痛苦的悲劇人物。
蘇武:面對衛律的威逼利誘,甚至是死亡的威脅,蘇武不但無所畏懼,而且對盛氣凌人的衛律反唇相譏,義正詞嚴地指責衛律的賣國行徑,用南越、大宛和朝鮮殺漢使而終遭漢朝懲罰的歷史教訓來警告衛律,多行不義必自斃,使得衛律的威風一下子就沒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這場勸說的斗爭中,蘇武取得了精神上的勝利。
面對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摯勸說,蘇武的內心也一定翻騰著情感的浪花,親人的慘死、妻離子散也一定讓蘇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為國效命的信念終于戰勝了一切,蘇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愛國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誘,死的威脅,還是肺腑之言的勸說,都打動不了忠貞如一的蘇武,他實在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子,愛國忠誠的真君子!
②細節描寫,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于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③小結形象:我們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蘇武?
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
3、對比反襯:哪些人物對蘇武性格起到了對比反襯的作用?試作簡要分析。明確:
張勝的貪生怕死——蘇武的大義凜然
衛律的賣國求榮——蘇武的高風亮節
李陵的計較個人——蘇武的忠君報國
解說:
①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
②衛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③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④小結:在各種人物的對比反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七、閱讀拓展
1、蘇武在匈奴堅持民族氣節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確:
崇高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意識、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
忠誠: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
2、蘇武入胡遭遇變故曾兩度欲引刀自決,后來被困地窯、牧羊北海時卻又千方百計要活下去。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會不會影響他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呢?
不會。引刀自絕是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維護尊嚴。堅強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毀其肉體、征服其意志的念頭,同樣是在維護尊嚴。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
八、討論問題
問題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誠?有人認為真正的忠誠是忠誠于國家、人民,而非忠誠于君主。換句話說,就是要忠誠于明君(因為明君善治國),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從君主,為君主作無謂的犧牲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愚忠”,那么你認為蘇武的忠誠是愚忠嗎?
問題二:
前段時間,國家教育部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其中備受爭議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是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墻,家里打架’,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對于岳飛、文天祥這樣的杰出人物,我們雖然也肯定他們在反對民族掠奪和民族壓迫當中的作用與地位,但并不稱之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學大綱的說法,蘇武也就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三)學生分組討論、探究。
(四)各組組長向教師遞交各組的總結。
(五)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各組的討論成果。
(六)全班同學互相交流
(七)教師提供參考觀點
參考觀點一:
蘇武的忠誠不能說是愚忠。首先,他忠誠的對象是國家是人民,身為漢使,當卷入匈奴的政變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漢使身份,不能引起漢匈兩國的不必要的誤會和紛爭,他甚至愿意以性命來平息禍端,可見他是把邊界的和平、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氣節十九年,始終忠貞如一,這種忠誠表面看起來是對漢武帝,但實際上是對國家人民的,因為漢武帝是一個善于治國的明君,忠誠于他就是忠誠于漢武帝治理下的國家。
但是蘇武的忠誠里有沒有愚忠的成分,我認為還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勸降時曾經提到蘇武的兩個兄弟盡心為國卻枉死,但蘇武卻一味堅持漢武帝對他們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為皇帝肝腦涂地。我認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應該感激報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應該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對親人的傷害之過,該報的恩要報,該澄清的事實,該爭取的權利也還是要爭取。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權利與義務的問題。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不能苛求蘇武,因為他畢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著那個時代的歷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說不定也能像我們這樣爭取自己的應有的權利。
3、蘇武精神解讀:
蘇武面對“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的誘惑,他心志不亂;面對“絕不飲食”的苦難的磨礪,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這是一種堅持,這堅持叫力量,這力量叫精神!
這更是一種氣節!寧折不彎!我們的民族自古便有這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為一座精神的長城,護衛起我們民族的一片天。
岳飛抗金;文天祥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堅決不屈服壯烈殉國,“留取丹心照汗青”。楊靖宇在東北寒天雪地中堅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個國家的體現,民族精神對一個國家的作用:抗戰八年,愛國的精神不倒,終于趕走侵略者。
5、蘇武不辱使命,榮歸故里,請你為為蘇武寫一段頒獎詞。
蘇武,他是鐵骨錚錚的愛國志士,不畏強權,不辱使命,不放棄堅守的方向。命運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義向他揮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誠義士,以他的青春年華,以他的蒼顏白發,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見證了他高潔的靈魂;用他頑強的生命力,用他堅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樹立起一座不倒的豐碑——永遠不死的愛國心。
十九年的執著,十九年的信仰,換來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蘇武的執著,李陵不懂,衛律不懂,單于不懂。那執著是對愛國一種偉大的詮釋,但是我們記住了蘇武,歷史記住了蘇武!
在他的生命里,國家為重,生命私利為輕。十九年的苦難與折磨,他的頭發白了,胡須長了,但他依舊手持漢節,但他依舊心存家國。一顆堅貞不屈的愛國之心溫暖了無邊的荒野,富貴不動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動捍衛了民族的尊嚴。
《蘇武傳》導學案 6
【教學目標】
1、讀通,理解文言字詞和句子,積累有關文言知識。
2、讀懂,把握文章思路,領會蘇武堅持民族氣節的形象內涵。
3、會讀,學習人物傳記的閱讀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課前準備】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篇文章學起來是很難的。一是因為它的篇幅長;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詞語太多,文言現象比較復雜。因此,讓學生先讀懂,是課前準備工作中最關鍵的一環。首先,讓學生用他們經常采用的獨學的方式,結合課下注釋,把文中的字詞障礙掃清。其次,利用他們平時對學的方式,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細讀。我讓他們互相合作,對文章所寫的內容進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后,通過導學案上幾個問題的探究,引導他們在預習課后再去研讀文本,尋找答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讀史使人明智”,我們也可以說“讀書可以明志"。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漢書》中的《蘇武傳》,去聆聽一曲精神的壯歌。(板書課題)
課前我們通過獨學與對學的方式對字詞進行了疏通,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將有針對性地作具體落實。
二、整體感知
師:貫穿全文的一對矛盾是什么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師:能不能說得細致一點?
生:是單于想讓蘇武投降,但是蘇武就是不投降。
(板書“降”與“不降”,中間拉開一定距離。)
師:現在,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為了讓蘇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燈片展示此問題)
生:我認為是采用了四種手段。首先是恐嚇他,然后是引誘他,還有折磨他,最后還讓李陵去勸降。
師:他說的比較準確,那匈奴拿什么來恐嚇蘇武呢?
