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原文及賞析(通用8篇)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震動詞壇的名作。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彩。下是編收集整理的李清照《聲聲慢》的原文及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聲聲慢原文及賞析 篇1
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翻譯:
我到處尋找,尋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慘。
乍暖還寒的季節,最難忍受。
兩杯淡酒,怎能壓住心頭的悲傷?
大雁飛過,我正傷心,卻發現它正是我在故鄉認識的那只
滿地黃花堆積著,十分憔悴,有誰忍心去摘?
我守著窗,獨自一人,一個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
細雨敲打著梧桐,此正是黃昏,一點一滴落著。
這種場景,這種“愁”又怎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呢?
賞析:
這首詞寫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題作“秋情”,賦秋就是賦愁,但這里的愁已不是女詞人閨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詞人經歷了國家危亡,故鄉淪陷,丈夫病逝,金石書畫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難的隊伍中,飽經離亂,所以這里的愁是深愁,濃愁,無盡的愁。
詞一開頭就用了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詞人好象有所尋求,但又不知道要尋求什么,這時她已經歷了國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擊,生活中美好的東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什么可尋覓,也沒有什么需要尋覓的了,但詞人還是希望找點什么寄托自己空虛寂寞的情懷,支撐自己孤苦無助的人生,但尋覓的結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圍的環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讓人感到現實的孤苦無援。“凄凄慘慘戚戚”,寫詞人內心的凄涼、悲苦、慘戚的情緒。這三句都在表現女主人的愁苦無聊,寂寞哀傷,但各有側重,第一句寫神態,第二句寫環境,第三句寫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尋尋覓覓”的結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慘慘戚戚,后感于心,進入愁境”(吳熊和《唐宋詞通論》)。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剛覺得有點兒暖和卻又變冷了,這是秋天的時令特征。“將息”,調養。人在天氣多變化時,是很難適應的,更何況是年歲已大,身體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對天氣的變化特別敏感,更覺得難以將養適應了。
為了適應這多變的秋天時節,詞人企圖以酒御寒,但“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酒是“三杯兩盞”,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擋黃昏時的陣陣秋風呢?淡酒不敵風寒,飲酒也不能排遣憂愁。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雁飛過去,正令人傷心,原來雁是我過去見過的。這里我們可看到三層意思:
(一)雁飛過去了,雁叫聲聲,凄厲難聞,正令人傷心,原來大雁是老相識了,觸動我內心的創傷已不止一次,現在又來觸動我,使我傷心難過。
(二)古代有雁足傳書的傳說。雁以往是給我帶過信的,給我安慰,現在丈夫已逝,親戚離散,雁飛過去無信可帶,不能再給我安慰了,使我傷心。
(三)作者的故鄉在北方,而此時作者淪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飛,引起了對故鄉的思念,所以使她傷心。雁在北方就相識,現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異鄉,發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懷鄉之意。
詞的下片承接上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黃花”是指菊花,品種是黃色的。“堆積”,指花開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開放,不是言落英滿地。“憔悴損”指人因傷心而消瘦。損,煞,是說憔悴得很。有人認為是黃花“憔悴損”,不妥,因為前面的“堆積”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頭的。“誰”,指自己。“堪”,能夠,經得起。菊花盛開,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還有什么心思和興趣去摘花呢?已經沒有賞花的心情了。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個人坐在窗邊,象守著什么東西一樣,百無聊賴,希望天早一點黑下來,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傷心的東西,但天偏偏與人作對,越等越覺得時間漫長,度日如年。
寂寞難耐,好不容易等到黃昏,等來的卻是更令人傷心的東西:“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吹梧桐葉,蕭蕭瑟瑟,本已悲涼,又加細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涼。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銳善感的詞人,雨打梧桐點點滴滴,好象敲擊著她破碎的心靈,使她悲傷至極。
這種種情形不斷地折磨詞人,情何以堪?所以詞人最后沖口而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是說這種種情形或這種種光景。這種種情況加在一起,怎么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說不清楚,用人間文字和語言概括不了,寫出了無盡的愁緒,傳達出種種難以言傳的哀痛。
這首詞是在國破家亡、流落異地時寫的,詞中訴說了詞人孤愁無助、生意蕭條的處境,寄托了極其深沉的家國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詞的描寫純用賦體,寫了環境,寫了身世,寫了心情,并將這三者融為一體。詞中寫客觀環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風、飛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景物都貫穿濃重的感情色彩,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受,創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涼的景物一路寫下來越積越多,傷感越來越濃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詞中用了九對疊字,疊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前人稱贊她筆力很健。這些疊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經過作者錘煉而得的,使寂寞、悵惘、痛苦的感情通過這些疊字的渲染得以盡情的表現。
