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陰》導學案(高二下冊)
【《醉花陰》導學案(高二下冊)】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過作品初步了解其創作主題及風格。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這首詞的思想感情,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古典詩詞的情感,提高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1.體會詞的意境美。
2.體會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生活的方式來創造意境的好處。
三、教學難點
1.鑒賞詞的意境美,體會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2.品味語言,掌握作者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資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古典詩詞情深意切、意蘊綿長,以“愁”為主題的詩詞比比皆是。有杜甫《登高》中的家國之愁: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有崔灝《黃鶴樓》中的思鄉之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有李煜《虞美人》中的亡國之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離別之愁: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今天我們一起來感悟一下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的相思之愁。
(二)正音、朗讀
疏理字音:晝(zhòu)銷(xiāo)盈(yíng)紗(shā)櫥;集體朗讀這首詞。
(三)解題、作者簡介
這首詞的詞牌是“醉花陰”,醉于花陰中之意。該詞選自《李清照集校注》,作者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宋代女詞人。
她與丈夫趙明誠結婚后,志趣相投,感情非常好,生活美滿。丈夫很晚才到山東萊州等地做官。夫妻分離使得李清照內心寂寞愁苦,充滿了對丈夫的思念,在此種心境下創作了《醉花陰》。
(四)鑒賞
1.“薄霧濃云愁永晝”,輕薄的霧,濃重的云。
(1)問:這是陰天還是晴天?
明確:陰天。是一種暗淡陰沉的天氣。
(2)問:那同學們在這種陰沉的“薄霧濃云”下心情如何?
明確:郁悶。給人一種陰郁的感覺。
(3)問:霧是薄的,云是濃的。很明顯,薄和濃是一對反義詞,反義詞放在一起,會具有一種什么樣的效果呢?
明確:形成對比。稀薄的霧氣彌漫在空氣中,濃密的云層籠罩在上空。一個輕,一個重,輕的在下,重的卻在上,這樣就直接造成一種很強的壓迫感,從而營造出一個沉重、壓抑的室外的大環境。此時的李清照,憂愁因薄霧濃云而起,使得心里也是愁云慘霧,自然景物與心境融為一體,低迷憂郁,愁緒滿懷。
(4)問:“愁永晝”中的“永晝”指漫長的白天。這漫長的白天讓人發愁。同學們在玩得很開心的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快還是慢?
明確:快。
(5)問:什么時候會覺得慢?
明確:感到無聊、乏味的時候。
李清照也是,她獨守空閨,清寂無聊,覺得度日如年,倍感煎熬,怎么挨得過這漫長的白天呢?
2.“瑞腦銷金獸”中的“瑞腦”是一種香料,又稱龍腦。“銷”是消融、熔化的意思,這里指焚燒香料。“金獸”指做成獸的樣子的'銅香爐。瑞腦香在金獸爐中焚燒著。
問:剛才說“薄霧濃云”描繪的是室外,那“瑞腦銷金獸”是哪里?
明確:是室內。漫長的白天著實難捱,李清照看著香爐中的香靜靜地一點一點燃燒、逐漸消融,飄起縷縷香煙,以此消磨時光。可以想象,她可能是倚在墻邊,也可能是悶悶地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看著香爐,半點聲音都沒有,又孤寂又冷清。這個“銷”字,銷的是香料,也銷了時間,可是銷不了人心中的寂寞,反而讓愁緒隨著騰起的香煙也升騰而起。室外的壓抑、沉重與室內的孤寂、冷清融為一體,讓人無處可逃。
3.“佳節又重陽”,這一天是重陽佳節。
(1)問:重陽節是哪一天?在什么季節?
明確:農歷九月初九,深秋(時值深秋,點明了詞的寫作背景)。
重陽節是親人團聚、一起登高、飲菊花酒、彼此祝福的日子,可是作者此時有親人相伴嗎?(沒有)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在自己如此孤苦寂寞的時候偏偏遇上重陽節。別人家也許全家興沖沖地郊游登高,自己卻獨自一人虛度光陰,親人又在同誰把酒言歡呢?
