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散文欣賞:無染寺游記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抒發作文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寫散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散文欣賞:無染寺游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散文欣賞:無染寺游記1
清明假期,幾位“空巢媽媽”閑來無事,相約自駕去無染寺游玩。一行四人剛好一車。俗語日:三個女人一臺戲。更別說四個女人,一路嘰嘰喳喳,好不熱鬧。第一次去,人生路不熟的,大家分工合作:駕駛的,手機導航的,看路標的,配合默契,競沒走彎路,順利到達。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到的好處是車少、人少,省去排隊的麻煩。泊好車后,順路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棵大樹,看著文字標識,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論著上面的字讀什么,哈,最后還是依靠高科技的幫助-使用手機上網查出了字的正確讀法。電子科技時代的旅游生活也方便哦!
站在樹下,環顧四周,遠處的青山連綿,山下幾排瓦房錯落有致,房前一條小溪自上淙淙而下,溪水清澈見底。溪旁路邊有村民擺賣一些野生農產品,在此的村民過得真乃逍遙神仙生活也!唯一的一條山路依偎在溪流邊,蜿蜒通向遠方。路兩邊開滿迎春花兒,路面收拾得清爽潔凈,步行在此,輕松愉快。說說笑笑間,沿溪流而上。溪流忽然開闊,依著青山成了一個淺淺的小譚,潭水明澈通透,潭底幾條小魚游來游去,岸邊綠樹倒映水中,好一付山水畫兒,令人陶醉!突然一同伴自言自語道:“水至清則無魚,這么清澈的水,竟然見到魚兒。”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認為是山上的雨水沖下來的,有的認為是人為放養的,天馬行空,任想象馳騁。
設想談論間,繼續前行。溪流已逐漸變窄,從潔凈的巖石上緩緩流下。至此始,放眼前眺,一片片巖石覆蓋,巖石那么純凈,那是一種自然中散發出來的'凈,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凈,一種溫暖人心的凈。坐在巖石上,看著清澈的溪水從石間輕輕地、無聲無息流過,忍不住用手撩撥著這清水,感受著這石、這水的清、凈、靜。游覽完王母娘娘洗腳盆、玉屏池、仙女池景點后,更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高聳純凈的巖石、清凈的水、陽光與水折射后在巖石壁上形成波光鱗動的七彩光線,一靜一動,靜動相宜,讓人如處夢幻中。
似夢似幻中,隨眾人繼續前行,一條山路出現在眼前。人在路上走,溪水在兩岸的樹木掩映下緩緩流動,碧綠的青山近在眼前。很想探尋溪水的源頭,行走的腳步不由自主加快。一段路程后,山路消失了,是一片寬闊的巖石地,一條彎曲窄窄的溪水穿插其中靜靜流動著,一群游人聚集在這里,大人坐在石頭上或聊天,或野餐,孩子們不顧春水的微寒,拿著水槍赤著腳在溪水里嬉戲,孩子們的歡笑聲與大自然美景融為一體。對面樹林小徑樹立的牌子上寫著“游人止步”,有障礙物阻擋著,尋源的念想只好到此為止。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既然無法前行,就地欣賞美景好了。且不說三面環繞的青山,也不說那撼動人心的純凈巖石和溪水,只說在這天然去雕琢的自然美景中,心中充滿了純凈的美好。腦子里突然蹦出了一喜拍唯美畫面韓劇導演說過的一句話:“我自身有著這樣的價值觀,覺得純凈的東西是美的。”雖然韓劇情節老套簡單,公式化流程制作,但唯美的畫面給人一種向往的沖動,特別是藍色的大海、白色的雪、綠色的原野,五顏六色的花海等自然元素的加入,滿足了觀眾的審美情趣和喜好,造就了中國二十年韓流熱潮,帶動了韓國旅游等經濟產業的發展。眼前純凈的美景如果在韓劇中,會拍出怎樣的美侖美奐?更別說央視四臺播放的《百山百川》里中國的那些無與倫比的自然美景,這能打造出多少個“濟州島”名揚海內外,在文化產業引領方面值得國人思考的東西確實多!
正在無限遐想之際,突然“啊”的一聲,身旁一位同伴喊了起來,原來一只小壁虎爬到另一位同伴腿上,歪著小腦袋好奇看著。同伴笑了,順手拿起身旁的小樹枝,抖抖腿,小壁虎飛快地跑到小樹枝上,落地后,一眨眼工夫,無影無蹤。看著淡定從容的同伴,大家打趣到:“膽真大,以后喊你‘張大膽’”。打鬧嬉笑間,“華僑美女”,“民族風”,“太陽花”綽號也量身定制出來。秀美的自然風光喚醒了一群中年媽媽孩子般的童稚,激發出心中無限的美好!