生:殺蘇武。
師:好,以死恐嚇。(板書:以死恐嚇)那用什么來誘惑他呢?
生:用利益誘惑的。(板書:以利誘惑)
師:用什么來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師:是什么痛苦?
生:身體的痛苦,還有精神的痛苦。
師:我們可以概括為以苦折磨。(板書:以苦折磨)匈奴還讓李陵去勸降,李陵和蘇武是什么關系?
生:原先是同事。
師:文中說“陵與子卿素厚”,說明他倆還是好朋友。就概括為故友勸降。(板書:故友勸降)
三、人物品讀
師:剛才我們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對這些手段,蘇武是如何一一應對的呢?(幻燈片展示此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以死恐嚇”。同學們能不能說說,匈奴是怎樣以死恐嚇的?
生:衛律拿劍要殺蘇武。
師:文中用了一個什么字?
生:擬。
師:“擬”如何理解?
生:比劃。
師:在這里衛律只是比劃一下,那衛律前面有沒有動真格的?
生:有,衛律殺了與蘇武同來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殺張勝的時候,張勝就投降了。
師:那我們可以看出張勝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齊):貪生怕死!
師:那么通過張勝的貪生怕死可以看出蘇武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視死如歸,寧死不屈。
師:從哪里能看出來?
生:“武不動”。
師:這說明蘇武面對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我們也可以說“武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前文中還有沒有哪些地方能證明蘇武不怕死?
生:他自殺的情節。
師:蘇武為何自殺呢?
生:“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師:能不能給大家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于節操有損,又辜負了自己的使命,雖然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漢朝!
師:“雖”字能不能翻譯成“雖然”?
生:應該翻譯為“即使”。因為這里只是表示假設,不是事實。
師:他的回答告訴我們,在有損節操、有辱使命的時候,蘇武毅然選擇了死!更不用說別人用死來威脅他了。他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說的“威武不能屈”。(板書“威武不屈”,與前面的“以死恐嚇”對應)那匈奴又是用什么來引誘蘇武的呢?
生:“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貴的生活!
師:蘇武是什么反應?
生:“武不應”,他不為利益所動。
師:如果說前面蘇武面對匈奴以死恐嚇是“威武不能屈”,那么這里就是——
生:富貴不能淫!
(板書“富貴不淫”,與前面“以利相誘”相對。)
師:蘇武除了“不動”“不應”之外,甚至還罵衛律,是個“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的無恥叛徒!真正地體現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氣節!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齊讀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蘇武的這種大丈夫的氣節。(生齊讀第5段)
師:這樣軟硬兼施,蘇武都不屈服。匈奴便采取了比以死恐嚇更殘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剛才大家已經說到,匈奴是從肉體和精神上,對蘇武進行雙重的折磨。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為大家來朗讀第6段,請大家一邊聽一邊思考:哪些地方是肉體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選一生讀第6段)
師:他剛才讀的時候一些字的讀音出現了問題。“飲食”應該都讀四聲,解釋為“提供吃的和喝的”。還有“去”是個通假字,應該通“棄”,是“收藏”的意思。
師:請大家說一說哪些是對蘇武肉體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體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還有“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廩食不至”。
師: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饑餓來從肉體上折磨蘇武,讓他屈服。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關起來就是讓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還有,讓他去北海放羊,說“羝乳乃得歸”,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這是斷掉他回歸漢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殘他的意志吧。
師:說得很好,這個“乳”是什么用法?
生:名詞作動詞,解釋為“生
師:還有其他地方也能說明精神的折磨嗎?
生:“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還把蘇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讓他一個人在北海,讓他忍受孤獨和寂寞,來消磨他的意志。
師:大家從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看到了匈奴的陰險和殘忍,那么蘇武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
生:“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蘇武在這種極度貧苦的環境中,也沒有改變他的意志、他的忠誠,可以說是“貧賤不能移”。
師:我覺得他說的“貧賤不能移”可以直接作為我們的板書寫在黑板上,非常好!(板書“貧賤不移”,與“以苦折磨”相對)肉體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種孤獨寂寞,那種心靈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難忍受。蘇武是怎樣熬過來的呢?
生:我看到“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這一句,他無論是躺著還是起來,都拿著漢節,說明他把這個東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對漢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師:他抓住這一句當中的細節,分析得很細致,表達得也很好。匈奴用了這么多的方式都沒有成功,最后他們使出了殺手銅,他們找了一個人去勸降。這次勸降一般人真的難以應對。那么他是如何來勸說蘇武,蘇武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生:李陵對蘇武可以說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因為李陵對蘇武說了蘇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說漢朝對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過這一點來打動蘇武。他還說皇帝已經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師:他分析得很有條理。對李陵的勸降,蘇武是義正詞嚴地拒絕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李陵的口中說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的,而蘇武是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來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維護的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氣節!(板書“私情不動”,與“故友勸說”對應)
四、課堂小結
這讓我想到鄭板橋有一首詩——《竹石》。(幻燈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大家一起齊讀一遍。蘇武不正像這竹一樣嗎?任你匈奴使盡千般伎倆、萬般手段,我蘇武自一心向漢!蘇武所有的堅持,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字——節!(粗筆板書一個大大的“節”字)這“節”是對使命的銘記,是對國家的忠誠,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
五、課后作業
(幻燈片展示《李陵答蘇武書》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與“不降”這對尖銳的矛盾沖突中,蘇武守著這份民族氣節,最終回到了漢朝。可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李陵,卻在給他的信中這樣寫道:“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李陵是在替蘇武不值!學完這篇文章,你覺得蘇武這祥做到底值不值呢?請大家以此為話題,在課后寫一段文字,說說自己的觀點。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蘇武傳》導學案 7
【學習目標】
1.積累和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基礎知識,培養文言文語感。
2.學習蘇武不懼威逼利誘,堅守節操、不辱使命的愛國精神。學會辯析評價歷史人物。
【核心素養】
思維發展與提升:掌握和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培養正確分析文言文內容及準確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實的態度和對蘇武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和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基礎知識。
難點:學習傳主的堅強意志、愛國精神與不屈信念,品味文中體現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武,漢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蘇武傳》通過敘寫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斗爭,頌揚了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而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歸納總結本課的重點文言詞匯、語法知識。
二、精講點撥歸納總結
通假字
1.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
2.與旃毛并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句意: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
3.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實來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
5.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句意: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能有所表現呢?