這個“又”字含義豐富。可能是作者曾與丈夫一起慶祝過無數個重陽節,都是那么快樂和幸福。而如今又到了重陽節,卻是物是人非,只有自己獨自消磨時光;也可能是作者與丈夫分別已久,獨過佳節已經不是一回兩回,今天又是一個孤獨的重陽節;還有人認為“又”字可以理解為“卻又是”,表遞進和加重語氣。自己獨居時,碰上一般的節日,譬如清明節、端午節也就罷了,可偏偏是這個親人團聚的重陽節,使李清照的思親懷人之情更加熾烈。一個“又”字包含了多少美麗的回憶,包含了多少委屈與無奈。其中滋味只有作者自己才能完全體會了。
4.“玉枕紗櫥”中的“玉枕”指用玉石打磨成的枕頭。“紗櫥”是紗帳,用木架撐起輕紗做成的帳子,一般擋在床邊防蚊子。枕頭和蚊帳,這里寫的是閨房的陳設。
問:由“玉枕紗櫥”可以想到作者此時正在干什么呀?
明確:睡覺。那她睡著了嗎?
5.“半夜涼初透”,半夜漸漸感到有一種涼意透了進來。
(1)問:如果一個人沉沉地睡著了,還會察覺到夜半的涼意嗎?
明確:不會。證明作者此時是清醒的。“涼”字點出深秋的夜里寒氣侵骨,秋氣蕭瑟。“初”字非常地妙,它是開始、漸漸的意思,作者清晰地感受到了“涼初透”,證明她體會了一個由“不涼”到開始漸漸變涼的過程,也就是說,她不僅此時是醒著的,之前也是清醒的,根本從未入睡、徹夜未眠。“透”是透過了什么呢?是深秋夜半的涼意從屋外透過了門窗,從門窗透過了紗帳,從紗帳透到了冰涼的玉枕上,從玉枕透過了人的身體,再透徹心扉。
(2)問:為何她睡不著?人一般睡不著是因為有心事,李清照有什么心事呢?
明確: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到:“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中秋月圓,人難團圓,蘇軾因此無眠。李清照更是孤枕難眠,思念丈夫,孤獨愁苦的心情讓她夜不能寐。秋夜涼如水,逐漸變寒的天氣使她更加難以入睡。那永晝的愁,在深夜也是那么濃、那么重,仿佛沒有一刻可以停止。
6.(1)問:“東籬把酒黃昏后”寫的是什么時間?
明確:黃昏后,將近傍晚的時候。
(2)問:這首詞的時間是怎么發展的?
明確:“永晝”,“半夜”,再到“黃昏后”。
(3)問:正常的一天的順序應該先是白天,再到黃昏后,最后才是半夜。為什么這首詞的時間順序這么怪呢?
明確:大家有沒有想過作者記敘的根本不是一天內的事情,而是兩天。我們把“半夜”理解成白天的前一天晚上就比較合理了。時間順序就是前一天晚上失眠,第二天白天是重陽節,作者一派愁云慘霧,看著香在香爐中焚燒來消磨時光,再發展到當天的黃昏后。
(4)問:那為何白天的情形要放到前一天晚上之前來描述呢?
明確:這里采用了倒敘。看課文,先寫了作者白天愁苦失意的情形,再進一步交代原因“佳節又重陽”,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后面是個逗號,她的話說完了沒有?(沒有)接著說“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寫前一天半夜失眠的情形,這才說完了。
(5)問:那么第二天白天的重陽佳節與前一晚半夜失眠是什么關系呢?
明確:也許正是在半夜失眠,思念丈夫,想到與丈夫分別至今不曾相見,不知不覺又要到重陽節了。也許就是因為想起了第二天的節日,只有自己一個人,才傷心得更加難以成眠。
7.小結
(1)問:詞的上片寫到了哪些意象?
