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初中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初中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林清玄散文》初中讀后感1
林清玄是中國臺灣一代文學大師,他為后人留下了無數文學著作。書中飽含著書墨的韻味,從生活、見聞、佛教等方面為我們展示了世界上的點點滴滴。
光是人每天都能見到的東西,陽光、燈光、目光、霞光、月光。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間種種的現象。有多少人因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陽光下展示出一副虛假的外殼;從古至今,所有的詩卻從未有過寫過正陽的,也許是因為人在正陽下會感到害怕吧。現在的人對別人充滿了懷疑,把真實埋藏在了內心的最深處。
現在,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差,一塊塊珍貴的土地被人們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蓋樓房、蓋商鋪、做景點,失去了土地原來的價值——生長植物。城市里再也難覓土地的蹤影,才會引發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總喜歡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殊不知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買到的,例如你不能買一點感恩,只能買一些禮物作為感恩。俗話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認為是不對的,我也這么認為。金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買、能送的。但是,如果一個人能真情流露,懷著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說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對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歡喝茶,也喜歡品茶,但沒有人去嘗試新的品種,滿足于現狀,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創新的人。他曾在房子里實驗把烏龍和鐵觀音合成一味,想做出“烏鐵茶”;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著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鷹爪茶”;在深更半夜提著探照燈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創新,才能做出這么多新品種——我們不也要有這種精神嗎?
也許我們還可以從書中領悟到其他的道理,這,也許就需要我們去慢慢品味了。
《林清玄散文》初中讀后感2
《林清玄散文集》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我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后,他沒有拘泥于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超多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持續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云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著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后的平靜,無奈后的超脫,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里,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閑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林清玄散文》初中讀后感3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里滌蕩心塵、開啟心智。應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完美情緒。會心便是契會于心,是將執著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了幾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發芽的情緒》,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芽怎樣還會有情緒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年,我在武陵農場打工,為果農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冬天了。過了一個月后,果實摘完了,我卻愛上了那里的風土,經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能夠在倉庫里一向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離開了,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出新芽,枝丫枯干,它們已經死了。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明白為什么。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一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看看問題,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會經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卻經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我的見解,認為一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說是一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為也是一種財富了。他認為:“一個人假如一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一樣,未能真正領會真實的人生。”于是作者把體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為人生的重要經驗。對于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后才會有求得“發芽的情緒”,求得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對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持續春天的情緒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后還能繁葉滿樹,然后結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陽光燦爛。應對人生、應對未來,我們務必慎重,務必認真對待,充分思考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環節,周密細致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才不至于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為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應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后,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若一向盯著坎坷、盯著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陰影,那么,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一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簡單地應對世界。
一個人,時時將腳印背在身上,自我會被壓垮倒下;將腳印丟在身后,昂首走過去,這才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林清玄散文》初中讀后感】相關文章:
林清玄散文初中讀后感6篇11-23
林清玄的散文讀后感06-07
《林清玄散文精選》讀后感01-09
林清玄經典散文「精選」04-14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范文03-18
林清玄散文的讀后感的范本06-07
關于林清玄散文的讀后感06-07
林清玄散文全集讀后感06-07
有關《林清玄散文》的讀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