6.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句意:法令隨時變更
7.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句意: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句意: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
9.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決:通“訣”,訣別。
句意: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經。
句意: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句意:輕敲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
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
相當:古義:抵押。今義:差不多。
句意:漢朝廷也扣留了人來抵押
2.皆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句意:漢皇帝,是我的長輩。
4.幸蒙其賞賜。
賞賜:古義:照顧。今義:獎賞物品。
句意:希望得到皇帝的賞賜。
5.欲因此時降武。
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因為這個。
句意: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
6.獨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句意:家中只有兩個妹妹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句意:并且皇上年紀大了
8.武等實在。
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句意: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
9.稍遷至栘中廄監。
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句意:蘇武逐漸被提升為漢宮栘園中管馬廄的官。
10.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句意:備辦了一些禮品送給單于
11.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句意: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
12.此必及我。
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句意: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
13.會論虞常。
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句意:一起來審處虞常
14.以貨物與常。
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句意: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15.臥起操持。
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
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句意:睡覺、起來都拿著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義:臨時充任今義:虛假
句意: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
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今義:指災禍
句意:我離開長安的時候,你的母親已去世。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后一年。
句意: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
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1)單于壯其節
壯:以……為壯。
句意:單于認為蘇武的氣節值得敬佩
(2)誠甘樂之
樂:以……為樂。
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句意: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
(3)反欲斗兩主
斗:使……爭斗。
句意:反而想要使漢皇帝和匈奴單于二主相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句意:何必長久地像這樣折磨自己!
(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歸:使……歸
句意: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
(8)屈節辱命
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句意:喪失氣節、玷辱使命
(9)別其官署常惠等
別:使……分開
句意:與他的.家屬常惠等告別
(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應當都叫他們投降。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雨。
句意:天下雨雪的時候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來。
(3)杖漢節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句意:拄著漢朝的旄節牧羊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句意:蘇武擅長結網和紡制系在箭尾的絲繩,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
句意:常惠等人哭泣著,用車子把蘇武抬回營帳。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句意:我李陵與衛律罪孽深重,無以復加!
(7)絕不飲食
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
句意: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
一詞多義
①使
(1)數通使相窺觀
使:使者。
句意: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
第一個“使”:出使。第二個“使”:使節
句意: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
(3)單于使使曉武
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句意: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
②語
(1)以狀語武
語:告訴。
句意: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
(2)如惠語以讓單于
語:說的話。
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備單于。
③引
(1)虞常果引張勝
引:招供。
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句意: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
④食
(1)絕不飲食
食:給他吃的。
句意: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
(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食:吃。
句意:掘野鼠、收草實來吃。
(3)廩食不至
食:糧食。
句意:公家發給的糧食不來
(4)給其衣食
食:食物。
句意:供給他衣服、食品。
⑤發
(1)方欲發使送武等
發:打發。
句意:匈奴正要派送蘇武等人的時候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
發:發動。
句意:虞常等七十余人將要起事
(3)恐前語發
發:被揭發。
句意: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說的那些話被揭發
(4)須發盡白
發:頭發
句意:胡須頭發全都白了。
⑥乃
(1)見犯乃死,重負國
乃:副詞,才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
(2)恐漢襲之,乃曰
乃:副詞,于是、就
句意:唯恐受到漢的襲擊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為憑借
句意:蘇武字子卿,年輕時,因為父親職任的關系而被任用
(2)漢亦留之以相當
以:來表承接
句意:漢朝廷也扣留了人來抵押。
(3)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以:把
句意: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4)以狀語武
以:把
句意: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
(5)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以:憑借
句意:即使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家鄉去呢!
(6)蹈其背以出血
以:來表順承
句意:輕敲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句意: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
(2)為降虜于蠻夷。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句意:在異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隸
(3)何以汝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句意:我為什么要見你!
(4)子卿尚復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句意:你還打算為誰守節呢?
(5)何以復加。
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句意:又該用什么更嚴的刑法呢?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句意: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
(7)若知我不降明。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若明知我不降”
句意:你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句意: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
(2)非漢所望也。
句意: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意:漢皇帝,是我的長輩。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句意: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句意:緱王等都戰死;虞常被活捉。
(5)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句意: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
④省略句
(1)后隨浞野侯沒胡中
句意:后來又跟隨浞野侯陷沒在匈奴
(2)單于子弟發兵于戰
句意:單于子弟發兵與他們交戰
(3)使牧羝
句意:讓他放牧公羊
(4)會緱(gōu)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句意: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
(5)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
句意:況且單于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
三、課堂小結,回顧收獲
文言文詞匯、語法知識的學習重在精背誦,多積累,勤思考,深體會,請同學們課下做好課堂筆記的整理鞏固。
四、布置作業,及時鞏固
1.整理課堂筆記。
2.分享交流文言詞匯、語法知識以及文言文閱讀的學習方法。
《蘇武傳》導學案 8
學習目標
1、了解班固《漢書》,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識。
2、分析文中的對話描寫、細節描寫、對照映襯的藝術手法;提高翻譯能力。
3、認識蘇武的忠貞守節精神的意義和價值,學習蘇武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點:
體會對比手法、典型語言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難點:
學習蘇武忠貞不屈的氣節。
學習過程
一、預習新課
《蘇武傳》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二、導學基礎知識
(一)寫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為主擅長騎射的民族。秦末漢初以來,匈奴首領以其控弦之士30余萬,東敗東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靈,使“諸引問弓之民,并為一家”,不斷南下襲擾。漢高祖劉邦曾親征匈奴,卻被圍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親。后經過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后,至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漢朝開始了對匈奴的幾次大規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顯削弱,漢朝北方的威脅基本解除。漢武帝后期,戰爭雖時有發生,但規模已遠不如以前。漢朝的政策也由強硬的武力變為恩威并舉,雙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親善的舉動。但雙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窺探著對方的虛實。蘇武出使匈奴,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二)作者簡介: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就能作文誦詩賦,長大后博覽群書,后任蘭臺令,經過20多年的努力,寫成《漢書》。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后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于獄中。其作品《漢書》由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完成除《漢書》外,班固還是一個出色的賦作家,他的創作活動主要表現在他身體力行地提倡散體大賦上,其代表作《兩都賦》是以兩都(長安、洛陽)為題材的作品中規模宏大、別具特色、成就突出、影響最大的一篇,開創了京都賦的范例,直接影響了后世的創作,被《文選》列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漢書》《兩都賦》《白虎通義》《詠史》等。
三、總體感知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蘇武留胡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紹蘇武被放歸漢的經過。
四、導讀理解
1、蘇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2、簡述緱王、虞常謀反的經過。
勾結衛律的部屬——私候張勝,得到張勝的支持——趁單于出獵準備起事——被人告發,起事失敗
3、衛律是怎樣勸降蘇武的?
