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讀后感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散文》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散文》讀后感1
樂,一個人人都盼望的情感,而我就在讀畢淑敏散文當中感受到了樂!
畢淑敏是一個能將生活中的情感點滴帶入寫作中的淳樸作家。她的文章有滋有味,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構成,再將她的體會,她所了解到的背景加入其中,便成為篇篇打動人心的散文。
她的散文有沉思篇,有人生感悟篇,有心靈處分篇等多個篇幅。一縷彌漫著的香煙,一絲綠植芬芳,一點生機的鳥鳴,便描畫出一篇文章,一幅圖畫。
我很喜歡讀每天都冒一點險這篇散文,很有意境。文章講述的是畢淑敏的三個險事,教導我們人生因險而精彩。所以每天都冒一點險,不僅可以抗衰老,還可以活躍生活。我讀了之后感到冒險原來在人生中有這么重要,也不禁發出感慨,多冒冒險必定會讓我增大膽量,受益匪淺。
我喜歡的另一篇文章叫精神的三間小屋。如果讓我推薦作品的話,我定會推選這篇文章為演講主題。它貼近生活,教育我們要在心間樹立三間小屋。第一間是:盛著我們的愛與恨,第二間是:盛放著我們的事業,第三間是:安放著我們的自身。
她在文中這樣闡述道: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智慧生靈的義務,每人都有如此的權利。是啊!安放著我們喜怒哀樂的三間小屋,代表著希望,代表著生靈萬物的平和,所以,人一定心中都要有這三間精神小屋,它們是你心的核心,是你情感發泄的控制總部,是接受打擊、接受喜悅的基地。
讀久了畢淑敏老師的散文,真會不自覺地稱她為師。散文情感濃厚,內容樸實,令我看了就脫不了身,總想多看幾篇。其實我的許多經歷都和畢淑敏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她說的到底我重不重要?,我曾經也有這樣的疑惑,并問過我自己這樣的問題,我在她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很重要!
畢淑敏那平實卻激情的散文使我久久難忘,我仍不時翻翻這篇,看看那篇。那種被畢老師渲染得瑰麗多彩的、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相信一定會讓我難以忘懷,而那種被畢老師描述得具有感悟、具有哲理的道理也將廣為流傳。
感謝畢老師為我帶來的樂,雖說樂自由我,但這是樂自由書,相信這種閱讀的喜悅,將傳遞給更多的讀者!
《散文》讀后感2
畢淑敏,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修飾,也沒有令人一讀就感到新鮮的選材,但她卻把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便成了如孔雀開屏一樣的燦爛的生活美景。她總能抓住人在生活中發現不到的鏡頭,他(她)總能洞穿人的心理,寫出人人心中有,筆下無的畫面,令人充滿遐想與佩服。
在我的床頭一直放著一本《畢淑敏散文集》,我喜歡在空閑的午后或是寧靜的夜晚自己一個人坐在床上細細品味,有時我喜歡讀給宿舍的同學聽一聽,和她們一起分享了心靈的顫動。畢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愛”是世界上最有記憶的金屬,她是那么具有奪目的光澤,是那么具有多艷的色彩。無論親人間的愛,戀人間的愛,還是發小間的愛,畢淑敏對它獨到的詮釋和理解都深深地打動著我。
她把日常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物作為審美客體,把人人都經歷的事情寫得妙趣橫生。有如《蝦紅色情書》令人發指的愛情,也有《校門口的紅跑車》發人深省的情節等等。或許因為我還是一個女大學生,所以對于這樣的一些散文的感受會更深刻一些。
《校門口的紅跑車》正是以女大學生作為它的主人公,其中主人公剛開始的機遇確實令人羨慕,坐紅色跑車去高級別墅家教,每月的獎金上千,時不時還能收到家長的貴重禮物,但是,事情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因為強烈的虛榮心和比較差的我防備心理,使她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讀完這一篇文章我沉默了很久,甚至有些后怕,這樣的情況隨時有可能在我身邊的朋友發生,甚至我自己。這是未踏進社會的我們所渴望的,但也是我們所害怕的。特別是作為女生,在追求自己的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時,最不可丟的就是自己尊嚴。自愛,自強,自立,是作為辛辛女性的宣言。這是我的堅持,更是我的信念。
《散文》讀后感3
林清玄,1953生,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讀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而他的散文又帶著些禪學的味道,看破俗世。
《無關風月》的布袋蓮。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頑強。放羊的中年漢子的羊雖然將榕樹葉和布袋蓮吃得一干二凈。可來年的春天,這生命意然又新生了!我喜歡:“當然,傷口的舊痕是不可能完全復合的,被吃掉的布袋蓮也不可能重生,不能復合不表示不能痊愈,不能重生不表示不能新生,任何情感與歲月的挫敗,總有可以排解的辦法吧!逝去的歲月一去不復返,哭泣的時間,一日又可能悄悄溜走。為丟失的哭泣,不如珍惜眼前的。