詞的語言通俗平易,雖是尋常語,但富有表現力,表現了深刻的內容。《聲聲慢》詞調可押平聲韻,也可押入聲韻,詞人選用了入聲韻,能夠很好地表達憂郁的情懷,并多次運用雙聲字、舌音和齒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調。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1—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元祐后四學士之一,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崇寧元年(1102),徽宗以紹述神宗為名,任蔡京、趙挺之為左右相,立元祐黨人碑,以司馬光等百二十人為“奸黨”,其父列名黨籍,清照以詩上挺之。崇寧二年(1103),明誠出仕,矢志撰述以訪求、著錄古代金石文字為職志的《金石錄》一書。大觀元年(1107),蔡京復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為元祐大臣所薦,為庇元祐“奸黨”,追奪所贈官。明誠、清照夫婦因此屏居青州(今山東益都)鄉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誠起知萊州(今山東掖縣),此后又自萊移淄。靖康之難后。明誠奔母喪南下,知江寧府,清照載書至建康。建炎三年,趙明誠卒。離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隨亦入浙,經臺、嵊、黃巖,從御舟海道至溫州,復至越州,衢州,于紹興二年(1132)赴杭州。紹興四年,作《金石錄后序》。紹興中,以《金石錄》表上于朝。卒年約七十馀。善屬文,于詩尤工。《宋史。藝文志》著錄《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傳。清照創詞“別是一家”之說,其詞創為“易安體”,為宋詞一家。詞集名《漱玉集》,今本皆為后人所輯。
聲聲慢原文及賞析 篇2
【原文】
聲聲慢
出自:李清照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 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翻譯】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凄慘悲戚。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采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賞析】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親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閨情相思,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風格頓變。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但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這首《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當時,詞人經歷了流離失所的戰亂苦難,經歷了丈夫去世的巨大變故,國破家亡,家破人亡,這樣巨大的不幸交相襲來,使她驟然變得孑然一身,孤苦無告,哀痛至極,愁深似海。本篇所書寫的就是這種近乎于絕望的愁懷。
這首詞的開端突兀而起,不同凡響,以七組疊字組成,一貫而下,極力描摹內心的愁苦。“尋尋覓覓”是寫心神無主,若有所失的那種狀態。不僅環境是寂寞冷清的,心靈的寂寞冷清更為可怕,好像丟失了什么東西一樣,曾有過的美好的一切都完了,美滿的愛情,幸福的家庭,心愛的事業,如今都在現實中消失了。這在心靈上不能不產生無所依歸,若有所失的感覺和尋覓寄托的渴求。想抓住點什么為寄托,但結果卻是空虛和冷清。“冷冷清清”,這既是指環境的冷清,也是指心境的冷清。“凄凄慘慘戚戚”,是寫尋覓而不可得之后內心的劇烈痛苦。可見這三句十四個疊字,分為三層意思,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心中無可派遣的愁緒,渲染了濃厚的悲涼氣氛,起到了籠罩全篇的作用。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是說天氣變幻無常,時暖時寒,令人難以適應。這是把環境的清冷孤寂,心情的落寞慘凄都說成是天氣不佳。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則明說酒味淡泊不足以抵御“晚來風急”,實際是將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用意隱去不說,這在行文上有騰挪跌宕,意在言外、含蓄蘊藉之妙。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三句,承上文進一步描寫愁情。落寞之中逢歸雁,使這種愁情更為強烈,同時曲折地點明愁情的由來。正是在她傷心之時,一群歸雁飛鳴而過,翹首仰望,不能不引起更加強烈的哀傷。本來凄厲的雁鳴就最容易引動人的感情,何況昔日在故國的時候,空中的雁群還曾是自己沒好心情的見證:“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多少次目送歸雁遠去,也帶去過自己對遠方丈夫的思念,如今家破人亡,“錦書難托”(陸游《釵頭鳳》)。“卻是舊時相識”之一個“卻是”改包含多少辛酸血淚!另外,過去是在故鄉看雁,如今是飄零異鄉,一個“舊時相識”該包含多少喪亂之感!這就點名了愁懷來自喪亂而造成的淪落無依。
過片(下闋)“滿地黃花堆積”直承上句,仰觀天空飛鳴之雁,俯看遍地凋殘之菊,又引出今昔之異的感慨:往年,菊花盛開,共同觀賞,摘來插頭為簪,如今菊殘人老,有誰還會有這種雅興呢?寫到這里,詞人的激情愈加迅急,很自然地達到結尾的高潮。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兩句寫進了一個孤寡夫人的慘痛哀傷,這兩句詩在上面所描寫的種種令人傷心的感受后,一個不幸著的哀嘆。她尋覓無主,心神殘凄,加之深秋風寒,淡酒難御,望雁過而懷舊事,見殘菊更起新愁,這樣的境遇,一個人守在窗前,如何能挨到天黑呢?前人的評論極贊賞這兩句,說是“借用淡俗之語,發清新之思” (彭孫遹《金粟詞話》)。“黑” 字是個險韻,很難押,此處用得很自然穩妥。
“梧桐更兼細雨”是暗用了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這幾句則把上面“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的人物形象置于一個秋雨、梧桐、黃昏的背景上了,把無限痛楚抑郁之情與無限傷心之景融合為一,進一步深化了所要表達的感情。
這首詞的藝術特點,一是鋪敘手法的運用,而是疊字的運用。詞人通過鋪敘“淡酒”、“雁”、“黃花”、“梧桐”、“ 細雨”等這些富有特征意義的景物,通過一組接一組的疊字連用(十四個疊字),把內心感情層層深入地渲染和烘托出來,具有濃郁的藝術感染力。
聲聲慢原文及賞析 篇3
聲聲慢·尋尋覓覓
作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⑴乍暖還寒:謂天氣忽冷忽暖。
⑵將息:調養休息,保養安寧之意。
⑶曉來:今本多作“晚來”。
⑷黃花:菊花。
⑸有誰堪摘:有誰能與我共摘。誰:何,什么。
⑹怎生:怎樣,如何。
⑺這次第:這情形,這景色。
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起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 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大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誠明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么能夠說盡!