明確:霧、云、瑞腦、金獸、玉枕、紗櫥。
詞人通過對這些意象的描繪,再選取特定的時間,對白天、晚上生活狀態進行描寫,營造了一個凄冷、壓抑、孤寂的氛圍,表現了內心的空虛和寂寞以及深深的愁緒。
(2)問:這里用到了詩詞最常用的一個表現手法,是什么呢?(作者借助了那么多景物來表達情感,這是什么手法?)
明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這種手法使得感情表達得更含蓄,上片作者沒有直接表明對丈夫的思念,但每個意象、每個字都飽含著思念。
8.朗讀:我們來把上片讀一遍,注意“佳節又重陽”的“又”字要重讀,語調要緩慢低沉一些。我先讀一遍,你們再讀。
9.“東籬把酒黃昏后”,這里化用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典故。重陽節有賞菊、喝菊花酒的習俗,李清照一個人也要過節。
(1)問:想象一下,本來庭院四周滿是盛放的菊花,黃的、白的,將一方小小的石桌和幾張石凳圍繞,你坐在石凳上,手捧著酒杯,什么煩惱、壓力都沒有,欣賞著眼前的美景,應該是怎樣的心情?
明確:寧靜、舒適、愜意。
(2)問:那李清照是這樣的心情嗎?
明確:不是。李清照消沉了一天,直到黃昏后快傍晚的時候,才強打起精神“東籬把酒”。她從室內出來,走到院子里,來到東籬邊,對著淡雅的菊花,喝著重陽酒,想借此排遣一點自己的苦悶,以驅除難忍的孤獨。
沒想到只是在東籬稍作徘徊,就“有暗香盈袖”,發現有一股暗暗的幽幽的香氣充滿了自己的衣袖。有兩句古詩是這樣說的:“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寫的是庭院中鮮花盛開,女主人折下花枝,她的懷中和衣袖上都是馨香,但卻因為路途遙遠,沒法把它送給遠方的丈夫。李清照在這就化用了這個典故,“暗香盈袖”引發了她懷念遠方丈夫的遐想。孤獨沒能消解,反而更勝之前。
“酒”這個東西,在高興的時候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在憂愁的時候卻只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黃昏后”又是一個時間段,與半夜、白晝聯系起來思考,我們可以想到,憂愁和思念已經充斥了作者生活的每時每刻,逃也逃不了,躲也躲不過。
東籬菊花的香氣悄然間鉆進了她的衣袖,無端地引起她懷念丈夫的遐想,喝酒、賞花已是索然無味,徒惹憂愁。
10.“莫道不銷魂”中的“莫道”是不要說的意思,“銷魂”形容傷感到極點,就像魂魄從軀殼中離散。不要說不傷感,此時此地、此情此境怎么能不令人傷感呢?在重陽節日,有慶賀的佳釀、有芬芳的賞心悅目的菊、有品味高雅的女詞人,唯獨少了一人共賞此菊、共品此味。作者本來謹慎地、矜持地把對丈夫的思念隱藏在含蓄的暗示和淡雅的語言中,忽然忍不住又要直說:“莫道不銷魂”,她終于說出了“銷魂”二字,這是壓抑不住內心情感潮水的突然噴發。
問:“莫”和“不”是肯定還是否定?
明確:否定,而且是連續用了雙重否定,可見她語氣的強烈,內心的激動。你們不要再說不傷感了,我怎么可能不傷感呢?這個失魂落魄的女子,實在是令人心疼。
11.“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西風吹來,卷動了珠簾。場景由在庭院賞菊喝酒轉換到了室內。本來應該是西風卷簾,為何作者說“簾卷西風”呢?
(1)問:此時是什么季節?
明確:深秋。
(2)問:深秋的西風有什么特點?