軟硬兼施
威逼:“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
利誘:“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
4、蘇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樣對待他的?
(1)肉體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嚙雪,咽氈毛”、“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樣勸說蘇武的?
(1)終不得歸;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長兄蘇嘉(長君),伏劍自刎
②弟弟蘇賢(孺卿),飲藥而死
③母親已死,妻子改嫁,兒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經歷;
(4)現在的皇帝不值得為他守節
6、蘇武是怎樣反駁李陵的?
(1)蒙受國家大恩,愿報恩;
(2)從君臣關系看,也應如此。
7、蘇武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點?你認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蘇武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精神?
《蘇武傳》是《漢書》中極富文學性的一篇,也是充滿愛國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蘇武這一堅定的愛國者的形象。蘇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節操,表現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蘇武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現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為匈奴的威嚇所屈,奮力抗爭。
(2)蘇武對衛律的始而威脅,繼而利誘,終而相逼等手段,一一從容卻之。在受審訊時,他自刎對之,義不受辱。匈奴欲以凍餓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計自救,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對李陵的勸降,蘇武以君臣和國家大義自剖心跡,欲以死明志。
(3)蘇武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處事得體,不失漢朝使臣的身份,正氣凜然,維護了民族尊嚴,感人至深。
蘇武寧死不降,杖節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氣節、愛國精神。
8、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后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
匈奴對蘇武的勸降實際是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后來,在審訊時被衛律威逼利誘,蘇武引刀自刺,以行動表明他堅決不投降的決心。
當匈奴知道威逼利誘無法征服蘇武,便要以摧殘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著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
從全文來看,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9、聯系課文,說說作者是如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來刻畫蘇武的形象的。
①運用典型環境,烘托人物。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僚、朋友的李陵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在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蘇武更是被置于死地。這些典型環境,使人物盡展忠貞不貳、義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過細節描寫,表現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例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單于也欽佩蘇武的氣節。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等。
自我檢測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匈奴之禍,從我始矣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
B、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欲因此時降武
C、見犯乃死,重負國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D、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2、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陰:暗地里
B、張勝聞之,恐前語發發:暴露、泄露
C、虞常果引張勝引:牽扯
D、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論:討論
3、請對下面文字的主要內容進行壓縮,要求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字。
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是生活垃圾處理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對于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增強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的激勵機制非常重要,但當前在我國實際的激勵機制運作過程中,激勵機制并沒有起到足夠的導向作用,反而存在著一系列的應用問題。有關專家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借鑒廣州和上海的經驗,研究得出激勵機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中的應對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強化積極有效的正面影響、完善生活垃圾分類領域中的法律法規以及增強宣傳領域的視角捕捉等。
4、寫出下列句中加粗詞的古今義。
①、爵通侯,兄弟親近
②、皆為陛下所成就
③、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結構助詞,的/助詞,補足音節,無實義。B項,介詞,通過/介詞,趁。C項,均為副詞,才。D項,介詞,憑借/連詞,表目的,來。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D項,論:判罪。
3、答案: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有積極作用,但我國的激勵機制存在應用問題,專家經研究得出激勵機制應用過程中的相關應對舉措。
解析:本段共三句話,第一句,根據“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可概括出“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有積極作用”;第二句,根據“當前在我國實際的激勵機制運作過程中,激勵機制并沒有起到足夠的導向作用,反而存在著一系列的應用問題”可概括出“我國的激勵機制存在應用問題”;第三句,根據“有關專家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借鑒廣州和上海的經驗,研究得出激勵機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中的應對措施”可概括出“專家經研究得出激勵機制應用過程中的相關應對舉措”。
4、答案:
①、古義:皇上的親近之臣。今義:(一方對另一方)親密地接近。
②、古義:栽培,提拔。今義:完成(多指事業)。
③、古義:對長輩的尊稱。今義:岳父。
《蘇武傳》導學案 9
【學習目標】
1、識記《漢書》及班固的相關文學常識,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鑒賞蘇武人物形象,感悟民族氣節,弘揚愛國主題,弘揚民族文化。
【重點難點】
1、體會通過人物的典型語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
2、體會本文精妙選材、合理剪裁、善用對比、“于序事中寓論斷”的敘事藝術。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幽深的貝加爾湖銘記著他的正氣,高聳的烏拉爾山見證了他的忠貞。十九年,雨雪風霜,他臥起持節,把那光禿禿的旄節升華為一段千古傳奇,用一生的執著鑄成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他,就是——蘇武!
同學們,大家好。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蘇武傳》。
在本冊教材的編排中,《蘇武傳》是自讀課文。這就意味著同學們要自主預習,利用導學案,在課前識記相關文學常識,積累本文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并初步梳理概況文章主要情節。
接下來我們以回顧的形式,鞏固大家的預習成果。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班固編撰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在敘事寫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繼《史記》以后出現的又一部史傳文學典范之作,因此,歷史上經常把司馬遷和班固并列、《史記》和《漢書》對舉。
作為《漢書》中的名篇之一,《蘇武傳》一文既能體現班固對于史傳文學作品“實錄精神”的繼承,又充分展現出他精于剪裁、敘述簡練整飭、詳贍嚴密、敘述中寄寓褒貶的敘事藝術特色。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通過本文的學習,再次感受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篩選材料、組織文章結構的特點。同時,體會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大義、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堅韌不拔的強大意志和自強不息的奮發精神,并思考這些道德精神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三、學習活動
(一)回顧知識要點
1、文學常識
班固,辭賦家、史學家。字。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
他編撰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在敘事寫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繼《史記》以后出現的又一部史傳文學典范之作,因此,歷史上經常把司馬遷和班固并列、《史記》和《漢書》對舉。
2、給加點的字注音
2、給加點的字注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監;②數通使相窺觀;
③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置幣遺單于;
⑤后隨浞野侯沒胡中;⑥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⑦置煴火,覆武其上⑧使牧羝
明確:①jiù②kuī③háng④wèi⑤mò⑥yānzhī⑦yūn⑧dī
3、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②與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信義安所見乎
明確畔:同“叛”,背叛。旃:同“氈”,毛織的氈毯。
去:同“弆(jǔ)”,收藏。亡:同“無”,沒有。
見:同“現”,顯現。
4、古今異義
①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②皆為陛下所成就
③且陛下春秋高④武等實在
明確:
①古義:對長輩的尊稱。今義:岳父。②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③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④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5、特殊句式
①倒裝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2)為降虜于蠻夷。(3)子卿尚復誰為乎。
(4)何以女為見。
明確:(1)定語后置句(2)狀語后置句(3)賓語前置句
(4)賓語前置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6、情節梳理
閱讀全文回答蘇武為何出使匈奴?有何遭遇?結局如何?請以小標題形式,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綱。
明確:
緣由(1)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遭遇(2—3)虞常謀反,牽涉蘇武(4—5)自殺殉漢,衛律逼降
(6)幽置大窖,流放北海(7—8)李陵勸降
結局(9—10)歷盡磨難,獲釋歸漢
(二)鑒賞蘇武形象
【思考1】閱讀2—4段,分析蘇武為何自殺。
(1)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
(2)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從這兩話的理由里面,我們能得出什么信息?