賞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為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余”。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凄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聲聲慢·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于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凄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云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凄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余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蒙之中,驀然覺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啊!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么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凄涼。手托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凄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于是詞人再也不用什么對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賦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于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于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解為“節候”;但柳永《永遇樂》云:“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的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來風急”,則反而重復。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征鴻過盡”。今從《草堂詩余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的。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里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云‘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其說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聲聲慢原文及賞析 篇4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背景簡介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她出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官宦家庭。父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篤于經學,負盛名。母王氏,,亦知書善文。李清照自幼受家庭優越教育,工書,能聞,兼通音律,少年便有詩名。丈夫趙明誠是當朝宰相趙挺之侄子。夫妻常以詩詞相唱和,并拾掇、收藏金石書畫。南渡前一直著優裕的生活。
靖康之變,舉家南遷。途中,金石書畫毀失殆盡。第二年,趙明成因驚嚇悲傷過度而病逝。從此,她就孤身一人流落在杭州、紹興、金華一帶。晚景孤苦無一,我不知道賞析。生活窘迫,處境相當凄慘。比擬往昔優裕幸運,常有人生滄桑、恍若天上人間之嘆。
李清照詩文俱佳,尤以詞擅名,詞風以南渡為界,變化很大。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和天然風景,內容較為偏狹,風格清爽俊逸。后期詞多寫國破家亡后的亂離生活,,內容大大拓寬,風格蒼涼沉郁。其詞令、慢皆工,擅長白描,情致委婉,擅于化用口語,注重煉句立意,自成一格,被稱為“易安體”。
這首《聲聲慢》是她后期詞的代表作。
內容述評
這是一首長調慢詞。全次上下篇共八個層次,以“愁“字貫穿始終,極盡哀婉凄絕之情的傾吐。
“尋尋覓覓,冷沉寂清,凄凄慘慘戚戚。”開篇以十四個疊喝起,千古奇句。“尋尋覓覓”寫行為,“冷沉寂清”寫環境,“凄凄慘慘戚戚”,寫心情。行為、環境、心情三者橫向循環,縱向延長,統領全詞整體建構。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抓住深秋氣候忽冷忽熱、反常多變的.特點,突出心情的煩悶難熬。是氣候多變引發了心情煩躁,也是獨處煩悶的心情更遲鈍于氣候的反常。煩悶難熬必然坐立不安,于是發動了后文中喝酒、望雁、看花等一系列尋求解脫的行為。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前句寫喝酒,是借酒消愁。“三杯兩盞”是不定數,證據他意不在酒,只是由于煩悶難熬,看看聲聲慢 尋尋覓覓。才下認識的以酒削愁。“淡酒”是非真實感覺,意在反襯心坎愁情的深重難解。后句寫屋外秋風呼嘯,渲染秋愁。“怎敵他”三字,將喝酒與秋風巧妙綰聯,通過酒力敵不過風力,強調借酒消愁愁難消,秋風襲人更增添了濃濃的新愁。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以大雁的候鳥特征和“信使”身份,引發聯翩情思。聞名譽雁,是詞人意在轉移視聽,尋求精神寄托。雁從南方來,勾起她對故國、故鄉、親人及往昔樂事的追懷,而追懷又與眼下的孤凄處境構成強烈反差,于是國破家亡之痛涌上心頭。”舊時相識”是在傷心中生發的錯覺,這錯覺又引發了她對夫妻兩地傳書、詩詞贈答美好生活的回想,并勾起她對丈夫新喪的無限痛楚。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是以殘菊自喻。寫滿地黃花堆積、殘敗憔悴、無人心愛、就是寫自己的凄慘遭遇、人老珠黃、孤單無依。”如今”二字暗含著對往昔的比擬,感嘆自己身世的滄桑巨變。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的黑!”空房獨守以夠凄苦,而望雁、看花所引發的國破家亡、身世變化之痛,又塞滿她的胸膛,于是,忍不住收回”怎莫能壓到天黑”的呼告告。這是心坎愁情滿盈的必然外溢。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是用嘀嗒嘀嗒的雨聲來刺激詞人的聽覺。雨點聲聲,不是落在桐葉上、石階上,而是敲擊詞人已經破碎的心上。”到黃昏”暗示著漫冗長夜、乃至整個凄苦晚年得令人畏懼,于是又一聲絕望的呼告接踵而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是一切苦情都涌上心頭,一切尋求解脫的致力都宣告失敗后的一聲撕肝裂膽的哀叫。痛苦、絕望到了極點,是無法訴說的,故而以不了了之,將無限悲情留在讀者的腦海里蕩漾。總體說來,聲聲慢是通過一系列深秋景物的反復渲染,層層疊加地表現出李清照晚年孤苦無依的處境和凄凄慘慘的心情。但必須看到,這凄凄慘慘的心情,絕不但僅是即時即景的感受,也不但僅是晚年的寫照,而是將國破家亡、身世變化等一生的遭遇和痛苦都濃縮在一時間的感悟傷懷之中。聽說聲聲慢·尋尋覓覓。意境是廣闊的,痛楚是深微的,情致是動人的。同時,也不能以為這首詞所表達的僅僅是一己私情。靖康之變以前今后,李清照生活在兩個反差極大的世界里,心靈的深度創傷是難以治愈的,所以她晚年的詞作總免不了傷離感亂、哀婉凄絕的情調。應當說,她的悲劇也從一個正面體現了時代的悲劇,她不斷地言愁唱恨,也是對亂世的控訴。