順原路返回,在景區門口上車時,仰頭看門牌,一同伴口中念道著:“無染寺,無染寺,寺院在哪里呢?”經她一說,同伴們恍然醒悟,是呀,整個上午看到的是渾然天成的自然美景,深深體會了“無染”兩字的名至實歸,可“寺”呢,沒看到香煙繚繞的寺院,也沒看到和尚、道士之流的。是否象說評書那樣“欲知后事,且聽下回分解!”留給前來游玩的我們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
散文欣賞:無染寺游記2
無染寺,多么出塵脫俗、詩意而佛性的名字,仿佛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她坐落在威海市文登區昆崳山主峰泰礴頂南麓,始建于東漢桓帝永康年間。據《寧海州志》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曾建有一座廟宇,取名“無染院”。唐代的《無染寺碑》記載:“松蔓森邃,崖谷幽奇,大川激滄海之浪,極頂峭虛危之宿,院額“無染”,堂房四匝間松掛,張鳳翅以翰翔;殿宇一基架梁椽,砌龍鱗而偃騫。僧延冬夏,實為養道之方,額清節庭,永晴高峰之勢。可見當年的宏觀勝況,現寺院已倒塌,僅殘址猶存,僧人道士也杳如黃鶴。
可以說,作為寺廟則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遠去了暮鼓晨鐘,也暗淡了刀光劍影,只有青山依舊在,泉水萬年清。
關于描寫無染寺山之秀美、崖之險峻、水之靈秀的文章,抖音、今日頭條、百度等各大平臺俯拾皆是,前人今人之述備矣!
我心生向往,早有游寺意,無奈俗事纏身,今日方始登臨。
在山腳下很遠處就震驚于這座山之髙大雄偉,待進入無染寺內,更生頂禮膜拜之心。層戀聳翠,直插云霄,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記得偉人語: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在萬米大峽谷的谷口處是一潭清泉,泉水清澈見底,游魚碎石,直視無礙。碧峰與天光云影倒映水中,如夢如幻,好似一幅可以折疊的山水畫卷,不禁想到唐溫如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也真正理解了蘇軾為何會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的擔心。
再往上走,是王母娘娘的洗腳盆,觀其形狀的確像是一個超大號的洗腳盆,我和友人戲稱:果然仙人就是不同凡響,腳盆都這么大。友人則笑著告訴我:“現在是少雨季節,溪中雖流水潺湲但稍顯婉約,如果在雨季來玩,峽谷上方是飛泉流瀑,谷中則是猛浪若奔,氣勢恢宏。”
王母娘娘洗腳盆上方是仙女池,應該是仙女們沐浴之地,鞠一捧清泉在手,藍天白云亦為我所有,輕輕一嗅,似乎帶有落花的.清香,嘗一口,清冽甘甜,口齒生香,此水若煮茶釀酒,絕不遜于醉翁之釀泉。
仙女池所在地地勢較為平坦開闊,谷中游人,多于水中之錦鯉;池中泉水,清于澄澈之碧空。遙想當年,王母洗腳,仙女沐浴,肯定是天兵天將把守,閑人免進,到而今我等凡夫俗子、紜紜眾生皆可在此濯纓濯足,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參觀了帷幄洞,昆崳山是有名的革命根據地,1935年中共膠東特委發動的“一一四"暴動,指揮部就設在無染寺,游擊隊隊長于得水就在帷幄洞內養傷,我們在此瞻仰遺址,憑吊先烈。在回程時,我們參觀了昆崳山革命紀念館,這里也是黨建教育基地和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生活在塵俗之中,我們很難做到纖塵無染,現在生活節奏也快,因此需要經常稍做停頓,等一等自己的靈魂。來到這清幽的紅色革命教育之地,放慢腳步,放飛心靈,提升自己的修養,凈化自己的靈魂,做到: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感謝我的好同事,清早驅車幾十公里,從文登來威海接我們,游覽途中囑予作文以記之,時2020年10月6日。