時間,人類最熱門的話題。《一只鳥又飛走了》以一個孩子的戲話,感悟時間的可貴。令我感概萬分的是:“我每次想到時間寶貴,就會想起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寶貴的鳥,它不斷地張開翅膀飛去,仿佛天上鷺鷥成行。”時間像鳥兒為誰停留,獨屬于誰。
《更恒久的價值》時代,一個創新的時代,更多的青年去追求時尚,不再珍惜過去的更樸實的東西,就這樣被我們遺忘在角落。這世界雖然浮華短暫,但只要我們愿意堅持一些更恒久的價值,就會發現還是有許多事物愈久愈醇,愈陳愈香。如果我們細細發現,老人有許多舊東西是不愿意丟掉的,每一件物品中可能藏著故事或是還可以用,就算堆得滿房子是,也不肯丟掉一件。
《喜悅的香》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挫折,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含笑,一種春天開的花,含苞花最香。它的花期很長,為人帶來笑意。如果我們遇到了挫折,請像含笑一樣,微笑面對。正如“愿我們也可以像含笑花,一年四季都帶著微笑面對世界。”
林清玄一個用一生看人生,俗世的男子。他看破人生,感悟人生。
林清玄,禪學與散文的頂鋒人物!
《散文》讀后感4
作為一個散文家,張曉風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卻又有著與眾不一樣的味道。這是我讀后的感覺。
仿佛在每一篇散文里,她都有傾注自我的感情,激動、喜悅、惆悵、悲傷……她在整本書中的主角,讓我覺得,不是作者,而是編劇,導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劇。
“當你吐納朝霞夕露之際,我在你曾仰視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樹干內緩緩引升……”
沒有人能夠阻擋生活的涓涓細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攔住它流動的軌道,但你依舊能夠發現,幾秒鐘后,它就恢復了它原先的方向,原因是,它越過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愛《許士林的獨白》。
還記得那開頭第一句:獻給那些暌違母顏比十八年更長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諷刺的話,批判了那些讓母親悲痛,等待的不孝之子,卻包含淚似的,顫顫地為下文感動。
“在秋后零落斷雁的哀鳴里”,一襲紅袍的赤子,南屏晚鐘、三潭映月、曲院風荷,當他納頭而拜,來將十八年的愧疚無奈化作驚天動地的一叩首!人間永遠有秦火燒不盡的詩書,法缽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過后,踏著千百年來的思念,仍然告訴世人,茫茫的天際,夕陽的紅暈,奔涌的淚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著傘下那一剎那的溫情。
一把紫竹為柄的油紙傘下,“你”毅然放下,千年修持是一張沒有記憶的空白紙頁,萬里的風雨雷雹何嘗在“你”意中,變成神仙只是“你”厭倦了人間修煉后的夢寐,而傘下人與人的聚首,卻成了“你”永恒的回憶,輕吟在斷橋上,讓“你”駐足回首的不是西湖美景,是一個人,讓“你”愛上這個纏綿人世的人……
在雷峰塔夕照的一線酡紅間,是你的眷戀?還是思念?反正不會是悔恨。冷泉一徑冷著,人間的辛酸已飽嘗……
即使是想象,十分卻有八分的真摯,何來的不感人?讓人不由感嘆,辛酸后的痛楚。
《散文》讀后感5
持續了一早上的大雨終于停歇了,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的雨霧遲卻遲沒有散開,而是帶著濕氣,沁著絲絲的涼意舒爽著雨后的小城,憋悶在家中透過窗子一直在望雨的我突然產生了出去走走的想法,帶上一把雨傘跟媽媽打了下招呼,出了門,向著曠野中走去。
我的家住在小城的東頭,走稍許,附近就有一處空曠處,盡管許多地方都已經納入了開發規劃,卻由于尚未正式的開發,所以也就殘存下了這一塊僅有的綠地,農田,鄉間小道在這里依然可見,有這樣一處安靜的散步所在,這對于一向喜歡在大自然中追尋感覺的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幸事。
夏末秋初,農田里的玉米已經有一人多高了,再有個把月大概也就要進入了收割期了,經過雨水沖刷的玉米葉子一個個蔫著,原本挺直的秸稈也順著風勢偏倒著,無精打采的彎折著。其實也不僅僅是這玉米,就連著泥濘小道上偶然出現的一株株大樹,也難以幸免,在這樣的一場大風雨之后,霜打了茄子般萎靡著。
梁實秋的散文<散步>中言道,散步不需要伴侶,東望西望沒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說,這不但是種自由,而且只有在這種時候才特別容易領略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那種?分段苦?的味道。初讀時并無多大的認同感,甚至不懂得什么是這種?分段苦?,而現在獨處在這相似的情境中,心中卻有些明了,方才發現,這不就是?天覆地載,孑然一身?的寫照嗎?