一、象外之象:意境空間主要發生在象外
詩詞主要是通過意象來表情達意,意象化的程度體現著詩詞審美程度的坎坷。聲聲慢抓住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一系列典型的深秋景物來書寫愁情,意象聯翩而情致充盈。但意象化的程度,主要不是看詩詞中描述了幾何景物、而是看這些景物中究竟包含了幾何東西,或者說看它們究竟能生收回幾何東西。說得更清晰一些,就是要看這些景物中究竟有幾何象外之象,有幾何言外之意。這是詩詞審美特征的湊集體現。古人特別崇尚”象外多象”,”言外無窮”,”在有限中見出無限”,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方面,《聲聲慢》是相當出色的。
先以“過雁”這個意象為例。“雁過也,正傷心”,為什么?首先是由于大雁是候鳥,北雁南飛,宣告了秋天的到來,于是一派萬木凋零的殘秋景象和一縷悲涼的秋愁襲上心頭。但這不是傷心的主要原因。大雁從哪里來?南方。這“南方”二字一跳進去,詞人的心思就飛向了南方的故國、家園。這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然而故國已淪陷,家園已敗毀,于是她的腦海里就會映現出一片故國度園的傷殘景象,乃至舉家南逃的慘狀。同時,那往昔家園的亭臺樓閣、賞心樂事也會在腦屏幕上不斷閃現,使她陷入一陣陣美好的回憶之中。然而當她的思緒再回到面前目今來時,那孤身流落、晚境悲涼的現實,卻使她更加感到凄凄慘慘了。“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又是奈何回事呢?原來是大雁的“信使“身份又引發了詞人一連串更痛切的系念。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感情深篤,往昔常兩地詩詞贈答,傳情寄意。“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就是那時李清照詞中的名句。所謂“舊時相識”,當然只是心神恍惚中的錯覺閃念,但這一閃念卻恰恰刺中了詞人那時最痛楚的神經:勾起了她對丈夫喪狀況的記憶,同時也引發了她對往昔夫妻恩愛生活的追懷;而最比擬眼下空房冷寂、孤苦無依的狀況,那就難免苦上加霜、痛上加痛了。如此看來,在”雁過”這剎時景象背后,至少包含著秋色凋零、故國淪喪、家園敗毀、往昔榮華、夫妻伉儷、丈夫新喪、晚境孤苦等諸多象外志向,說他一以當十,絕非虛言。
再看“黃花”這個意象。“漫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聲聲慢·尋尋覓覓。如今有誰堪摘!”這無疑是看殘菊,想人事,雙層空間,同構隱喻。這被西風摧殘的枝頹葉敗、堆積滿地的景象,怎能不令人聯想到詞人國破家亡、飄泊江南的坎坷遭遇和痛苦處境呢?那滿地的敗葉落英,被風吹來卷去,憔悴破損,不堪入目,怎能不令人聯想到飽經滄桑的詞人那青春已過、人老珠黃的影象和那顆已破碎得無法彌合的心呢?盛開的美菊,讓人美觀娛心,女人天生就應但招人心愛,何況是才華風流的女詞人;然而如今卻是親人亡故,朋友星散,伶丁一人熬空房,哪里還會有半點人情樂事光顧呢?“如今有誰堪摘”這一感嘆中,包含著幾何獨處,幾何苦悶,幾何悲涼!不但如此,當詞人寫下“如今”二字時,就不能不含有“追昔”的情思。面對黃花的憔悴,認識到自己的人老珠黃,怎能不想到往昔年老貌美、楚楚動人的青春光彩?詰問黃花“有誰堪摘”,喟嘆晚境孤苦無依,又怎能不想到往昔朋友滿座、詩酒禮贊的富貴榮華?“傷今”必然導致“追昔”,而“追昔”又回過頭來激化了“傷今”。可以說,這黃花的盛衰,也就是詞人一生巨變的寫照,黃花意象的比興意義,就在于它觸發了詞人對自己一生滄桑命運、身世變化的痛切反芻。
從以上兩例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詩詞中所間接描述的景物,不如說是詩詞主要是開啟情思。情思是一種張力極大的心理具體形式,它不受時間的限制,可以天馬行空,自由馳騁。對于聲聲慢 尋尋覓覓。只有在情思涌動中聯想、滋生的象外之象和意外之意,此時詩詞意境的真正時空天地。你看,《聲聲慢》所間接抒寫的,只是詞人在某一秋天黃昏的所見所聞,但就其情思中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來看,卻幾乎涵容了詞人一生的遭際和感受:由急風、細雨、過雁、黃花所引發的天然景象,是一個滿目凋零、感傷難盡的秋色秋意;由北雁南飛和“舊時相識”所引發的社會景象,是十多年來國破家亡的遭遇和親朋離散的孤苦;由黃花的盛衰所引發的人生景象,則是幾十年來反差極大的個人身世變化和無限哀思;有梧桐細雨所引發的長夜難熬景象,則預示著詞人整個晚年的凄苦和絕望。這每一方面得象外天地都深廣的難以限量,何況將他們分析起來才是《聲聲慢》的意境所在呢!好的詩詞,其意境空間應當主要生發在象外,這是一條重要的審美規則。
二、內在結構:越尋求解脫心態越不平衡
詩詞是由意象組合而成的,其內在形態是一系列景物認識的轉換,其內在結構則是一條情惑流,或者說是一條心理活動流。好的詩詞,其內在的物象的轉換應當是內在心理活動的必然結果;而反過來,內在物象的轉換又有用的推進者內在情感的活動。在這方面,《聲聲慢》也顯示出過人的匠心。
總體說來,《聲聲慢》的抒情心理,是一個由失落心態引發不斷尋求解脫的行為,而又由尋求解脫行為不端導致心態更加失落的經過。開頭“尋尋覓覓”四個字,寫的是行為,但體現卻是一種失落心態。國破家亡、飄泊異鄉、丈夫新喪、孤苦無依,是釀成失落心態的根柢原因;乍暖還寒、氣候反常、獨處空房、苦悶難熬,則是引發失落心態的導前線。當這種失落感無法排解時,就會釀成心態的極度不平衡,而心態不平衡的一種常見表現形式,就是下認識地東望望、西看看、東摸摸、西弄弄。這舉止看來沒有目的,實際上卻目標清晰,那就是尋求解脫,聲聲慢賞析。以恢復心態平衡。這是由心理學依據的。生命運動的一條基本紀律,就是隨時維持自身的生態平衡。當人的情感、心態因某種原因而失衡時,生命本身就會自動地生收回一種捍拒不平衡已恢復平衡的力量。在生態心理學上,這叫做心里趨衡力。這是生命本體維護自己的一種天性。在這種趨衡力的支配下,人們經常呈現出一些看似無目的、但實際上目標清晰,雖然無自覺認識、但卻合乎心里邏輯的“尋尋覓覓”行為。只要心態平衡得不到恢復,這種尋求解脫的行為就會延續下去。聲聲慢正是借助趨衡力的作用,通過不停地尋求解脫行為,將景物一個個導引進去的:坐臥不寧就走來走去地喝酒,喝酒不行就開窗望雁,望雁不行就折腰看菊,看菊不行就喟嘆、呼告。無疑,這樣的景物轉移是合乎內在心理活動的紀律的。