散文欣賞:無染寺游記3
國慶假期,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無染寺。
無染寺座落在膠東半島昆崳山南坡,青山綠水間靜臥著幾個小塘。但這可不是一般的小池塘,相傳王母娘娘曾在此洗過腳。
坐了將近一個小時的車,我們來到寺前。一下車,撲面而來的是純純的空氣,讓我精神一爽,清亮透了。那夾雜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和悠悠蟲鳴的微風,仿佛是歡迎我們一般,扯動著我的衣襟,輕撫著我的臉頰。邁開步子,我微笑著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
想象著寺廟的宏大,我信步走上山,卻有種被戲弄的感覺。所謂的無染寺,只是一個供奉著王母娘娘的小道觀,有幾個小道士在守著。我苦笑了一下,拜拜王母,失落的向前走去……
沿著小路往前走,轉過一個彎,突然眼前一亮,大有“柳暗花明”之感:撥開樹枝,三個連起來的池塘映入眼簾。遠遠地,那池塘的'形狀好似人腳似的。如果傳說是真的,那王母娘娘也應該有雙大腳了吧。塘不深,水卻清的很,塘底的石頭連紋路都清晰可見。我突然理解了無染寺的內涵,這個名字重點在“無染”而不在“寺”。遠離喧囂,在天地間凝聚成小小的一方凈土,來讓人們卸去身心的疲憊。我剛才心里的失落隨著嘩嘩的流水流走,剩下的只有無限的舒爽。
看到有的游人坐在池邊,脫了鞋襪享受著王母娘娘的待遇。我來了興致,學著他們脫鞋伸腳,不想山上的泉水涼得很,讓我一個激靈。慢慢的,看著水沒過腳背,絲絲涼意從腳向上浸潤了整個身體。我閉上眼睛貪婪地享受著來自上天的恩賜,體味王母當時洗腳的感覺。
卻不想我旁邊不遠處有個小女孩不小心滑了下去,水不深,但池底很滑,她每次努力但都無法站起來。她害怕得大聲喊媽媽。池邊有男人拿著竹竿,把小女孩拖回岸上。總算是有驚無險,一時間女孩的喊聲,媽媽的安慰聲,游人的嬉笑聲混著泠泠的水聲奏響了一曲動人的樂章。我聆聽著,享受著。睜開眼睛掬起一抔水,湖水從指間流走,清涼從手掌滲入。
同行的人催了,我才戀戀地穿上鞋,回到了無染寺前。看著寫著無染寺的牌子,我的心靜如水。
散文欣賞:無染寺游記4
昆崳山無染寺,座落于主峰泰礴頂南麓,相傳為“為居之者六根清凈,大得解臟”的意思,但是當地人卻說無染寺乃是齊后鐘無鹽之墓所在,最初稱為無鹽院,后以詐化詐叫做無染寺,百度百科上說無染寺始建于東漢桓帝永康年間,《寧海縣志》更說它建于戰國時代,這其中顯然有誤,而無染寺真正昌盛卻是在唐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始于唐代,現存唐代無染寺碑上寫道:“院額“無染”,堂房匝四間松掛,張鳳翅以翰翔;殿宇一基架梁椽,砌龍鱗而偃騫。僧延冬夏,實為養道之方,額清節庭,永晴高峰之勢”,意思是說,無染寺如龍盤鳳展,冬暖夏涼,是修身養性的清靜之地。
閑話不說,清晨七點多鐘從市區出發,沿濱海路一路向東,沿途遠山近海,高樓樹林,初升的陽光在東方桔紅垂照,濱海路走到盡頭,然后折向南方,穿牟平大窯,龍泉兩鎮,便進入威海文登地界,一個多小時后,巍巍昆俞山便連綿起伏在車窗兩側,遠遠的,聳直裸露的青巖和翠郁的松樹讓人目不暇接,我則以充滿想象的內心去觀察它。
沿谷間公路蜿蜒穿行在茂密的青松之間,不時有農家的屋舍掠過窗口,這里幾乎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后都種有櫻桃,時值成熟季節,櫻桃樹上掛滿火紅的小櫻桃,鮮活明麗的搖曳在窗外,一片一片得讓人滿眼都是讒意,而路邊的櫻桃幾乎能讓人伸手采擷,在群山之間,車速已明顯減緩,前面林木繁雜茂密,不似以前的單一松樹,過了一座古典式石坊,一架石橋,就到了無染寺遺址。
