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臘八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就已過臘八了;還有記載宋朝抗金英雄岳飛吃臘八粥的點滴故事;再則還有明朝黃帝朱元璋煮臘八粥的奇聞軼事。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2017關于臘八節的散文,歡迎大家閱讀!
【2017關于臘八節的散文1】
日子過得快極了,一轉眼就到了臘八啦。臘八一到就意味著一年就到頭了,剩下的日子也沒幾天折騰了,雖說還有二十多天過年,可是總覺得一天比一天來的緊迫。用莊戶人的話說,一粘上臘八,日子就像賊在屁股后面追,不急都不行。
臘八。溫暖遠遠大于冬天固有的寒冷,對年的渴盼淡化了一切外在的因素,當然也包括氣候。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人的情緒都變得高漲起來,脾氣也變得包容起來。往常的磕磕碰碰,現在似乎都可以諒解了,冰釋了。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勾起了人骨子里的溫暖意識。
臘八一到,新年的序幕就拉開了。殺豬啊,宰羊啊,買雞啊,買菜啊,市場就活躍起來了。家家戶戶都是忙忙呼呼的,大人小孩都殺著腳,慌慌突突地小跑著,生怕把光陰落在路上。一年最關鍵的時間就到了。比如說吧,喂了一年的大肥豬要殺了,喂了一年的羊要宰了,喂了一年的雞也要變成肉了,這些東西自家吃也吃不了這么多,重要的是要換成銀子,或者拌年,或者還賬。欠了一年的賬戶,也到清算的時候了,總不能把人家挨在年那邊去吧。再說,那樣也有失莊稼人的顏面啊。這樣說吧,省吃儉用了了一年了,湊湊活活一年了,忙忙碌碌一年了,仿佛結算就在這二十天的日子里了。也不會有人馬虎,也不敢有人馬虎。誰會拿一年的光陰開玩笑,誰會眼看著到手的好日子干瞪眼啊。
臘八就像一聲緊急集合哨子,把人們的注意力都向年這邊攏了起來。
臘八也是個重要的節日。要吃臘八粥,要吃臘八面,要吃凍好的臘八冰坨坨。日子再忙,時間再緊,這些千年留下了的過法都萬萬不能省略。臘八粥最講究,前幾天就要把小麥放到石臼里杵掉外面的一層麩皮,麩皮是黏在麥粒上肉,一遍兩遍是杵不下來的,要邊杵邊拌水,在水的浸泡下、溫潤下,在石杵的摩擦下,麩皮在一點一點的褪去,慢慢的露出白生生的光身子。經過這一番折騰,麥粒就不叫麥粒了,叫麥仁。是臘八粥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關鍵。把麥仁杵好了,其它的東西就容易多了。雖說,還有七樣谷物、豆類、果仁等需要張羅,那也是事先都是弄好了的,只差淘淘洗洗泡泡的外在工序了。傳統的臘八粥要在臘八前夜用文火慢慢的熬,等到臘八天一大亮,在鍋底加上一把大火,燒開了就可以喝了。
其實還有一樣東西最揪娃娃們的心。那就是臘八冰坨坨了。臘八冰坨坨同樣也在臘八前夜動手。老奶奶把紅糖和白糖一大把一大把的灑在粗瓷大碗里,用滾燙的開水化開,然后用麻繩系一枚黃銅麻錢,橫穿在一根筷子的中間,筷子往碗沿上一蓋,麻錢就沉入碗底,準備工作差不多就完了。之后,一碗一碗的放在戶外的窗臺上,等到臘八早上就凍好了。臘八早上起的最早是孩子們,他們都惦記著自己的冰坨坨呢。一則怕兄弟姐妹偷吃了自己的冰坨坨,二則是實在饞的不行了。這臘八冰坨坨說來也實在怪,要是擱在往常,誰敢提著個冰坨坨一嘴一嘴的啃,不鬧肚子才怪呢?可是臘八冰坨坨就不一樣了,你就是把它啃完,把冰水喝完,也不會有事。哈,史上的事就這么怪。