隨心所欲,順其自然,雖說是種安慰,卻與無畏處透著淡定無為的心境。
已走到了路得盡頭,那雨霧也漸漸的開始散去,頭頂那大片的烏云也已飄散開來,天要放晴了。
也就是在剎那間,一處光亮透過了層層的迷霧射到了地上,泛著奪目的黃色光芒,大地通亮了許多,太陽出來了,地上的影子被拉的好長,我被轉了身趁著暑氣還未升騰起來開始往回走。
《散文》讀后感6
有一本書叫《最美的散文》——小學卷,主要有如下幾個大標題:奇妙的世界、金色的童年、奇景自在童心中、有微風吹過的田野、孩童的奇妙、夢想的領地不荒蕪、聽那慈祥的聲音、開在心中的花、傾聽的自然、傾聽心的聲音、花開無聲、石頭下面有顆心。不讀內容,單看這標題就極富有教育意義。這本來是一本老師或家長讀的書,現在讓孩子閱讀了,孩子不免拿書中的思想和老師、家長對比,實在讓不少老師汗顏。孩子不自覺的會對照起自己的老師,孩子會怎么想?他會不會認為老師的教育方法太OUT了,不免會嘲笑自己的老師。
書中講這個世界充滿著許多奇妙的寶藏,比如各種顏色、各種形狀、各種體積,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尋找。上天給我們展示了無數的寶藏,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地球給我們展示了隱藏的財富,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動物界鳥的鳴唱、蝴蝶飛舞、各種顏色的羽毛,不同形狀的卵石,總之,世界上奇妙的事物是無窮的,需要我們去發現。把思緒回到我們的校園、回到我們的班級,不也是蘊藏著許多“寶藏”和“財富”嗎?我們怎么沒有發現呢?
一花一世界,一生一菩提(生:學生);一鳥一天堂,一人一風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們沒有發現美。我們身邊到處充滿著正能量,只有我們懷著一顆欣賞的心,快樂的去發現,生活處處賦予我們詩的新意。我們帶著微笑重新打量我們的孩子,就會發現許多奇跡,到處都充滿著新鮮和可愛。
書中有一篇文章叫《石頭下面有一顆心》。要讓石頭下面那粒種子找到出土的方向,石頭下面的那顆種子一旦鉆出地面,生命力極強。他不正如我們班內角落里的那個潛能生嗎?他一旦出人頭地,各方面能力特別強,因為他經過風吹雨打。可是又有哪位老師為他想辦法找到出土的方向呢?