明確:1、維護國家顏面,保持民族氣節,不辱使命
2、蘇武毫不知情
3、漢廷沒有指使此事
體現了蘇武事事以國家利益為先、對漢朝忠貞不渝的品格。
他的這一行為,產生了什么樣的反響?
衛律驚,惠等哭,單于壯其節。
他的行為讓叛徒感到驚訝,讓敵人感到震憾,進而感佩。這個側面烘托的手法,突出了蘇武的人格魅力。
【思考2】閱讀第5段,分析衛律勸降的情節是如何表現蘇武品格的。
衛律的勸降分為三部曲:
1、威逼:“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復舉劍擬之”,“副有罪,當相坐”。殺虞常,降張勝,嚇蘇武;
2、利誘:“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你若投降,“明日復然”。“武不應”。
然而“武不動”“武不應”回應。三字短句,簡潔明了,凸顯了蘇武既不怕死,也不愛名利,甚至行動之間還充滿著蔑視。
特別要注意對于衛律指控的回答“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中“本無謀”三個字,簡潔明確地表達出,這是張勝的個人行為,與漢朝使者沒有關系,更和漢朝沒有任何的關聯。再一次維護了國家的聲譽。見無效,惱羞成怒的衛律下了
3、最后通牒,“后雖與復見我,尚可得乎?
蘇武被徹底激怒,忍無可忍,痛罵衛律。
“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這一大段話,蘇武說得酣暢淋漓,站在使者的身份的角度,力斥衛律叛國降敵的可恥,宣揚國家力量的強大。表現出蘇武堅定的立場和大義凜然的氣勢,既讓衛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輕易加害于他。
至此,在對雙方傳神語言描寫中,刻畫出了一個陰險狠毒、貪圖富貴、傲慢自大、賣國求榮的衛律形象,同時在衛律形象的襯托下,蘇武的愛國者形象得以進一步凸顯。
衛律勸降這一情節,兩人相對如短兵相接,唇槍舌劍,驚心動魄。當衛律勸降不成的時候,匈奴改而以“幽置大窖”“徙置北海”來處置蘇武。
【思考3】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兩度自殺,現在卻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
羞辱漢使,挑起爭端——自殺——免辱息禍,為國雪恥
消磨意志,迫武歸降——求生——杖節牧羊,不辱使
前兩次自殺的原因:第一次自殺是因為蘇武意識到自己作為漢朝使者,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恥辱,所以要自殺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殺是在審訊時,一番大義凜然的話語之后,選擇殺身息禍,為國雪恥。
囚禁流放的方式,包藏了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意志,使蘇武自行哀求歸降的禍心。
而蘇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轉為求生。因為他要證明漢使的氣節不可折辱,所以,當他在北海上牧羊時,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時時提醒自己不忘使命。
可見,無論求死或是求生,蘇武都是為了維護國家民族的尊嚴,局勢變化,他的對抗方式也隨之變化。
這段情節里,為了刻畫蘇武的堅忍不拔的形象,作者運用了對比和細節描寫,請大家自己課下尋找并分析所起的作用和達到的效果。
【思考4】閱讀7—8段,分析李陵勸降的情節是如何表現蘇武品格的。
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1、李陵是誰?
曾是故交,也是叛將,還是名將李廣將軍的孫子。
這樣身份的李陵,是怎樣勸降的?
李陵深知,對蘇武這樣剛直和有著極為堅定的信念的人,只能從精神上、心理上著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首先,處在北海牧羊最終不得歸漢的情況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進一步,從李陵口中我們得知,蘇武的哥哥因被彈劾大不敬,伏劍自殺;蘇武的弟弟,因為逐捕犯罪的宦騎不得,服毒藥自殺;蘇武的母親已經逝世,妻子已經改嫁;雖有妹妹兩人和兩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對蘇武的打擊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蘇武是為了求得忠君的名節,或者是留戀著漢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現在,蘇武可說是家破人亡,沒有什么可顧慮了。
如果蘇武是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李陵則認為漢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而且蘇武兄弟之死,全與君主的殘暴有關。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對你怎樣呢?這里,李陵處處為蘇武著想,把聲名流傳、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視為信念的東西一一推翻。輔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勸降可謂推心置腹、入情入理。
面對李陵的肺腑之言,蘇武不為所動。他的回答是:“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為了漢武帝,愿意“肝腦涂地”。從所持立場上,蘇武超越了個人利益和私情,信奉的`是“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的儒家思想。李陵的勸降,更加反襯出蘇武至高的思想境界:恪守倫理,堅守道義。其后李陵再次勸降,蘇武以“效死于前”相迫,更加表現出一種不惜殺身成仁的堅定。李陵也不禁心生敬佩,贊為“義士”,也慚愧不已。
(三)總結蘇武人物形象
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無論是面對衛律的威逼利誘,還是面對死亡威脅,或者是面對李陵的推心置腹,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可謂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頂天立地的愛國志士!