說是遺址,連廢墟都沒有,雖然已經知道無染寺早毀于兵荒,遺址僅存兩間耳房與碑刻,但我仍希冀從殘存的廢墟里找到當年先人的明智,——不是說廢墟是古代派住現代的使節嗎?身處實地,還是不免有些遺憾,現場替代的禪院是現代平房改建的,相對簡陋,只是門前高掛的“無染禪寺”和房前的鑄鐘讓我知道這還是一處遠離婆娑世界的清靜之地,不必說山門與天王殿,大雄殿也只是三佛同堂式布局。
我們去的時候殿門緊鎖,我只能透過窗口窺其一斑,無從入內,當年的無染寺即然身處“松蔓森邃,崖谷幽奇”之地,我便不再在意無染寺的格局面貌,高大聳立的古銀樹已經告訴我這里曾經有過的晨鐘暮鼓,香火綿繞的鼎盛年代,現在和一起來的同事背上行囊起程,去游覽一下“崖谷”與“森邃”,并將我的文字從尋訪變成游記。
好的景點,不但要有山而且一定有水,實際上山水合一,山水纏繞,山的奇絕和水的靈動才是秀麗迷人的勝景,無染寺身后,便是傳說中萬米峽澗,游客隨溪流一路逆行,沿途即看奇山,又得玩水,不亦快哉,我亦拿起DV,一路走一路拍,
昆俞山松蒼柏翠,峰巒疊嶂間常有巨大突兀的怪石寄臥在叢林小道旁,松樹便盤曲虬轉地生長在石隙之間,中間還夾雜有板栗樹和法桐,喬木叢林衍生在其中,密密雜雜,人不能進入,而澗中流水清澈細涓,常常流過裸石,卻并沒有潺潺流動的聲音,行不多遠,就見一處青石圍繞如盆水池,清澈見底,里面紅色游鯉絡繹不絕,池邊石坡平緩光滑,中央上書三個紅色大字“洗腳盆”,蹲在盆邊,用水洗手,感覺水質膩滑,是真正的.礦泉水。
我們繼續向前,山徑并不陡峻,相反還有點幽深隱晦之意,不似人間浮囂,我們去的時間很早,路上游人并不熙攘,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最后,欣賞山水之色。
澗旁常有碩大圓石,想是流水常年沖刷而成,峰回路轉,溪流變得狹窄,石坡變成石壁,溪水從石間穿越而來,在壁下石板處形成深潭,石上流水有了潺潺聲音,池水清瑩秀澈,漣漪水波隨風蕩漾,而壁上則寫有“玉屏池”三個朱紅大字,玉屏池相較洗腳盆,山巖顯得緊湊狹仄,如山中耳室,我一個人站在池邊,見泉鳴危石,想此處乃是藏風納氣的好所在,“玉屏”二字起的并不是恰如其名。
陽光愈高,后面游人漸漸多了起來,年青人走的飛快,而老年游客則步伐穩健,我的同事們早已經不知去向,只見前面仍是山高林密,小徑愈來愈深,路不知延伸到何處,我的心中充滿向往之情,蹬上一塊高石,只見前面仍是崢嶸幽深,人早已經沒入林中,正是“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過幾處重巖,前路有了斷谷,斷谷上有吊橋,人走在其上搖搖晃晃,幾個后來的女孩子尖叫嘻笑著,我突然起了童心,跳躍著奔了過去,回頭看去,女孩子們則驚慌失措的在橋上握著圍欄。
繼續向前,峰回路轉,林蔭道穿過溪澗形成石徑,徑邊水池雜草叢生,池水仍清可見底,魚兒散游其中,逍遙自得,池邊幾塊大石上寫有“翡翠“二字,我想這是形容此處草木菲菲的意思了,翡翠池邊松林相陰相蔭,陽光明麗晴柔,池水如鏡而又清澈綠凈,真恍若翡翠。
林道遮天蔽日,只在林縫里可見山石,又轉過一處山坳,眼前豁然開朗,至此山澗開闊起來,遠望去,溪旁一塊巨石上寫有“仙女池”三字,池邊地勢平緩,林木間有石桌石椅,是游人中途休憩的絕佳去處,我的同事們大都聚集于此地,三五人一起,或拍照留念,或玩牌小歇,到此,算是中途小站。昆俞山無染寺景點卻仿佛到了盡頭。
【散文欣賞:無染寺游記】相關文章:
無眠讀詩散文欣賞(精選10篇)10-27
散文墨染流年散文11-15
著名游記散文欣賞(精選21篇)07-28
時光墨染散文11-10
鐵山寺游記05-07
鐵山寺游記05-07
往事如風墨染流年散文11-15
殺雞散文欣賞04-07
幽雅地綻放,墨染的櫻花散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