有人說:滴水可以穿石。可作者偏偏說:滴水可以藏海。滴水穿石是刻苦的,而滴水藏海賦予了詩的內涵。
《散文》讀后感7
“紙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昔日風韻,朱自清“漿聲燈影里的秦準河”以濃墨重彩為它猛繪一筆,再次展現了濃裝艷麗秦淮河的風采。
朱自清成名作《漿聲燈影里的秦河》記敘夏夜之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地、不同情境中的卓越風姿,引發人思故之幽情。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溫柔飄香的綠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縹緲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意境,正所調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
作者的筆觸是細致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致的描寫手法。船只、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歷史是秦準河的養料,可說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是不一樣的。但好歹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釣人的東西:“在這霧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光景了。于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
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像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霧里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縹緲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對歷史影像緬懷,將秦淮河寫的讓人陶醉,令人神往。
《散文》讀后感8
“紙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伴隨歷史長河的流淌而漸漸失去昔日氣質,朱自清“漿聲燈影里的秦準河”以濃墨重彩為它猛繪一筆,第三展示了濃裝艷麗秦淮河的風采。
朱自清成名作《漿聲燈影里的秦河》記敘夏夜之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地、不同情境中的卓越風姿,引發人思故之幽情。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點,秦淮河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通常。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被人發幽思之情;溫順飄香的綠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縹緲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意境,正所調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作者的筆觸是細致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示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致的描寫手法。船只、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歷史是秦準河的養料,可說歷史收獲了秦淮河,沒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所有意義。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是不同的。但好歹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釣人的東西:“在這霧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哪個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部分大小船兒怎么樣載得起呀?大家這個時候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大家真神往了。大家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光景了。于是大家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
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實在是很多歷史的影像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霧里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縹緲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借用對歷史影像緬懷,將秦淮河寫的被人陶醉,讓人神往。