明確:我們先來想想春風,“春風又綠江南岸”,它是和煦的、溫暖的,能使草木變綠、萬物復蘇。還有《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是無聲的、溫潤的。而秋風呢?“風急天高猿嘯哀”,它是急的,是蕭瑟的,是凄涼的。
蕭瑟強勁的西風吹過,卷起了簾子,簾子凌亂交織,也挽住了西風,風與簾糾纏不清,所以說“簾卷西風”。這個說法既新穎又形象。
12.那么西風吹起簾子后,又看到了什么呢?“人比黃花瘦”,菊花又叫黃花,人比菊花還要清瘦。
(1)問:菊花有什么特點?
明確:菊花的花瓣是一縷一縷細長形的,顏色以黃、白為主,比起華貴的牡丹或者芍藥,顯得更加清雅、消瘦。而且開在蕭瑟的秋天,不在春天里與百花爭奇斗艷,所以隱士陶淵明最愛菊花,菊花品節高尚,是花中的隱逸者。
這里詞人深居閨中的模樣閃現了出來,以簾外的菊花與簾內的人作對比,一是以高潔的菊花來襯托人的品節,二是以菊花的外形來突出人的外貌,比起那瑟瑟的菊花,人似乎還要消瘦憔悴了幾分。
(2)問:這一句包含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注意這句有“人”,即李清照自己;有“黃花”,簾外庭院中的菊花;有“比”這個副詞;有“瘦”這個形容詞。
李清照先是見到了菊花之瘦,然后又看到了自己之瘦,最后才發現自己之瘦還超過了菊花,她本身似乎早已與菊花化為一體了。簾外的黃花與簾內的人相互對比、映襯,境況類似,形神相似。花開無人賞,人好無人陪,花瘦人更瘦。人為何而瘦?是被相思和憂愁折磨得憔悴無比。最后一句把感情具體化了,當她那比菊花還要消瘦的身軀,越過簾子的縫隙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會不禁感嘆、憐惜,從而引起我們無盡的遐思。詞到此結束,卻余韻綿綿。
13.小結
下片敘寫詞人重陽節賞菊喝酒的生活片段,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詞人比菊花更瘦,抒發了詞人刻骨的相思與憂愁,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癡情女子的形象。
14.朗讀
我們把下片讀一遍,“莫道不消魂”要重讀,“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要讀得悲切。我先范讀,你們再讀。
(五)總結
李清照是一位女詞人,在古代男權社會非常少見。就連這種抒發閨中相思哀怨的詩詞也多是男人代筆,站在女人的角度來模仿。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婦女,李清照能夠坦率地描寫閨中生活的孤獨寂寞,表達對丈夫的思念,是一種很大膽的行為。正是這種真摯和直率,是她最打動我們的地方。
這首詞處處都體現著這個“愁”字,可謂是全詞的詞眼,主要是相思之愁,然而李清照的愁還遠不止于此。她出生在一個非常有文化修養的一個大家庭,19歲時和有著同樣背景的趙明誠結婚。婚后生活相當美滿,兩人有共同愛好,能一起讀書,品詩論文,收集鑒賞古籍、古董。趙明誠外出做官后,李清照常寫《醉花陰》這樣的詩詞來表達思念。關于《醉花陰》還有一件有趣的事,相傳當趙明誠收到李清照這首詞后,十分傾倒,但是又想到老婆比我厲害啊,這不行。于是他擯除公務,鎖緊房門,花了三個晝夜,廢寢忘食,苦思冥想,寫了50首詞,把《醉花陰》混在里面,拿給朋友陸德夫看。陸德夫品味再三,然后說,其中頂好的三句就是“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無奈,只能笑著承認還是老婆厲害。這恐怕是李清照最幸福的時候。
后來因金國來犯,北宋滅亡,宋高宗即位,南下避難,建立南宋朝廷。李清照曾被誣陷叛國,只能把家中所有的貴重物品送給朝廷以示清白。之后追隨高宗向南逃亡,途中幾乎丟失了所有的書籍和古玩。趙明誠于兩年后病死,李清照此時46歲,而且沒有子女。國破、家亡、夫死,孤苦伶仃的過完悲慘的晚年。
最后大家再來有感情地朗讀一遍;課后完成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