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隨筆散文
《常回家看看》是1999年央視春晚最著名的歌曲。之所以引發億萬人的呼聲,是因為此曲表達了中華兒女對家的那份親情,以及父母對子女盼歸的心聲。年關到了,悠悠的鄉愁,纏繞著游子的心,生活的牽絆,工作的拖累,曾無數次阻隔了游子常回家看看的心愿。年的腳步即將踏出,年味烘烤著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真是恨不能三步兩步飛回家去。家里,有母親望眼欲穿的期盼,有老父親殷切的期待。他們期冀的眼眸,猶如村口那棵年代已久的老刺槐的守望,幻化成一尊永恒的雕像。
記得,在一中求學的時候,每到星期六休假的日子,中午,雪兒我會多定幾個饅頭,下午上完課后,帶上這些從口里省下的食量,我會和同伴風兒兩人攆上公交車趕回家去。風兒暈車很厲害,有一次,再也憋不住了,正好有一位老大娘手拿著一個瓢,她一口吐在了老大娘的瓢里。好不熱鬧!有時過了那個點,只好徒步走回家去。三十多里路啊!偶爾幸運,碰上趕牛車或馬車的老大爺,會憐惜地捎上我們一程。畢竟,我們兩個女孩子,天晚了,會害怕的。后來,有了自行車,我和風兒有時可以兩人騎上自行車,就方便的多了。來來回回,七十多里路,即使一路風雨雪霜,也擋不住我們回家的腳步聲聲。
你會奇怪,家里沒有白面饅頭嗎?那個年代,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有白面吃,而且只是那么吃上一回。每年過年的時候,家里家口大,祖母總是先蒸出一大鍋口地瓜面皮純蘿卜絲子包來,大大小小吃得差不多了,最后才包出餃子來。一個人幾個白面,幾個黑的。至今印象還很深刻。平常時見不到白面的。一中是家鄉當地的最高學府。凡是考上一中的學生,可以享受玉米換成百分之七十的白面的待遇。家里有老祖母,還有弟弟妹妹。父母會那么掐上一口,然后說,真香!看到父母高興的樣子,一路奔波的苦,也就不覺得什么了。心里還為自己節省的口糧,能讓家人分享,就特高興。
有時,回不了家,在一中的八大宿舍里,喝著從水龍頭打來的涼水,就著咸菜,望著宿舍外,風蕭瑟著落葉,特別想家,雪兒嗓子好,唱起《媽媽的吻》——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親愛的媽媽,已白發鬢鬢。過去的時光難忘懷,難忘懷。媽媽曾給我多少吻,多少吻……然后,一屋子女生附和唱著,唱著唱著就哭成了一團……任何時候,家和媽媽就是這樣,深深地鐫刻在了每一個人的心田。在那些獨自行走的日子里,家就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寄托。隨著時光年輪的遞增,那份熱望會越來越迫切,會愈加感覺到,縱是風雨消瘦了容顏,縱是滄海變作了桑田,心中固守著不變的,依然是那份對家不絕的流連,以及對母親深深的眷戀。
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每到星期六,就是最高興的日子。上學的人,常說的一句話,過了星期三,望著星期天。每周過了星期三,就掰著手指頭過日子,一天,兩天,星期六那天,中午吃完飯,就將包裹打好。下了兩節課,撒馬子往家跑。坐上公共汽車回家,一路瀏覽著倒退的風景,一路歌聲悠揚,那份歡快的心情,溢于言表。回到家里,背上的行囊還沒卸下來,就直奔飯櫥,忙著找吃的。那時,家里的地瓜吃起來也甜,母親做的玉米碴子飯也是香噴噴的;還有母親做的地瓜面勾勾和大白菜豆腐也特好吃。祖母好高興地一邊問雪兒這,雪兒那,我就一邊喝著母親做的粥,一邊含含糊糊地應著。回溯著舊日時光,那份對家的守望,從離家的那一刻起,就悠悠然地回響在雪兒耳旁。似一支悠揚的晚笛,每每在無人的夜晚響起。
從工作一直到現在,每到農忙時,就會往家跑。雪兒是家里的長女,自是牽掛家里日漸蒼老的雙親。幫著麥收,秋收。最初是人力,以后有了收割機,聯合收割機,麥收簡單了許多。俗話說,三夏不如一秋忙。秋收,很多靠的是人力。收花生,剝玉米,尤其是砍玉米秸,那是個累差。我和弟弟妹妹,還有愛人一干人等,一樣做勞力幫父母秋收。無論,是騎自行車回家,還是做摩托車回家,還是今天開車回家,凡是有父母的地方,那就是游子心中淺詠低唱永遠不變的格律——常回家看看。
【家-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家的隨筆散文05-08
家散文隨筆04-30
家經典散文隨筆04-29
隨筆散文:我的家04-07
《家》散文隨筆04-07
我的家隨筆散文03-21
狠心的家-隨筆散文03-22
家裝工的夢想-隨筆散文12-04
《家味》散文隨筆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