(四)總結藝術手法
【思考5】文章結尾的“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
1、語含凄涼: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
2、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堅守信念,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
3、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務,榮歸故里。
體現了本文敘述中寄寓褒貶的敘事藝術特色。
總之,本文在結構安排上詳略得當,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典型的語言、行動、細節描寫、對比手法的手法,還有著敘述中寄寓褒貶的敘事藝術。
(五)拓展閱讀,思考討論
1、試結合課文和李陵作《答蘇武書》(節選),談談你對蘇武這一歷史人物的認識。并思考蘇武所具有的守節愛國、堅忍不拔、忠誠勇敢的品質在現代社會具有什么意義。
附文: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復望陵。
參考觀點一,發揚愛國傳統
李陵的經歷確實讓人無限感慨,心生同情。然而,相較于蘇武,李陵的內心依然是追求功名的顯達,是有條件的忠君愛國。跟班固筆下的蘇武相比,蘇武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更加璀璨奪目。中華民族有著“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以(《論語子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優秀文化傳統,被扣匈奴十九年,手持旄節、忠貞不渝的蘇武也為此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值得我們繼承、發揚。
參考觀點二:堅守信念
生活當中,我們也在經受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如何去面對誘惑,這關乎心靈的選擇。就在我們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處孤獨跋涉26萬公里送信進山的王順友,有身帶傷痛為戰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歐興田,還有行走崎嶇山路19年的懸崖小學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是什么讓他們拋卻了繁華的誘惑,而去與孤獨相伴?我想,只因他們心有信念,甘于奉獻,這是浮華面前心靈的選擇,這是寂寞之中靈魂的堅守。
閱讀賞析愛國詩作,感受愛國傳統文化。
過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了解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愛國詩人、抗元名將。其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首《過零丁洋》見于文天祥《指南錄》,當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2)賞析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一句,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使得詩歌前三聯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表現出他舍身取義的生死觀。結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郁而揚,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
三、反饋與評價
對比的手法的運用是本文一大寫作特色。除衛律和蘇武、李陵和蘇武人物形象的對比外,你是否還能找到其他運用了對比手法的情節?請舉例說明。
明確:
例如張勝和蘇武的人物形象對比、李陵和衛律勸降時蘇武的表現的對比等。
其中,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擇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
四、課后作業
司馬遷寫《屈原列傳》,在敘事中穿插議論,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點題,直接發表對人物的看法。借鑒這種寫法,揣摩《蘇武傳》中班固對蘇武的認識和評價,嘗試以班固的視角,寫一則人物短評。
五、結束語:
今天的我們,不僅要仰視蘇武的崇高與偉大,更要走進他,把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注入我們的血脈之中,這才是我們學習《蘇武傳》這篇文章的真諦所在。
《蘇武傳》導學案 10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結合語境理解“旌節、恭恭敬敬、置之度外”等詞語的意思。
2、初步掌握通過抓關鍵詞語體會人物品質的學習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重點語句。
4、感悟蘇武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時刻將國家利益、民族氣節放于首位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初步掌握通過抓關鍵詞語體會人物品質的學習方法。
2、感悟蘇武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時刻將國家利益、民族氣節放于首位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介紹人物,揭示課題。
1、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一個歷史故事,了解一位民族英雄——蘇武。(出示蘇武圖片)(板書:蘇武)
大家都預習了課文,誰能用一句話簡單地介紹一下蘇武?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發生在這位民族英雄蘇武身上的故事——蘇武牧羊。(齊讀課題)
3、指導理解課題:“牧”的意思是“放牧”,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4、讓我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題
二、以“旌節”為主線,整體感知
1、看,在茫茫的北海邊上,蘇武獨自一人在牧羊,可他的懷里,始終揣著一支——旌節(生)。(板書:旌節)
“旌節”是古代用彩色羽毛裝飾的旗子,它是國家的象征。
2、學習任務單一:
①默讀課文,思考文中幾次提到“旌節”,并用直線劃出有關句子。
②說說蘇武是怎樣對待這支旌節的?
3、交流
過渡:旌節在蘇武心中有著不一般的地位,但是同學們發現了嗎?在不同情況,他對待這支旌節的動作是——(不同的),分別是——(媒體出示,學生一起說:接、握、舉、持、揣),動作往往反映的是一個人最真實的想法,這幾個動詞分別代表蘇武怎樣的心情呢?下面我們通過抓關鍵詞語,好好體會一下。
三、品讀詞語,感悟品質。
(一)學習蘇武出使前接過旌節的畫面。
出示句子:有一年,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還親自把一支旌節交給他。蘇武知道這旌節是代表國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過來。
1、誰來讀一讀蘇武出使匈奴前的句子?(指名讀)
2、師:同學們從這段描寫中讀懂了什么?(旌節代表國家;旌節意義很重大……)
3、師:你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
指名說,媒體強調“親自”“恭恭敬敬”。
4、師:是呀,旌節不僅僅是一面旗子,更是國家的象征,所以漢武帝才會——親自把旌節交給他,蘇武才會——恭恭敬敬地接過來。
5、指導朗讀
(二)學習蘇武面對匈奴王誣陷、勸降卻堅貞不屈的畫面。
過渡:我們抓住了關鍵詞語,了解了旌節的地位,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兩段描寫,完成學習任務單二。
出示句子1:蘇武手握旌節,氣憤地說:“我是代表國家的,寧死也不能受侮辱!”說著抽刀自盡。頓時鮮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出示句子2:蘇武不等衛律說完,怒目圓睜,手舉旌節大聲喝道:“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漢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還有什么臉來和我說話!”
1、學習任務單二:
1)輕聲讀讀兩段描寫,圈出關鍵詞語。
2)根據下面句式說一說。
當時,蘇武,地說:“。”
(面臨的情況)(動作)(神態)(語言)
交流。
2、師:面對兩種不同的情況時,蘇武的神態是相似的,動作卻是——不同的.,第一段描寫中用的是——“握”,誰手握旌節讀讀看?(指名),其他同學想一想蘇武手握旌節是想告訴自己什么?
3、交流
師:是啊,為了不讓國家蒙受恥辱,蘇武“握”緊旌節,抱定了必死的決心,讓我們懷著對蘇武的敬佩之情,讀好這句話。
3、男女生讀。
4、師:第二段描寫中用的動詞是——“舉”,這里為什么不繼續用“握”呢?加上動作,自己讀讀看。
5、指名說。
師總結:面對衛律勸降時,蘇武滿腔怒火,所以高“舉’旌節,他舉的不僅僅是一面旗子,更是整個西漢王朝,他是在代表國家痛罵衛律這個叛徒。
6、指導朗讀
7、師:從這兩段描寫中你能看出蘇武身上有哪些高貴品質?