更見匠心的是,為了達到表現愁情深廣無邊的目的,作者始終不讓尋求行為取得從來應有的解脫效果,而是恰恰相反,總是讓一個個解脫行為不斷打開新的愁情空間:借酒澆愁更感到愁情的深重難解;聽到屋外風急又擴大了陣陣秋愁;開窗望雁本意在于緩解苦悶,但卻帶來更為廣遠的家破人亡之思和丈夫新喪之痛;折腰看菊本是為了轉移視聽,但卻開啟了身世變化之哀的閘門┄┄顯然,隨著尋覓行為的推進,景物不斷轉換,愁情也層層疊加。這就是越尋求解脫心態越不平衡、有意消愁愁更愁的整體建構藝術。這種通過描述消愁行為的反效應,來反托愁情深重難解、拓展意境空間的構思方法,無疑收到了愈相反愈相成的審美表現效果。
與此相應的是層次安排的心理合律性。全此除開頭疊字句外,共七個層次。前四個層次通過氣候、秋風、過雁、殘菊的景物描寫來渲染愁情,是一個情緒緩起漸進的經過。其中二、四兩層,間隔應用了“怎敵他晚來風急”和“如今有誰堪摘”兩個反詰句,是情緒上漲在句式上的體現。到“黃花”句愁情天地已拓荒完畢,情緒已達到高潮,于是迎刃而解,有了獨自怎生得黑的第一聲呼高。至此,詞意似乎義無所付家,但作者又妙筆橫生,讓點點滴滴的雨聲來刺激她的聽覺,敲擊塔納早已痛楚不堪的心靈,這無疑是火上澆油,點火引爆,于是又爆發了更強烈的第二聲呼告: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顯然,這一切安排,都是合乎心理活動、情緒上漲的必然律的。試想,如果把呼告句放在別的部位,或者不是把梧桐細雨放在兩個呼告句之間,還會有如此合情合理的內在邏輯效果嗎?
三、疊字句:統領全詞意境整體構建
《聲聲慢》在發言上的特點有三:一是口語的應用,如“將息”, “怎生”, “了得”等;二是反詰肯定句式的恰當應用;三是疊字句的勝利應用。聲聲慢朗誦。前兩點無需贅言,這里主要談談疊字句的構建意義。
幾乎整個古今論者都贊嘆本詞開首的十四個疊字,但說來說去總是在”奇”字上打轉,沒有看到它對全詞整體構建的統領作用,這是不應該的。開手疊字句的統領作用,體現在橫向的三點循環和縱向的三點延長兩個方面。
先看橫向的三點循環。“尋尋覓覓”寫主體行為,”冷沉寂清”寫周圍環境,”凄凄慘慘戚戚”寫內在的心情。行為,環境,心情三者之間是一循環關系;因心情愁悶而有了尋求解脫的行為,由尋求解脫的行為而引出了周圍的景物,因景物的沉寂而使心情更加愁苦, 因心情更加愁苦則更要尋求解脫------這行為, 環境,心情的三循環,就是<<聲聲慢>>整體意境的橫斷面,非論從詞作的哪個層次上橫截一刀,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三者之間是一個循環生發的心理經過:“乍暖還寒時候”,是坐臥不寧(行為)、氣候變化(環境)、煩悶難熬(心情)三者的循環生發;“三杯兩盞淡酒”,是自斟自酌、酒、愁情深重難解三者的循環生發;“雁過”,是開窗仰望、北雁南飛、國破家亡之思三者的循環生發;“舊時相識”,是淚眼恍惚、錯識過雁、丈夫新喪之痛三者的循環生發;“滿地黃花”句,是折腰俯視、菊花凋殘、身世滄桑之嘆三者的循環生發;“梧桐細雨”,是悶坐靜聽、點點滴滴、長夜難熬之懼三者的循環生發。應當認識到,詩詞中的每隔一項,都是一個行為、環境、心情三者的循環生發的心理經過。人們習慣于把意象分解為情與景或意與象兩個方面,那是靜態要素分解,容易忽略其中的動態心理活動經過;把主體行為加進去,這個心里循環生發經過久旋動起來。這就是“結構”與“構建”的差別所在。一切詩詞創造和解讀,都必須走進主體、環境、心情互相生發的心里構建經過,因而,這個橫向的三者循環論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再看縱向三點延長。詩詞意境的展開有一個時間經過,這個時間經過實際上就是前面說的橫向三點循環生發經過的不斷向前推移。如果把這個推移經過作縱向解剖,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并行的三條線在向前延長;一條是行為活動線,一條是景物轉換線,一條使心情變化線。顯然,《聲聲慢》的這三條縱向延長線,分別是由“尋尋覓覓”、“冷沉寂清”和“凄凄慘慘戚戚”統領的:獨守空房、自斟自酌、聽屋外風聲、開窗仰望過雁、淚眼恍惚生錯覺、折腰俯視黃花、窗下悶坐嘆氣、煩膩室外雨聲、心坎收回呼告,這是縱貫全詞的主體行動線;乍暖還寒氣候、三杯兩盞淡酒、晚來風急、北雁南飛、舊時相識、滿地殘菊堆積、梧桐細雨黃昏,這是縱貫全詞的周圍環境線;煩悶難熬、愁情深重難解、秋思秋愁、國破家亡之念、丈夫新喪之痛、身世變化之哀、長野難熬之苦、晚境孤苦之懼,這是縱貫全詞的內在情感線。一般說來,環境轉換是著力描寫的明線,聲聲慢。內在情感是令人思而得之的暗線,而主體行為則經常是一條略加點撥的半明半暗線。但不管怎樣,這三條線的縱向延長與其每一環節上的三點循環生發的動態性無機合成,就是詩詞意境整體構建的基本模式。只有當一首詩詞的之一縱橫交錯的動態構建模式的局部和整體,都在你的頭腦中生動的活起來是,才能說你已經真正走進了這首詩詞的意境。這是詩詞解讀的基本功。
四、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面前目今只有冷沉寂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心坎的感傷,聲聲慢優秀教案。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起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容忍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柢不能捍拒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外,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想象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聽說聲聲慢朗誦。
地上隨地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一說,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奈何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收回令人心碎的聲音。對比一下《聲聲慢》賞析。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奈何能說盡!
聲聲慢原文及賞析 篇5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作品賞析
【注釋】
①將息:將養休息。
②怎生:怎樣,怎么。
③這次第:這一連串的情況。
【評解】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
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詞一氣貫注,著意
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
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
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聲聲慢原文及賞析 篇6
