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寫大暑的文章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有關大暑的文章
大暑運金氣,荊揚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無行舟。下面是語文謎小編整理的有關大暑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大暑的文章1】
漫川天氣【 大暑,六月初八。7月23日。星期四。溫度,32——19攝氏度。多云,微風,無持續風向。】
日子像個火球,眨眼間滾到了大暑,家屬樓上,掛在墻壁上的空調,沒黑沒白轉了起來。漫川關的夏天,每年都要過幾天(當地人說,歷史上,最熱的日子只有6、7天,熱得再長也沒超過半月)陸游《苦熱》的日子:“ 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山野合圍,瓦鱗吐火,熱氣蒸騰,汗水滾動,人像坐在蒸籠里桑拿。有人說得夸張:某某人掉個雞蛋到水泥板上,蛋清蛋黃流出來,絲絲啦啦,吐氣冒泡,不一會兒煎成了雞蛋餅。咬一口,香噴噴的。小街上,一派節約簡樸風氣。男人穿著背心,晃悠著大褲衩。女人背心吊帶,短褲縮到了大腿根兒,美裙勉強裹著肥臀。嫩藕的胳膊,豐腴的秀腿,爬滿了異樣的眼光。
大暑在六月,在伏天,天熱之極。東漢劉熙在《釋名》里這樣解釋: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熏蒸其中為濕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臟,也稱“齷齪熱”。是的,熱得糟糕。天天,身上汗津津的,滾燙的暑天,一刻都不想讓人干凈消停一會兒,一天要沖好幾次澡。天極熱時,我在大早出門,沿著水泥路到溝里散步,聽鳥唱蟬鳴,看莊稼成熟,賞荷花舞裙。中午關門閉戶,躲在空調房里,看書、喝茶、上網、與網友下幾盤棋、打幾局臺球、躺在沙發上看《新聞聯播》,再好奇地探尋古代文人在大暑里怎么生活?在詩意中享受暑天的清涼。
心靜自然涼。白居易《消暑》詩說:“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古時,沒有電扇,沒有空調,唯有綠樹清風。消暑的`最佳方式,是把家里整理干凈簡潔,靜坐院子里,心靜身安,想涼風在內心中吹拂。或者,“時暑不出門,亦無賓客至。”“朝景枕簟清,乘涼一覺睡。”閑閑的,躲在屋里睡懶覺,避酷暑。
賞荷納涼,最有情趣。南朝詩人徐勉在《晚夏》里寫道:“夏景厭房櫳,促席玩花叢。荷陰斜合翠,蓮影對分紅。此時避炎熱,清樽獨未空。”夏夜納涼,從房內來到花叢間,席地而臥,欣賞水中蓮荷,獨酌幾杯小酒,爽快愜意。可惜古時沒有冰箱冰鎮的啤酒,若詩人坐在池邊對望荷花,淺飲涼沁沁的冷凍鮮啤,那感受,那心境,不亞于與美人花前月下喁喁私語,密謀一場愛情故事。楊萬里亦有同感,他在《暮熱游荷花池上》曰:“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描述了炎夏夜晚在荷花池畔納涼的快感,惟妙惟肖,意趣盎然。