《散文》讀后感9
初識鐵凝,是通過她的小說《啊,香雪》,印象很好,清純、富于詩意,很有回味。后來看到她的散文,才知道她的散文寫得也很好,文字一如她的小說那樣利落、流暢,充滿著魅力。鐵凝寫散文,一是要滋養她的心靈,如她所說:“散文實在是人類情感的一種安然滋潤”;一是通過散文來錘煉她的文字,“因為我寫過了一些小說,才知道散文于我是多么重要。”(《心靈的牧場》)對散文,鐵凝孜孜不倦堅持著寫作,并不放棄,表現出一種高貴的追求精神。最近,讀了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回到歡樂》(河南文藝出版社20xx年出版),對她散文獨具的韻致和氣質,更加深了一層印象,并產生了由衷的喜歡。
鐵凝的散文給人最直接的印象,是大老實的寫作態度和文字間的自然自在。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世事滄海里,人都會有諸多的感觸,有喜悅,也有不如意。無論喜悅還是不如意,重要的是要有誠實的人生態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讀《回到歡樂》可看出,鐵凝是用誠懇的態度、真摯的心去體味生活,感悟人生的,也讓人文精神和社會道德審視自己,使人感到她的認真和實在。她自然、親切的話語向讀者敘說著自己心靈的體驗,似月光下朋友把酒對話,了無隔閡和緊張感,亦無造作的矯情和板著面孔的說教,不饒舌,不賣弄,不做高深和自大,有一種很自然的親和力,像一首舒緩低婉的牧歌,流淌著祥和與寧靜,給人以人格和心理上的放松。鐵凝在《心靈的牧場》中寫道:“散文是心靈的一片牧場,心靈就是這牧場上的牛羊。當牛羊走上牧場的時候,才可能出現因遼闊、豐沃和芳香而產生的自在。”這就是鐵凝散文可信、自然與自在的原因了。鐵凝的散文就是仰仗了心靈的寫作。鐵凝在文章里從不裹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包括自己自私的一面,她將真實的自己向讀者、向社會和盤托出。無論寫人、記事,還是論及文學主張、社會現象,她都能直率地袒露心靈,這應該是一個真正作家的品格。
《散文》讀后感10
拿起這本書,一本書名為《我的人生筆記》的散文集,我便即將開始了解作家畢淑敏的內心世界了。
本以為一個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里,奮筆疾書,一天到晚與文字打交道的人,但畢淑敏與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經驗,她年輕時曾在藏北高原當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嶺之間,她曾背負武器,紅十字箱,干糧跋涉在藏北無人區,她曾在寒冰之上,鋪張雨布席地而眠,她有著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樣有家庭、兒子、友愛,小時候也害怕見教師。脫下作家的美麗光環,她與萬千女性一樣是一個母親,一個孝順的女兒,賢良的妻子。在《午時去開家長會》中,畢淑敏將母親去開家長會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在去開家長會的路上,心中感到緊張,雖然教師有夸過兒子,但更多是說她的不足之處,畢淑敏寫道:那種時刻,真令人尷尬和難堪。我的自尊心強烈地蜷縮起來,我的頭在教師和其它家長的注視中沉重地垂下……
雖然教師不再述說她兒子蘆淼的失誤,但她卻會不停追問,生怕漏掉一點。這是天下母親菜有的復雜心境,明明害怕聽到,卻又想聽到,也期望孩子像一只光滑的蘋果。她有一顆平凡的心。
畢淑敏的文字之間流露著一種真情,不管是她寫當軍醫,還是關于婚姻和家庭的獨白,每一章節,每一篇,讀完之后都能感應到她所想表達的,文中從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陳述,好像擰一個魔方,跟著思路走,最終拼出一個完整的面。畢淑敏的文章沒有張曉風那么優美,飽含細膩的情,更多的是簡潔和清晰。
一篇好的文章,是優秀作家心靈性格的一面鏡子,字里行間映襯出真實的自我,是他們用心最純潔的瓊漿譜寫的。畢淑敏有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許是因為這兩點,鑄造出她獨特的寫作風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觀。
《散文》讀后感11
有大浪,但船沒有沉,何妨視作無浪;人生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視作坦途。——題記
周末,我在家讀了張曉風的散文集。忽然讀到一篇,名叫《種。種可愛》,其中提到一個趣味的故事:兒子有一段時間對毒蛇很感興趣,作者便帶著他到華西街的毒蛇店一家一家地參觀。作者在參觀時,指著一條又大又粗的蛇問營業員:“這條毒不毒?”營業員淡淡地答道:“不被咬到就不毒!”
忽然間,心里涌起一陣感動。是啊,人生的路上總有危險,但如果暫時沒有受傷,何妨視作沒有危險。有時,我們與其獨自在那里杞人憂天,不如做好防御的準備,避開危險,那么,你便能夠視作沒有危險。