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聲聲慢的原文及其賞析,我們來看看。
作品《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作品【注釋】
第①將息:將養休息。
第②怎生:怎樣,怎么。
第③這次第:這一連串的情況。
這一部作品《聲聲慢》這首詞中,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凄苦哀愁,滿含凄苦情堪稱千古絕唱。一般來說,文學作品就是一個藝術形象--通過語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復活出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個生命世界,一個情感世界。而文學賞析成了許多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課。
宋朝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漢族政權南遷。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非常廣闊的范圍內影響了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對于文學,同樣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宋朝女詞人李清照詞,也以這一重大政治事件為界線,在其前后明顯地有所不同。
雖然她對于詞的創作,具有傳統的看法,因而把她所要反映的嚴肅重大的題材和主題只寫在詩文里,但她和當時多數人所共同感到的國破家亡之恨、離鄉背井之哀,以及她個人所獨自感到的既死丈夫、又無兒女、晚年塊然獨處、辛苦艱難的悲痛,卻仍然使得她的詞的境界比前擴大,情感比前深沉,成就遠遠超出了一般女作家的和她自己早期的以寫“閨情”為主要內容的作品。
這首詞是她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
從詞意看,當作于趙明誠死后。通篇都寫自己的愁懷。
這是她早年的作品也寫愁,但那只是生離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而這里所寫的則是死別之愁、永恒之愁、個人遭遇與家國興亡交織在一處之愁,所以使人讀后,感受更為深切。
我們來看看起頭三句,用七組疊字構成,是詞人在藝術上大膽新奇的創造,為歷來的批評家所激賞。如張端義《貴耳集》云:“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
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后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
張氏指出其好處在于“無斧鑿痕”,即很自然,不牽強,當然是對的。元人喬吉《天凈沙》云:“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通篇都用疊字組成。陸以湉《冷廬雜識》就曾指出:“不若李之自然妥帖。”《白雨齋詞話》更斥為“丑態百出”。嚴格地說,喬吉此曲,不過是文字游戲而已。
接下來但說此三句“自然妥帖”,“無斧鑿痕”,也還是屬于技巧的問題。任何文藝技巧,如果不能夠為其所要表達的內容服務,即使不能說全無意義,其意義也終歸是有限的。所以,它們的好處實質上還在于其有層次、有深淺,能夠恰如其分地、成功地表達詞人所要表達的難達之情。
“尋尋覓覓”四字,劈空而來,似乎難以理解,細加玩索,才知道它們是用來反映心中如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無可寄托,就像有什么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什么別的。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種心情,有點近似姜夔《鷓鴣天》所謂“人間別久不成悲”。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于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潰、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擔承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么,結果卻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內。接著“凄凄慘慘戚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凄凄”一疊,是外之環境與內之心靈相連接的關鍵,承上啟下。在語言習慣上,凄可與冷、清相結合,也可以與慘、戚相結合,從而構成凄冷、凄清、凄慘、凄戚諸詞,所以用“凄凄”作為由“冷冷清清”之環境描寫過渡到“慘慘戚戚”之心靈描寫的媒介,就十分恰當。由此可見,這三句十四字,實分三層,由淺入深,文情并茂。
“乍暖”兩句,本應說由于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里不說境之冷清,心之慘戚,而獨歸之于天氣之“乍暖還寒”。“三杯”兩句,本應說借酒澆愁,而愁仍難遣。然而這里也不說明此意,而但言淡酒不足以敵急風。在用意上是含蓄,在行文上是騰挪,而其實仍是上文十四疊字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
“雁過也”三句,將上文含情未說之事,略加點明。正是在這個時候,一群征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驀然闖入,便打破了當前的孤零死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卻不是喜,而是“傷心”。因為雁到秋天,由北而南,作者也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因而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了。《漱玉詞》寫雁的有多處,以此與她早年所寫《一剪梅》中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及南渡前所寫《念奴嬌》中的“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對照,可以看出,這兩首雖也充滿離愁,但那離愁中卻是含有甜蜜的回憶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詞則表現了一種絕望,一種極度的傷心。
過片直承上來,仰望則見遼天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又卻已經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開的時候,摘來戴在頭上的,而現在,又誰有這種興會呢?