漫川的荷園多又大,暑天又熱得起勁兒,比古詩文中的好。唯獨不同的,漫川商業發達,詩人奇缺,到荷園邊散步的人只會說:看荷花開得多好看!然而,情趣來了,披著月色去前店子,或是水碼頭,或是二里半橋頭兒,搖扇撲螢,賞荷納涼,倒也是不錯的選擇。
要是山里有家,有地方住,進山中避暑,那是神仙日子了。我老家人說,熱天再熱,深夜睡覺還要蓋被子。我極喜歡唐人高駢的《山亭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暑熱天,風吹簾動,院子里的滿架薔薇,爛漫的開了,經風輕吹,清香流轉,彌漫,飄散,氤氳一院子的芳香,此時乘涼,怎不銷魂?大山深處,人煙稀少,自然隨性,赤膊裸體,也不傷風雅。李白《夏日山中》詩曰:“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盛夏奇熱時,村民如詩人一樣狂態不羈,乘涼避暑,很常見,又極自然。我老家門前有一大片修竹,離街十余里的岳父家的道場邊也有一方竹園,在翠竹茂林里納涼,情趣詩意。王維《竹里館》說:“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在古樹參天、寧靜清幽的深山里躲暑,真是消暑納涼的理想去處。
今年大暑,漫川干旱缺雨。人說“暴雨隔田埂兒”,四周黑云密布,電閃雷鳴,大雨瓢潑,獨獨漫川小街狂風刮過,風吹云散,晴朗朗的鋪滿厚厚一層熱氣。幼兒園的小孩兒說,天奇怪,一會兒藍,一會兒黑,一會兒又藍了!這暑天真像宋朝詩人尤袤《大暑留召伯埭》說的:“清風不肯來,烈日不肯暮。”天上的云朵都趕不走它。宋代曾幾在《大暑》里問:“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老人們說:伏天就要熱,不熱,莊稼也不好生長。
今年夏季的莊稼果蔬豐收了。豇豆,扁豆,黃瓜,絲瓜,南瓜,包谷棒子,綠菜,辣子,茄子,西紅柿,桃子,葡萄,都是滿竹籃,滿架子車往街面送。有了豐富的瓜果蔬菜,整個夏天就有了口頭福。暑期,也不感覺燥熱和煩悶,今天一碗清香綠豆南瓜粥,明天一碗甜韻包谷籽兒,后日就是鮮嫩絲瓜葫蘆湯。茄子餅兒,洋芋耙,漿粑饃,豆豆兒鹵面。幸福日子一天連一天,一直向前延伸。
【有關大暑的文章2】
我們的祖先在一年中安排了二十四個節氣,實在是為種田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像是按照造物主脾氣制定的一份全年工作計劃表,某個節氣一到,農民就知道應該做什么了。據說二十四個節氣是當時的中央政府頒布的,是以中央政府所在地洛陽為標準的。這樣,雖有些節氣所出現的物象、物候與當地情況相吻合的,如“夏至”“冬至”兩個節氣。夏至以后,白天一天天短起來,到冬至這一天是全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過了這一天,晚上一天天短起來,到下一個夏至又是全年中晚上時間最短的。也有很多節氣肯定與當地情況不相符合的,如“霜降”,有的地方還沒有交這個節氣,早就濃霜滿地了,而像廣東這些南方地區,它是全年無霜的。這種事實上的偏差倒并不影響農民耕種,因為幾千年來,各地產生的農諺補充了某些不足,二十四個節氣本來就是綱目式的。