有時,你不要只顧著看你前方的那條毒蛇有多么可怕,以及自我會不會受到傷害;你盡能夠做好防身的準備,保證自我不會受到傷害。那么,這條蛇本來對你有很大的危險,如果你做好準備,那么,即可視作沒有危險。而另外一種可能,如果你只沉浸在自我的憂慮、幻覺中,不顧自我此刻的安全,不做好任何防御準備,受傷的只能是你自我。在有危險和沒有危險這兩者中間,你想選哪一種呢?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會選擇第二種。那么,我們就不應當杞人憂天,幻想自我將會受到什么傷害;而應提前做好準備,將大危險化作小危險,將小危險化作無危險。
“不被咬到就不毒”,這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學習。所謂“苦中作樂”大致多半是這般道理。這大概就是有的人戰戰兢兢,恐懼擔心中度過一生,而有的人樂觀進取,泰然坦然逍遙一世的區別罷。誰敢說一輩子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毒蛇”?誰敢說一輩子無憂無慮,無驚無險?若只是遠遠盯著那條若有若無的“毒蛇”惶惶不可終日,于是,近處的好風景我們無心思去賞,身邊的好生活我們無心思去享,是動也怕“蛇”,靜也怕“蛇”,真是可笑至極!學會坦然樂觀,或許,我們就不會被自我在腦中假設的危險嚇到,只需提前做好準備,無危險則罷,有則將其化之,則危險也盡可不成為危險了。
一文讀完,營業員的樂觀卻令我久久驚嘆。
每當我遇到煩心或擔憂的事情時,我常常會想起那位營業員,那家與眾不一樣的蛇店……
于是,心也坦然、泰然了。
《散文》讀后感12
散文總是那么暖人心房,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像一束束陽光,慢慢滲入人的心靈。
《暖愛》這本散文集,像正在緩慢綻放的花兒。閱讀它,就像是在聞花香,溫暖親切的文字,就那么詩意地映入眼簾。每一句話,都蘊含深意,卻通俗易懂,直抵心聲。丁立梅的文字,處處都溢著芬芳。
人生不易,有悲傷有陰霾,可因為有愛在,便有春暖花開。你的愛,我的暖。
愛是世間生靈所特有的情感,若是用心感受,就會發現它是可見,可聽,可嗅,可觸的。暖暖的愛,是種無形的力量,慢慢融化人內心的冰雪。這種感受,是獨一無二的。人世間,因愛生暖,又因暖生愛。一顆愛的心上,住著的是善良是溫暖。你被暖著了,他被暖著了,整個世界便被暖著了。世界因此美好得讓人留戀,讓人不舍。
《暖愛》共分為六輯,第一輯為“有一種愛,叫血緣”。親人間哪里會不相干呢,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扯也扯不斷。這種愛,叫血緣。
第一輯中的二十余篇散文,是寫親情。篇篇暖人心。字里行間里血濃于水的親情,勝過千言萬語,只看見愛在心頭蕩漾。此時無聲勝有聲。像是雨后,愛的陽光把大地包圍著,折射成七種顏色的彩虹。世界也隨著它而色彩斑斕。親情,是最真切的感情,最無私的愛,最動人的力量。
散文之一《天堂有棵枇杷樹》,名字聽起來就很動人。一位年輕母親患上癌癥,在快要走前為了讓兒子不會難過,她用善意的謊言,告訴兒子會在天堂種枇杷樹,使兒子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在母親走后,孩子一點也不悲傷,他堅信媽媽是去了天堂,是去種枇杷樹了。媽媽真誠的母愛,在此刻顯得無限耀眼。
一些年后,孩子終于長大,長大到明白死亡,原是塵世永隔。他沒有悲痛,有的只是感恩,因為媽媽的愛,從未曾離開過他。他也因此學會怎樣在人生的無奈與傷痛里,種出一棵希望的枇杷樹來,而后靜靜等待幸福的降臨。
這些浸潤著書香的文字,似乎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文中的母親以自己的愛讓兒子保持快樂,勇敢面對生活。
我指點迷津。
《散文》讀后感13
再一次翻開那本書,那本令人苦惱又不得不看的散文集,那碗難以品味出其滋味的心靈雞湯——《畢淑敏散文》。
文字平凡卻充滿魔力,敘事雖小卻引人深思。一句句樸素的語句,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卻仍沒悟透,或許是我的生命之路才剛剛起步,閱歷太少。又或者是畢淑敏將文章寫的太深奧,其實這些都不是主要的,總結一點,應當是畢淑敏的人生經歷的豐富吧。
她有著一段令人回味的從醫經歷。自幼參加軍隊,成為了一名軍醫。之后轉業回到北京成為了一名主治醫生,同時也是國家一級作家,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二十年,在這段時間中,她開始了專業的寫作生涯。并成為了一名心理咨詢師。
作為一名作者中的白衣天使,見到了人世間的辛酸冷暖,生死離別,自然對生命與愛以及那些厄運,挫折有了自我的領悟,這些領悟被作者化為文字融在文章中。一篇《關于生命與命運的遐想》點明了人的出生就已經開始迎接死亡了,當然,這是在狹義上的。可是在死亡的背景下,世俗的影響已經很小很小了,死亡前夕,大奸大善,都有了一個宣泄。這篇文章,議論很多,討論很廣。能夠把它歸為對死亡的深度剖析,我至今無法完全理解。
再說另一篇文章——《童話中的苦難》這篇文章是對于苦難的理解,她將一些童話進行分類討論,“灰姑娘”受到家庭虐待的痛苦,“賣火柴的小女海”饑寒交迫的痛苦,以此來告訴我們,苦難是無法避免的,命運是無情的,它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哪怕是幼小,哪怕是年邁,所以我們要學會試著去應對苦難。只要你活著,什么都得受著,變得堅強起來。
乍一眼望去,或許你會認為畢淑敏的文章大多是不進取的,其實不然,這只可是是作者對生死的客觀理解。幾乎所有描述不進取事物的文章末尾都有一段類似于總結全文的話。這,或許才是這些事物中提取出來期望我們做到的吧。
畢淑敏的文章,都是進取的。你看它一遍,二遍,三遍,它就暖你心田一遍,二遍,三遍。
進取吧!向上吧!看開你緊閉的心窗。朝著人生的完美道路前進吧!
