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教學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中國古代詩歌大部分為抒情詩,特點是短小精練含蓄,講究情景合一,“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擅長以形象表達深刻的情感。短小精練,有利于一節課內完成;含蓄,講究情景合一則提供了逐層深入閱讀的可能,況且,“詩無達詁”,對于一首詩的意蘊層面并不要求完全統一的認識,這也就提供了更大的閱讀空間,有了多種閱讀的可能。所以,我最終選定了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
二、案例描述
設置情境,導入課題。
設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有助于學生接下來的對詩歌的理解,更快地進入狀態;
教學效果:在情境的設計上鋪敘不到位,并沒有起到引導作用,只是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一) 初步感知。
1、 聽錄音帶朗誦。
設計目的:藝術家富有激情的朗誦是對詩歌本身的一種情感把握,整體朗誦的基調能給學生留下印象,從而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本詩,也對學生接下來的自由朗讀有所幫助。
教學結果:由于對儀器的操作并不熟悉,事先也沒有進做好準備,結果磁帶放不起來,只能自己來朗讀,朗讀的效果遠不如磁帶理想,自然也就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2、 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并結合注釋,疏通字句。
設計目的:這個過程讓學生對詩的大意有個基本的了解,為下一步的`閱讀打好基礎。
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當初的教學目的,但在后來的教學環節中也發現學生對個別詩句還是有不理解的現象,似乎應該要加上一個讓學生就字詞句進行質疑與答疑的環節,以免學生在詩句意義的理解上出現偏差,而導致閱讀的偏差。
3、小組合作,質疑提問并自主探究,形成個人的基本理解。小組交流后,教師隨機抽取幾位同學向全班介紹。
設計目的:形成初步的閱讀感受。
(二) 探究意義,體驗情感。
1、 教師講述詩歌欣賞的方法。
板書:情感 情乃詩之胚
景物 景乃詩之媒
景物+情感=意象
朱光潛:“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因此詩人選擇某個意象必然是為了表達特定的情感,我們就要通過意象來“推敲”詩人的思想情感。
設計目的:確定這堂課的主要目的,引導學生于形象層面上對本首詩歌進行深入解讀;并給學生最基本的方法指導。
2、組織學生討論,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聯,說說這一聯中的意象描繪的是怎樣的情境,表達的是作者的哪種感受與思想情感,并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
(特別是對詩中“凋傷”、“蕭森”、“兼天涌”、“接地陰”、“開”、“淚”、“系”、“孤舟”、“催”|“急”、“暮砧”等關鍵詞進行探討)
設計目的:讓學生抓住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個或幾個意象聯系上下句進行理解,深入體驗,并于討論中對自己原有的體驗加以提高。
教學效果:很顯然,這個環節占去了大部分時間,學生沒有現成的范例與指導,因而很多人在回答時摸不著頭緒,不是回答得很亂,就是回答得不著邊際。一方面是由于之前的詩句大意理解工作沒有做好,另一方面則是開始缺乏教師的示范性引導。
3、學生將自己最有體會的一聯或幾聯改成情境性描寫,交流并點評。
設計目的:讓學生將剛才回答組織成書面文字,通過組織的過程使得閱讀體驗得到進一步深化,從而使第二個基本步驟得到最終的書面體現。
教學效果:由于時間關系,這個環節最終沒有實施。
(三) 再讀詩歌,提煉感悟。
1、 齊聲朗讀課文。
2、 給自己的這次鑒賞做個總結。
形式:用一句話或一句詩給“讀《秋興八首(其一)》有感”這個副標題加個主標題
要求:能體現你的感悟,有文采。
設計目的:以寫正標題的方式完成最后的步驟——總評。
教學效果:由于時間關系,這個環節最終沒有實施。
三、案例反思。
本堂課它首先要探討和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在課堂中將閱讀的三個基本步驟——初評、旁批、總評——體現出來,又如何在短短的一節課的時間內,引導學生由自身最初形成的閱讀期待視界的基礎上,通過何種恰當的方法,建構出新的閱讀視界。核心原則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必須要體現閱讀深入的過程。根據這一原則,我做了以上的教學環節設計,三個主要環節分別對應三個基本步驟,以求展現閱讀的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幾個值得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1、“過程式閱讀”是學生首先對一個文本產生自己初步的閱讀感受,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從旁指導——這個指導一般而言是方法上的——從而形成更為深入的閱讀體驗與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顯然是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但在這堂課中,我感到教師仍就在扮演著“請君入甕”的執行者的角色,用一個個問題將學生引向事先挖好的陷阱,最終學生形成的對這首詩的體會與看法也都是教師的,而非學生自己的。因此,教師要如何當好這個引導者的角色,而不越俎代庖,值得深思。
2、“過程式閱讀”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層面的閱讀,這在課堂之外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但在一堂課內如何處理一個具有多層面解讀可能的文本卻面臨難題。一開始,學生拿到文本時,極有可能產生多個層面的初步閱讀感受,這時問題也就產生了:到底是像我今天一樣從一個層面(形象)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還是放手,讓學生多層面去展開?很顯然,前者集中,在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上更容易把握,但同時它同時也放棄了對一部分學生初步閱讀感受的引導,而且也極可能產生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現象;而后者尊重了每個學生的初步閱讀感受,但在課堂操作上存在極大的困難,容易造成課堂的松散與混亂。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也值得思考。
3、在這堂課的第三個環節中,為了體現第二個閱讀步驟——評注,我設計了討論意象,體驗情感的環節。但卻發現學生將每個意象提出來,進行支解性解讀,離開了詩歌本身的整體精神。因此,我覺得在評注時應該確立一條核心準則,而不能漫無邊際與目的。那么,這條準則又根據什么來確立呢?
4、不同的體裁是否應該根據其本身的特點來對“過程式閱讀”中的技巧與方法進行調整。以這次選取的詩歌為例,詩歌本身的特點決定了誦讀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大部分時候詩歌的思想情感是在讀中體味出來的,而很顯然,這堂課我放棄了最有用的武器,使得學生并沒有在情感上真正深入到這首詩中去,還只是停留在對語言本身的不帶情感的評論上。
【杜甫《秋興(其一)》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教學實錄03-30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及反思07-24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原文及鑒賞07-24
杜甫《秋興八首》詩歌鑒賞07-24
《秋興八首其一》課文及翻譯07-24
秋興八首其一古詩賞析02-02
《秋興八首(其一)》說課稿范文03-04
高二語文《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11-23
秋興八首其一主旨是什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