在我懂事后,尤其是當上了人民公社小社員后,耳濡目染,對節氣的到來,從不太在意,慢慢地有所注意了,也知道了里面蠻有名堂的。你要做一個農民,尤其是要做一個合格的農民,對二十四個節氣一定要牢記在心的。生產隊里的事有隊長,自然不用你管,事實上你也不會管。老農們會說,你背得出二十四個節氣嗎?老三老四的。一句話就把你問癟了。可家里那幾分自留地也是和節氣搭界的。春來了,風暖了,草綠了,花開了,清明到了沒有?你要記住,哪怕是寒食節到了,天氣已溫暖了,你要播種子的話,就請暫緩吧。不記住這一點,早早播下了種,等到那種子從地里探頭探腦鉆出來,高高興興地東張西望時,冷不防被某個早晨的霜凍打蔫了,你可別怨老天不客氣。因為老祖宗早就有言在先: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誰叫你同節氣對著干。
也有對著干的,而且越來越多。晚稻插秧最遲要在夏至這一天結束,老祖宗總結的“夏至日收秧疤”這句話總是有它的道理的。什么農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這也是農諺,老祖宗總結得出嗎?秧本來已經插好了,外地卻傳來了高產放衛星的經驗,說同樣一畝地,密植的畝產可達到幾千斤、幾萬斤甚至更多。我們為什么做不到?有人指揮著大家把已經插好的秧拔起來,不留空隙,一棵挨一棵地重新栽到一塘田里。指揮的人說了,誰規定的秧苗一定要留空隙,插秧時留空隙,就等于收割時少收糧食。秧不夠,再把另外幾塘田里的秧也拔起來插進去,最后是把18畝田里的晚稻秧全部并種到了一畝田里。得風氣之先的舉動還引來了無數的參觀者,著實讓指揮者風光了一段日子。這一塘田的插秧就用了好幾天才完工的,這個過程農民只用一句話就概括了:幾塘田里的秧種在一塘田里。可收成卻不是18畝田的總產量,地方志上說是“實收秕谷100斤”。
豈止是節氣,連造物主也無奈了,自嘆不如了。
人也由此變得無所顧忌了,天不必怕,地也不必怕了。
一進入秋天的“白露”節氣,農民就希望天天出太陽,一點小雨也不要下。一句“白露里的雨,到一處壞一處”的農諺,讓農民時刻提防那個季節里的雨。也許那時正值晚稻抽穗揚花,不知人情世故的.白露雨會把稻穗上花粉沖掉了,應該豐滿的稻谷以后都要成癟谷了,一年的收成落空了,泡湯了,農民哪有不恨之理?可這樣的恨有點問題,在晚稻揚花季節里,白露雨是不會連續下它個十天八天的。要這樣,它們的工作量太大了,它們會因工作太累而想安排休息的。再說稻穗揚花受孕只是性的繁殖,又沒有多少愛和浪漫細節,那更得抓緊點時間,傳宗接代這種事本來都是見縫插針進行的。天底下的植物多著呢,對你不利的事,對其他不一定不利。那時還是冬菜種植季節哩,怎么不需要水呢?實際上,農民只是一代一代把這句農諺傳下去,或者是在罵人時把這句話搬出來,除此之外,對白露雨并不見得有什么深仇大恨。倒是另一種雨,農民們更恨。它可以不分春秋,可以不管寒暑,誰也不知道它什么時候過來,且破壞作用立竿見影。這種雨過后,菜葉子上,樹葉子上,頓時立刻有了反應,先是出現一塊塊的黃斑,好象鐵銹水一樣。滿是綠色的整塊菜田里,鋪滿了黃色的疤痕,而后是慢慢地爛掉、死去。種了十幾、幾十年田的農民們不懂呀,這是什么雨?到一處壞一處的白露雨也沒有這么大的殺傷力。大隊干部不懂,公社干部也不懂,只有農科所的人懂,他們說這就是酸雨,前段時間廣播里早就講過了。這種雨里含有硫酸,滴在衣服上也會有黃斑,滴在鐵器上馬上要生銹、爛掉。對呀對呀,怪不得生產隊里的那輛拖車上都是銹斑,壞得這么快,酸什么的雨力道怎么這樣大呀。唉,躲也躲不掉,防也防不了,今后這田怎么種呀?