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所感所聞所見,無往而非使人傷心之事,坐在窗戶前面,簡直覺得時間這個東西,實在堅固,難以磨損它了。彭孫《金粟詞話》云:“李易安‘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皆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詞意并工,閨情絕調。”所論極是。這個“黑”字,是個險韻,極其難押,而這里卻押得既穩妥,又自然。在整個宋詞中,恐怕只有辛棄疾《賀新郎》中的“馬上琵琶關塞黑”一句,可以與之比美。
“梧桐”兩句是說,即使挨到黃昏,秋雨梧桐,也只有更添愁思,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意。“細雨”的“點點滴滴”,正是只有在極其寂靜的環境中“守著窗兒”才能聽到的一種微弱而又凄涼的聲音;而對于一個傷心的人來說,則它們不但滴向耳里,而且滴向心頭。整個黃昏,就是這么點點滴滴,什么時候才得完結呢?還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后,不還是這么滴下去嗎?這就逼出結句來:這許多情況,難道是“一個愁字”能夠包括得了的?(“這次第”猶言這種情況,或這般光景,宋人口語。)文外有多少難言之隱在內。
此詞之作,是由于心中有無限痛楚抑郁之情,從內心噴薄而出,雖有奇思妙語,而并非刻意求工,故反而自然深切動人。陳廷焯《云韶集》說它“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正因為并非刻意求工,“一片神行”才是可能的。(沈祖棻)
聲聲慢原文及賞析 篇7
作品《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①將息:將養休息。
②怎生:怎樣,怎么。
③這次第:這一連串的情況。
評解
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詞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李清照的一生中,能夠傳神地表達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非她的《聲聲慢》莫屬。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詞中,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詞,它在描寫女性內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細膩等方面無人能及。它是一首不同凡響之作,詞史上的一朵奇葩。
《聲聲慢》十分精美細致地表現了一個婦女在秋日從清晨到黃昏一整天孤獨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緒。這種哀傷之情那樣深沉,悲劇氣氛那樣濃厚。因此,可以認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與其前半生詞中那種貴族少女天真無愁之氣不同。這分明是從一顆破碎的心中迸發出的滲著血淚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飄零的生活,凄涼的處境和充滿著哀愁的內心世界。盡管這詞沒有直接反應當時的社會現實,但它決不是單純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態的描寫,而是以一個黑暗時代的犧牲者的悲劇間接地體現了歷史的悲劇,從而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所以表現的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會典型意義和審美價值。
這首詞的上片,集中寫愁苦難禁之狀。作者一下筆就直抒胸臆,以抒情開篇的詞并不罕見,但像這首詞起筆便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三句連用七對疊字,實屬屬罕見,這十四個疊字,將一種愁苦難堪之情,自胸腑中噴薄而出,立即強烈震撼了讀者的心弦。“尋尋覓覓”四字即包含了作者流亡以來不幸之遇,又極準確。傳神地表現出她在極度孤獨中那種若失若有,茫無所措,要抓住一點什么的精神狀態。后十個疊字既寫環境又寫情,將難以名狀的復雜感情發展過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一層層寫來,多么細膩曲折,十四個字一氣而下,籠罩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調,使以后逐次出現的景物,都染上濃重的感情色彩。
接著,作者集中寫孤獨難耐之情。“這次第,怎一個愁了得。”作者在最后收束以上幾層可傷之事,與開篇十四字下下呼應,終于點出一個“愁”字,感情的分量非常沉重,更妙的是:全篇寫愁,未了都說,這情景,用一個愁字怎么能說得盡呢?這樣,在結尾一句又把詩意推進一層,猶如異峰突起,遙指天處,使通篇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在這首詞里,作者對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體驗感受。心中有無限凄楚要傾吐出來,她創造了一個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環境,融情入景,從而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這里,李清照采用了豐富多變的抒情手法,有螺旋式的表情法,例如以上詞里有幾層可傷之事,像螺旋一樣越旋越緊,一層深一層。而開篇的七對疊字,把極度的憂愁和哀痛之情照直地迸裂到字面上,同時又層層深入。可以說是兼用了奔迸式和螺旋式的表情法。還有引曼式的表情法。像“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兩句,就是聲調深淺,長言詠嘆,但詞中更多地運用了含蓄蘊和的表情法,用環境,景物來烘托,作者通過鋪敘,把多種表情方法結合起來運用,表現出多側面,多層次,深刻細膩的感情。
聲聲慢原文及賞析 篇8
作品《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一、悲慘的現實,茫然的尋覓