8、交流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陸老師讀這兩句話的時候,想到了大教育家孟子的兩句話,他說真正的英雄,應該做到這幾點(邊說邊貼——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暴力和武力不能讓他屈服,高官和厚祿改變不了他的思想。
(三)學習蘇武北海牧羊的畫面。
1、了解北海。
師:為了使蘇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計——(生齊讀:一天,他召見蘇武,指著一群羊冷笑說:“這群羊歸你放牧。哪天生出小羊羔,就哪天放你回國。”說完派人把蘇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邊去牧羊。蘇武查點羊群,見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
①師:蘇武明白了什么?(指名說)
②師引讀:但蘇武——心堅如鐵,毫不動搖。
③師:蘇武牧羊的地點是在——北海
出示北海補充資料,指名讀。
2、師:在這種荒無人煙的地方,蘇武的生活一定非常艱辛,自己讀讀這兩句話,想一想這兩句話在寫什么?
出示句子:蘇武頑強地忍受著各種折磨。餓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饑;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3、交流,(寫蘇武頑強地忍受著各種折磨。)
4、師引讀:是啊,蘇武頑強地忍受著各種折磨,餓了——(生讀: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饑;)渴了——(生讀: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師:這個句子有什么特點?
6、交流。(列舉了三種蘇武遭受的折磨)。
7、理解“折磨”。
師:在北海牧羊十九年,蘇武遭受的折磨僅僅只有這三種嗎?大家想一想他還會遇到哪些困難?
交流。(孤獨寂寞、對祖國及親人的思念等。)
是呀,他遭受了各種各樣的折磨,課文卻只寫了這三種,吃飽穿暖是維持生命所必須的條件,蘇武面對的是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沒有,但是如此艱巨的困難都沒有使他屈服,更不說其他的折磨了。
師:那蘇武為什么能頑強地忍受這么多的折磨?
交流,隨機理解“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考慮“置之度外”連起來是什么意思?
8、師:這時的旌節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精神的支持)
師總結:蘇武之所以能忍受下來,是因為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更是因為他手中持著——旌節,他相信自己的——國家,所以蘇武才會仰望著——南飛的大雁,屈指——計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舉著旌節回到祖國。
(四)學習蘇武回到京城時的畫面。
過渡:蘇武在苦苦地等待,國家也沒有忘記他,經過了整整十九年后,他終于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
1、誰來給大家讀讀蘇武回到京城時的情景?
出示句子:他回到京城時,成千上萬的人出來迎接。看到蘇武含著熱淚坐在車上,懷里緊緊地揣著那支脫光了毛的旌節,人們沒有一個不感動,沒有一個不落淚的。
2、一句話中有兩個表示否定意義的詞語,這是一句——雙重否定句,雙重否定句能加重句子的語氣和情感,用在這里是為了表達怎樣的感情。
(表達人們對蘇武的敬佩之情。)
3、哪些詞語讓你敬佩蘇武?
(預設:熱淚——心情激動;緊緊——對旌節的重視;揣——藏在衣服里,當成寶貝;脫光了毛——經過無數次撫摸,象征著蘇武火熱的愛國心)。
三、概括總結
(1)無論是接受使命的時候,還是出使匈奴的十九年中,還是歷經磨難回歸祖國的時候,什么始終伴隨蘇武?(旌節)這旌節貫穿課文的始終,正是課文展開敘述的一條線索。
(2)我們通過學習重點詞語,體會了蘇武——(指板書,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高尚品質,了解了他火熱的愛國心。他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愛國志士。后人是這樣評價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節不辱。任海枯石爛,心如鐵石堅。
板書設計:
《蘇武傳》導學案 11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的10個生字,會寫本課的8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給課文加小標題。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
教學準備
歌曲伴奏帶、錄音機,投影儀,學生搜集的材料,掛圖,視頻材料(《漢武大帝》中李陵去北海勸解蘇武段)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欣賞歌曲《蘇武牧羊》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板書課題:蘇武牧羊)
二、預習檢查,初讀課文
1.學生分小組在課前預習基礎上自由讀課文,疏通字詞。
(1)字
①會認的字:匈、(單)、郎、刑、玷、污、窖、氈、羔、昭
②會寫的字:匈、奴、臣、郎、污、羔、忠、貞
要求:讀準字音;會寫的字,上下結構的字要注意下下緊湊,下面稍大;左右結構的字,要注意左右的寬窄。
(2)詞
匈奴單于旌節曠無人煙
2.想想課文主要說了什么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蘇武是怎樣的一個人?把描寫蘇武言行的句子找出來細讀,指名讀、分組讀、齊讀,體會蘇武的品格。
2.結合自己找出的句子,說說自己的感悟,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的理解。(把找出的句子讀一讀,談談自己的理解,教師適時指導點撥)重點句子、詞語的指導:
(1)“我身為漢朝使者,讓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絕對辦不到。”
(在言語上感悟蘇武維護民族尊嚴寧死不屈,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2)渴了,就用手接著從門縫里飄落進來的`雪花止渴,餓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氈片充饑。
(在行動上感悟蘇武為守節而表現的貧賤不能移的民族氣節和堅強的意志)
(3)蘇武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漢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沒有完成的使命,盼望著有一天能夠帶著旌節返回到故鄉。
(在情感上感悟蘇武熱愛自己的國家,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和職責)
3.擬小標題,理清脈絡
本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請同學們給文章的情節添加小標題,以此把握文章的脈絡。
(1)學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標題。
(2)全班進行討論篩選,評選出最佳小標題。
要求: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變化,并盡量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參考小標題:
1.互派使者,釋放使臣。2.出使匈奴,禍及漢使。
3.含雪吞氈,矢志不渝。4.北海牧羊,忠貞如一。
5.漢匈和好,請還蘇武。6.歷盡艱難,發白歸漢。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讓學生講《蘇武牧羊》的故事。讓學生思考蘇武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過渡)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蘇武牧羊》。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本文講的是漢朝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作者是怎樣寫這個人物的呢?
(以順敘為主,按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二、明確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性格,重點剖析蘇武的性格特征,體會蘇武的人格魅力。
2.體會蘇武身上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
三、分析人物,總結手法
1.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
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
2.教師引導學生從細節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學生討論:文章并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對單于勸降和北海牧羊的生活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
參考答案:這兩部分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而蘇武始終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4.學生仔細研讀單于勸降蘇武這部分內容。
(1)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2)學生分別總結蘇武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分組討論、探究、總結)
四、學生總結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
1.詳略得當的情節安排。
2.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前面的總結中已經談及)
3.次要人物的對比、襯托。
文章里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里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征。
3.學生討論、分析、總結。
(1)張勝投降。
(2)蘇武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以國家的利益為先、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
4.教師小結: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忠貞不二。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5.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重點分析了蘇武的性格特征,我們為這樣一個不卑不亢、忠貞不渝的蘇武而深深感動。同時我們還點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詳略得當的情節、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次要人物的對比映襯。
五、課后作業(任選一項)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資料,為他們寫一篇小傳,要求兼顧歷史真實性和文學性,可適當運用《蘇武牧羊》里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字數在600字以上。
2.“假如我是蘇武”
假如你是蘇武,作為漢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驕橫的單于,你的一個部下參與了匈奴親王的謀反,身為漢使的你會怎么做?你會怎樣處理這種復雜的外交局面?