人能不顧季節制造新的白露雨,夠大膽的了,但人,尤其是農民,在二十四個節氣前也有依順的時候,那就是“立秋”這個節氣。
立秋之前是大暑。大暑是一年中當地最熱的季節。這段時間原本是農閑,自從這里一年改種三季糧食作物后,大暑至立秋內要搶收早稻,搶種后季稻,成為全年中農事最忙,任務最重,也最艱苦的“三搶”季節。每天的氣溫高達三十四五度,后季稻的插秧任務再重,也一定要在8月7、8日交立秋之前完工。
立秋時刻雖說是鐵定的,可沒有人能看得出來,它沒有標記,也沒有聲音,更沒有顏色。人們只是從日歷上知道,今年是幾點幾分交立秋。那一刻到來時,天是藍的還是藍的,吹來的風是燙的還是燙的,橫塘里的水還是不緊不慢地向前逝去。它來時沒有前兆,去時也沒有蹤影,就像七點過了是八點,上午過了是下午一樣,一切都和平時沒有什么兩樣。但造物主用一把刀,一把凡人看不見的刀,生生地在那個時刻斬了一刀,把它分成了立秋前和立秋后。就說那年吧,8月7日十五點二十七分就是造物主砍下的刀印,是個界限。你是種田人,你就得記住這個時間。眼前的插秧,就不好自說自話越過界限。這是每年“三搶”中插秧的最后截止時刻,只準提前,不準滯后,這叫只脫時辰,不脫日腳。對這一時刻的重要性,我也是在參加了好幾年的“三搶”后才有所領悟的。記得有一年“三搶”時,立秋是晚上八點多鐘。到那天太陽落山,隊里99。9%的搶種任務已趕在那一刻前完成了,只剩下半畝秧板田還沒有變成綠。隊長阿順看到大家“戰斗”半個多月,個個都已筋疲力盡了,就破例不讓大家再開夜工,而是把任務交給了青年突擊隊,說青年人手腳快,明早開個早工把最后這個小雕堡攻下來吧。與造物主對著干、第二天插下去的秧苗,怎么看和其他田里的也沒有什么兩樣,一樣高,一樣綠,一樣在風中搖晃,一樣先是蔫頭搭腦幾天后又神氣活現。這塊田里的秧苗都成活了,長高了,發棵了,分蘗了,揚花了。立秋前后的差別從開始時的一點也看不出,到一天比一天明顯了。當然,它們的差別不在葉上,不在桿上,這些部位同樣茁壯,同樣挺拔,差別只有一點,在稻穗上,這一點恰恰是關鍵的,致命的。你看立秋前插下的秧,穗上實谷多而癟谷少,那半畝地的稻穗上自然是布滿了稻谷,可它們中的大部分最終沒有能充實起來,稻穗頭揚得高高地。就像人一樣,連二夾三地講了幾麻袋的話,可多是廢話、空話,稻穗上的癟谷是造物主安排的廢話、空話。造物主自有過人之處,在人的強大面前它不卑不亢,應該造出的東西它都給人造出來了,葉、莖、桿、穗,應該有的全有了,先讓人喜歡一場,可最后卻是讓人空歡喜一場。你不接受造物主的安排么,它就給你點顏色看看。造物主對人的移山填海早就自嘆無奈,對人的為所欲為只能默不作聲,但在這節氣安排上,它有足夠的資格不怕任何人。那半畝地里的水稻長成那樣,就是造物主斬下刀印的結果,很清晰的刀印。這把看不到的刀把好多稻谷斬沒了。半畝地的損失自然不算大,但這明顯是造物主的警告,面對如此嚴峻的事實,你再天不怕地不怕,也不敢不理睬它,更不敢藐視它,只能千方百計依著它、順著它,趕在這個時刻之前去完成任務。好在還有立秋這樣的節氣。
一年種兩熟時,大暑過了是立秋;一年改種三熟后,立秋之前是大暑。現在,我們這里的土地早已全部征用完,農民們再也不用種田了。節氣呢,大暑、立秋年年有,年年交,自然還有春分、秋分,二十四個節氣,一個也不會少。唯獨那些老祖宗傳下來的農諺,我們這一代用過后,下一代就用不到了,他們若有興趣記住它們還得像背書一樣下點功夫呢。不過也不用擔心失傳,白紙黑字印在那里吶。“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寒露嘸青稻,霜降一齊倒。”霜降以后是什么節氣?是立冬吧。又一年差不多快要過去了,新的一年,是從小寒開始的。二十四個節氣,年年在交。麥子收了,還在種水稻。
【大暑的文章】相關文章:
關于描寫大暑的文章(精選12篇)07-21
大暑的詩句05-27
大暑的經典詩句07-23
關于大暑的諺語07-18
大暑的祝福短信08-23
關于大暑小暑的作文:正當大暑750字作文12-25
大暑的詩句大全07-29
大暑的習俗大全07-26
描寫大暑的詩詞08-16
關于大暑詩詞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