《散文》讀后感14
去年生日,一位好友贈給我三本書,大抵是一種散文雜志吧。我當時對散文不感興趣,但翻開這三本書之后,我才發現我獲得了巨大的寶藏。
這三本書都是關于青春美文系列的,特別的文藝,我當時還是個無知的孩子,只是大大咧咧,沒有細膩的感情,沒體會到文字的魅力。我百無聊賴地翻開書,狂躁的心平靜了下來。我漸漸聽到了自己的心跳,我漸漸被文字的魅力所感染了。
我愛上了這種散文書籍,如同熾熱地愛一個人。我特別喜歡在寫作業的間隙時間偷偷地看一篇文章,在沐浴之后披著睡裙,聞著濕發的香氣安靜地品味著散文,甚至在被窩里拿著小燈讀散文書……我喜歡三毛、席慕蓉、張曼娟、張曉風和李娟的文章。那么我就說一說張曉風的散文吧。
張曉風有一篇散文叫做《情懷》,這是一篇實實在在的散文,初讀時我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在寫什么,感覺亂七八糟的,后來我閱讀了更多其它的散文,都是很有閑情逸致的感覺,把生活中很多細碎的小事寫得津津樂道。我再回過頭來讀《情懷》,卻發現它實際上是對這些散文的總結:只要胸中有情懷,生活就與眾不同。例如張曉風另一篇散文叫做《你的側影好美》,寫了她在餐廳給一個女孩說她側影美的故事。如果張曉風沒有生活的好情懷,她就不會發現女孩的側影之美,更不會將這份美好告訴女孩。可以這樣說,作家和其他人的區別在于,作家善于用情懷感受生活并把它抒發出來,而其他人卻只是忙于工作,為生活而工作罷了,他們沒有像作家一樣細膩的眼光。
我喜歡張曉風散文的筆觸,細膩而樸實,仿佛讓人走進了一個清晰而真實的溫柔世界。下面摘抄《情懷》中的一小段,讓它把我們帶進一個別樣的世界:可是,等車不來,等來的卻是疏籬上的金黃色的絲瓜花,花香成陣,直向人身上撲來,花棚外有四野的山,繞山的水,抱住水的岸,以及抱住岸的草,我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陷入美的重圍了……
《散文》讀后感15
從小吟詠著余光中的《鄉愁》長大,相望著的那一方的土地,滿溢著我們的思念,更回蕩著憂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們何時才能舉杯共邀明月,言歡共飲長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邊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在哀痛與悲傷面前,讓我們強烈的感受到“唇齒相依,手足相連”的血脈親情,那是一種發自心靈的統一。
同文同種,唇齒相依的骨肉親情,在大災難面前,愈加強烈。從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災情-災區以及受災民眾,成為臺灣社會的焦點。臺灣同胞們都紅著淚眼互問:“我們可以為災區做點什么?”臺胞們的捐贈救災行動蔚然成風,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畫面。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國,為中國的每顆受傷的心,滴血的翅膀帶來一份慰藉與撫慰。來自臺胞們急切的捐款的電話系著這一頭,在那一頭,成千上萬的那一頭也在急切地等待著,系著這頭,系著那頭,而電話服務的這一頭,恨著自己為什么就只有兩只手!此刻臺商都動員起來,很多臺商捐了又捐,在這一刻他們決不計較著生命的豪華奢侈的投資,在生命的禮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嚴致敬。平凡人的愛心,則從四面八方如洪水般匯聚而來,在陰霾里化作縷縷溫暖的陽光,輕撫著大陸同胞的心坎。
20多位臺灣的飛行員,舍小家顧大家,紛紛主動請纓上陣,一個堅定的信念是鷹的誓言,要馳騁昨天的廢墟。回旋的氣流,記錄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線。紅十字會的愛心團隊也在第一時間來到這片滿目瘡痍的黃土地上,青銅的光輝下,在奔跑,再爭奪,這片黃土地上每個人生的權力。放飛著一只鴿子的心,帶上溫暖與祝福,去尋找那一顆顆恐懼又膽小的心,一路陪著天使來到天堂,在純凈與美麗中尋找快樂。從不放棄過自己的諾言,從不背棄過自己的信念-將愛傳播下去。在地獄邊上,中國的戰士不孤獨。在浸染著陰霾與紅色的世界里,有無數條黃色的絲帶瀟灑的飄揚,有著那一條條不屈的錚錚鐵骨漢子,一根根不彎的凜冽的脊梁。同一個信念,同一個誓言:希望必將與中國同在。
【《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季羨林散文讀后感09-05
《老舍散文》讀后感09-03
《朱自清散文》讀后感02-18
畢淑敏散文讀后感12-28
巴金散文讀后感11-26
《冰心散文》讀后感10-24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10-13
老舍散文讀后感09-09
背影經典散文讀后感08-14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作文10-10