《蘇武傳》導學案 12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首歌詞,由蔣蔭棠創作。講述的是西漢使節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間克服種.種困難,頑強不屈的故事。歌詞取材于歷史故事,歌頌了蘇武不辱使命,氣節堅定的可貴品質。
本課篇幅不長,韻腳清晰,語句長短適宜,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結合資料把課文內容讀懂,并產生真切的感受。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字。
2.能夠根據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蘇武受到的苦難,產生對蘇武的崇敬之情。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了解蘇武的生平和關于他的故事。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本課中“匈”的寫法需要提醒學生,不要丟掉最后一筆“丨”。
2.朗讀指導
從結構上講,本課分為兩部分。
(1)第一部分講述的是蘇武在北海邊經受的身體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堅定的態度。
“雪地又冰天”“渴飲雪,饑吞氈”等語句講述的都是蘇武受到的磨難,而此時蘇武仍能“心存漢社稷”。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以“身臨其境”為基礎,首先使學生感覺到蘇武經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難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時蘇武的堅定態度,學生才能產生對蘇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講述的是蘇武心靈上受到的殘酷的折磨和他堅貞不屈的態度。“白發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短短11個字,把人生之中最關切的兩種思念表達得格外清楚。對母親、對妻子的思念時刻煎熬著蘇武,而這樣的身心磨礪經歷了漫長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虧”,這又是怎樣堅定的意志、對祖國怎樣的赤誠啊!所漫在朗讀時,理解蘇武經受的苦難是基礎,產生崇敬之情是關鍵。
3.閱讀教學
(1)結合朗讀的重點而言,本課的閱讀教學著重應該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體會蘇武的“苦”,這種苦包括自然的風霜對身體的摧殘,更有對祖國、對親人的思念而帶來的心靈上的痛苦。當一個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時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從這一點上講,蘇武歷經十九年磨難而氣節絲毫不改,的確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二是產生對蘇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會產生“敬”,這種敬是敬重他的為人、崇敬他的氣節、敬佩他的品質。
(2)蘇武的意志堅定如鐵,面對匈奴貴族的威嚇而面不改色,歷經十九年的磨難而毫不動搖,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著重體會這一點。
“渴飲雪,饑吞氈”“入耳痛心酸”“兩地誰夢誰”,這些語句都說明蘇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對于痛苦的感受絲毫不比其他人遲鈍。正因如此,人們才敬佩他,匈奴才會“心驚膽碎”。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就是因為他們在關鍵時刻多了一份堅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學習課文時,要注意兩處對比,即“歷盡難中難”與“心如鐵石堅”的對比,“任海枯石爛”與“大節不稍虧”的對比,這兩處對比正是人的意志與所經歷的磨難的對比。越是艱苦,越是襯托出蘇武的堅定;越是感受到這種艱苦,就越能使學生產生崇敬和感動之情。
4.活動提示
(1)“朗讀”中提出要體會蘇武的堅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貴精神,教學策略參見上述。
(2)思考與交流
這兩個問題,是要讓學生讀過課文后能夠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正符合新課程標準中關于第三學段的相關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蘇武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不同的.學生也許會用不同的詞語來概括,但是一定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第二個題中出示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反映的是蘇武經受的磨難,第三句表現的是蘇武堅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與運用
講蘇武的故事不必強求每個人都講,也不必占用過多的時間來完成。
(4)積累
這里安排的是清朝詩人、書法家、畫家鄭燮的《竹石》,要求學生背誦下來。
5.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學生也許對“匈奴”一詞比較陌生。“匈奴”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我國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同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同漢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
《蘇武傳》導學案 13
教材分析
本次表達設置的目的是檢驗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深層次理解以及對于所掌握的課外知識的綜合運用。
1.理解蘇武牧羊在胡十九年受盡磨難,但始終沒有改變一心為漢的浩然正氣,把這點作為指導習作的重點內容。
2.綜合運用自己所知道的關于蘇武的知識,并加以適當聯想,使習作內容豐富生動。
教學建議
1.理解是基礎,想象是關鍵。本次習作要以《蘇武牧羊》課文為主要依據,重點表現出蘇武堅貞不屈的.氣節。
2.僅僅改寫課文是不夠的,還應該組織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使習作更加翔實。但也不要把這篇作文寫成紀實性的文章,那樣就變成了歷史研究。相關提示請參見教材中的“表達提示”。
3.評價本次習作可以著眼以下幾點:一是看是否表現出了人物的品質;二是有沒有把歌詞所描繪的畫面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三是想象是否豐富而合理。
4.課時安排:建議1課時。
教材分析
本次綜合學習活動的主題是“熱點關注”,目的是引導學生善于關注生活的熱點問題,并從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從而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
教學目標
1.養成關注電視、廣播、報紙等各種媒體中的熱點新聞的習慣。
2.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新聞進行辨析,經過研究得出客觀、正確合理的結論。
3.初步學寫研究報告。
教學建議
1.首先引導學生了解信息時代的傳媒具有多面性的特點,信息量大,需要培養及時關注并辨析熱點問題的能力。
2.要啟發學生關注生活,關注新聞,關注世界。
3.要指導學生對聽到的、看到的諸多問題進行歸類、梳理,選擇出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并得出合理的、正確的結論。
4.指導學生通過“研究報告”這種形式表達出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報告”可以談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談自己對某一問題利與弊的分析、談自己的建議、也可以報道某些有代表性的新聞。
5.評價要貫穿活動過程的始終,要著眼于學生準備情況、研究討論的主動性和研究報告的客觀性這幾方面。“研究報告”也不必求大求全,更不要把它看做是活動的唯一成果,要更著眼于讓學生在過程中感受,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培養能力。
6.課時安排:建議1課時。
【《蘇武傳》導學案】相關文章:
《蘇武傳》教案05-15
《蘇武傳》教學反思01-03
《談生命》優秀導學案09-08
《蘇武傳》原文和譯文09-02
《蘇武傳》原文和翻譯11-02
《畫人記》導學案附答案05-11
《離騷》優秀導學案(精選10篇)10-27
導學案心得體會12-23
高二語文《蘇武傳》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