中午要吃的就是臘八面了。臘八面是地道的慶陽臊子面,能行的主婦喝完臘八粥就把面活好,放到案上醒上了。面醒好了,才能搟得薄,切得細,吃起來勁。臊子是新殺的豬后臀肉,鮮紅,芳香。先天晚上放到窗戶外一凍,第二天早上早晨就是主婦顯手段的時候了,凍肉被她們切成了黃豆大的肉丁,方方正正。豆腐、洋芋、紅蘿卜都一樣,一律切成肉丁一般大小。黃花菜切成一公分長短的小段,等到湯煎的差不多了就下在鍋里。臊子湯煎好了,在上面撒上一層辣子油,就把工序進行完了。吃面的時候,用筷子挑起一撮細面,然后澆上半碗臊子湯,放上一個荷包蛋,就是名副其實的慶陽臊子面了。正宗的臊子面,面條飄在湯上面,吃在嘴里既勁道,又柔綿。
臘八節之所以要大張旗鼓的過,要精雕細刻的過,要津津有味的過,為的就是給年開一個好頭。
【2017關于臘八節的散文2】
臘八,臘八,給娃凍個冰瓜。再有10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了,這勾起了我許多關于臘八節的記憶。
臘八節是我孩提時代最向往的一個節日,每到臘八節的先一天晚上,母親會早早地把燒開的水放涼,用一個老碗盛上多半碗涼開水,然后拿出一根事先準備好的胡蘿卜,切一個圓坨放入碗中當月亮,再把紅蘿卜片切碎放入水中就成了漫天的星星。條件好的時候,還會放些糖精、白糖、冰糖之類的甜物。
我看著母親做完這些,然后跟隨母親把碗端出放在窯洞外面的窗臺上。這一夜,我會帶著對我的冰瓜的向往和對臘八節的期待進入甜夢。
第二天一早,我是在母親的鍋臺上飄過來的臊子湯的香味中睜開眼睛的,顧不上穿好衣服,就趕著去看我的冰瓜。母親會一把抓住我,幫我穿好衣服,親我一口后笑著告訴我冰瓜已經在灶臺上暖上了,讓我先洗臉吃飯。
那時候生活物資極度貧乏,但父親母親為了讓我們幾個年齡還小的孩子在臘八節吃上一頓臊子面,會想方設法弄來一些麥子面。當習慣了高粱面團團、包谷面窩窩的我吃到第一口臊子面時,才知道天底下最香的食物就是母親做的臊子面。我一吃就是幾碗,直吃到小肚子滾圓滾圓才罷。父親是看著我吃飽之后才開始動筷子的,然后大哥、三姐、二哥和母親才開始吃,他們最多一人能吃上一碗臊子面,然后再用高粱面團團墊補墊補。
臘八節吃臊子面前,母親會讓我端上面碗去門道里潑灑潑灑,一般是挑一筷子面放在門墩上,然后再澆點臊子湯。這時候人才可以開吃。本意是為了敬拜天地,確保來年風調雨順,祭祀先祖,確保全家平安健康。但現在想想,這個風俗習慣實際上是給那些饑餓的飛禽或家禽提供了一頓美餐。這對于嚴冬中游走大自然的鳥雀們不失是一個善舉。
對于冰瓜凍得瓷實程度,父親在詳細觀察之后會做出不同的判斷:凍得不結實,說明那個冬天是個暖冬,來年會大旱;如果凍得結實,說明來年肯定豐收;如果冰面上凍出了突出的疙瘩,則說明那個冬天是寒凍,父親擔心的是種在地里的冬麥會不會凍死。父親就是憑這些先祖們傳授下來的經驗,提前做他的家庭的生活準備。
吃完早飯,外面還是很冷,我只有坐在炕頭上聽父親、母親給我們講一些親戚朋友的事,做一些那年那年過臘八的回憶,直到天氣變得暖和母親才允許我跑出去玩。
出門時肯定是提著我的冰瓜的。用自己的舌頭舔一舔,感覺一股透心的涼滲入心扉,透心涼中又帶著一份甜,而且胡蘿卜做的星星月亮將冰瓜布置得格外美麗,就像那群星璀璨的明月之夜。
走到村頭,玩伴們早已等候在那里,十幾個提著冰瓜的孩童,臉凍得通紅通紅,但還是忘不了要彼此比一比嘗一嘗,看誰的冰瓜好看,看誰的冰瓜甜。品嘗中發現有用紅糖水做的,舔起來有一股藥味,還有的玩伴手中提的冰瓜既不放糖也不放胡蘿卜,全是用白水凍的,我們會主動地把自己的冰瓜讓給他提一提或者舔一舔,那時候,我們這些山區的孩子,或許以為這就是幫助,這就是友好,這就是善舉。
快有四十年的光景過去了,但我無論身在故鄉還是游走遠方,依然能記起孩提時過臘八的情景,憶起父親母親曾經給予我的疼愛和溫暖。
更多相關文章:
3.2017臘八節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