“尋尋覓覓”,反映詞人當時心中若有所失、內心茫然、無所排遣的精神狀態。尋覓什么呢?純真女子、翩翩少年,燈下共同研讀詩文,雪中同賞梅花,庭中琴棋雅興。文學知己,情投意合,令人羨慕的鴛鴦情侶。鴻雁傳書,你儂我儂,美妙的愛情故事,絕佳的精神享受,“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及至后來趙家遭遇不幸,趙父被彈劾,夫婦二人返回故鄉隱居。盡管如此,十多年間他們的依戀愛慕日月可鑒,在故居一起搜集金石,鑒賞書畫,琴瑟和諧。由于金人的鐵蹄入侵,北宋滅亡,夫妻二人被迫南渡。艱苦的南渡途中,丈夫生病,不治身亡。兵亂、國破、夫死、家亡,南渡使得柔弱的李清照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失去了方向,猶如一葉扁舟,隨風搖蕩,居無定所。后來遇人不淑的遭遇,讓李清照的心靈再受重創,也把這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心中的愛火徹底澆滅了。胸有塊壘、大氣如虹的李清照,盡管心中疤痕難以愈合,胸中滿是愁云恨雨,但并沒有就此沉淪,她深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欲成其名,必先奪其情,苦其心。”孤獨的李清照帶著身心的傷痕,載著生命的風帆,迎著亂世的惡浪,孤苦地掙扎在流亡的波谷浪尖。
整首詞由外而內寫出了女詞人的愁苦心境。流亡之苦、通敵之嫌、金石之失,使她的處境越發凄苦,生活的巨變使她的性格發生了變化。“見有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那種無憂爛漫消失了,愁苦與悲涼充塞心中。人事變遷,物是人非,寡居悲苦,山河巨變,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起涌來,令人痛徹肺腑,不由得從內心深處倍感凄楚。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疊字使用看似平淡,卻包含迷茫、孤獨、悲苦三層意境,委婉表達了李清照在遭受深創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詞面雖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的音韻效果。
二、人悲物亦悲,化愁為美
無論是乍暖還寒的天氣、淡酒、入夜的秋風、長空的雁陣,還是落地的黃花、窗外的梧桐、黃昏的細雨,無一不是愁緒滋生的景物,處處成愁,物物皆愁。然而,這些風物卻使這個世界更添凄美。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殘秋之際,氣溫驟變,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寒,冷暖不定,人最難調養身體。更何況是年歲已大,身體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對天氣的變化特別敏感,更覺得難以將養適應了。南下后的女詞人孑然一身,漂泊無依,生活一下從幸福無憂跌入痛苦的深淵,此情此景與“乍暖還寒,冷暖無常”的天氣是多么相像。為了適應這多變的秋天時節,為了驅散內心的愁苦,詞人企圖以酒御寒,但“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酒是“三杯兩盞”,可見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擋黃昏時的陣陣秋風呢?淡酒不敵風寒,飲酒也不能排遣憂愁。晚年的凄涼,境地的凄苦,內心的愁情,由此可見一斑。
女詞人仰首望天,只見一行行南飛的大雁從頭頂掠過,傳來陣陣凄厲的叫聲,不禁悲從中來,這些似曾相識的大雁,曾不止一次觸動她內心的創傷,而今又來觸動,令她傷心難過。想起昔日曾借雁足傳書給自己的丈夫,而今丈夫已逝,已無書可傳,自己淪落異鄉,此種愁情猶如杜鵑啼血,令人心碎。“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好一幅凄美之景!落英滿地讓人憐惜,朵朵菊花的憔悴不正是自己年華逝去、容顏遲暮的寫照嗎?瓣瓣花兒枯萎飄零,不正是自己漂泊孤苦的晚境嗎?對花自憐,黯然神傷。女詞人獨守窗前,睹物思人,內心倍感愁苦、凄涼。淅淅瀝瀝的梧桐雨啪啪地響著,聲聲清脆,雖打在梧桐葉上,卻強烈地敲擊著女詞人的心扉。
三、小女子大愁情,位卑莫敢忘憂國
“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梧桐秋雨”,種種情景彌漫著女詞人的愁情苦意,然而“這次第,又怎一個愁字了得”,戰亂、夫亡、家破、國亡、流亡、孀居,種種苦痛“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情似水,綿綿無盡。然而,這時的愁已不僅僅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而是《武陵春》中“風住塵香花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民族愁、時代愁。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盡管種種不幸摧殘著她的身心,但“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位卑莫敢忘憂國”,心憂天下。處于生活苦海中的李清照無助地飄搖著,孤寂、茫然、彷徨,內心的情感是復雜的。
所謂情在詞外,歷經國家危亡、故鄉淪陷、夫婿病逝、流亡逃難的女詞人,“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從生活中得到的情感體驗遠遠深于文字間流淌的情感,這種愁是深愁、濃愁、綿長無盡的愁,它融合了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然而,在詞人的筆下,這一愁情卻始終不曾點破,不帶一滴淚水,她用自己高超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的愁情化為悲劇之美,讓這首詞不僅“字字含淚,滿紙嗚咽”,更是遐思無限、韻味無窮。
鄭振鐸在《中國文學史》對李清照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認為:“她是獨創一格的,她是獨立于群詞人之上的……”李清照將她一生的故事和愁情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留下傳世絕唱《聲聲慢》。
【聲聲慢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聲聲慢》原文與賞析03-31
《聲聲慢》原文及賞析10-22
《聲聲慢》原文賞析09-16
《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及賞析04-23
《聲聲慢》原文03-31
《聲聲慢》賞析03-31
《聲聲慢》原文與翻譯03-31
聲聲慢古詩原文02-16
李清照《聲聲慢》原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